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63475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落花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落花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落花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落花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落花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落花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落花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落花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落花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落花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落花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落花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落花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落花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落花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落花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落花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落花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落花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落花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落花生.docx

《落花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落花生.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落花生.docx

落花生

落花生  (第一课时)

   朱洪祁

【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和深奥的语言,但是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1.本文在叙事材料的安排上很有特点——重点突出,详略分明。

全文一共有15个自然段,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而课文却只用了“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收获”这几个词语一带而过;而过收获节,仅仅是一个晚生的事情,但在课文中却占了很大的篇幅(3~15自然段)。

就在“过收获节”(包括“吃花生”和“议花生”)这一部分中,一家人一边吃花生,一边议论花生,可作者一字未提花生做成的是品味道怎样,他们又是怎样吃的,也仅仅是在课文的最后提了一句“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议花生”这一部分。

这正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巧妙之处:

作者从文章中心、主旨表达的需要出发,对裁料进行剪裁,略写“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这三部分内容,而详细记述了“议花生”的过程,这样的安排,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使读者对于花生的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对于父亲所说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产生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会。

2.本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即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做人的道理。

作者借花生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凡事物,从花生的生长特点中领悟到做人的深奥道理。

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在平凡的事物中解读出深刻的道理。

这既是本文的写作特点,又符合本学段所提出的新的学习要求——“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如何做人有所启示,又为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方法提供范例。

3.课文中父亲的一段话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父亲的话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来突出花生本身的特点,然后再用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

采用对比的手法可以更加突出事物的特别之处,使得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便于读者去理解。

【教材位置】

《落花生》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三篇课文,属于“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专题。

本组的训练重点是: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学生在中年级就学习了抓住关键的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并在本册的第四组中的前两篇课文中(《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学习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因此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继续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为六年级继续学习“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做准备。

引导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借物喻人)运用到自己的习作练习中去,也是本课的训练重点。

【学情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提出的学习目标,经过三、四年级系统的阅读训练,学生现阶段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有感情朗读、初步学会默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对课文中不理解地方提出疑问等等。

根据教材特点,本课在教学中除继续运用以上学习方法外,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理解程度的能力,以及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刻句子的方法,并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修改理由:

在备课的过程中,只有深入研读教材,弄清教材的特点、位置,才能准确把握本课教学的目标和重点、难点。

对学生已知领域的分析也是备好课的前提条件。

因此,我对本课的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进一步地思考和分析。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读播种、吩咐、便宜、石榴、茅亭、榨油等词语,理解“居然”的意思。

 2.能有感情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全家人议论花生的相关段落。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6.在初步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修改理由: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我们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提醒自己,我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了吗?

就这篇文章而言,作者从主旨表达的需要出发,对裁料进行剪裁,详细记述了“议花生”的过程,略写“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这三部分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这是本课一个很重要的表达特点,因此在教学目标中应有所体现。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只有相对简洁、明了、实用,切合学生的实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才能得到有针对性的落实。

因此,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建议制定两课时的教学分目标,力求每课时的目标达成度更加的有效、高效。

第一课时: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读播种、吩咐、便宜、石榴、茅亭、榨油等词语,理解“居然”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全家人议论花生的相关段落。

(修改理由:

本篇课文语言朴实无华,在朴素真挚的话语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文章更适合通过默读的方式让学生静静地思考、回味、感悟,故删掉“有感情朗读”这一教学目标。

其次,基于本课对话较多的特点,在学文中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的朗读练习。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在初步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5.在体会句子深刻含义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修改建议:

删除教学目标4

修改理由:

本课语言训练点的挖掘已经“由少到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怎样体现“有多到精”,必须学会取舍,考虑到“对比”这一修辞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中并未提及,所以不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1.回顾全文,总结本文“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表达特点和效果。

2.拓展阅读,进一步深化对本文表达方法的运用。

3.用“借物喻人”的方法选择一种你熟悉的事物写一写,评一评。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3.在初步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修改理由同教学目标的修改理由)

 【教学难点】

1.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准备】课件、落花生生长过程的相关动画、作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质疑课题,导入新课”“整体感知”“重点深究”“拓展延伸,领会文章写作特点”环节。

第二课时完成“总结全文”“交流小练笔”“拓展阅读”环节。

本次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引发学生思考

 1.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落”字故意写的比“花生”大)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课题书写的特点。

 3.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猜测为什么要这样写课题?

(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1:

学生可能会猜测:

这个“落“字一定有它的含义。

 预设2:

这个“落”字可能说明了落花生的特点。

4.教师播放动画,演示花生生长的过程。

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并交流花生结果的奥秘。

 5.教师总结:

同学们看,花生的花呈黄色,花开败以后自然脱落,子房柄迅速伸长,钻入土中,子房在土中发育成果实,所以在植物学上,花生又叫做“落花生”。

一个“落”字,准确地概括了花生这种植物的生长特点。

同学们明白为什么花生又叫“落花生”了吗?

 二、结合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1.结合预习,运用“冲关”形式,考查学生朗读词语和课文的情况。

(1)朗读词语:

吩咐便宜石榴尝尝茅亭榨油(出示课件)

重点指导:

吩咐便宜石榴尝尝的读音。

(这3个词的第2个字都是轻声。

(2)挑战第二关,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①指读 

②教师相机指导:

“种”是个多音字。

买种、播种的“种”都读三声。

学生通过交流明确:

播种“bōzhònɡ”是种植植物的全过程,包括买种啊,翻地啊,浇水啊,施肥啊,收割啊等等几个环节,而播种“bōzhǒnɡ”仅仅是种花生的一个环节,即播撒种子,根据这段话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在这里应该读“bōzhǒnɡ”。

教师小结:

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意思来判断。

③同学们再来读读这段话,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学生疑问1:

花生收获了是很平常的事情,这里为什么用“居然”一词呢?

预设学生疑问2: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是几个并列的词语,它们之间为什么用逗号而不用顿号呢?

④启发思考,解决学生关于“居然”的疑问:

从“居然”这个词,能看出他的家人是想到还是没想到?

为什么就没想到呢?

学生自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深入思考。

学生联系上下文,相互补充、交流,明确从以下三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和他的家人没有想到花生收获了。

理由1:

因为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

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短。

理由2:

因为它本身是亩荒田,开辟出来种花生,收获了。

理由3:

这是他们姐弟几个第一次种花生,竟然收获了,意想不到。

⑤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居然”一词,体会作者姐弟几个的心情,并用一个四字词来形容这种心情。

学生交流:

喜出望外、大喜过望……

⑥通过自由读、指读、齐读等方式指导学生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来读读这段话。

⑦启发思考,解决学生关于“逗号”的疑问

教师引导学生猜猜看,这里为什么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学生交流:

这些事情都是种花生当中的一些具体阶段,每一步都隔了一定的时间。

教师小结:

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产生的。

如果是语气舒缓,而且是比较长的时间,就用逗号。

(修改理由:

学贵有疑。

这一环节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学生在读书、感悟中,自悟自得,体会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到之处。

修改建议:

本课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安排了多处质疑,考虑到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不是重点,在学习方式上不再安排学生质疑,主要通过在学生自读自悟中聚焦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问题、亮点展开教学,侧重处理“播种”的读音以及对“居然”的理解,体会用词的准确,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再处理。

三、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修改为:

1.接读课文,结合预习收获,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啊?

(三名学生分别读课文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第3——15自然段)

2.学生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相机概括各部分的小标题。

预设:

有的学生概括为:

这篇课文讲了作者家后园有半亩空地,一家人开辟出来种花生,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花生。

父亲借花生教育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有的学生概括为:

这篇课文重点写了过花生收获节时一家人谈论花生的好处,父亲借花生教育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相机板书:

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4.引导学生比较、讨论,初步领悟详略得当的好处。

同学们关注刚才的这两种说法,你觉得哪一种更好?

通过交流,学生明确:

虽然种花生、收花生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但是作者用寥寥数语就一笔带过了,而是用了13个自然段来重点写议花生这一部分。

议花生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内容。

这正是作者安排材料的精妙之处,这样安排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修改理由:

详略得当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表达特点。

在引导学生感悟这一写作特点的时候,不是生硬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悟自得。

教师先引导学生结合预习,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再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成情况,相机指导,学生在对比体会中,在阅读感悟中,初步体会到文章那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

5.教师小结。

重点部分写得详细具体,次要内容写得简略。

这样安排就叫做有详有略,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

相信同学们学完课文后,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修改理由:

这里是全文的初步感知阶段。

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自己概括内容,对比感悟,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哪些内容是详细写的,哪些内容是简略写的。

到学完全文以后,再让学生深入谈谈详略得当这一写作手法的好处就水到渠成了。

修改建议:

本课教学的的一个重点是学习“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一写作方法的的学习是在学生的语文实践中自悟自得的。

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

首先,教师从全文入手,通过对比学生概括的课文的主要内容,聚焦“议花生”这一重点内容,了解在“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中,重点详写了“议花生”;接下来,从3——15自然段一家人的议论中再次聚焦父亲的话这一重点,进一步让学生去体会在大家的议论中,又重点详写了“父亲的话”,在层层深入中学会抓主要内容,弄清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的简略,初步感知“详略得当”的特点,为下文学习其表达效果做好铺垫。

四、重点研读“议花生”的段落

修改为:

1.质疑讨论“议花生”的段落。

(1)教师渲染:

那是一个天色不大好的晚上,我们全家一起过花生收获节。

那天晚上我们和父亲都讨论了些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3—15自然段,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3)学生自由朗读,提出疑问。

          

梳理学生的质疑情况:

问题1:

为什么父亲来实在很难得?

问题2:

父亲为什么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最可贵的是什么?

为什么这一样最可贵?

问题3:

父亲说花生的可贵之处时,为什么还要谈苹果、石榴呢?

问题4:

关于句子含义的理解。

……

(4)师生讨论交流,解决疑问。

教师启发谈话:

学贵有疑。

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修改理由: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如果能有问题意识,那读书会更有效。

这里设计了一个质疑环节,初步让学生明白在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边读边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的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确实在学生学的基础上,老师去引导,大家去讨论。

解决问题1:

为什么父亲来实在很难得?

①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

②相机指导:

对呀,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可是作者却说父亲来了,实在很难得,这是为什么呀?

老师这里有一段作者父亲许南英的资料,同学们读一读,看能不能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

③学生读资料,解决疑问。

父亲在外奔波,为国为民,工作繁忙,难得回家。

④指导学生读出对父亲的敬意。

解决问题2:

父亲为什么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最可贵的是什么?

①课件出示第10自然段,学生读课文。

②相机指导:

在这一段话里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花生的可贵?

引导学生结合“埋、矮矮地、挖”等词语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

(板书:

埋、矮矮地、挖)

解决预设问题3:

父亲说花生的可贵之处时,为什么还要谈苹果、石榴呢?

①学生交流,明确:

这是在拿苹果、桃子、石榴的生长特点和花生的生长特点进行对比。

②在交流中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

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进行对比呢?

有什么深刻的用意吗?

学生互相补充、交流,进一步明确: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我们更加体会到花生虽然不好看,但它却能够默默地给人们做贡献,给人们带来好处。

这更可贵,更让人钦佩。

③教师小结:

父亲说花生可贵是在于它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质可贵,这正是父亲为什么说它最可贵的原因。

修改为:

(5)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花生的这份可贵。

 ①创设情境,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件出示3-11自然段,配乐渲染情境。

教师渲染: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个美好的夜晚,一起去聆听那次难忘的谈话。

音乐起,师生合作读。

 ②教师再次范读父亲的话,全班齐读父亲的话。

(6)通过读中感悟,读中思考,学生交流:

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

父亲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是在教育孩子们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板书:

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修改理由:

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中句子的深刻含义。

在朗朗读书声中,学生走进了文本,在反复的渲染读中,学生领会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2.思考、理解课文的13自然段。

(1)启发思考:

父亲的这段话同学们理解了,那作者当时理解了吗?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依据。

(2)学生读第13自然段。

(课件出示)

(3)学生互相交流、补充:

重点讨论之1:

什么是有用的人?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

①“有用的人”就是踏实做事,默默无闻的人;

②“有用的人”就是帮助别人,乐于助人的人;

③“有用的人”就是报效社会,对人民做出贡献的人。

……

重点讨论之2:

“只讲体面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

①只说好听的,不干实事的人;

②只图外表好看,对别人没有用处的人;

③穿的好,吃的好,却不为别人着想的人。

……

修改建议:

添加环节3

3.发散学生思维,多元解读父亲的话。

教师启发谈话: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写于上世纪20年代,90多年过去了,在当今时代,你是喜欢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还是喜欢做花生这样的人?

学生交流: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自由畅谈,根据个人特点说说想法。

有的学生喜欢做苹果、桃子那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既讲体面又有用。

教师此时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不管是做桃子、苹果这样的人,还是做花生那样的人,首先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修改理由:

2011版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感受,教师应加强指导,但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

这篇文章的写作年代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在当今时代,学生怎样理解父亲的话,教师应该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

通过交流,学生进一步明确,做人首先要做有用的人,有能力的话,可以做既有用又讲体面的人。

4.讨论、理解最后一段话。

(1)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课件出示)

(2)学生思考、揣摩“印”字和“记”字的区别,并进行初步交流。

(3)课件出示许地山的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印”字的含义。

 

                 

                        

①自由读资料。

②结合资料,进一步理解、揣摩“印”字的深刻用意。

学生通过讨论,明确:

用“记”字不能够表现出父亲的话作者的影响;用“印”字可以看出作者牢牢记住父亲谈论花生好处的话,对作者的影响及其深远。

(4)教师小结:

是啊,作者在抗日战争中,不辞辛劳,到处奔波,默默无闻为国奉献,也是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父亲的话。

(5)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作者的情怀。

加一个环节

5.回顾全文,深入理解详略得当的好处。

同学们,现在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具体写议花生这一部分,简略写其他三部分内容了吗?

学生交流:

这样详略得当,能使重点内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拓展延伸,升华中心,深化认识。

1.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列举身边具有落花生品质的人,学生举例子。

2.课件配乐出示杨善洲、胡忠、谢晓君、郭明义、王万青等人物像,教师介绍。

 

 

 

(这是杨善洲,退休后没有去昆明安享晚年,而是带着大家去山上植树,他要给乡亲们再造山清水秀。

他就是具有落花生品质的人。

这是胡忠和谢晓君,他们放弃了大城市安逸的生活进藏支教,用生命提携了藏区孤儿的成长。

这是郭明义,一位普通的矿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自身血液的10倍多,先后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

这是王万青,他自1968年医学院毕业后,就自愿到条件极为艰苦的草原工作,这一呆就是40多年。

他视牧民为亲人,全心全意为牧民解除病痛。

他们都是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让我们用掌声为他们精彩的人生喝彩!

我也希望大家做具有落花生品质的人!

(修改理由:

虽然先前选的徐本禹、王顺友、林秀贞这几个人物很有代表性,但是离2012年还是远了一些。

而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如:

“雷锋传人”郭明义、奉献一生的杨善洲,学生平日肯定通过各种媒体渠道都有所了解,是耳熟能详的。

这些人物的例子更能打动学生,让学生所接受。

 3.启发思考:

对照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你认为《落花生》一课是一篇写植物的文章吗?

如果不是,那这篇课文是写什么的呢?

学生交流:

①这篇课文借落花生告诉我们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②这篇课文是作者的父亲许南英借议论花生的好处的来教育孩子们要做具有花生品格的人,要默默奉献,不图虚名。

③这篇课文是借赞扬花生的品格,实际上是赞扬社会上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4.教师总结:

是啊,这篇课文的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同学们看,这些是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事物,你从身边的这些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

可以用上借物喻人的写法,试着选择一件事物来写一写。

(教师板书借物喻人,课件出示红烛、小草、春蚕、青松等图片)

 

 

板书设计:

15落花生

详略得当

列出学生的疑问借物喻人

   种花生

  收花生

  议花生埋矮矮地挖

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尝花生

《落花生》课堂教学实录

 

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小学郭骏

 

一、导入新课,了解落花生名字的由来

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

(齐读课题)

师:

同学们,这“落花生”啊,其实就是我们平常常见常吃的花生。

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吗?

谁来说说?

生1:

因为它的花落了才能结出果实,所以叫“落花生”。

师:

说的有道理。

谁再来说一说?

生2:

我觉得花生的果实长在地里,所以叫“落花生”。

师:

是啊,这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老师这里有一段动画,大家看了之后,就知道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了。

 

 

师:

(教师展示课件)大家看,花生的花开败以后,自然脱落,子房柄迅速往下生长,钻入土中,在土里发育成果实,这就叫落花而生,所以,在植物学上花生又叫做“落花生”。

一个“落”字准确地概括出了花生这种植物的生长特点。

同学们,明白了吗?

生:

明白了。

二、结合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师:

课前,大家都预习课文了。

看看这组词语,谁来读一读?

请你来读一读。

生1:

(读词语)吩咐便宜茅亭尝尝石榴榨油

师:

同学们,她读的声音非常响亮!

注意看,这四个词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

你来说说。

生2:

都是轻声。

师:

谁能说得再准确一点儿?

生3:

后一个字都是轻声。

师:

是啊,这四个词语的第二个字要读得轻一些,短一些,谁来读一读?

生4:

(读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