高考地理政治历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60428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政治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政治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政治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政治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政治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政治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政治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政治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政治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政治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政治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政治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政治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政治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政治历史.docx

《高考地理政治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政治历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政治历史.docx

高考地理政治历史

近两年新课标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若干特点和启示

一、解题:

高考试题是最好的高考信息源

高考试题隐藏着最多的高考信息,研究高考试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由:

1、高考试题从来都具有导向、引领、指挥棒的作用;2、高考试题和命题人员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3、国家以高考试题推动课程改革的意图十分明显,且认可目前的命题趋势。

对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有不同的看法,如周长森老师在《中国历史课程网》上发表了《2010年各地历史高考试题批判》长文,如认为“历史题变成语文题,不考历史考语文,不伦不类”。

《中学历史教学》2010年第3期周明学的《高考历史命题何以与学生为敌?

》:

高考试题应该充满人文关怀,要有利于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考出学生的真实能力,考出学生的成就感与信心,要让勤奋学生、优秀学生、有真才实学的学生脱颖而出。

聂幼犁先生指出:

高考命题,并不是有学问就能做得好,过去命题可以完全靠经验,而现在只有经验和学问,不懂得命题理论,不掌握命题技术,不熟悉中学实际情况和有关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很难做好这项工作。

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脱离教材,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为立意的考查方向短期内不会改变,以高校教师为主的命题队伍也不会改变,所以研究高考、适应高考、赢得高考,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二、数据统计(必考部分85分)

1、知识范围分值分布及结论

 

通史

专题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政治史

(必修Ⅰ)

经济史

(必修Ⅱ)

文化史

(必修Ⅲ)

2009年

20分

41分

24分

28分

49分

8分

23.5%

48.2%

28.2%

33%

58%

9%

2010年

24分

20分

41分

28分

45分

12分

28.2%

23.5%

48.2%

33%

53%

14%

结论:

(1)从通史角度看,以中国近现代史或者世界近现代史为主;

(2)从专题史角度看,经济史为主,文化史最少。

2、能力考查分值分布及结论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

论证和探讨问题

2009年

28分

18分

20分

19分

2010年

28分

20分

20分

17分

结论:

(1)能力考查相对均衡;

(2)“获取和解读信息”略重。

三、试题特点

(一)形式上:

1、三科试题呈现顺序发生了变化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排序由地理、历史、政治变为地理、政治、历史。

历史答题受到地理试题、政治试题难易程度的影响增大。

平时训练,学生普遍反映没有时间深入思考,甚至非选择题只有30分时间了。

2、历史选择题呈现顺序发生了变化

  由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排序变为古代史先中国后世界,近现代史则按照时间顺序,中外交叉、合排,没有体现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点。

3、非选择题结构、题型发生了变化

(1)结构

   由单一的必考题,变为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选考题采取四选一的方式,各省情况不一,多数省份实行二选一,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但也增加了选择的困惑。

总体上,选考题对课标、对教材的依赖更低,难度也相对较低。

   2010年选考题第44题改革题,不是教材上的9次改革,但学生得分较高,湖南省只在两道题中选做一题。

从两题的得分情况来看,改革题平均得分为9.69分,战争题平均的得分为6.78分,相差为2.91分,主要原因就是改革题有些答案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而战争题的答案较多地要求从考生的知识积累中去提取,而且主观性强,加上改革题题阅读量比战争题要少。

(2)题型

   由单科试题、三科综合试题,变为全部是单科试题,取消跨学科综合试题,使三科综合试卷完全变成了三科“拼盘”。

4、试题基本以新材料、新情景为切入点,材料形式多样化

   此点与全国卷相同。

2009材料选择题——24、27、28、29、30、31、32、35等8题;2010材料选择题——25、26、27、28、29、30、31、32、33、34、35等11题。

(二)内容上:

1、考点的梳理:

题号

2009年

2010年

24

必修Ⅲ(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必修Ⅰ(分封制的影响)

25

必修Ⅰ(宗法制的影响)

必修Ⅰ(郡县制的意义)

26

必修Ⅱ(均田制)

必修Ⅲ(宋明理学)

27

必修Ⅱ(宋代都城)

必修Ⅱ(明朝经济)

28

必修Ⅰ(明朝的六部)

必修Ⅲ(希腊人文主义)

29

必修Ⅰ(罗马法)

必修Ⅰ(美国独立)

30

必修Ⅰ(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选修Ⅰ(日本明治维新)

31

必修Ⅱ(第二工业革命中美国钢铁业的发展)

选修Ⅰ(戊戌变法)

32

必修Ⅲ(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必修Ⅱ(战时共产主义)

33

必修Ⅰ(二战后美日关系的变化)

必修Ⅰ(百团大战)

34

必修Ⅰ(欧盟的建立)

必修Ⅰ(中国不结盟政策)

35

法国史学家《史学原论》对史料论述

历史研究的立场

40

必修Ⅱ经济史(新中国统购统销)

必修Ⅱ(明清手工业和英国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大纲版地理试题评析及2012年备考策略

2010年有5个省区使用全国I卷,6个省区使用全国II卷,都属于大纲卷。

随着新疆、山西、河南三省区参加新课改高考,2011年高考命题未分I卷和II卷,统用全国大纲卷,共有8省区使用。

旧课程逐步向新课程过渡,命题思想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一、2011年高考试题特点分析

   1.难度略有降低,试卷结构稳定

   难度影响心境。

今年的试题难度略有降低,这无形中缓解了考生答题时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发挥考生实际水平。

较往年,今年没有考查地球运动部分高难度试题,试题就不会因难度大而降低区分度。

第一组题以火山喷发景观图片帮助学生“入题”,难度不大,能让考生顺利进入答题状态。

尽管“坡度平缓,宛若平原”,但也能对应上考核目标。

试卷结构保持稳定,从题量、位置、分值分布都没有变化。

   2.关注答题细节,回归知识本源

   高考特别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注重答题细节,回归知识本源。

具体表现在:

命题常将指向信息隐藏在题干中,如第2题强调该山体演示“在地球表层”可转化成哪类型石,隐藏了外力作用过程;命题常将解题的突破口置于文字材料中,如第4题问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哪一地区,解答本题一要明确限定的时间为“20世纪之前”,然后找到工业活动的状况,如该时期的主要工业部门——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业具等,很显然联系的是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命题常在问题间建立联系,如第8题要排除成都——上海和兰州——北京段,需要联系第6题的答案信息,理解地形对高铁速度的影响。

3.立足学科主干,注重思维链接

   全卷命题立足学科主干知识,不偏不怪,选材比例适中,涉及基于区域的自然与人文、古今中外素材,在平和的设问中考核了地与理、思与辩、论与述,知地析因究理。

其中客观题部分主要涉及:

岩浆来源、岩石转化、商品集散、工业活动、工业区位、高铁选线、以桥代路、高铁影响、对流运动、区域定位;主观题部分主要涉及:

气候特征描述、地形特征分析、水文条件分析、工业区位分析、牧业区位分析、军马场区位分析。

试题注重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思维链接,有效回应教材主干。

相比之下,人文地理分值比重较大,特别是区位分析试题,涉及商业、工业、种植业、牧业、交通,甚至历史上的军马场区位都出现在地理试题中。

4.图像类型多样,侧重读图分析

试卷在原有风格中体现出清新雅致,景观图片上了“台面”,开篇呈现以火山为题材的自然景观图,中间又出现以受社会关注的高铁为题材的人文景观图。

全卷共有7幅图,除景观图外,还有分布图、剖面图、区域图、统计图、示意图,虽然图像类型多样,但主题特点鲜明。

命题注重材料文字信息与图像信息的结合,要求考生穷尽图中信息,学会向图像要答案,在分析中彰显能力特色、学科本色。

5.突出社会热点,侧重学以致用

试题材料多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社会的热点问题,试题以这些热点问题为“中心”,突出考查了考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学有所用,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这是新课改的一个目标。

比如第三组选择题以我国的高速铁路运营为切入点,考察了高铁修建选线首要考虑的自然条件,修建中采用高架的原因及修建后民航业受冲击等实际问题。

6.强调分析建模,要求表达完整

该特点在综合题中体现最明显。

从考查的问题来看,比较常规,但强调分析建模,否则也会无从下手,答题片面痛失要点。

如气候特征描述,一般从年均温高低、年较差大小、日较差大小、降水总量、降水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大小等方面进行描述;地形特征描述,一般从地形类型、地势变化、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等方面进行描述;对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布局的优势区位分析,主要从原料、劳动力、工业基础、发展历史、交通、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牧场的自然条件分析,主要从地形地势、水源、土壤、气候等方面进行分析,有时还要看面积大小、是否是地广人稀、有无大型食肉动物、区域典型气象灾害等。

   二、2012年高考备考建议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细心、耐心和恒心

   地理能力测试体现在文科素养上,一要做一个细心的人。

问题中有明确的关键性信息读不出来,材料中有明确的答案要求找不出来,图像中有问题中定量的信息看不出来,我们说,你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偏低,缺少应有的细心。

二要做一个有耐心的人。

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平时做练习时遇难题绕行或等老师讲的现象,自习课上不专心,这都是学习无耐心的表现,这一行为,可能会导致高考的考场上心浮气躁。

三要做一个有恒心人的。

高三的学习枯躁无味,苦与累并存,越到后期心情越浮躁,完全靠自己的意志品质坚持,胜利属于有恒心的人。

2.在一轮复习中落实对核心考点的理解与应用

   一轮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以帮助深入理解每一个考点。

对于核心考点,要舍得花力气,不仅要重点讲,还要反复练,直至熟练灵活应用,遇到就能想到。

比如,在讲自然地理时,要侧重地理要素的联系分析,归纳表达的一般方法,上面提到的分析建模,就应该在一轮复习中完成、夯实。

3.将图像能力培养放在平时的点滴教学中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材、试题中都会涉及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像,对于典型的地理图像一定要引起师生的注意,教师讲解要有设计、有目标,最好有紧跟训练,每讲完一种类型的图像,都要归纳判读的一般方法,将学生的图像能力培养放在平时的点滴教学中,在训练中提升学生的图像处理能力。

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经常使用地图,规范读图习惯,及时查图找图,利用地图进行记忆地理知识,以培养空间意识。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学习如果缺少思考,是很难学好的,因此说地理也具有理科的特点。

有的学生没黑没白天地死记硬背,到头来分数不高;有的学生学起来很轻松,但分数很高。

因此地理学习也是讲究方法的。

关键是有效!

课堂与教材上呈现的知识,我们很容易在生活中找到实例,学会用书本上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可以促进思考,并能够学以致用,一通百通。

5.在考试与训练中归纳地理综合题的答题思路

   地理学科的知识是成体系的,即使是综合题考查、解答也是有套路可寻的。

除了要求对设问的指导语(如分析、简述、简析、说明、分析、描述等)进行理解外,关键是归类问题,哪类题对应哪类的思路,通过分析建模,确定具体的答题方法。

地理综合题设问大体上有以下几类:

特征描述类、地理事象的判断类、地理过程分析类、原因分析类、比较类、对策措施类、辩证评价类、意义作用类。

例如,地理过程分析类与原因分析类不同,尽管都可以认为是原因分析,前者则是过程的原因分析,不需要从自然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表述,这类问题的分析,则需要将地理过程描述清楚,按时间或过程先后进行描述即可。

另外,在今后的复习中

2011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地理试题特点及备考启示

一、            新课标试卷考查知识点及能力要求统计

题型

题号

分值

知识点

试题材料情境

能力要求

选择题

1-2题

8分

人文地理: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工业联系与工业地域

文字材料;热点材料“日本地震、海啸”引入

1、2

3-5题

12分

人文地理: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中国农业问题

文字材料:

大豆生产情况介绍

1、2

6-8题

12分

自然地理:

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

1、2

9-11题

12分

自然地理:

9、10题;人文地理:

11题,交通运输

青藏铁路景观照片

1、2

综合分析题

36题

28分

自然地理:

(1)气候特征描述、水资源短缺原因分析

(2)人类活动(建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水资源短缺解决措施

区域图、气候统计资料、水坝景观图

1、2、3、4

37题

18分

人文地理:

(1)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

(2)区位因素分析

中国大陆制造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

1、2、3、4

选做题

42题

10分

旅游地理——旅游发展条件评价

区域图

1、2、3

43题

10分

自然灾害与防治-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分析

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

1、2、3

44题

10分

环境保护-湿地的生态效益

湿地变化表格数据

1、2、3

合计

必做题部分自然地理:

24分,人文地理:

66分。

全卷地理试题图表材料9幅。

注:

考核能力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4论证和探讨问题

二、            新课标卷试题命题特点

1.      试题从易到难梯度排列,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2.      题目材料呈现方式多样,文图表皆有,情境新颖,设问具体精细

3.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比例:

偏重于人文地理,考查“有人的地理”

4.      抽样考查,考查内容为学科主干知识:

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区位因素分析,农业问题、水资源利用问题

5.      试题时代性强,关注社会热点,生活气息浓厚

6.      学生做题可选空间大:

开放性设问分值高,36题(3)及37题

(2)共计16分。

选作题三选一,每题10分。

7.      地球运动部分连续几年没有出题。

此部分前几年出题有些走火入魔,变味成了数学题。

三、            大纲版全国卷与新课标全国卷特点对比分析(引自6月13日网络研讨网友发言)

黑-湘-郭振宇(79143158):

我认为最大不同是思维测试的方向和深度不同!

如大纲卷和新课标卷的第一个题组,都是第一题组,在本套试卷中理论上都是最简单的试题。

但区别很大,这种区别只要是考试测量的侧重点上以及程度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对比了大纲卷和课标卷的题组1)

1.试题考查的思维深度不同

大纲卷的题组以火山喷发图片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知识体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都讲过这个知识所在的体系,设问直接,思维测量较浅。

学生学习过,只要构建出这个知识体系,回答起来很简单。

记忆的痕迹很大。

这道题稍有思维深度的地方是如何利用题中的信息检索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的知识。

图表不是重点,重点是思维,图表只是思维测试的一个手段而已。

2. 在材料呈现形式反应的思维灵活性不同

大纲卷,材料为一个图片,思维的很单一、死板,不能测量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且在教材中能找到类似图,记忆痕迹比较明显。

新课标卷材料为一段文字信息,信息中包括多方面的信息,学生需要整合这些信息,对于一个题来说,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思维要灵活,侧重考查了思维的灵活性。

个人觉得这两年的新课卷是高考测量方向的质变,是对学生、教师的解放,这才是时代的要求,才是选拔人才的体现。

是对以前高考否定性的继承!

但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转换的还不是很完全!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1)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一、试卷分析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1)在分数结构、知识点分布都较为合理,呈现“稳中有变,稳中求新”的特点。

1、历史试题整卷结构合理。

2011年历史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中,属于中国古代史部分的有第12、13题和第37题

(1)小题、第39题

(1)(4)小题,共36分,占全卷分值的36%;属于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有第14、15、16、17、23题和第37题

(2)(3)小题,共44分,占全卷分值的44%;属于世界近现代史部分的有第18、19、20、21、22题,共20分,占全卷分值的20%,与去年相比对对经济史的考查减少,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与民族融合以及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的考查加强。

其中14题和23题即考查中国近现代史又考查世界近现代史。

2、遵循《考试大纲》,渗透“新课标”,注重“双基”考查。

历史试题注重考查教材重点主干知识,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中国近代抗争与探索、近代民主改革与革命、中国现代经济与新中国的外交、新航路开辟与世界经济、民主启蒙思想与政治实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格局、战后主要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等知识。

历史试题着眼于学习能力的考查,强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试题仍然以材料题为主要考查题型,材料类型多样,以文字材料为主兼有表格等,以新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阅读理解、分析归纳、对比概括材料的能力以及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运用及迁移的能力。

3、突出时代感,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具有长久价值的热点问题,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考查。

试题以历史材料隐性考查学生对一些重大热点问题的关注,如辛亥革命100周年(第16题、第37题)、试题中第39题

(1)(4)小题“从关中地区看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交流”注重引导学生对西部大开发这一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热爱,树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大局意识。

4、体现主流史学观念的变化。

当代的史学思想和方法,是命题组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

主要是体现全球史观或世界体系论(14、18、20、21、23)、文明史观(12、39)以及现代化史观(19、20、37),以及“新史学”的各种流派和方法,如计量史学(17)。

5、试题回归“平民化”。

相比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难度,2011年高考难度有所下降,尤其是客观题目,没有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和欧美思维方式的长句,材料难度接近中学生水平,表述方式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6、更加强化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运用。

“历史”学科是当之无愧的“文科之王”。

文综中的历史试题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现象等为背景材料,渗透政治学科中的政治、哲学、经济等有关知识,渗透地理学科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知识,要求学生综合评价、综合分析、综合运用,或以古为鉴,以古为训,或从中得到启发,从而考查学生的联想能力、立体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这一点在以往的高考文综试题中已有明显体现。

在今年的政治和地理试题中,很多学生不知应该用什么知识回答问题,就源于其不能够灵活综合运用来回答问题,尤其是利用“历史知识与能力”来回答政治和地理问题。

如作为传统“政治学科”的38题,整个题目在考查民族问题,只是以西藏问题作为切入点,材料一“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到1959年西藏农奴制改革以及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的变化”通篇选用的均为历史史料,且设问“结合材料一,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属于典型的历史问题,材料二“民主改革50多年来,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又属于典型的历史材料,其设问“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中央财政支付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将其作为历史问题也是可以的,只有第(3)题“ 运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原理,结合材料分析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政治题。

同样如39题第(3)小题从形式上属于“地理范畴”,但其设问“根据材料二说明甲区域历史上一直作为军马场的区位条件(除其自然条件外)”属于典型的历史人文地理;形式上作为“政治范畴”的材料四及其设问“结合材料和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材料四通篇选用的都是“历史史料”,其设问作为历史问题未尝不可,其答案设置是“典型的历史术语”,这道题目考查了党建知识和学生利用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切中“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一重大社会热点,是一道真正意义上的“文综试题”。

本来是较简单的历史问题,一旦放在“政治试题”和“地理试题”的范围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学生却不知从入手,值得每一个文综学科的老师反思。

二、备考建议

评析2011年高考试题对2012年新课程高考复习备考能够提供一定的借鉴:

1、教学中要突出教材主干知识的讲授,如果时间相对充裕,不妨强化一下学生的通史知识。

如包括中国古代各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中国近现代各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国际关系领域与近代化趋势有着内在联系的重要史实;世界主要国家民主政治、经济生活、科技文化和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及其全球化趋势与进程;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相似或相近的史实比较。

2、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材料解析能力的培养。

强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是,以新材料景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运用、迁移的能力,仍是今后新课程高考命题能力考查的主要方向。

教学中要通过设计多种类型材料,训练、培养学生解析材料题的技巧与能力。

3、历史教学中要渗透热点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关注重要热点问题的良好习惯。

4、高瞻远瞩,用新史观统领历史教学。

当代的史学思想和方法,是命题组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

主要是体现全球史观或世界体系论、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以及“新史学”的各种流派和方法,如计量史学、心态史学、结构史学等。

5、树立文综意识,强化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每一个从事文综教学的老师都要博览群书,关注时政热点,突破学科本位,关注和本学科内容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加强文综学科老师的通力合作,共同关注研究那些能够体现学科渗透交融的长期热点和社会热点及前沿学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