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复习资料摘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6401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文复习资料摘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马文复习资料摘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马文复习资料摘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马文复习资料摘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马文复习资料摘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马文复习资料摘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马文复习资料摘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马文复习资料摘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马文复习资料摘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马文复习资料摘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马文复习资料摘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马文复习资料摘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马文复习资料摘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马文复习资料摘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马文复习资料摘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马文复习资料摘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马文复习资料摘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马文复习资料摘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马文复习资料摘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马文复习资料摘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文复习资料摘要.docx

《马文复习资料摘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文复习资料摘要.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文复习资料摘要.docx

马文复习资料摘要

★第二讲重回184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手稿的主要思想

1:

要求无情地批判现存的世界,是建立新世界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

2:

号召在政治进行批判,号召在政治上采取一定的党性立场,从而把理论同现实斗争生动地结合起来

3:

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中货币拜物教的本性,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即同人相异化、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本质;提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同自身同自然界相异化的问题

4:

对卡贝、德萨米、魏特林等人鼓吹的空想共产主义形式做了批判,强调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彻底的社会革命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5:

扼要论述了无产阶级作为负有消灭私有制的使命的、定将成为对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心脏”即基本动力的阶级,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和提高

2.解读手稿的两个线索

1)异化劳动论,是《手稿》的逻辑起点和基本思想

2)共产主义论是《手稿》的中心内容和思想目标

3、异化劳动论,是《手稿》的逻辑起点和基本思想

异化劳动是指由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等社会历史原因,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一种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在异化劳动中,人丧失了主体性,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人的创造性和个性遭到严重束缚或只能片面畸形发展。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4个特点:

1)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分离——人被对象奴役。

劳动者失去了他的产品。

2)劳动者同劳动本质相分离——异化表现在劳动者和生产劳动本身的关系上。

3)劳动者同人的本质相分离——异化劳动中人类丧失作为一个物种即人类的特性。

(自主性、创造性)

4)在劳动中,人与人相分离——前三种异化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那么他也同他人相对立。

4.异化与艺术的关系

在现代的西方社会环境下,异化不但是艺术家成就艺术独创性的重要因素,而且是有着进步意识的艺术家们在处于"道德瘫痪"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走向自我发现的心路历程。

“异化”成为解读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一把钥匙,成为解说西方现代美学的一种社会学视角,剥除了非理性艺术笼罩着的神秘氛围。

卡夫卡的小说、荒诞派戏剧、现代主义绘画——对异化的艺术性反抗

5、手稿中包含哪些文艺思想

(1)、人类学本体论美学思想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又两个著名定义:

其一,“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其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2)、审美和艺术—人的自由生命的体现

A、人类的特性在于自由自觉地感性生命B、艺术,人的自由生命的确证C、艺术,人的生存状态的确证

(3)、人类劳动和美的创造

A:

对象化与美的规律

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经典论断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把人的本质和美的本质联系起来,两个尺度的说法表明,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即按照自由的规律来建造。

美是人的自由本质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B:

对象化与美感的产生

感性的丰富性与美感的产生(美感的历史性与实践性)

从美的各种形式中,梵·高只选择了一种:

颜色。

色调无可非议的和谐,这一大自然的特征,这些色调的无穷无尽的变化,那时时刻刻都在转换、但一年四季到处一样美丽的大地的彩色……这一切无时不使他目眩神移。

C:

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

(4):

艺术、审美与人的解放

A审美作为人的感觉的解放B审美与人类理想的生存状态。

存在与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6、手稿对解决一些重要美学问题的方法论启示

(一)对理解美感和艺术起源的启示。

(二)对理解文艺创作的启示。

文艺创作和生产活动一样,都要处理好对象和主体的关系

(三)对理解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中主客观关系的启示:

创作和欣赏都要求,主观方面的思想感情和客观对象的性质和属性相适应、相切合、相和谐。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文论相关实践与成长

1.关于历史悲剧问题:

(一)关于济金根悲剧的根源。

拉萨尔认为的根源是:

企图用狡诈的手段去实现革命的目的。

马克思们认为,济金根的悲剧根源不在于策略不当,而在于所处的阶级地位和他自己的阶级本性。

作为骑士和垂死的阶级的代表起来反对现有制度;而且同农民结成联盟的这个基本条件不可能实现,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拉萨尔用现象掩盖本质,而马克思则透过现象抓住了本质。

悲剧的任务,就在于揭示这种客观必然性,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规律,激励他们去从事改变现实的斗争。

(二)关于悲剧观念:

所谓“观念的无限目的和妥协的有限的狡智之间的辨证矛盾。

”马克思们认为,悲剧冲突的根源不是观念,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

艺术中的悲剧是现实中的悲剧的反映。

第一,悲剧是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的。

悲剧的人和事不是什么“普遍精神”、“永恒正义”这类观念的化身,而是一定历史的现实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第二,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件和人物都能成为美学上和艺术上的悲剧的对象,能成为悲剧对象的,只是符合“历史的必然要求”,在历史上具有合理性或至少还没有完全丧失合理性的人物和事件。

2、莎士比亚化

所谓“莎士比亚化”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其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

“莎士比亚化”的具体表现:

第一,要求严格的从客观的现实生活出发,严格的按现实的本来面目再现现实,就像是现实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惟妙惟肖。

他的剧作处处洋溢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理想和激情。

第二,广泛而深刻的描写社会生活,正确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特定环境中的现实人物的真实描写,揭示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

第三,还要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人物塑造的个性化以及语言的明快、朴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等等。

3、席勒式

所谓“席勒式”就是从观念出发,以主观观念的演绎代替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描写,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的创作倾向。

拉萨尔的《济金根》席勒式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创作的出发点是观念,而不是现实;他先从个别历史事件和人物得出一个认识(不管这种认识正确与否)进而把这个认识提升为“永恒的和必然的”思想,或曰“普遍精神”,然后反过来,把许许多多个别的历史事件都看作是“普遍精神”的具体表现。

第二,把作品中的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实际上抹杀了人们的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现实阶级内容,完全忽视了历史人物不同的阶级属性。

第三,忽视艺术思维的情感性、形象性的特点,离开剧情的发展,热衷于说教和议论,失去艺术感染力。

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他们的分野则是现实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分野,他们的分歧必然在如何塑造艺术形象的问题上表现出来,那就是,诗人究竟是以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示出一般。

在现实世界中,特殊总是与一般相联系的,所以,只要对特殊加以完整而生动的表现,就会从特殊中显示一般。

4、恩格斯《致玛。

哈克奈斯》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文学创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应写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恩格斯看来,典型环境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典型人物活动的具体生活环境,可以称为“小环境”;二是体现时代特征的真实的社会历史状况,可以称为“大环境”。

因此,环境的描写不仅要有细节的真实,更为重要的,是要符合现实和时代真实的社会历史发展状况,只有这样,才能是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基于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围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可以看到,恩格斯这里所指够典型是指作为抽象的、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人物而言的典型,但因为环境不典型,所以人物也就不可能是典型的。

因为人物活动和性格发展并不能深刻、真实的表现出社会历史的真实状况。

离开了人物的具体生活环境,离开了时代的真实的社会历史的真实状况的人物,只能是抽象的、普遍的,而不是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辩证统一是现实主义艺术的内在客观规律。

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文艺的本质表现和艺术生命力所在。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细节的真实”为前提。

“细节的真实”不能只是单纯地理解为情节、场面、外部环境的真实,而是指作品中所描写的全部生活形态的真实,即对生活进行客观描写。

不是左拉的只注重“细节真实”,而是指艺术的再现应该具有真实性。

通过艺术的加工处理,艺术的典型化,才能真正做到“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达到艺术真实。

5.恩格斯的典型环境的典型理论贡献有哪些?

恩格斯对典型理论的贡献在于恩格斯提出典型环境的概念,这是对典型理论的一个巨大贡献,正是由于这个概念的提出,典型理论才获得了真正的科学价值。

人物形象是否典型就他们本身事实上是无法评判的。

只有联系到他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才能显现出其典型性,而环境本身又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社会潮流、时代精神的制约,表现了特定的历史条件、社会潮流、时代精神的环境,才称得上是典型环境,因而在这样的环境中表现其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才具有最高层次上的典型价值。

他不仅带有人的一般共性,而且凝聚了时代的特色、社会的本质,并预示出历史发展的趋向。

这样的典型总是在重要的社会冲突中表现自己,同时也反映了这种社会冲突的本来面目。

他们代表着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6、现实主义

1:

现实主义创作必须把握现实,描写真正的历史主题,即工人阶级的斗争

2:

现实主义的创作要求和理论核心: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

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

历史逻辑与美学逻辑的完美结合

7.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基本内涵的论述

第一,现实主义要求文艺的真实性。

细节的真实构成了文艺真实性的前提与基础。

第二,现实主义要求典型性。

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还特别强调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统一,也就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首先要运用历史文物主义的观点对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进行描写。

其次,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之间具有辩证关系,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第四讲马克思文艺思想在俄国、苏联的传播

“没有地址的信”—文艺与政治

1.《没有地址的信》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第一部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艺术起源的成功之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通过对原始音乐、舞蹈、绘画艺术以及它们同生产劳动实际联系的分析,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

2、普列汉诺夫的主要观点

(一)、艺术起源论:

游戏与劳动

(二)、审美意识的本质与特征

人类的审美意识是在人类自己的乐生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游戏是由于要把力量的实际使用所引起的快乐再度体验一番的冲动而产生的,力量的储蓄愈大,游戏的冲动也就愈大。

“当狩猎的胜利品开始以它的样子引起愉快的感觉,而不管是否有意识地想到它所装饰的那个猎人的力量或灵巧的时候,它就成为审美快感的对象,于是它的颜色和形式也就具有巨大而独立的意义了。

(三):

社会心理——“艺术和社会的中介论”

1:

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中提出社会结构的五层次说(“一个极其复杂的力量体系”)

(一)生产力的状况

(二)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

(三)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结构

(四)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得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

反映这种心理的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

2:

社会心理的中介作用

社会心理:

“一定时间、一定国家的一定阶级的主要情感和思想状况。

“应当记住,决不是上层建筑的一切部分都是直接从经济基础中成长起来的:

艺术同经济基础只是间接地发生关系的。

因此,在讨论艺术时必须考虑到中间的环节。

普列汉诺夫认为:

在文学艺术评论方面,如果运用社会心理——中间因素的理论,可以对作家、作品和文艺现象做出更为恰当、细致的解释。

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复杂联系也将被揭示得更加清楚。

(四)、艺术创作的现实主义原则

•对民粹派文学的现实主义风格的赞扬:

•卡罗宁先生的独创性在于,他尽管具有民粹主义的一切偏好和成见,依然从事于描述我国农民生活的这样一些方面,而民粹派的全部“理想”一跟这些方面碰撞,就将化为灰烬,或者正在化为灰烬。

卡罗宁的做法是,仔细倾听艺术真实的要求,以小说家的资格推翻他本人在政论基础上所热烈拥护的一切东西。

(五)、科学的社会学批评

•普列汉诺夫针对一切依据“理念”的哲学批评,提出了科学的社会学批评,认为“艺术史是要用社会史来说明的”,“批评首先应当依据的是历史”:

•“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关系制约的”

对批评家的五点要求

•把艺术还原为生活

•对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作出分析(拉绘画尔森的绘画与普希金的诗一样,形式上朴素、自然、和谐)

•“如果伟大心灵的抒情通过美的形式使人们能认识它,那么艺术作品因此可以在表现方面获得非常巨大的力量。

•对作品进行历史的探索,分析它们产生的社会条件。

•冷静客观的态度

•要有丰富的学识和进步的思想。

3、美感产生的两个条件

•人的本性——神经系统的生理本性,即生物条件

•审美主体周围的条件——美感的社会条件

普列汉诺夫认为:

人的本性只提供美感产生的可能性,而社会条件则使这种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4、普列汉诺夫提出“人的本性”的四个规律

对立原则模仿原则节奏感对称感

5.美感的特征

A.欣赏艺术作品,就是撇开任何有意识的利益考虑而欣赏那些对有益于氏族的东西(对象现象或心境)的描绘

B.审美的享受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直接性。

C.美是凭借直觉能力来认识的。

它的领域是本能,属于直觉的领域

6.列宁的文艺学思想

a。

关于文化遗产的问题b。

两种民族文化的问题c。

党性原则和文艺的方向d。

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7、列宁关于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第一、托尔斯泰本身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托尔斯泰的态度是一面不理解革命、避开革命的镜子。

托尔斯泰作为一个个体所表现出的对革命的不理解与回避同时也是当时俄国人民对革命不理解与回避的共性问题的体现。

第二、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一面反映革命的某些本质的镜子。

列宁指出托尔斯泰的作品极其真实地表现了消除农奴制、废弃土地私有的农民的心理愿望和历史趋势,表明了俄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第三、托尔斯泰的矛盾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矛盾条件的镜子。

列宁指出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也是社会现实和历史传统的矛盾,是俄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尤其是宗法式农民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的反映。

第四、托尔斯泰的思想是俄国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陷的一面镜子,列宁指出这也正是是宗法式的农村的软弱和“善于经营的农夫”迟钝胆小的反映。

第五讲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发展

★1、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

(一)、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问题,即为什么人服务

“在我们,文艺不是为上述种种人,而是为人民的。

我们曾说,现阶段的中国新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真正人民大众的东西,现在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二):

文艺如何服务的问题普及和提高的问题

(三)文艺的源泉问题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这是唯一的源泉,

(四)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

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

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

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

我们应该进行文艺问题上的两条战线斗争。

2、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意义

1:

它把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思想与中国革命及其文艺实践成功地结合起来,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了我国革命文艺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形成了鲜明的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对指导我国的文艺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作用

2:

《讲话》开启了文艺为劳动大众服务的历史新局面,有组织、有目的地提出并且卓有成效地大力推行这一新的文艺方针,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3:

《讲话》是在特殊的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它所针对的是战争条件下的文艺问题。

新的时期应该对讲话精神有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

3.文艺政策

A“艺术的基本原理有其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

“艺术离不开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

艺术的民族保守性比较强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几千年。

B“要反对教条主义、保守主义”

C“以中国艺术为基础,吸收一些外国的东西进行自己的创造为好。

第六讲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历程

★1、葛兰西文艺美学思想艺术的文化霸权问题

(1)文化霸权是指一个阶级主宰另一个阶级的意识型态及文化,通过控制文化内容和建立重要习俗以统一意见来达到支配目的。

(2)在《南方问题的一些情况》中,葛兰西第一次明确使用了“文化霸权”这一概念。

后来在《狱中札记》和狱中所写的书信中,葛兰西更是明确把“统治”(压制)和“领导”区分开来,强调了文化霸权的这样一面:

通过大众同意进行统治的方式。

葛兰西指出,一个社会集团能够也必须在赢得政权之前开始行使“领导权”,这是赢得政权的首要条件之一;当它行使政权的时候就最终成了统治者,但它即使牢牢地掌握住了政权,也必须继续以往的“领导”。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治上的领导权问题,而政治领导权的取得,并不仅仅在政治实践中,也存在于文化实践之中

(3)葛兰西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把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分为“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或国家。

市民社会由政党、工会、教会、学校、学术文化团体和各种新闻媒介构成,而政治社会或国家则是由军队、监狱等暴力机构构成。

葛兰西指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先进的具有较高民主程度的资本主义社会,其统治方式已不再是通过暴力,而是通过宣传,通过其在道德和精神方面的领导地位,让广大的人民接受他们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或世界观来达到其统治的目的,这就是葛兰西所说的“文化霸权”。

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复合体,能够发挥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2.文化霸权理论的意义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文化研究,尤其是大众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为大众文化提供了一个整合框架,开拓了大众文化领域,使我们以双重视点去看待大众文化,即既不把大众文化看作是麻醉剂,是腐蚀愚弄大众的工具(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也不是对大众文化一味地欢呼欢迎(文化民粹主义的观点),而是把它看作一个冲突的场所,是国家意识形态与大众相互斗争、相互协商和谈判的场所,这样就能更为丰富和深入地帮助我们去理解大众文化,为我们理解大众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七讲法兰克福学派文艺美学思想

一.阿多尔诺

1:

“启蒙”的终结与艺术的“死亡”——《启蒙辩证法》

首先,他们认为启蒙注重进步思想,其目的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成为主人。

启蒙在此意义上无疑是消除神话,用知识来代替神话的想象,其消除的工具就是理性,

第二、启蒙精神所摧毁的神话本身,已经是启蒙精神自己的产物。

第三,在启蒙精神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受到毁灭性的批判,而只存下来一些信念,直到精神的概念,真理的概念,甚至启蒙精神的概念变成了泛灵论的巫术。

启蒙以摧毁神话为目的却又论为神话。

启蒙的负面效应体现在现代社会不利于艺术的发展的实际状况中。

启蒙压抑和扼杀了由它自身孕育出来的艺术的自由精神,使艺术走向衰亡和终结。

第四、法西斯主义正是启蒙辩证法极端的体现。

法西斯主义的模式、举行仪式的纪律、制度,以及一切所谓的非理性化的活动方式,都促成了模仿自然的行动。

每个反革命运动所特有的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象征、骷髅和假面具,野蛮的擂鼓声,无抑扬顿挫的一再重复的话和举动,都是对魔术活动的有组织的模仿,对自然的模仿。

这正是神话的表现,这不是真正对自然报复的神话,而是一种虚假的神话。

2.阿多尔诺怎么理解或者分析评论大众文化?

第一、大众文化工业在资本主义是作为一种工业而存在的,而这种存在正是技术发展的结果,也就是启蒙精神的现代表现。

第二、大众文化的一致性。

电影、收音机书报杂志等组成了一个一体化的以技术与金钱数字为动力的统一系统。

第三、大众文化的欺骗性。

文化工业是以许诺的方式来激起大众的欲望,使大众能像资产阶级自由个体一样获得事业、爱情上、生活上的虚假成功。

“文化工业通过不断地向消费者许愿来欺骗消费者。

它不断地改变享乐的活动和装潢,但这种许诺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兑现,仅仅是让顾客画饼充饥而已。

需求者虽然受到琳琅满目、五光十色的招贴的诱惑,但实际上仍不得不过着日常惨淡的生活。

第四、大众文化的功能。

文化工业统一的模式最终消解意义的深度模式,影响人们傍晚从工厂出来直到第二天早晨为了维持生存必须上班为止的思想。

文化工业不仅欺骗群众,而且还构筑一种合理性的意识形态,维护着资本主义的大生产。

3.否定性艺术:

审美与救赎

否定辩证法是阿多尔诺整个美学思想的核心,而非同一性(nonidentity)是其否定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否定辩证法》艺术用非同一性的否定意识来对待现实社会,指出和指明批判现代社会,拯救人类社会的出路和希望

“否定的辩证法”就是要在根本上否定一切还原主义,怀疑一切统一性,破除人们一贯长期坚持的概念崇拜,而“概念的觉醒是哲学的解毒药,从而避免哲学日渐猖獗以至成为一种对自己来说的绝对”

二、本雅明的文艺美学思想

1:

寓言是现代主义的表达方式

古典悲剧以神话为根基,主要内容和风格都是神话的。

核心的戏剧冲突是由缺陷的悲剧英雄与神的对抗及其献祭性的牺牲。

巴洛克悲剧则是以历史为根基,主要内容和风格都是历史的。

核心的戏剧冲突是君主的堕落和殉难者的牺牲。

巴洛克悲剧的特色是野蛮的谋杀及其带来的难以忍受的悲哀,以及寓言的形式

从文体学上说,寓言是一种风格。

而从艺术存在方式上说,它则是一种对充满灾难和威胁世界的现实表达形式。

在寓言中,不是客体对象赋予艺术以意义,它的意义有待于主体的赋予。

寓言正是现代社会事物与意义、人与本质相分裂的现实处境表现方式。

2:

艺术生产理论

●在《作为生产者的作者》、《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讲故事的人》等一系列的论文中,从新的角度思考了现代化大生产与文化工业的关系,提出了独特的艺术生产理论。

●《作为生产者的作者》把马克思经济领域中的生产概念应用于艺术领域,提出艺术创造是一个生产过程,技术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技术的进步与否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艺术倾向与政治倾向。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核心作品。

在这篇论文的前言中,他明确地指出,生产技术的变革会对艺术生产和对艺术作品的接受发生重大影响。

现代生产条件的辩证法在上层建筑中与在经济基础中一样值得注意,因此,他自己称这篇论文是“现代生产条件下艺术发展倾向的论纲。

”本雅明还明确地表明论文的政治目的:

提出一种不能被法西斯主义利用的艺术理论。

3:

”灵韵”消逝的年代

所谓“灵韵”是本雅明发明的一个新的理论术语,本雅明认为,艺术作品具有两重使用价值:

崇拜价值和展示价值。

历史地看,最初的艺术作品起源于宗教仪式。

艺术作品最初主要具有崇拜价值。

这种崇拜价值造成了一种神秘性质,本雅明称之为“灵韵”,他把“灵韵”定义为“无论有多近的一定距离之外的独一无二的现象”。

4.机械复制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