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60728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docx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docx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

  【以诗说史】

  ……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北朝民歌《木兰辞》部分

  《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从这首诗歌里可以看出北朝时期在商业上的特点之一,是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所,很不方便。

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局面逐渐被打破。

  【课标点击】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知识清单】

  清单一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商人的地位:

四民之末,“四民”即士、农、工、商。

  2.经济思想:

崔寔、王符的农工商并重论。

  3.商品经济的活跃:

  

(1)汉代:

《四民月令》提到农副产品的季节性买卖,反映了乡村商业活动的活跃;商运活跃。

  

(2)唐代:

商旅往来频繁;

  (3)宋元时代:

  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东欧、北非。

  (4)明代:

  a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商帮,势力强大的有②

  和③

  ;

  b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④

  。

  清单一①海外

  ②晋商

  ③徽商

  ④会馆

  清单二

  “市”的发展

  .秦代:

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①

  。

  2.汉代:

“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②

  有9处正式的“市”。

  3.六朝:

③“

  ”形成

  

(1)性质:

乡村集市

  

(2)特征:

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自然形成、设④“

  ”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

  

(1)“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2)⑤“

  ”比较繁荣;

  (3)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5.宋代:

  

(1)“市”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街形成;

  

(2)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3)“草市”已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

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清单二①明码标价

  ②长安

  ③草市

  ④草市尉

  ⑤夜市

  清单三

  商人重利轻别离

  .生活方式:

  

(1)商人是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

  

(2)为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

  (3)常面临人身财产的安全风险。

  2.主要影响:

  

(1)促进水陆商运的发展:

大的都市往往商船荟萃;唐代①“

  ”规模宏大;

  

(2)促进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的发展:

唐代,客舍、②

  、车坊生意兴隆;

  (3)商业利润吸引③

  参与争利。

  清单三①俞大娘航船

  ②邸店

  ③官吏

  清单四

  商业都会的崛起

  .战国时期:

城市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

  2.汉代:

都市因商业集中,形成繁荣景象

  

(1)王莽时期:

以“市”为重要标志的①

  的商业中心形成

  a五都:

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b在长安和“五都”设“五均”官,控制②

  。

  

(2)其他“都会”城市:

蓟、江陵、寿春、合肥、吴、番禺。

  3.南北朝时期:

商业都市有建康、山阴、襄阳、郢州、交州。

  4.唐代:

  

(1)③

  、④

  的商业最为繁盛;

  

(2)广陵“雄富冠天下”。

  5.宋代:

都市商业繁盛,如汴京(开封)

  

(1)商市繁荣;有夜市、⑤

  。

  

(2)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如相国寺庙会。

  6.清代:

著名城镇有⑥

  、盛泽镇、汉口、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清单四①全国性

  ②市场物价

  ③长安

  ④洛阳

  ⑤晓市

  ⑥苏州

  【核心突破】

  .崔寔、王符的农工商并重论

  对于工商业,东汉的崔寔与王符都认为,农桑是“本”,以致用为目的的百工和以通货为目的商贾,也是“本”。

他们认为农工商各有本末,要崇尚其本业,抑制其末业。

  这种农工商三者各有本末,农工商并重的思想,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中很有见地的思想,对东汉手工技术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例题:

东汉的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务本》中说:

“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

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

这段材料体现了他的经济思想的核心是(

  )

  A.衣食之源论

  B.重农贵粟论

  c.农工商并重论

  D.重农抑商

  解析:

c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王符认为,农工商各有本末,要崇尚其本业,抑制其末业。

这是一种农工商三者各有本末,农工商并重的思想。

  2.王莽的五均、赊贷和六筦(管)制度。

  为了抑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控制物价,改善财政,王莽推行五均六筦制。

  五均的具体办法是:

在首都长安的东、西市和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主要繁华城市,设立五均司市师,控制市场物价。

  所谓赊贷,就是由国家从事赊贷活动,以制止高利贷者的过度盘剥,使国家和人民各得其利。

  六筦(即管)制,就是由国家经营管理六种经济事业,即对盐、铁、酒实行专卖;政府铸钱;对名山大泽产品收税;管制城市工商业经营和市场物价,办理官营贷款业务(即五均赊贷)。

  例题:

据《乐语》、《乐元语》记载五均事宜曰:

“天子取诸侯之土以立五均,则市无二贾,四民常均,强者不得困弱,富者不得要贫,则公家有余,恩及小民矣。

”由材料可知五均的目的之一是(

  )

  A.剥夺农民利益

  

  B.限制商人盘剥

  c.提高农民地位

  

  D.限制封建割据

  解析:

B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五均作为国家管理城市商业的制度,其目的是通过平抑市场物价以限制商人的剥削兼并活动,并使国家获得经济利益。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发展;

  

(2)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较发达。

因为中国古代经济单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农民需要以自己生产的部分产品去换取那些自己不能生产的东西,尤其是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但是这种交换属于自然经济形态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市场规模不大,社会分工不发达。

  (3)古代中国发达的市场交换,没能动摇封建经济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这是由古代中国传统的市场模式造成的。

古代中国的商品市场主要有两种:

一是城市市场,其主要功能是满足皇室、贵族、官僚、绅士的享受消费,城市手工业品与乡村农产品的交换处于次要地位;只有城市手工业品和乡村农产品的交换,才能为近代机器工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是乡村集市。

它狭小、分散,处于相当封闭的状态,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如乡村集市—草市。

  (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大官僚、大商人、大地主三位一体,自由、独立的大商人无法立足。

在古代中国市场上最有势力的商业资本是享有特权的官商。

如封建社会长期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例题:

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

节目中说“徽商一个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

  )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B.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

  c.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D.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钱权结合

  解析:

D中国进入近代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近代经济的出现也是在此之后,A和c两项错在对“儒”的理解;在中国封建社会,商业要想不断发展,就须依附于封建权势,故“儒”并非传统文化之意。

而在1840年之后,随着外来侵略,封建统治日趋衰落,因而依附于封建权势的“徽商”也随之衰落。

B项表述错误。

  【基础练兵】

  .明朝冯梦龙在《三言两拍》里有很多关于当时社会现象的描写,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杨八志(陕西商人)与李氏商议道:

“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

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

”该材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八股取士扼杀人才

  c.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

  D.长途贩运发展

  .D材料中反映的内容为“杨八志”要通过经商来改变家境贫困的现状。

  2.秦朝时,政府对经济生活的控制已达到非常严密的程度。

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

  )

  A.公平合理

  B.明码标价

  c.利于流通

  D.不夺农时

  2.B此题考查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

  3.六朝时代,乡村集市草市开始形成,其特征不包括(

  )

  A.远离城镇

  B.交通便利

  c.政府管理

  D.规划形成

  3.D六朝时代,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4.陆游《杂赋》诗写到: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宋代(

  )

  A.开始出现草市

  B.草市具备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c.夜市比较繁荣

  D.草市交易只能在早上进行

  4.B从材料看,诗歌描写的是关于草市的情况,故c错误;草市开始出现于六朝时代,A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来。

  5.唐代诗人姚合诗曰: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社会动荡,田野荒芜

  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

  c.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

  D.商业的繁荣发展

  5.D本题的着眼点在“尽去作商贾”。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商业的繁荣。

  6.《唐会要》卷八六记载:

“贞观元年十月敕:

五品以上,不得入市。

”这样规定的目的是(

  )

  A.鼓励五品以下官吏经商

  B.打击大商人的经营活动

  c.放松政府对商业的控制

  D.限制官吏参与商业活动

  6.D由于唐代商品经济非常发达,商人获利丰厚经济实力增强;政府行政官员企图依仗其手中的权力从商人那里获得利益,因此才有此规定。

这一规定也说明了在唐代政府对商业的控制依然比较严格。

  7.王莽曾经在长安和当时的“五都”设立“五均司市师”,其主要职责是(

  )

  A.调节商品流通

  B.控制市场物价

  c.规范市场管理

  D.防止刁商作乱

  7.B此题考查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

  8.“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

  A.西汉长安

  B.唐朝洛阳

  c.北宋开封

  D.南宋临安

  8.c唐朝时夜市比较繁荣,但没有晓市,北宋时才有了晓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