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60680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节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3节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节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3节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3节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3节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3节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3节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3节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3节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第3节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第3节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第3节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第3节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第3节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第3节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节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

《第3节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节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3节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

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③有夜市、晓市和定时一聚的庙会

6、明清:

商业区繁华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1、战国:

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①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

②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唐代:

长安、洛阳、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

4、宋代:

汴京(开封)、临安(杭州)

5、清代:

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四、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特点

1、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严格控制商业交易

2、宋代以来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明清出现区域性大商帮晋商、徽商等。

4、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地下。

【课堂小结】

填写下表:

商业生产和转运情况

“市”的发展

商业都会

先秦

秦代

对“市”有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汉代

有专门管理机构,

长安有东、西9市,

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

六朝

草市形成,

且由“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

唐代

草市普遍,夜市繁荣。

但市场活动范围和时间仍受官府严格控制

宋代

首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街形成,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有夜市、晓市和定时一聚的庙会。

汴京(开封)

临安(杭州)

明清

【教材问题参考答案】

[想一想]

1.对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有人认为在明清时代,有人认为在元代,有人认为在宋代,有人认为在唐代,甚至有人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状态。

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

有人则认为,中国传统经济的性质,不具备自行发展到资本主义的条件。

请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谈一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答案提示:

(1)中国古代虽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是,商品经济也非常发达,完全具备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的经济条件。

只不过,因为专制主义统治的时间太长,再加上统治者长期以来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起了阻碍和延缓作用。

(2)明朝中后期,中国的江南地区的纺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如果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打断了这一进程,中国有可能自行发展到资本主义。

2.你读过的古代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有哪些反映了商人的生活?

施耐庵的《水浒传》、冯梦龙的《三言二拍》、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自我测评]

简要说明古代“草市”出现的意义及其形式特征。

特征:

远离城镇;

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区;

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也受到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

意义:

“草市”这种民间贸易形式是对官办贸易的有益的补充;

这种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后来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阅读与思考]

《唐会要》卷八六记载:

“贞观元年十月敕:

五品以上,不得入市。

”这样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译文:

“贞观元年十月皇帝下令:

五品以上的官员,不容许进入市场。

”说明:

(1)说明唐代商品经济非常发达,商人获利丰厚经济实力增强;

政府行政官员企图依仗其手中的权力从商人那里获得利益。

(2)同时,说明在唐代政府对商业的控制依然比较严格。

[知识链接]

市署:

《新唐书•百官志三》记载:

“两京诸市署:

令一人,从六品上;

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

”说长安和洛阳两京诸市署,各置主管官员“令”一人,品级为从六品上,副职二人,品级为正八品上。

他们的责任,是管理商品交易,负责度量器物,分辨商品质量的真伪和数量的轻重。

【历史问题注释】

[商帮]

明清时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在全国各地出现一批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且是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商帮。

他们是一方经济势力的代表,除与整个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外,更主要的是影响一个地区的方方面面。

著名的有十个商帮:

山西商帮、徽州商帮、陕西商帮、宁波商帮、山东商帮、广东商帮、福建商帮、洞庭商帮、江右商帮、龙游商帮。

[晋商]

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其历史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

期间,晋商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经营管理,优秀的商业文化,广拓经营领域和活动范围,经营项目“上自绸缎,下至葱蒜”,几乎百业俱备;

足迹遍及华夏大地及周边各主要国家;

服务对象上达朝廷、官宦,下至乡野、边关;

商路达万里之遥,款项则汇通天下。

到清中叶以后,其所拥有的资本控制了中国北方的贸易和资金调度,而且插足于亚洲一些国家的金融和贸易,并且在明清两朝财政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强大经济势力,称雄国内商界长达500年之久。

但是,发展到近代却随着清王朝的消亡而走向衰败了。

晋商的辉煌,不仅成就了富商巨贾和商界精英,推动山西成为当时的“海内最富”,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城镇的兴起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商业文化。

[徽商]

徽商,即徽州商人,一般指徽州府所属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和婺源六县经商之人,徽商是我国十大商帮之一。

多数学者认为,徽商始于南宋,发展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明代中叶,盛于嘉靖,清代乾隆年间达到顶峰,至嘉庆、道光年间日趋衰败,前后达六百余年,称雄三百年,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以后,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促使其临近地区的经济首先得到相应发展,中原文化也随之被引入江南。

徽州正处在当时东南经济要区苏浙中心,南北交往要冲,由于徽州特殊地理环境和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促使徽州地主经济向商业经济转移。

南宋初期即有徽人为经营茶、墨、纸、木“行买四方”的记载。

明嘉靖以后,“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徽人从商增到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其实,徽州人通常十二三岁就要到城里当学徒。

因为徽州地少人多,迫使农民从事其他劳动。

明代《安徽地志》说:

“徽人多商买,其势然也。

”徽州人做生意一般都是小本经营,多数受雇于他人,并非“生而善买”,而是当时社会因素和徽人刻苦经营所造就的。

嘉庆《徽州府志》就指出:

徽人“善仪容,有口才”,“善识低昂,时取予,以故买之所入视帝郡倍厚”。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明嘉靖以降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

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徽州素称“东南邹鲁”,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西汉的商业和交通]

西汉最大的都市是京师长安。

据考古发掘,长安城周围长22600多米,相当汉代六十多里长。

规模之大,超过古代罗马城三倍以上。

城垣每面有三个城门,可容四辆大车并行。

城内街道纵横交错,有八街(纵街)九陌(横街)之称。

街道三道并列,与城门的三个门道相连接,其中中央大道特别宽大,是皇帝专用的“驰道”。

全城中部和南部几乎全是宫殿区,占全城三分之二。

城西北角的东、西九市,是商业活动区。

长安商业很繁华,在九个市场之内,聚集着各种大小商店,出卖各地的货物。

同类商店又集中在一处,成为许多市,如酒市、牛市、马市、羊市等。

这些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

东、西九市不仅是商业区,而且也是手工业区,如市内便有官府手工业作坊。

城内北边一部分是居民区,占全城的十分之一左右。

据记载,西汉末长安人口有24万之多。

除长安之外,洛阳、临淄、邯郸、宛(南阳)、成都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

洛阳水陆交通方便。

临淄丝织业发达,人口密集,是齐鲁的中心。

邯郸是黄河以北的商业中心。

宛是南北交通要道,冶铁业很发达。

成都的手工业,特别是蜀锦,驰名全国。

西汉的城市,不仅在中原地区星罗棋布,就是在南方地区也有很大的发展。

如江陵(湖北江陵)、吴(江苏苏州)、番禺(广州)等,或为一方都会,或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小城市的兴起,西汉的交通运输业也发达起来。

在长沙、广州等地的汉墓中曾多次发现木制、陶制船舶或木车。

1974年在广州秦汉造船工场遗址中发现有三个平行排列的造船台,还有木料工场,船台和滑道相结合,外形和铁路略相似,由枕木、滑板和木墩组成。

这些遗址,反映了当时水上交通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活跃。

在广州、长沙等地,出土了玻璃、玉髓、琥珀、玛瑙、鸡血石和水晶等玉石佩饰。

这些东西一部分是国内的特种工艺品,而另一部分则是从海外输入的。

[唐朝前期的商业]

城市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一个标志。

西京长安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周围达七十多里。

全城呈长方形,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个部分。

宫城是宫殿区,皇城是中央官署所在地。

外郭城占地广阔,划分为108个坊,遍布寺院、府第和民宅;

还有两个市——东市和西市,各占两坊之地。

据考古勘察,西市长、宽各约一千米,市内有两条南北和东西大街,宽度都在15米左右,相交成“井”字形。

东市的构造大概也是如此。

东市有220个行业,邸(货栈)、肆(店铺)鳞次栉比,“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西市的繁荣不亚于东市,许多西域胡商及波斯、大食等外国商人都聚居在这里。

东京洛阳是仅次于长安的第二个大城市,城内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大致与长安的市相同。

据记载,两京的市都是在四面立邸,中间是绢行、衣行、肉行、药行、铁行、秤行、鞭辔行等各类行业的店肆,同类业的店肆都集中在同一区域,设有行头来进行管理。

长江北岸的扬州,当为南北交通的要冲,商业也十分繁荣,“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

751年(天宝十年),一场大风吹翻了扬州码头上的数千艘船只,可见在这里停泊的商船之多。

当时的各州治县城,也多设有一个或两个供商业贸易的市。

除都市城郭内有市的设置外,农村集市贸易也有了发展。

这种集市当时称做草市、墟市,多分布在水陆交通的要冲。

中唐以后,这种草市和虚市日益增多起来,也更加繁荣,有些后来还发展成为重要的市镇。

[唐朝后期的商业]

唐后期的商业也有显著的发展,特别是长江流域的商业更为活跃。

唐后期的扬州,是漕米、海盐、茶叶等货物的集散地,故“雄富冠天下”,商业更加繁荣。

许多大食、波斯等外商在这里从事珠宝一类的奢侈品买卖。

益州是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西南地区出产的各种货物,多在这里运销外地,故商业亦极繁荣。

时人称“扬一益二”,可见在唐后期,扬州、益州的经济地位已超越长安和洛阳。

东南地区的杭州,到唐后期也发展成了繁荣的商业城市。

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对外贸易城市。

770年(大历五年),外国商船到达广州的有四十多艘。

它们载来了香料、药品、象牙、犀角、珍宝等货物,从中国贩走瓷器、丝绸等物品。

唐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商务。

唐末在广州居住的外国商人数以万计,在泉州也有不少外商居住。

明州则是对日贸易的重要港口,许多商船从这里出海前往日本。

由于商业的发展,在扬州、长安、洛阳及汴州等一些大城市都出现了夜市。

商业活动也逐渐突破了过去市、坊区分的严格限制,不少商人已在居民坊内开设店铺。

当时还产生了柜坊和飞钱。

柜坊亦称僦柜,它大概是由邸店分化而来。

柜坊经营的业务,是代客商保管财物,并凭帖或信物,替存钱者支付款项,以收取柜租。

德宗初年曾借长安柜坊的储款四分之一以助军费,可见那时柜坊是很多的。

另外,唐代已经有了飞钱。

飞钱亦名便换,是中国产生的最早的汇兑制度。

这一制度产生于唐宪宗时期,办法是:

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某道进奏院,或交给某军府、某使节、某富家,凭文券到指定地方取钱,这样就解决了搬运大量铜币的困难。

上述现象反映唐代的商业水平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北宋的商业]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出现了新的转折。

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区,即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

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彻底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商店可以随处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

北宋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

市场上的商品既有来自国内各地的百货,也有来自国外的各种商品。

营业时间不受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晓市。

城内另有固定市场和定期集市。

其中大相国寺每月开放五次,规模很大。

市内还出现了“瓦舍”(或称“瓦肆”),里面有“勾栏”(歌舞场所)、酒肆和茶楼,还有说书、演戏的,成为娱乐的中心。

宋人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就是当时城市商业繁荣的艺术反映。

北宋时期,由于旧坊制被打破,城市中行业分区性逐渐消失,因此行会的地位更显重要,组织更加严密。

唐朝时,有些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叫做草市,北宋时更加发展。

农村中还有定期开放的小市,北方叫做集,南方叫做墟或赶场。

在草市或集、墟的贸易中,农产品和布帛竹木器等日用品占大宗,也有一些生产工具的交易。

有些草市或集、墟在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

市镇是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它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北宋的货币流通]

随着北宋商品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量也明显增加。

唐玄宗天宝年间每年铸币32万贯,北宋从太宗时起每年就达到80万贯。

以后逐渐增加,到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达六百余万贯。

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使用。

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

大城市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

国家税收中白银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1021年(天禧五年)为883900多两,到1120年(宣和二年)为1860万两。

黄金虽在流通,但不占重要地位。

北宋时期还产生了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北宋建立后,四川地区长期使用铁钱,因铁钱重,携带不方便。

公元10世纪末叶,成都市场上遂出现所谓“交子铺”,发行纸币“交子”,代替铁钱流通。

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冬,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即借口商人争讼不息,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为准备金,定期发行,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

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扩大流通区域。

但钱引不备本钱,大量印发,于是成为人民的—大祸害。

[南宋的商业]

南宋都城临安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从浙江及其他州郡前来的货船,络绎不绝。

此外,平江、建康、鄂州、江陵等沿江城市,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

墟市则比北宋更加普遍,仅广东一路就有墟市八百个,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业的繁荣。

宋金并立,双方贸易往来仍然频繁。

宋金政府都在淮河沿岸及西部边地设立市场,称为榷场。

除榷场外,民间私下交易的数量极多。

在今吉林、内蒙古等地的墓葬中,均曾发现南宋湖州制造的铜镜。

在内蒙古西部黑水城遗址中,也曾发现福州刻印的书籍。

至于景德镇和龙泉的瓷器,更是遍及全国。

南宋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北宋。

高宗末年,市舶收入岁达200万贯,超过北宋治平年间岁入63万贯的两倍多。

由于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货币铸造供不应求。

在对外贸易中,铜钱又大量外流。

纸币日益代替铜钱,成为主要的交换手段。

除交子仍在四川地区使用称为川引外,还发行了会子。

南宋政府发行纸币,主要是为了弥补财政亏空。

大量纸币投入流通领域,造成币值下跌,通货膨胀。

[唐朝的水陆交通]

当时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重要交通干线有以下几条:

(1)从长安往东经东都、汴州(河南开封)达山东半岛;

又自汴州北上可到幽州(北京),南下可达扬州。

(2)从长安往西北经兰州、出敦煌通西域;

又自兰州经鄯州(青海乐都)可到吐蕃。

(3)从长安往西南经汉中达成都,由成都可到南诏。

(4)从长安往东北经河东(山西运城)到太原;

又自太原经幽州可达营州(辽宁锦州市西北)及东北地区;

经云州(山西大同)可到回纥。

(5)从长安往南经襄州(湖北襄阳)、潭州(湖南长沙)、衡州(湖南衡阳)到广州,又自衡州到邕州(广西南宁)。

当时,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水道,使全国的水上航运事业也空前发展起来。

所谓“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

”可见当时水上交通是很发达的。

唐承前旧制,在水陆交通要道上大致凡三十里设一驿站,全国有水驿260所,陆上1297所,水陆相兼驿86所,共有驿站1644所。

陆驿备有马,水驿备有船,以供官吏往还和政府文书的传递。

在交通要道上除国家设置的驿站外,还有私人开设的接待客商的店肆,各店不仅出卖酒饭,而且“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

教案: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作者:

不详来源:

不详发布时间:

2008年03月09日点击数:

564

如无法通过下载软件进行资源下载,请登录后在资源下载链接上右击,并选择“目标另存为”下载。

【内容标准】

①乡村商业活跃,但没有专门市场。

②商运活跃,已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海外商运发展迅速(陆上丝路不通,造船业发达)

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当面交易

市、坊界限分明,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①市首次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②形成繁荣的商业街,

③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④草市已经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⑤有夜市、晓市和定时一聚的庙会

①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②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

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

1、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3、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

4、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

5、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地下。

6、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7、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8、出现了区域性商帮。

9、发展艰难而曲折。

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乡村商业活跃,但没有专门市场。

长安9市

首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街形成,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草市已经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有夜市、晓市和定时一聚的庙会

”说长安和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