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四校联考试题历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66717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8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四校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四校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四校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四校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四校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四校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四校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四校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四校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四校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四校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四校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四校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四校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四校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四校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四校联考试题历史.docx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四校联考试题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四校联考试题历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四校联考试题历史.docx

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四校联考试题历史

2018-2019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四校联考试题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

)此图反映了当时

A.铁犁牛耕的应用B.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

2.谚语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

下列谚语反映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黄牛过河各顾各,斑鸠上树各叫各B.芒种种芝麻,头顶一棚花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水是庄稼血,肥是庄稼粮

3.公元前627年,秦军准备偷袭郑国,正好碰到郑国的大商人弦高外出卖牛,弦高一面派人回国报信,一面赶了十二头牛去犒赏秦军,并说是奉了郑国国君的命令前来。

秦军以为郑国已经做好了准备,就放弃了攻打郑国的计划。

这就是“弦高救郑”的故事。

这一故事反映出①郑国是个强大富庶的诸侯国②弦高是代表郑国的官商

③弦高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④弦高是很有实力的私商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4.《国语•齐语》载:

“工之子恒为工。

”《荀子•儒效》载: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唐六典》载:

“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上述记载

A.表明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说明了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D.反映了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5.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

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

A.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D.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6.厉以宁在《资本主义的起源》中指出:

明清时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一种私人雇佣关系,它可以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但这种转化至少是有条件的,其一是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其二是有适当的制度、体制保证。

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传统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B.明清时期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

C.雇佣关系形成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

D.列强侵略中断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展

7.下表为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旧中国一种商业税)

关税(%)

1885

78276

38.6

17.9

18.8

1887

85787

36.4

19.6

24.3

1889

86187

35.5

17.4

25.7

1891

95394

33.4

17.1

25.1

1892

88816

35.2

17.2

26.0

上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8.19世纪中期,西方在中国设立新式企业时,清政府不允许华商设立类似的企业,在此情况下,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

华商的这种行为

A.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B.使中国卷人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表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9.据民国初年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所编《第一次全国农商统计表》1913年11月9日的统计,全国在1912年开设的公司有988家,工厂2001家,这是我国有史以来举办工商实业最多的年份。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辛亥革命改变民族工业发展环境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欧美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10.1855年10月6日,上海福利洋行在《北华捷报》登载广告,“大量出售高品质加利福尼亚面粉,每袋五十磅,极便家用,每袋四元。

另有最高品质火腿和奶酪,高档饼干、咖喱粉以及酱料,切条芒果酱,大量鞋、靴,大小灯罩和烟囱,以及其他各式商品。

”材料表明

A.西洋商品较多涌入上海市场B.民族资本涉业范围十分广泛

C.近代广告业由此开始并发展D.国人饮食习惯发生深刻改变

11.下表为1950-1952年江西省国家粮食采购量占产量及上市量比重(单位:

万公斤)

年度

粮食产量(原粮)

采购量折合原粮

数量

占产量(%)

占上市量(%)

1950

449057.5

20398.5

4.5

24.6

1951

428382.5

28413.0

6.6

55

1952

575071.5

70146.5

12

2

85

A.“一五”计划得到了有效推进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力加强D.合作化运动蓬勃开展

12.下图是《新中国50年资料汇编》中的1952~1965年人均GDP增长率折线图。

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1953~1954年经济出现衰退,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负面影响

B.1954~1956年经济持续发展,说明中共八大的经济决策正确

C.1958~1961年经济出现波折,表明生产关系滞后于生产力水平

D.1961~1964年经济不断发展,反映国民经济的调整卓有成效

13.1984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

1993年中央ll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这反映出

A.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发生质变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

C.农业经济发展障碍得以消除D.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14.16世纪,一个荷兰船队经过北极圈,在零下40度严寒中死伤过半,但他们丝毫未动别人托运的货物,而其中就有能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

半个世纪后,荷兰使团到达北京,遇到觐见皇帝须三拜九叩的麻烦,“几乎没有一位欧洲国家外交官愿意接受这种苛刻的天朝规矩。

但荷兰人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荷兰人执着与变通的巨大差异折射出其

A.商业立国的理念B.殖民扩张的野心

C.资本输出的要求D.世界工厂的自信

15.1624年英国议会通过《垄断法》,宣告以往国王所授予的专利权一律无效,规定以后凡新产品的第一发明人将向其授予专利证书,享有不超过14年的独占保护。

对《垄断法》的制定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议会成为英国权力中心B.推动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C.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基础D.专利垄断不利于科技的进步

16.下表是美国城市人口在不同时段的统计

年代

2500人以上的城市数目

总人口(单位:

百万人)

城市人口比例(%)

1690

4

0.21

8.3

1790

24

3.9

5.1

1820

61

9.6

7.2

1860

392

31.4

19.8

1880

939

50.2

28.2

由此推知,美国

A.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巳经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

C.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D.工业发展已位居世界首位

17.1933年7月,罗斯福提出订立“一揽子规约”的想法,规定愿意合作的雇主应保证遵守全国复兴总署规定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

据此可知,罗斯福提出“一揽子规约”

A.意在维护工人阶级权益B.防止因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C.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解D.使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

18.在1920年12月,列宁说,不使小农经济在实际上得到大量的改善,我们就没有出路,因为没有这个基础,任何经济建设都不能进行,无论多么伟大的计划都会落空”,也“不应该幻想向社会主义和集体化的过渡”。

这说明列宁

A.认为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B.看到了当时经济政策的一些弊端

C.认为推行新经济政策时机不成熟D.在经济政策取舍上逐渐过于保守

19.下图为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的比较。

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农业和轻工业呈现出负增长趋势B.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

C.反映了苏联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D.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20.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工厂工人数量出现了少量衰减,而农场人口则衰减明显,从1950年的2304.8万下降到了1960年的1563.5万。

这些现象反映了美国

A.农业经济明显衰退   B.失业人口大幅增加

C.经济结构正在转型D.经济体制缺乏活力

21.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22.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据此可以推知

A.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B.斯大林体制成为苏联经济下滑主因

C.冷战导致美苏经济此长彼消D.加强干预使美国走出“滞胀”危机

23.1944年8月苏联官方刊物登载:

“苏联对战后合作感兴趣,因为这样的合作让美国得以推动并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进程,使我们能够沿着社会经济获得更大发展的道路快步前进。

”这表明

A.美苏两国已就战后合作达成一致B.苏联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抱有期望

C.全球化的统一市场正式开始运作D.苏联力图缓和与美国的尖锐矛盾

24.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行不断加快,但2015年3月冰岛宣布放弃加入欧盟,2018年6月英女王批准英国脱欧法案,英国退出欧盟。

这表明

A.欧洲联盟随冷战结束已经失去其存在价值

B.冷战后欧洲各国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大国强权政治仍然主导着欧洲的国际关系

D.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主权让渡的博弈

25.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间逐渐打破那种非友即敌的外交模式,“伙伴关系”被许多国家接受,这种关系非敌非友,可以在利益一致的许多方面寻求合作。

这反映了

A.多极化发展弥合了国家间的利益分歧B.国家间综合国力差距逐步缩小

C.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国家间的相互依赖D.多极化的国际关系格局已形成

 

二、非选择题(3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宋人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说:

“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

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管理)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

”费正清则认为“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据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革》整理

材料二《马可·波罗游记》引起了西方对中国及远东的向往和关注,“诱起”了哥伦布决心漫游东方以至发现美洲,并由这种地理大发现进而导致了新的世界格局之确立。

马可·波罗之后,大批意大利籍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他们将“天主福音”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一并传入中国,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于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胡适认为:

“重点并不是向后,即重回古典发现传统,而是向前,即推动启蒙运动和建设民族国家。

——据周宪《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中国》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和意大利交往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8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 在发展新式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

从60年代起,先后有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甚至有点夸张。

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1903年得到官方确认。

于是从传统社会中逐渐分化出一个工商业精英集团。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北伐后的六年,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虽多为人所诟病,但并非无心于国家建设。

1929年政府制订经济建设方案,侧重工业,自1932年始积极施行。

原则上重工业、基础化学、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

到1936年,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

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工商业精英集团”形成的主要原因。

(8分)

(2)据材料二,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数据说明其施行的效果。

(8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 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为首相,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撒切尔夫人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取消国家在石油等领域的垄断,废除了多项限制经济活动的规定。

政府大量削减福利开支,扩大公共品市场化。

英国经济增长率从1982年的-2.2%回升至1988年的5.9%,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8%回落至1986年的3.4%。

但由于大量国有企业倒闭,失业率由1979年的4.9%上升为1983年的11.7%,此后逐渐有所下降。

1984-1985年,撒切尔政府关闭非盈利煤矿,停止对煤矿工业的政府补贴,煤矿工会因此发动了362天的罢工。

在她第3任期内,英国政府自50年代以来的财政赤字终于转为盈余。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等

材料二 1978到1984年,城市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扩权让利,使企业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

“要突破把计划同市场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

”1984到1988年,国家指令性计划工业产品品种由1123种减至50种。

1983年后,私营经济成批出现。

1988年,国家以法律形式确认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1990年,资产超百万元的私营企业已经达到492个。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摘编自王玉茹《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的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和中国经济改革措施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12分)

 

2018—2019学年下学期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

期末联考高一年级历史科试卷答案

1-10AABBACDABA11-20CDBACCCBCC21-25DBBDC

1、【答案】A【解析】通过图片可以看出,在汉代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故A正确。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

汉代时期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C。

犁耕的发展进入到成熟阶段是在唐朝时期,排除D。

2、【答案】A【解析】A项中的各顾各,各叫各说明小农户家庭之间彼此无联系,自给自足,故选A;B项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时节气的重要性,强调因时制宜;C项说的是育苗的重要性;D强调的是水肥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郑国商人弦高使用计谋,用牛犒赏秦军,使郑国免遭秦军进攻一事可见弦高是一名有较强的的经济实力的私商,而且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③④正确,②错误,选项B正确,选项C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郑国并非强大富庶诸侯国,①错误,选项A、D排除;

4、【答案】B【解析】材料“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承,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而是反映技术的世代传承,故C错误;仅仅凭材料内容也不能说明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故D错误。

故选B。

5、【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基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政治中心在西北,所以漕运基本是东西方向;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漕运方向为南北方向,这种变化说明了经济格局的变化影响了漕运方向的改变,故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B只是一个时期反映,B片面;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C错误;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与对外贸易联系不大,D错误。

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由私人雇佣关系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保证:

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而在明清时期的中国现实来说并不符合,故该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私人雇佣关系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C项符合材料;A项中传统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不符合材料意思;B项明清时期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正好与材料意思相反;D项列强侵略中断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未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

7、【答案】D【解析】根据表中的数据变化加以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结论。

要明确题中“厘金”的含义是指国内贸易税收,“关税”是指对外贸易的税收,而“田赋”是封建传统的赋税制度。

研读表格数据可以发现19世纪末期清政府财政收入发生了明显变化,来自于国内外贸易的税收逐渐超过传统的封建赋税开始占据政府收入的主体,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故选D。

根据以上分析ABC均错误。

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以前清政府限制民间设厂。

这时期华商采取“附股”于洋商的方式参与在华的经济活动并谋利,这客观上促进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故A选项正确。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B选项错误。

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国家的侵略方式转为资本输出,故C选项错误。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时,故D选项错误。

9、【答案】B【解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提出,1936年正式实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故B正确;1912年清朝灭亡,与材料中1913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无关,排除C;1914年一战爆发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

10、【答案】A【解析】据材料“1855年10月6日,上海福利洋行”登载广告,大量出售西方商品,可知西方商品面粉、火腿、奶酪、饼干等涌入上海市场,故A正确;据材料是“1855年10月6日,上海福利洋行”登载广告,而不是民族资本企业,B错误;据材料没有看出近代广告业是由此开始的,C错误;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西洋商品涌入上海市场,因此D片面。

11、【答案】C【解析】材料中从1950-1952“采购量折合原粮”呈现增加趋势,联系相关知识,应为建国初期政府采取措施使得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故C正确。

“一五计划”是1953-1957,与材料不符,故A错。

材料未涉及城乡一体化,故B错。

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3年开始,故D错。

12、【答案】D【解析】大跃进运动出现在1958年,与1953—1954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共八大召开是在1956年,不能指导1954—1956年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1958—1961年中共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实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了中国实际生产力水平,导致国民经济的下滑,是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带来的影响,故C项错误;针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带来的经济下滑,中共确定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取得了1961—1964年经济上升的成果,故D项正确。

13、【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土地承包在原有承包期基础上再延长,还赋予农民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些表明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B正确;据材料“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可知,没涉及土地承包权质变问题,A错误;据材料只是土地承包期的问题,没有反映采取措施消除农业经济发展障碍问题,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产业结构调整,D错误。

14、【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荷兰人对经商的诚信的执着、变通,体现荷兰人不想为了所谓的尊严,而牺牲商业利益;两者体现荷兰人商业立国的理念,A项正确。

题干强调荷兰人商业立国的理念,与殖民扩张无关,排除B。

资本输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而非荷兰,排除D。

15、【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英国议会规定个人专利权的期限有利于社会共享专利成果,进而推动技术的继承积累与创新,进而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基础,故C项正确。

A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成为英国权力中心,排除。

B项,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与题干信息不符。

D项,题干规定了专利垄断期限,故不能反映专利垄断阻碍科技的发展,故D项表述错误,排除。

16、【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了1690-1880年之间美国城市数目、总人口和城市人口比例的变化。

从材料中得知,这一时期美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的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故C选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美国城市人口的变化,无法体现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故A选项错误;至1880年,美国开始了二次工业革命,不能够说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并且材料没有体现工业化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与对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无法得知是否已位居世界首位,故D选项错误。

17、【答案】C【解析】题干中“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体现了罗斯福政府企图缓和工人与雇主之间的矛盾,故C项正确;罗斯福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维护工人利益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A项;B项是《全国工业复兴法》对资本家之间关系进行调整的作用,排除B项;D项主要是“以工代赈”的作用,排除D项。

18、【答案】B【解析】材料“1920年12月”“列宁”“不使小农经济在实际上得到大量的改善,我们就没有出路”“不应该奢想向社会主义和集体化的过渡”反映了列宁注意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农业的地位和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故A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列宁的保守,故D项错误。

19、【答案】C【解析】消费品的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都是非常高的,这个信息足以证明苏联在二五计划期间是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农业和轻工业也是正增长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反映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但并未达到协调均衡发展的程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是一五计划期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0、【答案】C【解析】材料“农场人口则衰减明显”体现农业人口减少,但农业人口的减少并不能说明农业经济明显衰退,故A项错误;材料中农业人口的减少,并不能说明失业人口增加,也有可能是就业人口的转移,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工业、农业人口向第三产业转移,于是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出的经济结构的转型,反映出经济体制仍然充满活力,故D项错误。

21、【答案】D【解析】据材料“1971年”“五年计划”“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减少了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故D项正确。

材料“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说明勃列日涅夫仍坚持原有体制,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