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苏教版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7环境变化以后教案教学设计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65899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苏教版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7环境变化以后教案教学设计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教材苏教版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7环境变化以后教案教学设计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教材苏教版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7环境变化以后教案教学设计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教材苏教版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7环境变化以后教案教学设计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新教材苏教版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7环境变化以后教案教学设计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新教材苏教版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7环境变化以后教案教学设计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新教材苏教版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7环境变化以后教案教学设计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新教材苏教版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7环境变化以后教案教学设计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新教材苏教版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7环境变化以后教案教学设计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新教材苏教版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7环境变化以后教案教学设计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新教材苏教版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7环境变化以后教案教学设计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新教材苏教版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7环境变化以后教案教学设计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新教材苏教版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7环境变化以后教案教学设计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新教材苏教版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7环境变化以后教案教学设计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新教材苏教版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7环境变化以后教案教学设计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新教材苏教版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7环境变化以后教案教学设计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新教材苏教版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7环境变化以后教案教学设计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新教材苏教版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7环境变化以后教案教学设计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新教材苏教版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7环境变化以后教案教学设计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新教材苏教版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7环境变化以后教案教学设计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苏教版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7环境变化以后教案教学设计2.docx

《新教材苏教版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7环境变化以后教案教学设计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苏教版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7环境变化以后教案教学设计2.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苏教版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7环境变化以后教案教学设计2.docx

新教材苏教版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7环境变化以后教案教学设计2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17环境变化以后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出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对比发现生活在不同环境的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2.能举例说出急速的天气变化和灾害性事件对生物生存造成的威胁。

3.能举例说出人类的生产、建造等活动引起环境变化,对生物的生存造成破坏性影响。

4.能以鱼道的设计为例,依据洄游鱼类的生活习性评估其合理性。

5.能意识到工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特别是由此引起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

说出生物适应季节更替的方式并说明原因。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分析,评估不同鱼道的工程设计是否合理。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多媒体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

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这些生物在地球上生息繁衍,有的已经经历了上万年。

2.当生物生存的环境发生变化以后,这些生物又会怎样呢?

是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

还是因为环境变化而灭亡?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17环境变化以后

二、学习新课

1.教师引导:

我们都知道,生物的生存与非生物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些非生物包括哪些呢?

预设:

阳光、水、温度、土壤等等。

2.出示课本51页上面的一段话:

大自然中的非生物因素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如温度、降水量等。

为应对某些变化,生物有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

3.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话,初步了解大自然中的非生物是在不断的变化的,为了适应大自然,生物有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

活动一:

交流季节更替和自然灾害对动植物的影响

1.季节更替对生物的影响

(1)同学们,在我们地球上,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因,地球上会有四季更替。

当季节更替时,生物会有哪些方式来适应呢?

(2)出示课本51页上面的5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5种插图,了解这5组插图中的动植物分别是以怎样的方式来适应季节更替的?

左边三组图片是动物应对季节更替的方式。

图片1:

雷鸟在季节更替时会变换羽毛的颜色。

冬天,雷鸟的羽毛会变成白色与雪地的颜色是一样的。

图片2:

麻雀的脂肪和毛量会发生变化。

天气温暖时,麻雀体内的脂肪含量降低,毛量减少;天气寒冷时,体内的脂肪含量增加,毛量增加,以应对季节的变化。

图片3:

北极狐的毛色和毛量会发生变化。

天气温暖,北极狐的皮毛颜色为褐色,毛量稀少;冬天,为了使自己身体的颜色与白雪的颜色一样,北极狐身上的毛色也会变成白色,并且毛量增加,以应对严寒。

右边两幅图片是植物应对季节更替的方式。

上面一幅图是猴面包树,依靠粗壮的树根蓄水来度过旱季。

下面一幅图是普通的树木,一到秋天,这些树木的叶子就会变黄飘落。

(3)除了这些,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应对季节更替的方式呢?

(4)学生列举其他一些动植物应对季节更替的方式,教师相机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更多的动物应对季节更替的方式。

动物:

以卵或幼虫过冬,如蚕卵、蚊子的幼虫等;

储存食物过冬,如松鼠、老鼠、星鸦等;

改变体色、增加毛量、增厚脂肪过冬,如雷鸟、麻雀、北极狐等;

冬眠过冬,如青蛙、蛇等;

迁徙到南方过冬,如大雁等;

夏眠过夏,如蝾螈、青蛙等;

迁徙度过旱季,如角马等。

植物:

落叶过冬,如杨树、柳树等;

树干储存水分度过旱季,如猴面包树等。

2.自然灾害对动植物的影响

(1)教师引导:

同学们,动物为了应对季节更替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不过,当出现下面这些情况时,动物和植物们还能适应吗?

(2)出示课本52页的6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图片中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些生物还能适应吗?

他们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预设:

旱灾使得生物缺水、脱水、生病甚至死亡。

雪灾使得气温极低,冻伤或冻死动植物,动物刨开雪层找食物时容易受伤或找不到食物而饿死。

土壤沙化使得土壤水分、养分流失,植物的种子被风吹走、幼苗连根拔起、禾苗被吹干,草场退化,动物缺少水分和食物被迫迁徙甚至死亡。

森林火灾烧毁林木,益兽益鸟减少,甚至造成人畜伤亡,还会破坏土壤,更加不利于生物生活。

海水倒灌造成土壤盐碱化,土地荒芜,植物无法生长,还会加剧水污染,影响人类生活。

火山喷发影响周围环境,导致气温下降,火山灰影响生物呼吸,产生的酸雨造成危害,导致生物死亡甚至灭绝。

(3)教师引导:

环境的变化除了有规律的季节变化以外,还有一些无法预估的灾害性变化。

当这些无法预估的灾害性变化发生时,生物会面临怎样的结局呢?

(4)出示课本53页上面的一段文字:

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有缓慢的、有规律的气候变化,也有急速的天气变化,还有海啸、火山喷发、陨石撞击这些灾害性事件。

当生物无法适应这些变化时,等待它们的只有死亡。

人们普遍认为,恐龙、猛犸象的灭绝就是由于环境的突然变化造成的。

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5)出示课本53页的上面两幅图片——恐龙灭绝图片和猛犸象灭绝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并且将这两幅图片与上面的文字结合起来,进一步体会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大量的粉尘,扩散至整个大气层,导致地球持续数月处于黑暗状态,以恐龙为首的许多生物灭绝。

生物史上的恐龙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大约2万年前,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

由于栖息地缩小,草场植物减少,猛犸象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而数量锐减,最后灭绝。

(6)教师相机出示一些有关恐龙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恐龙家族的庞大,再结合恐龙的灭绝,进一步体会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巨大影响。

活动二:

了解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1.教师引导:

环境的变化除了火山爆发、陨石撞击地球等自然原因以外,还有很多的人为的原因。

2.出示课本53页下面的四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哪些人类的因素影响了环境的变化?

对生物的生存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预设:

砍伐森林会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物的栖息地。

城市扩张使得土地资源短缺,土壤结构被破坏,生物的栖息地缩小,致使城镇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排放废气使大气受到污染,产生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被破坏,威胁动植物生存,损害人体健康。

石油泄漏造成海洋污染,导致鱼群死亡、一些珍贵的海生资源丧失。

海洋生物死亡后产生的毒素通过食物链毒害人体。

3.教师小结:

这些人为的因素往往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而这种破坏往往是不可逆转的,对生物的生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与自然和谐共存,与动植物和谐共存。

活动三:

查找资料,分析评估鱼类洄游时人们设计的鱼道是否合理

1.教师引导:

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自然、保护生物的重要性,因此人们在进行活动时都会考虑到生物原本的生存环境。

比如说鱼类。

2.出示课本54页上面的一段文字:

有些鱼类需要在不同的水域进行周期性的迁徙,以保证它们的正常繁殖或越冬,这种行为被称为洄游。

随着人们对河流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隔流建筑物修建在自然河流中,如拦河筑坝修建的水电站,这往往会阻断、破坏鱼类自由迁徙的洄游通道,大大影响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导致鱼类的减少甚至灭绝。

目前,人们多采用建设鱼道的方法来缓解这种状况。

鱼道是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大坝的人工水槽。

3.学生自由读一读,初步了解鱼类洄游的概念,以及人们针对鱼类洄游应对的办法。

4.提出要求:

查找相关资料,分析评估下面哪种鱼道的设计更合理?

5.出示课本54页的上面两幅图片,一幅是横隔板竖缝式鱼道示意图,一幅是原生态式鱼道示意图。

6.学生观察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两种鱼道的特点、总体结构,并想一想这两种鱼道哪一种设计更为合理?

7.学生分小组活动,结合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对两种鱼道进行分析评估,选出设计更为合理的一种,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预设:

原生态式鱼道将鱼类通行的自然鱼道与人工鱼道相结合,更符合鱼类习性,能提高过鱼效率。

例如鱼道全长10千米,其中自然鱼道6千米,人工鱼道4千米,两类鱼道有效结合给鱼类提供了更适宜的水流条件,更接近自然条件,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横隔板竖缝式鱼道,能以调整过鱼孔的形式、位置、尺寸来适应不同习性鱼类的需要。

其结构简单,维修方便,近代鱼道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8.教师小结:

这两种鱼道设计,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

活动四:

拓展活动,在藏羚羊迁徙的路上修建铁路时,应该怎样评估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1.出示藏羚羊的图片,问: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

认识。

知道他们叫什么吗?

藏羚羊。

大家知道藏羚羊生活的环境吗?

藏羚羊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青海、新疆、西藏、四川四省区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荒漠草原。

这些区域植被稀疏,并均为高原草本植物。

此外,这些区域气温较低,许多地方年被雪覆盖期超过6个月。

在青藏高原独特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为寻觅足够的食物和抵御严寒,经过长期适应,藏羚羊形成了集群迁徙的习性,并且其身体上生长有一层保暖性极好的绒毛。

2.教师引导:

藏羚羊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现在要在藏羚羊迁徙必经之路规划修建一条铁路,你认为如何评估铁路的修建方案?

要从哪些方面去评估呢?

3.全班交流,预设:

①尽可能绕避;②根据藏羚羊的迁徙规律等,在相应的地段设置通道,以保障藏羚羊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③通道形式有桥梁下方、隧道上方等;④听取野生动物专家、环保部门、当地牧民的建议。

4.下面请大家根据我们刚才考虑的一些方面的要求来设计一条铁路,画出设计方案。

5.学生分小组活动,在藏羚羊迁徙必经之地修建一条铁路,画出设计方案。

6.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说一说自己这样设计的想法以及原因,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对设计比较好的方面进行肯定,对设计不太合理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修改意见。

7.各小组针对同学们的评价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8.全班交流,评出最优设计奖。

三、课堂总结

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人类在利用科技改善生活的同时,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去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

一、选择题

1.在夏天的烈日下,很多物体摸上去很烫这是太阳的( )造成的。

A. 传导                                     B. 对流                                     C. 辐射                                     D. 散热

2.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物体上受冷后凝结的小冰晶是(     )

A. 露                                         

B. 霜                                         

C. 雨                                         

D. 雪

3.不同颜色的物体,它们的吸热性能是(     )的快。

A. 深色                                       

B.  浅色                                       

C. 一样快

4.胎生动物一般都用(  )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A. 哺乳                                        

B. 寄生                                        

C. 找食物

5.丹顶鹤的跳舞行为属于鸟类繁殖行为中的(  )。

A. 求偶                                     B. 交配                                     C. 筑巢                                     D. 育雏

6.下列植物中,(  )不是靠动物传播种子的。

A. 苍耳                                        

B. 椰树                                        

C. 野葡萄

7.长出形状如翅膀或羽毛状的附属物,或一些细小的种子,易于()。

A. 动物传播                                    

B. 风传播                                    

C. 水传播

8.下列植物中利用动物传播种子的是( )。

A. 椰子、油菜花                           

B. 蒲公英、苍耳                           

C. 苍耳、鬼针草

9.孔雀的求偶方式是()。

A. 特殊的声音                                  

B. 开屏                                  

C. 鲜艳的羽毛

10.下列动物中和蝴蝶生殖方式相同的是( )。

A. 兔子                                         

B. 青蛙                                         

C. 熊猫

11.下列动物中和猫生殖方式相同的是( )。

 

A. 鸭嘴兽                                         

B. 狗                                         

C. 乌龟

12.在蚕成长的过程中,要经过(  )次蜕皮

A. 3                                              

B. 2                                              

C. 4

13.蚕宝宝吐丝结茧需要(  )天时间。

A. 15                                      

B. 5—7                                      

C. 10                                      

D. 2—3

14.关于缫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要将蚕茧放入开水中浸泡一小时左右                  

B. 可以在水中加入配好的小苏打

C. 用小炊帚轻轻搅动找出丝头,进行抽丝               

D. 缫丝前要先将蚕茧表面的乱丝去掉。

15.对于蚕蛾的描述,下面正确的是(  )。

A. 蚕蛾有口器,也吃东西       

B. 蚕蛾有口器,但不吃东西       

C. 蚕蛾没有口器,所以不能吃东西

二、填空题

16.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________。

17.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是通过________来实现的。

18.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________、________作单位。

19.________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20.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________,不要碰到容器的________。

21.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动物的卵都要经过________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

22.水流传播的果实特点________。

23.当果实成熟后,果实内部就有了________。

24.蚕丝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它的丝织品美观大方,华丽高贵,具有________,________,通气,吸湿,保湿的特征。

25.蚕茧的形状是________的,大约________厘米长,________厘米宽,一只茧的重量约________克。

26.刚产下的蚕卵颜色是________的,以后颜色会逐渐变成________,蚕卵的样子像________。

27.蚕丝的长度一般在________到________米,最长达________米。

28.雌蛾与雄蛾交配后,________就会死掉,________会产卵。

29.吃了几天桑叶的蚕宝宝不吃也不动,说明它准备要________。

30.刚出壳的蚁蚕很弱小,不能________。

三、判断题

31.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 )

32.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 )

33.所有的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34.母乳为后代提供了养分充足且易于被消化。

()

35.蚕蛾不会飞,又是家养的,所以不属于昆虫。

36.蚕丝是高级的纺织原料,有“纤维皇后”“第二肌肤”的美称。

37.蚕卵是静止的,所以它是没有生命的。

38.为保证蚕卵正常孵化,要将蚕卵放置在消毒的温暖的室内。

39.蚕不会生病。

40.中国是世界上最先种桑养蚕的国家。

(  )

四、解答题

41.种子成熟后,如果都掉落在植物近旁,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呢?

42.想一想,为什么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长得漂亮威武?

43.说说蚕蛾的形态。

44.你知道抽丝的方法吗?

45.怎样辨别蚕蛾的雌雄?

46.蚕脱皮的时候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不能弄断它身上的丝?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

C

【解析】【解答】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辐射的存在。

2.B

解析:

B

【解析】【解答】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物体上受冷后凝结的小冰晶是霜。

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3.A

解析:

A

【解析】【解答】不同物质具有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

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故选A。

【分析】本题考查深色物质和浅色物质的比较。

4.A

解析:

A

【解析】【解答】胎生动物一般哺乳的方法喂养,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分析】不同的动物喂养方式不同,比如人母乳喂养,鸟找食物喂养。

5.A

解析:

A

【解析】【解答】丹顶鹤的跳舞行为是为了求偶。

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分析】动物界不同的动物求偶方式不同,有鸣曲求偶的,有跳舞求偶的,有赠送礼物求偶的。

6.B

解析:

B

【解析】【解答】A、苍耳表面有茸刺会粘在动物皮毛上,通过此来传播种子,不符合题意。

B、椰树不是利用动物来传播的,符合题意。

C、野葡萄味美,小动物吃了,依靠动物粪便来传播,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分析】植物的种子都有自己的传播方法:

油菜的果实在成熟时会突然炸裂,在炸裂的同时就将种子弹射出去,称为弹射传播,像油菜种子一样弹射传播的植物还有:

绿豆、大豆、豌豆、芝麻、凤仙花、喷瓜等;蒲公英是利用风力传播种子的,利用风力传播种子的还有:

芦苇、杨柳、槭树、枫树等,它们的种子都具有轻、带翅或绒毛等特点;莲蓬、椰子的种子是利用水流传播的;苍耳的种子是利用动物传播的。

7.B

解析:

B

【解析】【解答】种皮表面有毛,松树、枫树的种皮延伸有翅或羽毛状的附属物,属于风传播。

【分析】本题考查满足风传播的条件。

8.C

解析:

C

【解析】【解答】油菜花属于弹射传播,椰子属于水传播,蒲公英属于风传播,故而选C。

【分析】本题考查动物传播的具体种类。

9.B

解析:

B

【解析】【解答】雄性孔雀通过开屏吸引更多异性的注意力,是孔雀的求偶方式。

【分析】本题考查孔雀的求偶方式。

10.B

解析:

B

【解析】【解答】青蛙和蝴蝶一样是卵生,而兔子和熊猫是胎生。

【分析】本题考查卵生、胎生。

11.B

解析:

B

【解析】【解答】猫和狗是胎生,乌龟是卵生,而鸭嘴兽虽然是哺乳动物,但它是卵生的,是低等哺乳动物。

【分析】本题考查卵生、胎生。

12.C

解析:

C

【解析】【解答】在蚕成长的过程中,要经过4次蜕皮。

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分析】蚕龄:

又称龄期,表示蚕宝宝处于某一个发育阶段。

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入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

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五龄的蚕宝宝长得极快,体长可达6~7cm,体重可达蚁蚕重量的1万倍左右。

13.D

解析:

D

【解析】【解答】蚕宝宝吐丝结茧需要2—3天。

【分析】本题考查蚕宝宝吐丝结茧时间。

14.A

解析:

A

【解析】【解答】抽丝时,先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

把蚕茧放在水中浸泡10—15分钟。

再用竹丝刷等搅动,把蚕丝的头儿找到,然后就开始抽丝。

故选A。

【分析】本题考查抽丝的过程。

15.C

解析:

C

【解析】【解答】蚕蛾没有口器,所以不能吃东西。

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蚕蛾的身体。

二、填空题

16.对流

【解析】【解答】液体和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互相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分析】本题考查对流的定义。

解析:

对流

【解析】【解答】液体和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互相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分析】本题考查对流的定义。

17.冷热空气的对流

【解析】【解答】液体和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互相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是通过冷热空气的对流来实现的。

【分析】本题考查热在空气中的传

解析:

冷热空气的对流

【解析】【解答】液体和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互相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是通过冷热空气的对流来实现的。

【分析】本题考查热在空气中的传递。

18.摄氏度;华氏度

【解析】【解答】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摄氏度、华氏度作单位。

【分析】本题考查温度的单位。

解析:

摄氏度;华氏度

【解析】【解答】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摄氏度、华氏度作单位。

【分析】本题考查温度的单位。

19.温度计

【解析】【解答】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分析】本题考查温度计的作用。

解析:

温度计

【解析】【解答】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分析】本题考查温度计的作用。

20.完全浸没在液体中;底和侧壁

【解析】【解答】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分析】本题考查温度计的使用。

解析:

完全浸没在液体中;底和侧壁

【解析】【解答】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分析】本题考查温度计的使用。

21.受精

【解析】【解答】受精过的花和卵才能开始新的生命。

【分析】大多数植物生命都是从种子开始的,动物的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解析:

受精

【解析】【解答】受精过的花和卵才能开始新的生命。

【分析】大多数植物生命都是从种子开始的,动物的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22.皮厚、易浮于水面漂流

【解析】【解答】皮厚且轻,能浮于水面的易水流传播。

【分析】本题考查水流传播。

解析:

皮厚、易浮于水面漂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