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6998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九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九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九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九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九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九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九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九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docx

《九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docx

九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

虚词用法

■而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句: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②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④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⑤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2、承接关系:

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例句:

①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②而复问其妾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④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⑤既阵而后击之(《子鱼论战》)⑥阻而鼓之(《子鱼论战》)

⑦利而用之(《子鱼论战》)⑧水落而石出者(《醉翁亭记》)

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⑩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11)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例句: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孟子》两章②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两章)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而乐也(《醉翁亭记》④既济而未成列(《子鱼论战》)

⑤知而不争,争而不得(《公输》)⑥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⑦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例句:

①饮少则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句:

①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孟子》两章)②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③窥镜而自视(《邹忌讽齐王纳谏》)④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⑥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⑦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6、因果关系例句:

隘而不列(《子鱼论战》)

■以

1、作介词

(1)介绍行为动作产生原因,可译作“因为,由于”

例句: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是以众议举宠为督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⑥以中有足乐者

⑦士以此爱乐为用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句:

①何以战②不以阻隘也③可以一战

④三军以利用也⑤必以情:

按照,根据

(3)表示动作行为方式,可译作“把,拿,用”

例句:

①将以攻宋:

用②以牒为械: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把④咨臣以当世之事:

用,拿

⑤必以分人:

把⑥必以信:

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把⑧以衾拥覆:

⑨悉以咨之:

把⑩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11)醒能述以文者:

2、连词

(1)表示目,相当与现代汉语里“来”

例句:

①以光先帝遗德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③无从致书以观

④俯身倾耳以请⑤遂许先帝以驱驰⑥以告先帝之灵

⑦以昭陛下平明之理⑧属予作文以记之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句:

①以塞忠谏之路也②以伤先帝之明

(3)相当于连词“而”

例句:

①计日以还②受命以来

3、“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例句:

①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为

(一)虚词

1、表动作行为对象,可译作“向”,“对”,“对于”

例句: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对外人说)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表被动译作“被”

例句: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②士以此爱乐为用

3、表动作、行为替代,可译作“替”“给”

例句:

①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③皆为尽哀

4、表动作、行为目,可译作“为着,为了”

例句: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5、表动作,行为时间

例句: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篇》)

6、表示动作行为原因“因为”“由于”

例句:

为溪在州右,故名之为“右溪”

7、乡为身死而弗受:

为了

(二)做实词:

作动词用

例句:

①广以卫尉为将军:

担任、作为②广复为后将军:

担任、作为

③广为圜阵外向:

结成④臣部为前将军:

担任、作为

⑤赎为庶人:

成为⑥为中将军从大将军:

担任、作为

⑦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做⑧此为何若人:

⑨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做(10)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11)俱为一体:

是(12)从议举宠为督:

担任、作为

(13)忍能对面为盗贼:

成为(1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成为

(15)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

称为,叫做(16)孰为汝多知乎?

认为

(17)必为有窃疾也:

是,表判断(18)以为前将军:

作为

■之

1、作代词:

作第三人称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一般用在动词后,作宾语。

例句:

(1)人皆有之:

它,代这样想法

(2)得之则生:

它,代食物

(3)呼尔而与之:

他,代行道之人(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它,代万钟(优厚俸禄)

(5)为楚造云梯之械:

(6)子墨子闻之:

它,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攻宋这消息

(7)愿陛下亲之信之:

代词,他们,指贞良死节之臣

(8)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词,这件事(重修岳阳楼)(9)肉食者谋之:

代词,这件事

(10)公与之乘:

他,代指曹刿(11)公将驰之:

他们,代齐军

(12)登轼而望之:

他们,代齐军(13)孰视之:

他,代徐公

(14)暮寝而思之:

它,代这件事(15)得李广必生致之:

他,指李广

(16)饮食与士共之:

它,代饮食(17)百姓闻之:

它,代这件事

(18)故克之:

他们:

代齐军(19)故逐之:

他们,代齐军

(20)既陈而后击之:

他们,代楚军(21)阻而鼓之:

代词,指敌人

(22)悉以咨之:

代词,他,指向宠(23)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

代词:

他们,指敌人

(24)录毕,走送之:

代词,它,指借来阅读抄录书

(25)愿借子杀之:

之,他,指北方侮臣者(26)欲报之于陛下:

代词,它,指先帝之殊遇

(2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词,它,指山水之乐

2、作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有可不译,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

例句: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4)盖追先帝之殊遇

(5)大小之狱(6)忠之属也

(7)醉翁之意不在酒(8)寡人虽亡国之余

(9)齐国之美丽也(10)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12)荆之地方五千里

(13)臣之妻私臣(14)令长史封书与广之幕府

(15)每假借于藏书之家(16)无鲜肥滋味之享

(17)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18)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9)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20)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1)以告先帝之灵(2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3)山水之乐(24)山间之朝暮也

(25)公输盘之攻械尽

(2)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句: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3)吾知子之所以距我也(4)吾妻之美我者

(5)王之弊甚矣(6)广之将兵

(7)古之为军也(8)当余之从师也

(9)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0)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实意,一般不翻译

例句:

公将鼓之由此观也

(4)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例句:

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

(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例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6)表限制助词,限制时间或空间等等

例句:

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非在数十步之内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在乎山水之间也

2、作动词,译作“到”“去”“到……去”

例句:

(1)吾欲之南海,何如?

(2)子将安之

■其

1、作代词

(1)在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他们、它、它们、它们”

例句:

(1)行拂乱其所为: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他们

(3)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们

(4)颓然乎其间者:

他们(5)刻唐贤诗赋于其上:

(6)吾视其辙乱:

他们(7)睨其旁一胡儿骑善马:

(8)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

他(9)醉能同其乐:

他们

(2)指示代词,可译作“那、那个,那些,那里,这其中”

例句:

(1)其后四岁:

(2)公问其故、楚王问其故:

其中

(3)其一贫,其一富:

其中

(3)第一人称代词

例句:

人有其宝:

自己

2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语,愿望等语气,常常放在句末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或省去

例句:

(1)其如土石何:

表反问语气,可不译

(2)其李将军之谓也:

大概,表猜测语气

■于

1、表示动作发生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例句: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孟子》两章)

(3)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从(4)今有人于此:

在(《公输》)

(5)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在(6)刻唐贤诗赋于其上:

在(《醉翁亭记》)

(7)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从(8)能谤讥于市朝: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

⑨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在(10)征于色:

(11)发于声:

2、表示动作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例句:

(1)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孟子》两章)

(2)胡不见我于王:

向(《公输》)

(3)行十日十夜至于郢:

到(《公输》)(4)欲有求于我:

向(《邹忌讽齐王纳谏》)

(5)皆朝于齐:

到(《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句:

困于心:

被(《孟子》两章)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句: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孟子》两章)

(2)皆以美于徐公:

比(《邹忌讽齐王纳谏》)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例句:

生于忧患:

由于、在(《孟子》两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