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导游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6960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9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湖南省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湖南省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湖南省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湖南省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湖南省导游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湖南省导游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湖南省导游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湖南省导游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湖南省导游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湖南省导游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湖南省导游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湖南省导游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湖南省导游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湖南省导游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湖南省导游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湖南省导游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湖南省导游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湖南省导游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湖南省导游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导游词.docx

《湖南省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导游词.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导游词.docx

湖南省导游词

一:

岳麓书院

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今天游览的是“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潇湘洙泗——岳麓书院。

 

  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岳麓书院是我国四大书院之首。

现占地1.2万平方米,掩映在岳麓山东坡幽深的山水之中,是一座坐西朝东,由门堂、亭、台、楼、轩、斋、祠组成的古建筑群,中轴线上依次为前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和御书楼,北侧是半学斋、文庙、湘水校经堂、船山祠等纪念性建筑、南侧有教学斋、百泉轩、麓山寺等到景点。

 

  各位朋友,现在让我们按照书院的建筑布局慢慢地走进那一种隽永的文化氛围。

书院这个名字是唐朝才开始有的,是国家用来藏书和校典的地方,到宋朝时演变为讲学和藏书之外,稍后就具备了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

岳麓书院是由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经过近40年的风风雨雨的发展,大中祥符八年(公园10515年),宋真宗赵恒召见岳麓山周式,御赐“岳麓书院”匾额,于是书院之称开始名闻天下。

岳麓书院距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大家跨越头门,仰头可以看到的拓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洵手迹而制成的“千年学府”匾额便是明证。

走进书院,映入大家眼帘的是赫曦台,有些朋友可能会纳闷“赫曦”到底有什么含义。

关于赫曦台的命名,是与两位名人密切相关的。

赫曦台原建于南宋时期。

乾道三年(公远1167年),著名理学家朱熹从福建来到岳麓书院,与当时另一位著名理学家,岳麓书院主教张拭(代山长)进行学术交流,两位名家经常相约登岳麓山观日出,每当看到朝阳光芒四射,朱熹就对张拭说“赫曦”(就是日出光明炎盛的意思),他于是把岳麓山峰命名为赫曦峰,张拭筑台,朱熹题“赫曦台”。

现在大家看到的赫曦台是清朝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重新修建的,它呈“凸”字形结构,是典型的湖南地方戏台。

大家拾级而上,可以看到台左右两壁檐上还保留有清乾隆年间修建时的戏剧故事雕塑,左边有《拾玉镯》,右边有《秋胡戏妻》等到较具有艺术价值的雕塑,可见,当时的书院的师生除了清苦的学习外,还有丰富的课余活动,儒家士人既严谨又闲适的思想也略见一斑。

现在,大家请看台左边墙壁上近丈高的“寿”字,此字用二笔写成,形如龙蛇盘绕,柔中带刚,非一般人所及,所以被人们传为仙迹。

关于此字的形成,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相传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在书院举行重赴鹿鸣宴宴会(鹿鸣宴指古代的地方官宴请科举考试中的考官和中试的学生的宴会,因为宴会上通常都演奏《诗经鹿鸣》从而得名。

重赴鹿鸣宴是指鹿鸣宴六十年后而举行的宴会),这天,达官贵人、科场举子云集岳麓书院,大家谈古论今,吟诗作赋,热闹非凡,正当兴头,一位身穿青布青袍,脚着草鞋的老道人来到院内,自称前来赴宴,那些士人见来者只不过是一个无名老道,便不是很善意地叫他先写几个字,道人当然明白其中之意,随手拿起墙边的扫帚,伸入黄泥水中,将扫把一举,唰!

唰!

两笔写下丈多高的“寿”字,然后把扫帚一丢扬长而去。

院长罗典在惊叹之余曾托人*寻老道人,但不知下落,后来罗典在右边的墙壁上补书了一个“福”与“寿”对称。

大家现在看到的“福”字用一笔写成,笔力强劲,形如猛虎下山。

“福、寿”二字如龙腾虎跃,暗含岳麓书院是藏龙卧虎之地。

但岳麓书院到底藏了什么龙,卧了哪只虎,我们稍后再讲。

 

  沿着砌石的中轴线往前走,现在我们站在书院的大门前,大家所看到的大门是明朝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建造的,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进行过翻新,是五间单檐硬山和三山屏墙结构。

大门两旁有一块汉白玉鼓形上马石,它的正面是三狮戏珠图,背面是芙蓉锦鸡图、荷花鹭鸶图,此物相传是岳麓书院的著名学生曾任两江总督的陶澍严惩贪官曹百万从曹府搬来献给母校的。

大门上方的“岳麓书院”匾额我们前面已经讲过,现在请看大门两旁的千古名联: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幅由院长袁岘冈与贡生张中阶撰写的对联高度褒扬了岳麓书院千百年来作为湖湘文化的摇篮,孕育出多少具的经天纬地之才的英雄豪杰:

被誉为“一时之英才”的抗金名将吴猎,主张“官兵一体”大败十万金兵的功臣赵方,“忠鲠可嘉,宜得奖谥”的彭龟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文学家、史学家魏源,被清朝统治阶级称为“中兴将相”的桐城——湘乡派盟主曾国藩,收复新疆的爱国名将左宗棠,首任驻英法公使并保持了民族气节的郭嵩焘,“欲栽大木柱长天,慧眼识“毛蔡”的杨昌济,后来的岳麓高足陈天华、蔡和森、邓和森、邓中夏等。

楚材斯盛,正和赫曦台墙壁上的福寿两字暗含的藏龙卧虎之意切合。

 

  大门之后是二门,二门至讲堂两方均为斋舍。

右侧是教学斋。

左侧是半学斋,教学斋和半学斋反映岳麓书院教学中“教学相长,惟教学半学”的辨证思想。

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曾多次寓居半学斋从事革命活动。

 

  各位朋友,请继续往前走,现在我们游览的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讲堂。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的场所,是书院教学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由湖南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撰写的。

“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意即从实际出发,求得正确的结论,“实事求是”给青年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同志逐渐丰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这是岳麓书院文化对近代中国革命的最大贡献。

大家再看讲堂大厅中央悬挂的两块流鎏金木匾,第一块是“学达性天”匾,此匾是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御赐,意思是通过学习理学可以达到恢复天性、天人合一的地步,此匾说明了岳麓书院是以理学作为办学传统,到这里来求学,可以达到学问的最高境界。

第二块是“道南正脉”匾,这块匾是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御赐,意思是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朱张湖湘学是理学向南方传播后是正统,此匾高度评价了书院传播理学的地位。

大家请往下看,讲堂的正中是一个高约1米的长方形计时坛,这是以前教师讲课的地方,讲坛上摆有两把红木雕花座椅,这是当年两面位理学大师朱熹和张拭会讲的用物。

朱张会讲,盛况空前,“马饮则池水立竭。

舆止则冠冕塞途”。

为经念这两位名家,长沙至今还有“饮马塘、”“朱张渡”等地名。

讲堂现有八幅对联和诸如《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等大量碑言刻。

讲堂右侧是湘水讲经堂,左侧是百泉轩等景点,请大家各自欣赏。

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和华国锋、胡耀帮、彭真、王震等前领导人均视察过岳麓书院并挥毫泼墨,使书院更添迷人的光彩,所以讲堂右侧有一个专门的展厅,展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海内外知名人士的照片和题词,国务院总理李鹏“楚材斯盛”的题词便高度评价了岳麓书院的地位。

 

  好,现在大家请跟我走。

穿过讲堂后,一个独特的自成一体的院落呈现在大家眼前。

初次游览的朋友们,可能认为到讲堂就到了尽头,没想到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座三层楼阁建筑,居于中轴线的尾端,坐西面东雄视整个书院,这就是古代的图书馆——御书楼。

御书楼始建于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开始叫书楼,后来屡建屡毁,地址搬迁了好几个地方,名称也改为藏经阁、尊经阁。

御书楼在清代是民间较大的一座图书馆,藏书最多的时候有用2万多卷,制定有藏书条例,管理科学而且严格。

今天的御书楼仍然作为图书馆供教研人员和学生使用。

现在的藏书数量已超过5万册,岳麓书院名誉院长李铁映和湖南大学顾问邓力群把自已的藏书捐给了岳麓书院。

大家是否还记得刚才在讲堂右侧的展厅里参预的珍藏品,其中就职有李铁映同志的赠书。

大家若想领略岳麓学子们在学习之余的审美情趣,请折回御书楼南侧的后花园去观鸢飞鱼跃,去赏竹林冬翠,去诵白云红枫,去摹麓山寺碑;大家若想缅怀岳麓院先贤圣哲们的业绩,请转身去御书楼北侧。

 

  现在请问大家,书院除了讲学和藏书二大功能外,还具有什么?

对了,祭祀性建筑群,濂溪祠我们去仰理学箅祖周赜“出淤泥而不染”的风范,四箴亭我们去读理学大成者程赜、程颢“四箴”文功,崇道祠我们去叹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张试“朱张学”的影响,文庙我们去慕一代圣人“风舞于雩,咏而归”的胸襟。

朋友们,游览完古朴、雅致的岳麓书院,你是否还在仔细地品味这千年积淀的文化呢?

二:

马王堆汉墓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欢迎来到湖南省博物馆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陈列!

 

  谈起马王堆汉墓,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这里蕴藏着太多神奇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

驻足于这批精美绝伦的文物中,我相信愉悦的不仅是眼睛,还有心灵。

下面,就请跟我一道,步入这历史与艺术的殿堂,去追寻2100年前中国文明的神奇与辉煌!

 

  前言

 

  (模型:

马王堆汉墓墓坑)

 

  马王堆共有三座汉墓,按发现次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二、三号墓。

其中,一、二号墓呈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的南侧。

一号墓墓口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

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到墓底有20.5米深。

自墓口向下有4层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

墓中共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保存十分完好的女尸。

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曾经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存200余件文物。

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

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

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位身高约1.85米、年龄在30岁左右的男性。

 

  (照片:

马王堆汉墓外景图)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五里牌地区,距市中心约4公里。

这里地势平坦,地面有土冢两个。

它们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间相连,形状颇似马鞍。

相传这里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但是,根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这里是西汉初年长沙定王刘发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号曰“双女冢”。

马王堆这座神奇古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谁呢?

在未发掘之前,实为千古之谜。

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现湖南省武警医院)决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仓库。

为了配合基建,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掘,才揭开了这三座千年地宫的神秘面纱。

 

  (图片:

一号墓墓室纵剖面模型)

 

  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约为40厘米、重5000多公斤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

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干燥作用,墓中少量水分可以被它吸附。

白膏泥学名叫做微晶高岭土,是制造瓷器的原料,它有较强的防渗漏和密闭特性。

正由于当时采取了这样的筑墓方式,即深埋密封,该墓的尸体、葬具及大量随葬器物才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

 

  (文物:

纪年木牍)

 

  三号墓出土的这支纪年木牍上有这样一段文字:

“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奋移主葬郎中,移藏物一编,书到先质,具奏主藏君”。

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管家奋将随葬品及其一份清单递呈主藏郎中。

主藏郎中收到清单后,先后对照实物一一唱读和验收,最后将结果启奏主藏君。

”在这支给墓主人去阴曹地府开具的“通行证”上,有“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的记录,经考证指的是汉文帝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即公元前168年2月24日,这就是三号墓墓主人下葬的准确年代。

 

  走进軑侯家(文物:

“利苍”玉印)

 

  经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马王堆是西汉初期軑侯家族的墓地。

从二号墓出土的“利苍”玉印、“軑侯之印”(铜印)和“长沙丞相”(铜印)来看,二号墓墓主人应该是第一代軑侯、长沙国丞相利苍。

他生于战国末年,死于西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

早年得苍曾跟随汉高祖刘邦参加过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汉初他升任长沙国丞相,极力巩固中央政权,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于惠帝二年四月(公元前193年)以功再封軑侯。

軑,是地名,在现在的河南省罗山县和光山县之间,食邑为七百户,与陈平、张良等万户侯相比,是个不太大的侯。

但是,由于利苍在长沙国的独特地位,所以家族成员生前甘食美服,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死后也得到了厚葬。

 

  (图片:

汉初吴氏长沙国及毗邻郡国疆域图)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创建汉朝后论功行赏,共分封了七个异姓王。

其中,秦番阳令吴芮因率领部下协助刘邦亡秦灭楚,被封为长沙王。

当时长沙国包括有长沙、豫章、南海、桂林和象郡。

其中南海三郡(今广东、广西)后来被南越王赵佗所占,豫章郡(今江西)实际上属于英布的淮南国,因此汉初长沙国仅占长沙一郡,比现在的湖南省略大。

高祖末年,长沙国由于起着安抚百越的作用而成为翦除异姓王后唯一的幸存者,但是仍然深为刘氏统治集团所深忌。

为了控制和监视吴氏,利苍作为刘邦的亲信,出任了长沙国的丞相,名为辅佐长沙王的“统众官”,实际上是朝廷的代理人、长沙国的直接统治者。

 

  (文物:

“妾辛追”印)

 

  利苍的夫人葬于一号墓,根据墓中出土的一枚“妾辛追”的印章可以得知,她的姓名叫辛追。

虽然贵为侯爵夫人,她却经历了早年丧夫、晚年丧子的伤心之痛,于汉文帝后元一年(公元前163年)左右撒手人寰,死时大约50多岁。

根据女尸和T型帛画上辛追的形象,我们请中国警官大学的赵成文教授利用“警星-3人像摹拟复原系统”复原了四张軑侯夫人7岁、18岁、30岁和50岁左右的头部像,并制作了一个中年軑侯夫人的蜡像,再现了辛追当年的风采。

 

  (文物:

黄杨木梳、篦)

 

  辛追生前养尊处优,衣着打扮十分讲究。

一号墓中出土的双层九子漆奁和单层五子漆奁中除装有胭脂、油彩、白粉等各种化妆品外,还有铜镜、镜擦、粉扑、梳、镊、笰、环首刀等梳妆用具。

镊用于修眉、笰用于上妆。

出土时笰毛的部分染为红色,很可能是胭脂。

请特别注意看黄杨篦子。

它好象刚做不久似的,刨削光整、分齿均匀,非常精致,宽度仅仅5厘米,却有74齿,比现在一般的篦子还要精细。

它是用什么样的工具制作的呢?

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复制品:

驻军图)

 

  三号墓墓主人是利苍的儿子、第二代軑侯利豨或其兄弟。

根据纪年木牍记载,他死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年仅30多岁。

从三号墓中不仅出土兵器38件,还出土了一张军事地图——《长沙国南部驻军图》。

高后末年,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发兵攻打长沙国南部,随即汉王朝及长沙国派兵征剿。

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汉文帝初年。

《驻军图》的出土说明墓主人是长沙国一位重要的军事将领,而且曾经参与指挥过这次战役。

图的方位为上南下北,与现在地图的方位正好相反。

散落图中各处的圆圈,它们代表的是里,相当于现在的村落;四方框表示的是县城;兵营则画成多种不规则的形状;在整个防区的中央、几支河流的汇合处设有军队的指挥部,以三角形来表示。

整个防区内,在指挥部的前面、左面和右面驻守有六支军队,分二线部署兵力,并依托三条山谷扼守南越国进入长沙国内地的通道。

由此可见,当时长沙国南境驻军采取的是凭险固守的姿势。

图上军事部署之严密、地形利用之巧妙、对各军事因素思虑之详审,都充分说明了由于长期战争的实践,汉初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照片:

一号墓云纹漆鼎内残存的“藕片”)

 

  从一、三号墓中出土了大量饮食器具、食物标本等,西汉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可见一斑。

最令人惊讶的是当我们打开一号墓出土的云纹漆鼎时,竟发现里面盛有2100多年以前的汤,而且在汤的表面还漂浮着一层完整的藕片。

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藕片内部纤维早已溶解,出土后与空气接触,再加上起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震荡,藕片迅速消失,全部溶解于水中了。

地震工作者认为,这一现象说明,2100多年以来长沙地区没有发生过较大的、有破坏性的地震。

 

  (浮雕:

导引图)

 

  这是从三号墓出土的一张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医疗保健体操图——《导引图》。

所谓“导引”,就是疏导气血、引伸肢体,是一种以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相结合的医疗体育方法。

图上绘有44人,每人动作各不相同,旁边都有题字。

根据残存的31处文字说明来看,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一类是描绘运动的姿态。

请看第三行顺数第四人:

这是一个妇女正手拿一根长棍,弯腰下俯,使双手呈直线状极力展开。

图像旁边题有一行字:

“以丈通阴阳。

“丈”通“杖”,指图中的棍棒,它说明这个动作可以达到阴阳调和的目的。

第二类说明运动所摹仿的动物姿态。

例如:

第一行第四人双手向上斜举,翻身向下,两眼注视下面一个像子的东西。

难道不像一只挥舞着大刀的螳螂正扑向毫不知情的蝉吗?

这个动作和武术中的螳螂拳有些类似,实际上,猴拳、蛇拳、鹰爪功、螳螂拳等仿生拳类都是由这张图演变发展而来的第三类则说明这种运动方法所针对的病症。

如果您膝盖疼痛,可以按照第三行最后一个人的动作:

上身挺立、转体向右、下肢屈膝。

图像旁边写有“引膝痛”。

“引”就是用导引术治疾病,“引膝痛”就是说这个动作可以治疗膝盖疼痛。

如果您想健康长寿,何不试一试这古老的导引疗法呢?

 

  (文物:

冠人男俑)

 

  一、三号墓出土了300多件木俑,他们是軑侯家各种奴仆的替身。

形体最为高大的冠人俑头戴高高的帽子,身着丝绸长袍,在鞋子的底部刻着“冠人”两字,出土时身后率领着几十个彩绘木俑。

他应该就是軑侯家的家丞,即总管。

女侍俑身材修长,衣着华丽,绣花长袍上还用纹锦镶边,应该是主人的贴身丫鬟。

与它们相比,彩绘立俑形体最为矮小,出土的数量也最多,造型千篇一律,表情都是愁眉苦脸的。

他们是軑侯家中地位最为低下、从事种杂务劳动的奴婢。

再加上后面的歌俑、舞俑和奏乐俑等,可以说各类奴仆形形色色、应有尽有。

 

  (文物:

竽)

 

  一、三号墓出土有琴、瑟、筑、笛、竽、竽律、编钟、编磬等8种乐器。

这是我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为研究西汉音乐文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这是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竽。

它出土于一号墓,保存完整,有22根竽管。

但竽管与吹口之间不能通气,上端没有气孔,斗内没有气槽,也没有用以控制音高的簧片,只是一具乐器模型罢了。

 

  (文物:

奏乐俑)

 

  奏乐俑共有5个,其中两个吹竽,三个鼓瑟,俨然一支家庭管弦乐队。

您看:

他们都身着长袍,娥眉高挑,小嘴紧闭,神情紧张地在准备为宾客们演奏。

此外,歌俑面目清秀,身着长袍,席地而坐,似乎在歌唱婉转悦耳的曲调;舞俑面部丰腴,涂脂抹粉,身体稍微向前倾斜,两膝略微弯曲,身着短褂长裙,体态轻盈,好像伴随着歌声翩翩起舞。

軑侯夫人生前过着金声玉振、轻歌曼舞的奢靡生活,死后还随葬歌舞乐俑梦想在地府继续尽情享乐。

 

  (文物:

博具)

 

  三号墓中出土了一套当时的娱乐用具——博具。

它主要由1个博局、12个大棋子(六黑六白)、20颗小棋子、42根筹、1个骰子组成,装在特制的漆盒里,是为玩“六博”而特意制作的。

那么,六博的玩法是怎样呢?

请看汉画像石中的博戏场面:

二人面向棋盘对坐,分别执黑、白两棋,并将棋子置于博局上的12个L形和T形的曲道上,然后轮流投掷一个18面球体的骰子。

骰子一面刻着“骄”字指一种有利的棋步,相对的一面刻着“妻”字,即“骄”的反义词,其余各面分别刻数字一至十六。

通过投掷骰子所获得的数字行棋,以获得筹码的多少来决定胜负。

博戏在汉代曾经风行一时,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博戏。

但是晋代以后逐渐衰落,唐代之后便演变成为现在大家都十分喜爱的一种传统娱乐活动——中国象棋。

 

  (文物:

云纹漆鼎)

 

  鼎是一种盛食物用的祭祀礼器。

从夏朝至两汉,它是国力、权力的象征,并有一套完整的用鼎制度: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士五鼎,在使用时谁也不敢僭越。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有7件鼎,由此可知墓主人的阶级地位。

这些鼎都保存完好,胎骨很厚,是用整块木旋削而成,称为旋木胎。

体型稳重,器表髹黑漆,口沿有一道菱纹图案,盖和器身都彩绘红色、灰绿色的涡卷纹和方连纹,使它形成几何云纹的图案。

足部朱漆彩绘兽面纹,耳部为云纹。

器内髹红漆,并书写“二斗”两字,表示它的容量。

 

  (文物:

云纹漆案)

 

  案是设计用来端取食物的长方形平盘,在它的四个角底部下,各有一个曲尺形的矮足。

古人用“举案齐眉”来形容夫妻之间的相敬相爱。

这件案的底部书写有“軑侯家”三字,表示这件器物属軑侯家所有。

出土时,案上完好地放有5个小漆盘,盘内盛有腐朽后的牛排等食物及竹串,还放有漆卮、漆耳杯及一双竹筷。

这种摆设反映了二千多年前贵族宴饮时分餐制的情景。

 

  (文物:

“君幸食”漆耳杯)

 

  耳杯是古代用于盛食、盛酒或羹的器皿,由于在器身两侧设有便于用双手端取杯的部分,形如两耳,所以称之为耳杯。

战国时人们视这两耳形如鸟的双翅,因此又称为“羽觞”。

这件耳杯的内底上用隶书写有“君幸食”三字,意思是“请您用餐”。

 

  (文物:

彩绘双层九子漆奁)

 

  这是古代的一种梳妆盒,分为上、下两层。

器表髹漆十分讲究,器身外髹黑褐色漆,漆上刷一层极薄的金粉,其中加少量的银粉,再用油彩绘上黄、白、红三色云气纹,璀璨耀眼,十分华丽。

上层盒内放有手套、絮巾、组带和绣花镜套。

下层盒的底板较厚,凿有九个不同形状的凹槽,每个凹槽中嵌放着各种不同的小奁盒,有椭圆形、长方形、圆形和马蹄形,造型都极为精致。

盒中放有香料、丝棉粉扑、笰、镊、笄、胭脂、铅粉、针衣、假发等梳妆用品,还放有梳、篦两对,一对为角质,一对为黄杨木质。

 

  (文物:

粉彩漆方奁)

 

  由于这种奁是专门用来装贵重物品,所以它的形体和纹饰就更加讲究。

盖的款式与众不同,呈盝顶状,器表髹黑漆,器内髹红漆。

漆奁的花纹用白色凸起的线条勾边,再在其中用红、绿、黄三色勾填彩绘漫卷的云纹,纹饰华丽,层次分明,具有强烈的立体效果,文献上称之为“堆漆”。

著名的漆纚纱冠出土时即盛装此奁中。

 

  (文物:

锥画纹漆奁)

 

  锥画是指在尚未干透的漆膜上,用尖细工具刻出阴线纹饰的装饰手法。

奁盒上的花纹线条比头发丝还细,必须在明亮的光线中才能看得见。

盖上和底部锥画着撒腿奔跑的小兔、潜水游动的鱼群、展翅凌云的飞鸟和匍匐在地的小松鼠。

四周是弥漫的云气纹和几组不同的云凤纹。

盒身外壁锥画着云纹和神人乘龙、飞鸟、狩猎等纹样。

特别是狩猎的场面画得极其生动,猎人手执长矛,追逐着两头奔鹿,其中一头仓皇已极,急急逃窜,另一头正在腾空跳跃,神态十分逼真,是一幅狩猎现实场面的真实再现。

 

  (文物:

龙纹漆几)

 

  古人习惯席地而坐,所以常利用几来托手以达到舒适的目的,或将物品摆放在几上便于使用。

此几表面扁平,在光泽亮丽的黑漆地上,描绘着乘云穿雾、张牙舞爪的巨龙。

几面下部装有长短两对足,短足固定于几的背面,长足与几面之间用活动木栓连接,可以转动。

如需将几面抬高,只要把长足竖起固定即可。

若要席地而坐,用作依凭,则可将长足收拢,用木栓卡挂在背面,使短足着地。

真可谓构思巧妙、独具匠心。

 

  (文物:

几何纹绒圈锦)

 

  锦是一种用几种颜色的经纬线织成图案花纹的提花丝织物。

绒圈锦是一号墓中制造工艺最为复杂的织锦,是以多色经丝和单色纬丝交织而成。

丝织物表面有几何形图案部分,呈现有立体感的环状绒圈。

锦面上绒圈有大有小,有长有短,看上去有层次之感,丰满而美丽,使织锦产生了“锦上添花”的立体效果。

如果把组成花纹的绒圈割开,让绒圈的丝头散开,就成为后世的提花丝绒。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实物,把我国起绒技术的创始时间至少提早了300年。

 

  漆纚纱冠出土时盛放在一件精美的粉彩漆方奁中,其外形像一顶头盔,是用孔眼稀疏的纱加工而成的,外表找不到一根纱头。

纱帽编织完成后,外表再涂上一层厚厚的黑漆,看上去既坚挺又乌黑发亮,就像是用乌纱编成的一样,所以我们习惯上称之为“乌纱帽”。

它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顶乌纱帽,堪称稀世珍品。

 

  (文物:

烟花菱纹罗地信期绣)

 

  信期绣是出土的刺绣中数量最多的一种,仅一号墓就出土这种绣品20件。

烟花菱纹罗是一种透孔轻薄的丝织物,以粗细线条构成明暗相间的两种菱形花纹。

图纹清晰秀丽、素洁大方,而在轻薄的罗地上刺绣,则显示了高超的刺绣技艺。

为什么当时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