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正文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63342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习报告正文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实习报告正文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实习报告正文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实习报告正文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实习报告正文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实习报告正文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实习报告正文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实习报告正文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实习报告正文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实习报告正文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实习报告正文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实习报告正文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实习报告正文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实习报告正文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实习报告正文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实习报告正文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实习报告正文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实习报告正文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实习报告正文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实习报告正文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习报告正文2.docx

《实习报告正文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习报告正文2.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习报告正文2.docx

实习报告正文2

实习报告

一、任务:

进一步了解矿井各种图纸、资料。

二、目的:

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现代煤矿的生产、管理模式。

收集做毕业设计时需要各种的资料。

通过本次生产实习,巩固学习时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加深对所学基础知识及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专业知识面,锻炼在采矿开采技术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劳动意识。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在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实习内容:

(一)矿井基本情况:

1、矿井概况

一、交通位置

矿井位于柳林县北南7km处,行政区划属庄镇和陈家湾乡。

矿井距柳林县城约7km,距307国道线7km。

向西有简易公路与柳林县城相连,距孝柳铁路穆村站12.5km,交通运输条件比较便利。

详见交通位置图1-1-1。

二、地形地貌

井田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地表切割强烈,地形复杂,地势总体南高北低,黄土梁呈北西—南北向,最高点位于井田西南角的梨树凹小学南侧,海拔为1057.97m,最低点位于井田西北角兴无煤矿锅炉房的北侧,海拔857.70m,相对高差200.27m,属低中山区。

三、河流水系

井田范围内北西两侧各有一条冲沟,呈北西—南北向,平时干涸,雨季有短暂性的流水通过,向北西排出井田外,向北汇入三川河,属黄河流域三川河水系。

四、气象及地震情况

本区属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无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度适中,冬季寒冷干燥。

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26.1°,全年无霜期125天,每年11月底结冰,翌年3月初解冻。

最大冻土厚度0.91m,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年降水量348.7~539.0mm,年平均蒸发量1711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和《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图A1),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二)井田地质特征

1.地层

区域地层由老到新有:

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新生界第三系新统、第四系中更新统、全新统。

2.构造

离柳矿区位于河北煤田中部,基本是一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北部发育大的宽缓褶曲,成为矿区控制性构造。

褶曲自北而西有离石~中阳向斜、王家会背斜、三交~临县单斜,其间伴生有炭窑沟、朱家店、湍水头等较大断层。

3.区域含煤特征

区域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太原组(C3t):

本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建造,底部为黄褐色厚层状石英砂岩(K1);下部为灰褐、深灰、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薄层砂岩、石灰岩及8、9、10号煤层,其中9、10号煤层厚度较大,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8号煤层属较稳定局部可采煤层。

部岩性主要为灰岩、泥岩、砂质泥岩以及6、7号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

山西组(P1s):

本组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为一套陆相含煤沉积地层,其含煤地层形成于海退过程中,聚煤作用发生于海退造成的三角洲平原环境中,该组中共发育了1、2、3、4、4、5号六层煤,其中4号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其余为零星可采或不可采煤层。

该组其它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炭质泥岩等。

井田地质

(1).地层

本井田位于离柳矿区沙曲井田的北南角,青龙城详查区的北部边缘,井田内大部分被第四系中更新统、第三系新统所覆盖,仅在沟谷两侧有基岩出露,出露的地层有石炭系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统下石盒子组。

现根据井田地层及钻孔资料将井田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

地表无出露,仅CZK4、601号孔探至本层位,岩性以浅灰~深灰色厚层状灰岩,角砾状泥灰岩为主,夹层状、脉状、纤维隐晶质石膏,石膏带多赋存于中下部。

据区域资料,本组厚100m左右。

2)石炭系(C)

(1)中统本溪组(C2b)

地表无出露,据CZK4、601号钻孔资料,厚度为26.67~37.10m,平均31.89m,主要岩性为灰黑色粘土岩、泥岩、细~中粒砂岩、石灰岩等。

底部为残积成因的山西式铁矿。

(2)统太原组(C3t)

井田北北部沟谷中有零星出露,该组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岩性主要为灰黑色泥岩、粘土岩、黑色炭质泥岩、灰~灰白色细~粗粒砂岩,其间发育有3层灰岩和6、6、7、8、8下、9、10号煤层。

底部为灰白色厚层状中细粒砂岩(即K1砂岩),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厚度76.64~100.22m,平均89.96m。

3)二叠系(P)

(1)下统山西组(P1s)

在井田西部沟谷两侧有零星出露,所施工钻孔均钻穿本层位。

地层厚度43.30~72.50m,平均52.90m,是主要的含煤地层之一。

含2、3、4、5、5下号煤层,岩性为砂、泥岩互层。

底部为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K3)。

该砂岩在井田内发育不稳定,向西北逐渐相变为泥岩。

(2)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在井田西部沟谷两侧有零星出露,地层厚度107.54~123.34m,平均110.44m。

岩性主要为灰绿、灰白色、灰黑色泥岩、砂岩、砂质泥岩及小量紫红色泥岩组成的陆相沉积,底部为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K4)。

(3)统石盒子组(P2s):

为一套灰白色砂岩,灰绿色-紫色砂岩、泥岩、砂质泥岩、铝土质泥岩组成的陆相沉积,本井田只有少部分钻孔揭露此段地层。

CZK8号钻孔残留厚度为70.48m。

4)第三系新统(N2)

主要出露于井田较大的沟谷两侧,厚度变化较大,为0~90.93m,平均40.64m。

岩性主要紫红、暗红色粘土、亚粘土,含钙质结核,结核大小在10~25cm之间。

5)第四系中、更新统(Q2+3)

井田内出露广泛,厚度0~57.00m,平均34.32m。

由浅黄色砂土、亚砂土组成,松软、质细、垂直节理发育。

92).含煤地层

含煤地层主要有石炭系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1)石炭系统太原组

太原组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为海陆相含煤沉积建造,根据本组岩性特征可分为三段:

(1)下段

本段从K1砂岩底至10号煤底。

地层厚34.26~37.80m,平均35.29m。

岩性主要为细碎屑岩,即灰~灰黑色泥岩、粘土岩、灰白色砂岩。

泥岩中富含植物化石。

(2)中段

本段从10号煤层底至L3灰岩底,厚度15.22~25.15m,平均21.48m,横向变化不大。

岩性主要为灰黑色泥岩、煤层、砂质泥岩及灰白色砂岩。

沉积层之间发育有8、8下、9、10号煤层。

9、10号煤层为全井田可采煤层,8号为较稳定局部可采煤层。

9、10号煤层之间沉积一套灰黑色泥岩,由北向南厚度逐渐变小,于井田南部边缘9、10号两煤层合并;8、9号煤层之间沉积一套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灰白色中砂岩、细砂岩,垂向呈反粒序,横向由北向南粒序为中粒~细粒,然后相变为泥岩。

反映了砂体沉积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侧向迁移特点,说明了该砂体为一分流河道砂。

(3)本段地层由L3灰岩底至K3砂岩底,厚度28.80~40.26m,平均33.19m。

岩性主要为3层石灰岩、煤层、灰黑色泥岩及少许粘土岩。

其中L3、L4、L5三层灰岩全区发育稳定,发育有6、6、7号煤层,均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2)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为井田内另一个主要含煤地层,为陆相含煤沉积建造,岩性主要为灰色、灰黑色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含2、3、4、5、5下号煤层,其中4号煤层为全井田稳定可采煤层,其余均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3).构造

本井田主体为一单斜构造,走向NW,倾向SW,倾角2°~9°,局部发育有向背斜构造,目前未发现断层,在井田北部长焉煤矿内9号采掘发现有一个椭圆状陷落柱(X1),长轴50m,短轴25m,无岩浆岩侵入。

S1向斜:

位于井田中部,轴向NNE向,北翼较西翼陡,北翼走向NW,倾向SW,倾角4°左右,西翼走向NE,倾向SE,倾角3°左右,向斜轴在井田内延伸长度2300m左右。

S2背斜:

位于井田中部,轴向NEE向,南翼较北翼陡,南翼走向NE,倾向SE,倾角6°左右,北翼走向NW,倾向NW,倾角4°左右,背斜轴在井田内延伸长度1300m左右。

总之,井田地质构造简单为一类。

图4-1地层综合柱状图

4、煤层及煤质

㈠煤层

1.含煤性

井田内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太原组含煤6、6、7、8、8下、9、10号煤层,其中9、10号煤层为全井田稳定可采煤层,8号煤层为较稳定局部可采煤层,6、6、7、8下号煤层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煤层总厚6.53m,地层厚度89.96m,含煤系数为7.26%,可采煤层厚度4.53m,可采含煤系数5.04%。

山西组含煤2、3、4、5、5下号煤层,其中4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其余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地层厚度52.90m,煤层厚度5.71m,含煤系数为10.79%,可采煤层厚度3.92m,可采含煤系数为7.41%。

2.可采煤层

整合后井田内批准开采4~10号煤层,井田内可采煤层为山西组4号煤层及太原组8、9、10号煤层,8号煤层分为8、8下,8下号煤层为不可采煤层。

现对可采煤层分述如下:

1)4号煤层

位于山西组中下部,煤层厚度3.30~4.57m,平均3.86m,结构简单,含0~2层夹矸,夹矸厚度0.28~0.52m,为赋存区稳定可采煤层。

由于地层剥蚀,该煤层仅在本井田西南部赋存。

顶、底板均为泥岩或砂质泥岩。

2)8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的中部,L3灰岩为其直接顶板。

8号煤层井田内分为8和8下号煤层,8号煤层厚度0.66~1.06m,平均0.77m,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不可采区位于井田中部,在井田北部和北部均有大面积蹬空区存在,为稳定大部可采煤层,顶板为L3石灰岩,底板为泥岩。

8下号煤层在井田内不可采。

3)9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中部,距8号煤层6.65~12.52m,平均9.72m。

9号煤层厚度1.50~5.28m,平均2.29m,结构简单,含0~2层夹矸。

为井田稳定可采煤层,顶板为泥岩,老顶为L3石灰岩,底板为泥岩。

该煤层在井田南部与10号煤层合并为一层。

4)10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中部,距9号煤层0~9.65m,平均7.40m。

10号煤层厚度1.39~2.82m,平均1.82m,结构简单,含0~1层夹矸。

为稳定可采煤层,煤层顶底板均为泥岩。

各可采煤层特征见表2-1-1。

表2-1-1可采煤层特征表

厚度

间距

结构

(夹矸)

稳定

可采

顶板

岩性

底板

岩性

最小~最大

平均

(m)

最小~最大

平均

(m)

4

3.30~4.57

3.86

49.80~64.14

55.20

简单

(0-2)

稳定

赋存区

可采

泥岩、

砂质泥岩

泥岩、

砂质泥岩

8

0.66~1.06

0.77

简单

(0)

稳定

大部

可采

石灰岩

泥岩

6.65~12.52

9.72

9

1.50~5.28

2.29

简单

(0-2)

稳定

全井田

可采

石灰岩、

泥岩

泥岩

0~9.65

7.40

10

1.39~2.82

1.82

简单

(0-1)

稳定

全井田

可采

泥岩

泥岩

 

矿井设计储量计算表单位:

Mt

煤层

编号

水平

工业资源/储量

111b+122b+333×0.9

永久煤柱损失

设计

储量

井田

边界

水体

地面建筑

构造

蹬空区

小计

4

7.66

0.95

6.71

7.66

0

8

7.02

0.19

1.34

1.45

2.98

4.04

9

16.82

0.56

3.98

4.54

12.28

10

13.61

0.45

3.16

3.61

10.00

合计

45.11

2.15

15.19

1.45

18.79

26.32

表3-2-5矿井设计可采储量计算表单位:

Mt

煤层

编号

水平

设计

储量

开采煤柱损失

开采

损失

设计可

采储量

工业场地

大巷、

采空区

边界

小计

采区回采率

8

 

4.04

0.59

1.25

1.84

0.36

1.84

85%

9

12.28

1.75

1.61

3.36

1.44

7.48

80%

10

10.00

0.61

0.77

1.38

1.43

7.19

80%

合计

26.32

2.95

3.63

6.58

3.23

16.51

㈡煤质

1.煤岩特征和煤的物理性质

1)宏观煤岩特征及物理性质

各煤层的物理性质基本相同,黑色、成粉末状、碎块状,条痕为黑色,玻璃光泽。

内生裂隙发育,条带状结构,硬度小,脆性强,断口为阶梯状及参差状,比重中等。

宏观煤岩类型以半亮型为主,少量暗淡型、光亮型。

2)显微煤岩特征

区内各煤层的显微组分有机组分均以镜质组为主,另有少量的半丝质组和镜质组。

无机组分主要以粘土类为主,其次为硫化铁类,烧结物,碳酸岩类含量较少。

镜质组中均质镜质体、基质镜质体、胶质镜质体,各煤层反映不一。

8、9号煤层以均质镜质体为主,基镜质体、胶质镜质体次之。

4、10号煤层基质镜质体、均质镜质体为主,胶质镜质体少量。

8下号煤层以均质镜质体和胶质体为主,基质镜质体次之。

丝质组以氧化丝质体为主,火焚丝质体偶见,氧化丝质体其细胞壁基本闭合,呈无结构状、碎质状、透镜状;粘土质充填半闭合细胞腔或呈透镜状集合体,团块与丝质体杂乱分布。

铁矿呈星点状、草莓状、浸染状分布。

各煤层显微煤岩类型均为微镜惰煤。

1.地形地貌

区域范围西边界北部分以黄河为界,南部分以地表出露刘家沟和石千峰组(含煤地层埋藏深,地下水循环变弱区)的军渡~武家庄为自然边界;北部边界以奥灰岩出露为界;北起候台镇~高家山一线;南到刘家圪垛~邢家岭。

受区域构造控制,全区整体呈单斜构造形态,地层总体呈近南北向展布,倾角6°~13°。

区域地层由北向西依次出露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

区内大部分被第三系新统和第四系中、更新统及全新统地层所覆盖。

区域地貌可分为:

剥蚀构造中山、剥蚀堆积黄土丘陵和侵蚀堆积的河流谷地三个地貌形态。

2.地表水

区域奥陶系岩溶水属柳林泉域,柳林泉出露于吕梁市柳林县城北约3km的薛家湾—寨北村三川河河谷中,属侵蚀阻溢型泉水。

泉区北西长2.4km,南北宽0.8km,分布面积约2km2,该泉以泉群的形式排泄,泉水出露高程790-803m,群泉多年平均总流量为3.198m3/s(1956-2003年)。

泉水温度15~20°C,水质类型较为复杂,以HCO3-Ca·Na型水为主,矿化度0.3~1.3g/L。

本井田位于泉域的西南。

区域内常年性河流有西边界的黄河以及属于黄河水系的湫水河和三川河。

三川河由北向西穿越区域中部汇入黄河,年平均径流量2.88亿m3(后大成站)。

5.含水层

1)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层组

本井田位于柳林泉域的北南部,横跨吕梁复背斜和鄂尔多斯台坳两构造单元之中,太古界变质岩类与元古界长城群石英砂岩为区域隔水底板,石炭、三叠系覆于其,形成由北向南倾伏,单斜状蓄水构造。

北界和北界北段为太古界变质岩构成的地表分水岭,属地表水的汇水边界。

北南界顶山一棋盘山以太古界变质岩出露界线为区域的边界,属地表水汇水边界,西界为石炭二叠系砂泥岩构成的阻水边界,属岩溶水排泄边界。

区域内含水层组主要指奥陶系石灰岩地层。

地表出露主要在青龙城附近,另外沿区域北边界一线有零星出露,出露厚度最大约60m。

含水层岩性为石灰岩、豹皮灰岩、白云岩、泥灰岩。

各种岩性富水性不一。

岩溶裂隙主要发育在马家沟组顶部的石灰岩中,以溶洞溶孔为主,溶洞直径约10cm,溶孔直径约1~5cm。

峰峰组岩溶发育相对较弱,特别是石膏层富水性更差,在水平方向受区域构造控制,补给区富水性一般较差,径流区逐步加强,排泄区富水性最强,相应的单位涌水量变化在0.694~12.55L/s.m之间。

据柳林县焦化厂水井(焦—1孔)资料:

孔深400.0m,揭露奥灰岩150.29m,水头高出地面20m,水位标高792m,水头降低16.0m时涌水量达1920m3/d(口径219mm),单位涌水量1.36L/s.m,水温18°C,水质HCO3.SO4—Ca.Na型,矿化度0.532g/L。

2)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层组

(1)石炭系太原组碎屑岩类夹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含水层组

含水层由3~5层灰岩组成,单层厚度1~8m。

其富水性受构造及补给条件制约,变化较大,水平方向富水性具有不均一性。

位于断裂带附近或距基岩面较浅时富水性较好。

埋深大于300m时,岩溶裂隙发育较差,富水性弱。

单位涌水量0.014~0.041L/s.m,水质属HCO3-Mg·Na型。

(2)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

含水层主要由中、粗粒砂岩组成,厚度小且变化大,裂隙发育差,富水性弱。

单位涌水量0.00039~0.00041L/s.m。

水质属HCO3.SO4-Na.Mg型,矿化度0.77g/L。

3)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统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及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

这几组均为非煤系地层。

含水层以中粗粒砂岩为主,富水性主要受构造、埋深和补给条件影响。

断裂带和风化裂隙发育的地带富水性较强,埋藏愈深裂隙发育差,富水性愈弱。

浅部裂隙水一般以泉的形式溢出地表,泉流量一般为0.1~1L/s之间或更小。

4)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组

①第三系新统孔隙含水层组

含水层主要为底部半胶结状的砾石层,厚度不稳定,沟谷中多见有形成的小泉水,泉水流量一般在0.001~0.1L/s之间,富水性弱。

②第四系中、更新统及全新统孔隙含水层组

中、更新统含水层为黄土中的砂砾石层,其连续性差且分布于梁峁高低,补给条件不好,富水性极弱,甚至为透水不含水层。

全新统含水层主要分布于区域内湫水河,三川河的河漫滩及较大沟谷中。

含水层岩性为砂卵砾石层,主要受常年性河流的补给,富水性较强,富水地段可作为较好的农灌和生活供水水源地。

㈡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1.井田主要含水层

1)奥陶系岩溶含水层组

奥陶系在井田内全部被覆盖,本区共施工奥陶系延深孔二个(CZK4、601)号钻孔),钻孔揭露最大厚度31.42m,均只打到峰峰组部石灰岩,岩性主要为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据区域资料,本区峰峰组富水性弱。

本井田西侧兴无煤矿为了解决生产生活用水,于1991年委托吕梁地区凿井队在矿区北部施工了三个水源井,终孔层位均为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岩性主要为厚层状石灰岩,豹皮状灰岩、泥灰岩和角砾状泥灰岩,岩溶裂隙发育,含水层富水性中等—强。

其具体情况见表2-1-7:

表2-1-7水源井特征表

煤矿

水井编号

座标

井深(m)

水位

埋深(m)

水位

标高

(m)

涌水量t/d

终孔

层位

X

Y

Z

兴无

煤矿

1

4140629.15

19494185.812

854.57

342.00

53.39

801.18

968.46

O2s

2

4139972.50

19494633.20

862.00

395.66

60.75

801.25

968.46

O2s

3

4141577.21

19493867.71

840.46

401.25

39.45

801.01

1348.27

O2s

综所述,本井田奥陶系灰岩含水层水位标高为801m左右。

 

(三)、矿井开拓部署

1.井口及工业场地位置的选择

井口及工业场地位置选择的主要原则

1)充分利用现有地面工程及设施。

2)地面平坦、开阔,场地挖方填方量小,工程地质条件好,能够满足0.90Mt/a要求。

3)位于储量中心,减少井下运输、通风、井巷工程费用。

4)不受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5)靠近公路、交通方便,运输距离短,运营费用省。

6)有利于矿井开拓部署,为稳产创造条件。

经过现场勘查,参与兼并重组整合的4个矿井的工业场地中,原山西柳林曹家山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矿井的工业场地比较开阔平整,紧邻柳林~石盘公路和沿黄干线公路,交通便利,已开凿的一对斜井能够利用。

由于该工业场地具有非常明显的优点,所以利用该场地改造扩建后作为矿井的主、辅助工业场地。

其余场地均不能满足本次设计主、辅助工业场地的要求。

拟利用骄峰煤业有限公司0.30Mt/a机械化升级改造的回风立井(骄峰煤业有限公司胡不嘴坑口主立井)及周围场地作为风井场地。

2.井田开拓方案

⑵开拓方案

基于述原则,根据地质条件和煤层赋存情况,考虑到矿井兼并重组后新选的工业场地内主、副斜井已开凿的现状,本次设计共提出一个方案,不再进行开拓方案比较。

斜井开拓方案

在选定的工业场地内,利用场地西部已开凿的一斜井作为兼并重组整合后的主斜井,净宽4.8m,净断面15.76m2,倾角20°,斜长419m,掘至10煤层,装备带式输送机,担负矿井的提煤任务,在井筒的另一侧装备可摘挂架空乘人装置,担负全矿井的人员下任务,在主斜井的一侧安设台阶扶手,作为矿井的进风井和安全出口。

利用主斜井北侧57m处已开凿的另一斜井作为兼并重组整合后的副斜井,净宽3.6m,净断面11.43m2,倾角23°,至10号煤层斜长373m,装备单钩串车,在10号煤层设平车场,担负全矿井的设备材料下、矸石提升等辅助提升任务,设行人台阶及扶手,为矿井的进风井和安全出口。

利用原骄峰煤业有限公司机械化升级改造的回风立井作为兼并重组整合后的回风立井,净直径5.0m,净断面19.63m2,至9号层垂深131.8m,装备折返式金属梯子间,担负矿井8、9、10号煤层的回风任务和安全出口。

根据煤层赋存特征,8、9、10号煤层平均间距分别为9.72m、7.40m,属近距离煤层,设计8、9、10号煤层采用联合布置,设一个水平开采全井田,在10号煤层设主水平。

主斜井井筒落底后,在井底设一抬式井底煤仓,沿井底煤仓口向北偏东方向掘12°岩石斜巷至10号煤层,再沿10号煤层顶板掘一主水平一采区运输山至长焉村保安煤柱下部;平行于运输大巷沿10号煤层顶板布置主水平一采区轨道山,井底煤仓口通过进风行人巷与主斜井相接,主水平一采区轨道山与井底车场及井底轨道巷相接;平行于运输山沿9号煤层顶板布置主水平一采区回风山至9号层采空区边界,然后通过回风岩石斜巷至10号煤层,再沿10号煤层顶板掘进至长焉村保安煤柱下部,主水平一采区回风山与回风立井直接相接。

述三条山将井田中部、北部划分为一个山双翼采区。

在三条一采区山的东端、长焉村保安煤柱范围内,沿10号煤层顶板向东南方向延伸三条一采区山至井田东部边界保安煤柱边界,单翼回采井田东南角的8、9、10号煤层。

沿井底煤仓口向南偏西方向掘12°岩石斜巷至10号煤层,再沿10号煤层顶板掘一主水平二采区运输下山至井田西南边界;平行于南运输下山沿10号煤层顶板布置二采区轨道下山,井底煤仓口通过进风行人巷与主斜井相接,二采区轨道下山与井底车场及井底轨道巷相接;平行于二采区运输下山沿9号煤层顶板布置主水平二采区回风下山,主水平二采区回风下山与回风巷相接。

述三条下山将井田南部划分为一个下山单翼采区。

在二采区轨道下山底部设采区水泵房、变电所及采区水仓。

(3)、大巷布置

一采区运输山、一采区轨道山均沿10煤层顶板布置,一采区回风山(井底车场至9号层采空区边界段)沿9号煤层顶板布置,一采区回风山(9号层采空区段至井田东翼边界段)沿10号煤层顶板布置,回风山9号煤层至9号煤层之间由岩石斜巷联络。

二采区运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