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6334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ocx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ocx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1.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与解决思路。

问题产生根源:

(产业的天然弱质性生产资料的弱质性劳动主体的弱质性农业组织上的弱质性

社会政策造成农村社会整体的弱质性)

1三农问题是指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农业脆弱、农村贫穷、农民困苦的状况长时间难以转移的问题。

2三农问题的成因既有结构性因素也有制度性因素。

归结到一点就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从制度设计上过多的强调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援城市,过快的提取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源,从而加剧了三代过程中农民的痛苦。

3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两大制度因素。

一个是计划经济使其所形成的城乡二元治理结构,另一个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背景下形成的土地福利性配给制度。

1于长期沿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城乡隔离,城乡分沽政策,在经济崛起时,人口流动与集中遭遇制度束缚,大量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分散分布在农村,既降低了经济活力的整体效益,又致使我国城市化进程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2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农村就业极不充分的基本国情背景下,农村土地按人口承包实行土地福利配给制度,农业经营规模狭小。

加之农民被排除在国际啊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导致土地的经济要素功能、产业功能弱化,生活保障功能增强,农民别束缚于土地,变成土地的奴隶。

3三农问题的本质是一个政策问题、制度问题。

解决思路:

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行城乡统筹方略,在继续推进三代的同时,消除制度和结构的双重扭曲,更多的承认,保护和资助农民权利,逐步解决过多过快提取农业和农村发展资源的问题,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逐步用三代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加强三农改造,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架构,进而建立和谐发展的城乡关系。

1推荐农业的现代化改造2推荐村庄的现代化改造3推荐农民的现代化改造。

总之,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采取多种措施,逐步改变“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不和谐景象。

只有完成三农改造,实现“三农”现代化,才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才有整个民族的现代化。

2、土地的经济学属性(产权经济学属性)是什么?

土地的排他性强,竞争性高,因此其经济学属性为天生私人所有。

1、具有强排他性和强竞争性的物品属于私有物品,如衣食房车,依靠市场配置供给

2、具有弱排他性和弱竞争性的物品属于公共物品,如路灯、防疫、排污,易产生供给不足

3、具有强排他性和弱竞争性的物品属于准公共物品,如公路、通信、自来水、教育,易产生垄断

4、具有弱排他性和强竞争性的物品属于池塘性资源,如鱼、石油、波段,易产生过度开发

3、资源的属性及特性(与经济属性)

一:

“有用的自然物”的属性:

稀缺性、有用性、动态性、天然性

二:

特征

系统角度:

整体性(桃花、铜银)

空间角度:

地域性(垄断)

角度作用:

多功能性(草地)

动态角度:

当下数量有限;发展潜力无穷

三:

从微笑曲线角度看:

资源的垄断性

四:

从马鞭效应和蛛网图角度看:

资源价格的波动性

可用性.所谓可用性,就是指可以被人们所利用,这是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自然资源通常具有多种用途,也就是多功能性.自然资源的可用性与稀缺性有极密切的关系.

(2)整体性.各种自然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但在这个系统中,每种资源都可以彼此独立存在,都有其个性.(3)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严格的区域性.不同区域资源组合和匹配都不一样,因地制宜是自然资源利用的一项基本原则.

4、从辩证的角度论述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延拓,它用辩证法的系统观来观察世界,是现代发展思想的哲学概括;它把全世界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全球为研究对象,充分体现了世界的普遍联系性。

可持续发展要求整个现代社会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可以概括为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3个方面: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以持续的环境制约为先决条件,以环境制约的利用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是人地关系理论,它要求从自然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来探讨发展的可持续性,认为发展不应以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破环与污染为代价,在考虑当代人利益的同时,不应损害后人的发展机会与利益,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何使人类保持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可持续发展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

在这个统一体中,是以环境可持续性为基础,经济可持续性为主导,社会可持续性为根本目的的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就是使发展成为在今天是现实的、合理的,同时又使明天的发展获得可能的空间和条件,因此也是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的发展。

它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它属于发展范畴,发展应同时涉及经济利益的增长与社会进步等方面。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能算作发展的范畴。

第二,它具有可持续性,说明人类在满足自身目前的物质生活条件与精神享受的情况下,应该为自身的未来以及子孙后代创造一些便利条件,至少应不以损害后人的利益为前提。

1、文明兴衰的角度:

复活节岛(“存在”对环境的改变)

罗马帝国(成败同因)

饥荒与战争、瘴气、中国迁都、国家统一的方向(气候的影响)

2、资源属性的角度:

从效用的产生看:

稀缺性所导致的有用性(不可持续之用)

从生态学角度看:

公共物品的滥用与可持续问题(臭氧、温室)

从燃料和铜看:

资源稀缺的阶段性问题(技术进步)

3、作为一个物种“人”的角度:

从人类文明的产生看:

危机与不可持续的产物(干旱、大雨)

4、作为“文明人”的角度:

人口增长率:

粮食、猎头、瘟疫、战争

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5、非人的生物角度:

从演替理论看:

“稳定与变化”:

旱生演替、稳态顶级、火循环

从进化的角度看:

恐龙灭绝与哺乳动物的兴起等现象中可持续的辩证性

从进化的角度看:

恐龙与人的相似性(昆虫);游戏者(不可持续)与游戏规则(可持续)

5、农业中有哪些不可持续的现象及如何解决

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指采取某种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

不可持续现象:

1、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非稳定现象

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单一化与退化(松毛虫、毛白杨)

传统土壤-----现代土壤-----工厂化土壤

2、人民公社时期:

信息不对称

3、而今当下:

相对低价,汇率不稳

4、未来:

垄断

如何解决:

蒙牛:

用纵向一体化和垄断,解决信息不对称

联想:

高端

恒大:

地域资源

6、基于技术水平差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间针对污染问题的矛盾(矛盾产生根源、如何解决)

产生根源:

经济之间差异巨大的两地区距离太近

解决:

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经济的增长

7、贴现率的概念及用案例回答资源经济学如何让运用贴现率

概念:

指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

用贴现率的高低代表对当下(或本代人)的重视程度(外生于经济模型,心理问题)

(对当下的重视不低于对以后的重视)

贴现率一般用r表示,

r=0表示主体对当下与以后的重视程度相同;

r=+∞表示主体只重视当下,

r<0是违背人性的

贴现率高低对资源开采的影响:

贴现率越高,越鼓励人们较早地消耗自然资源直至匮乏。

对于公共投资决策来说,一般应使用较低贴现率。

贴现率r举例(代际资源分配问题):

1、不可再生资源(固定资源总量)的两期分配问题

2、确定状态下:

不可再生资源的两期分配模型

贴现后,跨期边际效益相同

8、外部性的种类及解决:

1、外部性的种类:

生产的正外部性:

种树;

生产的负外部性:

排污;

消费的正外部性:

炖肉;

消费的负外部性:

吸烟

2、外部性的产生原因:

产权不明晰

3、外部性的解决:

外部性的内部化(养蜂与种苹果、污染的判例、领导带班下矿)

科斯手段(在我国失灵,负公共物品供给量的确定)

庇古手段(政府偏好)

排放标准(效率低)

行政准入(效率更低)

科斯手段(P为污染权的市场价格)、排放标准、庇古手段(P为税率)的比较:

 

Q1Q2Q3Q4

9、对可持续资源开发的强度及种群平衡(用谢菲尔捕捞模型加以运用)

一:

基于时间的微分方程的解

二、基于逻辑斯谛模型的资源开发

Schaefer(谢菲尔)捕捞模型

生物学意义上的Schaefer模型

经济学意义上的Schaefer模型

10、结合福斯特曼森林采伐模型说明一只可达400斤的肥猪只到200斤变杀?

11、不可再生资源稀缺性经济度量

边际探矿成本:

未探明储量减少----边际探矿成本上升(点在线上移动)

技术进步----边际探矿成本降低(整条线移动)

边际使用者成本=资源产品价格―边际开采成本

(原位资源价格、矿山使用费、

矿山使用租金、存量资源影子价格、边际探矿成本、稀缺租)

12、

(1)不确定状态下:

基于竞争性企业角度的不可再生资源最优动态配置条件

最优开采量的确定:

因边际开采量而出现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最优保有量的确定:

(影响保有量的行为:

开采、原位资源买卖、勘探)

从时间角度出发:

边际持有保有量的增值减去折旧等于此行为的机会成本

霍特林定律:

资源开采成本不变前提下,原位资源价格的增长率必须等于贴现率

汉密尔顿函数:

(2)不确定状态下:

基于垄断性企业角度的不可再生资源最优动态配置条件

最优开采量的确定:

因边际开采量而出现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最优保有量的确定:

从时间角度出发:

边际持有保有量的增值减去折旧等于此行为的机会成本

(3)不确定状态下:

基于全社会角度的不可再生资源最优动态配置条件

条件1:

从全社会角度来看,为确保资源的最优利用,任何时候自然资源产品的价格(即资源的边际价值)都必须与失去的环境价值、边际开采成本和边际使用者成本等三者之和相等。

条件2:

从社会整体利益角度来看,当且仅当增加一个单位原位资源的保有所带来的好处跟所需付出代价相抵时,资源保有者将会停止别人或自己对资源的继续开采,从而确定相应的存量规模。

(4)确定状态下:

不可再生资源的两期分配模型

贴现后,跨期边际效益相同

13、政府有哪些手段获取资源开发收益及手段对资源开发的影响

政府对资源收益的索取方式:

一、无条件拍卖:

1、政府获取收益直接而简单

2、企业承担所有风险

3、企业过度开发、破坏环境

二、联合开采:

1、政府与企业共担风险、分享收益

2、政企不分

3、政策风险(政府的机会主义)

三、对产品征税:

矿山使用费

矿山使用费是在地主的地产上开发一项资源时,向地主交纳的费用。

(从价计征或从量计征)

如果税率过高,税后净价格过低,项目结束时会有较低的边际开采成本。

容易导致油田或矿井过早废弃。

四、收入税或利润税(定额地租、比例地租)

1、不影响企业对现有矿藏开发

2、采用比例税时,税基(利润)不便计量

3、减少利润现值,容易打消企业勘探新矿的积极性。

五、资源租税

1、探矿+开发+采矿的全过程的净现值为税基

2、中性税,可扣除探矿成本,不影响探矿行为和采矿行为

3、无法实施(产业链、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

另外,对矿炭的影响:

对开采矿的影响:

14、市场和政府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影响(PCR)

为了促进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调节资源级差收入而对资源产品征收资源税。

包括盐税

原油产品税、原煤产品税、天然气产品税等。

在对市场机制的尊重,支付意愿的基础上,进行资源补偿与补贴

补偿变化CV:

采暖补贴+采暖费

等价变化EV:

资源补贴积极作用:

干预价格、干预市场—初衷是保障公平

直接鼓励利用所补贴的资源

运用资源间的价格歧视政策及资源间的替代关系,控制、减少替代非补贴资源的使用(量、速度)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资源消费者、特别是低收入消费者的权益

资源品生产者价格补贴,则是为了保护资源品生产者的利益—出厂价补贴

消极作用:

导致资源价格扭曲、市场紊乱

增加政府成本:

财政成本+管理成本+信誉成本

资源品消费者价格补贴,会加快或增多对所补贴资源的占用、耗用,并进而导致此类资源利用效率下降—资源福利

资源品生产者价格补贴,往往会扭曲全社会的资源品生产投资结构,并造成非补贴资源品的供给减少-----------结构性短缺与剩余并存

15、科斯定理是什么

科斯定理:

当交易成本为零时,不管产权初始如何安排,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财富最大化的安排,即市场机制会自动达到帕雷托最优。

证明:

钢铁厂钢产量:

s;渔场鱼产量:

f;成本:

c;价格:

p;排污量:

分、各顾各

权归S权归F

分、各顾各

16、用数字和图形解决论述拥挤问题的产生机理和解决

人数:

N,单个人开车频率:

x,单程油耗k,个人开车油耗kx

单个人开车效用:

拥挤成本:

总体最优:

个体最优

拥堵税

17、治理污染问题的手段及比较

总污染量控制不变:

2W=WA+WB

排放标准为W时:

A企业因排放W而得效用:

UA=1+2+7

B企业因排放W而得效用:

UB=1+2+3+7+8

污染权交易时:

交易价=P

交易量=WB—W=W—WA

交易额=2+3=4+5

A企业排放WA而得效用:

UA’=1+7+2+3

B企业排放WB而得效用:

UB’=1+2+3+7+8+9

Q1Q2Q3Q4

18、可竞争市场理论(特许权竞争设计)P122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退出成本进入成本反垄断

19、影响资源价格的因素

由资源效用和稀缺双重决定的自然物质的价格(大学生)

2、资源价格形成效用是前提稀缺是关键交易是基础

3、不同角度的资源价格类型

资源价格(河水)、资源性产品价格(矿泉水)、资源产权价格(水权)

资源评估价格(资源核算价格)与资源交易价格

资源现实价格与资源虚拟价格(资源影子价格)

资源竞争价格与资源垄断价格

资源(产品)生产者价格与资源(产品)消费者价格

能源价格、水资源价格、土地价格、矿产资源价格

地权价格、水权价格、矿产权价格

4、资源价格的特性

本地价格(空间上的非可比性)

地区差异

地区间的非可比性

非完全市场价格(垄断性)

垄断价格频率较高

政府干预

价格变化的前导性(马鞭效应)

基础价格

对其他价格的影响(时滞)

20、共享资源

共享资源的内涵:

1、产权界定不清:

界定产权的成本高于收益

2、包括:

公共资源(使用无竞争性:

如洁净的空气)

池塘资源(使用有竞争性:

如湖中鱼)

3、使用的共享性

4、供给的不可分性

5、强外部性

6、公共管理的必要性

共享资源存在的必要性:

1、产权2、外部性3、基于博爱的公平

4、资源利用的范围经济(规模经济、聚集经济)

21、戈森定律

第一定律:

“欲望强度或享乐递减定律”新婚之喜—

人类为满足欲望和享乐,需不断增加消费次数,而享乐因随消费的增加而递减,享乐为零时,消费就应停止,如再增加,则成为负数,使享乐变为痛苦。

(边际递减)

第二定律:

“享乐均等定律”

假如有人在几种享乐之间有选择自由而无充分享受的时间,则不论这几种享乐起初的绝对量如何不同,要取得最大的享乐总量,必须在他们之间依次消费其享乐量(个量)最大者,直到各种欲望之数量(个量)彼此相等为止。

(等边际配置)

第三定律:

“喜新厌旧定律”

在原有欲望已被满足的情况下,要取得更多的享乐量,只有发现新享乐或扩充旧享乐。

(超边际、创新)

22、征地补偿款怎么来

农地补偿标准:

以农村地价特别是耕地价格为基础来确定,耕地估价是确定农地补偿标准的基础

耕地资源估价的一般原则

公正合理的原则连续可比的原则简捷节省的原则分类分区的原则

耕地估价的一般公式

耕地估价收益还原法的一般公式为:

p为耕地价格;R为耕地利用总收益;K为物质费用;r1为资金盈利率或社会平均利润率;L为劳动费用;r2为现行银行存款年利率

我国耕地资源估价方法的详细描述

考虑到诸多方面的原因,对较大地区范围(全国、一省、一市)内的耕地估价方案应包括6个步骤:

1、耕地分区:

对估价区内的耕地分区,分区时考虑土壤类型、气候因素、植被状况、耕作制度等方面的异同。

所分区称之为耕地一级估价单元。

为便于数据资料的收集,可以行政单元为基础进行分区。

2、二级单元划分:

在耕地一级估价单元内选择典型的行政单元如县、乡、村,作为评估对象即二级估价单元,而选择的依据依然是自然特征、农业特征、经济特征的代表性。

3、计算农业总收益:

(R)对每个二级估价单元,收集其农业产出、收益、费用、收益分配等方面的数据资料,一年限或多年限的均可。

在计算收益时,主要收集和利用的是种植业的收益、成本资料。

计算时根据每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对各作物收益和分配进行加权平均,作为耕地单位平均收益、成本。

式中:

p为耕地价格;R为耕地利用总收益;K为物质费用;r1为资金盈利率或社会平均利润率;L为劳动费用;r2为现行银行存款年利率。

4、计算耕地纯收益:

[R-K(1+r1)-L]

从农业总收益中分离出纯土地收益部分,分离的依据是各生产要素对农业总收益的边际贡献。

土地收益分离过程为:

总产值扣除物质费用(折旧、种子、机械、用电、用水、肥料、农药、农膜等费用)及其盈利额,再扣除劳动费用(以实际用工量乘以当地标准工值计)及税收。

5、计算二级单元耕地价格

选择适宜的利率,运用公式,评估出每个二级估价单元的耕地价格。

收益还原率的确定应考虑当年银行存款年利率、投资风险率及投资利润率等因素。

以纯耕地收益除以还原率便可得出估价对象即二级估价单元的耕地单价,并可作为估价单元的耕地单价。

6、确认耕地价格总体水平

根据各二级单元在耕地总面积中的比重,对各二级单元耕地价格进行加经平均,即得出整个评估对象的耕地总体价格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