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472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蓄滞洪区)最终规划成果.doc

渭河中下游干流蓄滞洪区

建设及管理规划报告

项目编号:

SSHYSG-065A-2010

陕西水环境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

二○一○年十二月

2

批准:

核定:

审核:

校核:

编制:

目录

前言 1

1自然概况 2

1.1地理位置 2

1.2河道概况 2

1.3气象与水文 3

1.4地质 5

1.5社会经济概况 5

1.6规划范围 6

2防洪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6

2.1洪水灾害 6

2.2防洪体系现状 7

2.3防洪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0

2.4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及研究现状 12

2.5蓄滞洪区建设的必要性 14

2.6蓄滞洪区在其他流域的应用 15

3规划目标与原则 16

3.1规划依据 16

3.2指导思想 17

3.3规划水平年和规划目标 17

3.4规划原则 18

4水文 18

4.1水文站网 18

4.2已有的水文资料及调查成果 18

4.3设计洪水及过程 21

5蓄滞洪区位置选定 25

5.1洪水分类及核定的现状堤防过洪能力 25

5.2自然地形及分蓄泄条件分析 26

5.3防洪重点城市和重点保护区确定 27

5.4蓄滞洪区位置选定 28

5.5蓄滞洪方案拟订 30

5.6滞洪时机 31

5.7蓄滞洪量计算 31

5.8蓄滞洪区泥沙 38

6蓄滞洪区建设 38

6.1建设内容及基本要求 38

6.2蓄滞洪区平面布置 39

6.3主要工程建设 40

6.4非工程措施建设 44

7、蓄滞洪区管理规划 46

7.1管理目的 46

7.2管理体制、机构及职责 46

7.3运用及调度 46

7.4建立蓄滞洪区利益补偿机制 47

7.5对蓄滞洪区内部建设要求 47

7.6蓄滞洪区发展限制条件 48

8、工程投资及实施效益 48

8.1工程投资估算 48

8.2滞洪区淹没损失估算 49

8.3移民及占压估算 50

8.4效益分析 50

9、实施安排和资金筹措意见 51

9.1实施安排意见 51

9.2资金筹措意见 51

10、结论及建议 51

10.1结论 51

10.2建议 52

—53—

前言

渭河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流经陕西省的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等5市(区),也是自古以来所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地区。

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区域,在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所以渭河防洪保安体系的建设、开发与保护都直接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长期的抗洪实践已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人类在适当控制洪水的同时也应该主动的适应洪水、适度承担洪水风险。

因此防洪保安也要从单纯控制洪水转变为调度、管理及利用洪水,在迅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要适时适当的防御及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威胁,既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并能防洪减灾和利用水资源。

蓄滞洪区就是这样一种适时分蓄滞超标准洪水,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缓解洪水来量大与河道渲泄不足的矛盾,以牺牲局部利益来确保重点地区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是防洪减灾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渭河中下游近期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是存在的,历史上华县站就出现过1898年11500m3/s、1933年8430m3/s的大洪水。

而渭河干流整体防洪体系不完善,目前主要是依靠堤防工程进行抗洪防洪,而现状堤防的实际过洪能力与设防标准相差较大,防洪措施单一,蓄滞洪区建设一直是个薄弱环节。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了《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虽然渭河中下游地区没列入该规划范围,但给我们提供一个契机。

为推动流域管理事业可持续发展,根据陕西省水利厅、省江河水库管理局对渭河治理的新设想,我院及时安排并完成了本次《渭河中下游干流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的编制工作。

1自然概况

1.1地理位置

渭河流域位于陕西省西北黄土高原东南地区,地理位置在东经105°29′~111°15′、北纬33°42′~37°35′之间。

渭河中下游干流段包括我省的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等5市(区),也是自古以来所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地区。

1.2河道概况

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西南鸟鼠山北侧,源头海拔1383m。

自西而东流经甘肃省的渭源、武山、甘谷、天水市北道区,于宝鸡市陈仓区风阁岭镇进入陕西省,东西横贯宝鸡、杨凌、咸阳、西安和渭南5市(区)的关中地区,在潼关县港口镇注入黄河。

渭河干流全长818km,流域总面积134766km2,整个流域的山区、丘陵和黄土高原地区占84%,平原地区仅占16%。

渭河在陕西境内长约502.4km,流域面积67108km2,平原地区约12300km2。

其中甘陕省界至林家村以上为上游段,河长123.4km,落差791m,平均比降1.81‰。

主要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和秦陇山区,河床深切于花岗岩类基岩之中,河道狭窄,川峡相间,曲流发育。

林家村至咸阳陇海铁路桥为中游段,河长171km,落差224.2m,平均比降1.24‰。

河道较宽600~2000m,多沙洲、汊流,水流分散。

其中魏家堡渭惠渠大坝以下110km河流南北摆动,变化频繁。

咸阳陇海铁路桥至入黄口为下游段,河长208km,落差56m,平均比降0.28‰。

比降较小,水流较缓,河宽1.2~3.8km,淤积严重。

渭河中下游地区两岸支流众多,呈不对称羽状分布,右岸支流流短而分布稠密,均发源于秦岭北麓,源短流急,河床比降大,主要有清姜河、石头河、汤峪河、黑河、涝河、沣河、灞河,罗夫河等。

左岸支流流长而分布稀疏,发源于黄土丘陵和台塬区,河谷深切,河床比降相对较缓,主要有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等,其中泾河和北洛河是渭河的第一、第二大支流。

1.3气象与水文

1.3.1气象、降雨

渭河中下游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大陆季风气候。

在大气环流和地形的综合作用下,该地区春暖多风,夏热多雨,秋凉湿润,冬寒少雨。

区内多年平均气温7.8℃~13.5℃,具有东高西低,随地面高程增加而减小的规律。

年内7月平均气温最高24℃~27℃,极端最高气温在42.8℃以上;1月平均气温最低-2℃~-4℃,极端最低气温-28.1℃。

降雨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且时空分布不均。

多年平均降雨量550~700mm,渭河南岸大于北岸,西部大于东部。

受季风和地形的影响,每年7~9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50%以上,年际间变化也较大,一般最丰年是最枯年的4倍。

全年降雨多由几场暴雨形成。

一般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多年平均风速2.4~2.7m/s,最多风向ENE,最大风速20~25m/s,风向WSW。

1.3.2水文、洪水

渭河是降雨补给型河流,径流在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洪枯流量悬殊。

经过统计,干流上的林家村、咸阳和华县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19.52亿m3、45.37亿m3、75.75亿m3,实测年径流量以1954年为最大,三站分别为48.82亿m3、111.70亿m3、187.6亿m3,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也是1954年的洪水,流量分别为5030m3/s、7200m3/s、7660m3/s,林家村站曾出现断流,咸阳和华县站最小流量分别为3.2m3/s和0.01m3/s。

渭河也是一条多泥沙河流,三站多年平均输沙量分别为1.25亿t、1.31亿t、3.61亿t,含沙量分别为64.2kg/m3、28.9kg/m3、47.7kg/m3。

年径流量和输沙量主要集中在汛期7~10月,该4个月径流量和输沙量占全年的60%和90%以上,其中沙量比水量更集中。

渭河中下游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受暴雨类型影响洪水可分为咸阳以上的渭河洪水(为纬向型暴雨形成)、泾河洪水(为斜向型暴雨形成)和林家村~咸阳~临潼区间南山支流洪水(为经向型暴雨形成)。

中游洪水主要是纬向型和经向型,据对咸阳实测洪峰大于4000m3/s的14场洪水统计分析,主要来源于林家村以上的(纬向型)洪水有4场(33.8、54.8、66.7及70.8洪水),7日洪量约占咸阳站的61.8~67.8%,而林家村站流域面积占咸阳站的65.4%。

来自林家村以下区间南山支流(经向型)的洪水有10场,7日洪量约占咸阳站的58.33~80.5%,而林~咸区间的流域面积占咸阳站的34.6%。

结合两站近百年中的大洪水对应关系,表明中游的常遇洪水主要来源于林~咸区间,大洪水主要来源于林家村以上。

渭河下游洪水主要来源于咸阳以上干流、支流泾河、南山支流和北洛河;据对华县站实测洪峰大于5000m3/s及近期较大洪水共22场洪水统计分析,以泾河来水为主的有7场,占32%,12日洪量约占华县洪量的10.7~80.8%,平均为32%。

主要来源于渭河咸阳以上的有15场,占68%,12日洪量约占华县洪量的23.8~78.5%,平均为56%。

说明渭河下游特大洪水来自泾河或以泾河来水为主的。

根据有关分析成果,渭河干流在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为丰水丰沙年,70年代为沙量适中水量偏枯,80年代水量适中沙量偏枯,90年代以后为持续的水沙量均偏少的时段,其中水量比沙量偏少更多一些。

根据统计华县水文站实测的2000~2009年之间的十年中只有2003和2005年的洪水量属于稍大量级,其洪峰流量分别为3540和4880m3/s,其余年份的洪峰流量均没有超过2000m3/s。

近期的洪水特性也发生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洪水次数减少,发生的时间更加集中,同流量水位上升,漫滩几率增大,洪水传播时间延长等。

1.4地质

渭河中下游干流段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依秦岭山脉,北为舒缓起伏的渭北黄土台塬。

地形为南北高中间低,西高东低,地势自西而东逐渐变缓。

干流两侧在地堑式构造盆地的基础上,经黄土沉积和渭河干支流冲击而成的关中平原,东西长约360km,南北宽30~80km,呈现西部狭窄,东部开阔的外形。

渭河两岸的河漫滩高出河床0.5~4.5m,河漫滩外发育有五级阶地,南北向呈不对称性阶梯状增高,其中一、二级阶地的阶面较为完整宽阔,一级阶地沿河呈带状分布,宽0.5~24km,三级阶地残缺较多,断断续续,呈大小不一的黄土台塬。

四、五级阶地的阶面平整开阔,各级阶地之间一般以陡坎相接。

现有的堤防工程一般位于河漫滩和一级阶地前缘。

规划区所在的关中盆地在地质上属于汾渭断陷盆地中西部,形成于白晋纪末第三纪初,新生代以来强烈下陷,盆地内堆积了厚达1000m以上的新生代碎屑岩,区域内构造形迹复杂,断裂发育,至今仍有活动迹象。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以咸阳为界,咸阳市以东地震烈度为8度,咸阳市以西地震烈度为7度。

规划区地下水属第四系孔隙裂隙水,地下水埋深随地形变化而异,一般埋深2~6m。

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及河水补充,排泄以垂直蒸发和向渭河侧向排泄为主。

1.5社会经济概况

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西周至唐的两千多年间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连接我国东西南北的交通纽带。

渭河流域聚集着全省近2/3的人口,56%的耕地和3/4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

加之工业集中,农业发达,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科技教育文化实力雄厚,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陕西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区域,在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渭河中下游干流段防洪保护区包括我省的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等5市(区)23个县(市、区),面积1084.6km2,区内耕地95.54万亩,人口约243.2万人。

区内有陇海铁路干线、310国道和宝鸡至潼关的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设施,工业基础雄厚,机械、电子、纺织、化工、电力、航天、航空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门类齐全,是陕西的“工业走廊”。

区内国内生产总值达2556亿元,占全省的69.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5万元。

目前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和工业生产基地之一,科技、教育力量雄厚,拥有普通高等院校37所,省级以上科研院所73所,科技人员总数达17万人。

汇集了西安高新技术、经济技术开发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三个国家级开发区。

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带的重点地区。

1.6规划范围

根据渭河干流防洪的实际情况,并征求主管部门的意见,本次规划范围为渭河陕西段的中下游干流河段,即西起宝鸡林家村,东至潼关渭河入黄口。

规划的重点是防洪重点城市和重点保护区。

2防洪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洪水灾害

渭河干流流经的关中平原,在漫长地质变化中经过反复的堆积与侵蚀,两岸发育着漫滩及阶地,由于河槽宽浅,主流多变,加上洪枯流量悬殊,水位变幅大,经常造成洪水泛滥和岸线坍塌后退,给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自渭河中下游修建堤防以来,洪水被人为的限制在两堤之间,但洪水对堤防和岸坎的淘刷及顶冲一直不停,加上下游河道的严重淤积,河道泄洪能力锐减,洪水灾害仍经常发生。

如居于渭河中下游分界位置的咸阳市,历史上即发生过两次特大洪水,分别是1898年8月3日(推算洪峰流量11600m3/s)和1933年8月11日(推算洪峰流量6260m3/s),最高水位分别达389.85m和385.4m。

历史记载1933年8月“渭河涨水,水面扩展到10至20华里,沿河川道房田均被淹没。

”据统计解放后该段渭河曾发生过5次较大洪水,分别是“54.8”、“81.8”、“83.9”、“03.8”、“05.10”洪水。

其中1954年8月发生洪水是渭河中游咸阳站建站以来实测最大洪水,这次洪水是仅渭河中游就淹没耕地36.3万亩,毁坏村庄79个,死亡31人。

据40多年来不完全统计渭河下游和南山支流堤防有17个年份出现决口,累计决口73处。

其中仅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出现“92.8”、“96.7”、“98.7”、“99.5”、“00.10”、“03.8”、“05.10”等7次中常洪水造成决口31处,直接经济损失41亿元,并出现明显的“小流量、高水位、大灾情”的特征。

如渭河“03.8洪水”在华县水文站形成8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位,受此影响渭南市境内9条主要支流全部倒灌,堤防全面吃紧,发生10处决口,位于尤孟支堤、罗纹河东堤、石堤河东堤、方山河东堤和西堤。

渭河“2003洪水”造成两岸12个县(市区)的56.26万人、137.8万亩农田受灾,其中淹没面积30.2万亩,绝收面积121.96万亩,倒塌房屋18.7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当年28亿元。

随着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未来的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不断增大,这和经济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和谐是极不相符的。

2.2防洪体系现状

目前现有的渭河中下游的防洪体系是以堤防工程为主体、其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为辅助。

为了利用滩地、发展生产和防洪减灾,沿渭各地在渭河干流上先后修建了堤防工程,后经过规划的协调和统一,现在基本上连为一体。

又根据地形条件在支流上先后修建了多座大中小型水库,其中部分水库具有一定的防洪功能。

2.2.1渭河中游堤防工程

渭河中游两岸的岸线长342.86km,河道长180km。

堤防工程始建于1950年,起初是为防止洪水泛滥及减少塌岸,依靠沿岸群众的集资投劳分段兴建,由于前期主要为利用滩地而修建堤防,形成现状的是洪水和中水合一的治理方式,多年来一直没有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

在《陕西省渭河中游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

2-1渭河中游干流堤防工程统计表

市区县

堤防长度(km)

堤顶宽

(m)

防御标准

说明

左岸

右岸

合计

合计

340.529

一、宝鸡市182.471

1、

市区

22.667

19.542

42.209

9.0

百年一遇

林家村11440m3/s

2

陈仓区

26.1

29.4

55.5

3~6

五四型

林家村5030m3/s

3

歧山县

9.254

7.141

16.395

6~7

五四型

魏家堡5780m3/s

4

眉县

20.412

26.415

46.827

4~7

五四型

魏家堡5780m3/s

5

扶风县

12.55

8.99

21.54

6~7

五四型

魏家堡5780m3/s

二、杨凌区12.975

11.887

1.088

12.975

26/6~7

五十年一遇

五四型

魏家堡6510m3/s

魏家堡5780m3/s

三、咸阳市82.47

1

武功县

19.77

4.99

24.76

7

五四型

魏家堡5780m3/s

2

兴平市

30.5

1.7

32.2

6

五四型

魏家堡5780m3/s

3

秦都区

1.68

2.65

4.33

2.5~3

二十年一遇

咸阳站7080m3/s

4

城区段

12.15

9.03

21.18

7~8

百年一遇

五十年一遇

咸阳站9700m3/s

咸阳站8570m3/s

四、西安市62.613

1

周至县

45.513

45.513

6

五四型

咸阳站7220m3/s

2

户县

15.80

15.80

6

五四型

咸阳站7220m3/s

3

长安县

1.30

1.30

6

五四型

咸阳站7220m3/s

称《渭河中游可研》,2000年7月)编制完成,并经过水利部审查。

2.2.2渭河下游堤防工程

渭河下游河道长208km。

堤防工程是随着三门峡水库的兴建而开始的,起初是为减缓移民,始建于1960年。

由于河道淤积的迅速发展和移民返迁库区,经过了多次加高培厚及加固。

截止目前两岸已建干流防护大堤198.92km、移民围堤52.72km,其中西安市农六至灞河口段堤防的设防标准为咸阳站300年一遇洪水外,其他防护大堤的设防标准为渭河50年一遇洪水;移民围堤的设防标准为渭河5年一遇洪水。

2-2渭河下游干流堤防工程统计表

市区县

堤防长度(km)

堤宽

(m)

防御标准

说明

左岸

右岸

合计

一、防护大堤合计198.92

1咸阳市27.69

22.1

5.59

27.69

13~7

百年一遇

五十年一遇

咸阳站9700m3/s

咸阳站8570m3/s

2西安市58.02

西安市

26.65

26.65

49~8

三百年一遇

五十年一遇

咸阳站11400m3/s

咸阳站8570m3/s

高陵县

2.88

8.10

10.98

6~8

五十年一遇

临潼站12400m3/s

临潼区

17.00

3.39

20.39

6

五十年一遇

临潼站12400m3/s

3、渭南市113.21

临渭区

31.48

24.33

55.81

6~8

五十年一遇

华县站10300m3/s

华县

29.54

29.54

8

五十年一遇

华县站10300m3/s

大荔县

27.86

27.86

8

五十年一遇

华县站10300m3/s

二、移民围堤合计52.72

1

华阴市

28.2

28.2

8

五年一遇

华县站5760m3/s

2

潼关县

4.15

4.15

8

五年一遇

华县站5760m3/s

3

大荔县

20.40

20.40

8

五年一遇

华县站5760m3/s

2.2.3水库工程

渭河中下游现有大型水库4座,分别是冯家山水库、石头河水库、黑河水库和羊毛湾水库,总库容8.56亿m3,防洪库容0.69亿m3;中型水库18座,分别是宝鸡峡水库、段家峡水库、王家崖水库、白荻沟水库、东风水库、老鸦嘴水库、大北沟水库、新邑沟水库、石砭峪水库、杨家河水库、泔河水库、桃曲坡水库、玉皇阁水库、冯村水库、黑松林水库、西郊水库、零河水库、尤河水库,总库容5.96亿m3,防洪库容0.38亿m3。

中游的大中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7735km2,占林家村~咸阳区间流域面积的47.8%,下游的大中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362km2,占咸阳、张家山~华县区间流域面积的20.4%。

上述的22座水库只有宝鸡峡水库处在渭河干流上,其总库容0.50亿m3,有效库容0.38亿m3,设计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洪水。

其余全部分布在渭河支流的上、中游地区。

由于多种原因渭河干支流上水库调洪功能较差。

中型水库多无调蓄库容,对消减渭河干流洪水基本无作用;大型水库对本支流洪水有一定的消减作用,但在现状防洪调度方式下,对渭河干流洪水的消减作用也不大。

2.2.4非工程措施

渭河中下游的非工程措施包括防汛澈退路、洪水预报指挥系统等,这些非工程措施也在每次的防汛抢险中发挥重要作用。

2.3防洪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渭河中下游的防洪体系已经60多年建设,到目前以堤防为最基本的防洪体系虽然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⑴防洪体系规划不完整,应对渭河洪水的手段单一,更缺少应对超标准洪水的能力。

渭河干流两岸是经济发达地区,但多年来的治理一直是不完善的,立足点都是应对渭河一般洪水和较大洪水的威胁,且手段单一,缺少应对超标准洪水的规划。

在已经实施或完成的各种治理规划中,主要加固培厚堤防和河道治理工程,尚未涉及规划及建设蓄滞洪区,使得中下游的防洪主体仅为堤防工程。

⑵现有防洪体系能力低,存在隐患,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防洪保安的要求。

渭河干流上一直缺少控制性枢纽,以管理和控制洪水,难以很好利用洪水干流资源。

渭河林家村以上的上游段地处峡谷河段,但由于陇海铁路等交通干线的限制,难以建设控制性防洪枢纽工程,中下游河段地处关中平原地区,也不具备建设控制性枢纽的条件。

而渭河自身洪水具有季节性强、峰高量大、洪枯流量悬殊等特点,造成管理和控制洪水的手段缺乏。

由于不能拦蓄洪水,一方面使洪水资源无法利用,使我省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尖锐,另一方面一遇洪水,沿河军民齐聚渭河两岸严防死守,给当地政府和群众带来了沉重负担。

现有防洪工程只有堤防,而现有堤防工程标准不一,隐患多,质量差,实际过洪能力大部分均没有达到原设计的设防标准。

由于洪水峰高量大,而中下游河道由于淤积严重而泄洪能力相对不足,当渭河发生大洪水时,只能采用被动的严防死守或撤退群众的方法,应对手段单一,更缺少应对超标准洪水的能力。

⑶渭河干流缺乏统一管理和调度,也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治理。

渭河干流从地理上以咸阳铁路桥为界分为中游和下游河段,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防汛工作分县区负责,各自把关,水库工程由于调蓄有限,不能联合运用及调度,甚至造成人为洪峰。

⑷潼关高程长期居高不下使渭河下游淤积严重,不仅降低已成工程的防御能力,还造成下游河道泄洪能力逐步降低,也使洪水历时加长,造成常遇洪水的成灾几率增大。

只要三门峡水库运用这种现象都将存在。

以上主要问题及其他方面原因使渭河下游地区一直是渭河流域及我省防汛工作的重点地区,给堤防工程增加了极大压力,也使常遇洪水成灾的几率增大,多年来频繁的决口不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为了和渭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应尽快改变原来的治河理念,调整和提出新的治水思路,从上下河段全面综合的进行治理:

除实施已批复的东庄水库等综合治理措施外,对中游进行河道拓宽、在下游通过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及降低潼关高程、研究洛河改道直接入黄、加大流域水土保持力度、促进河道减淤等措施及方案以增大河道下泄能力,还应考虑建设蓄滞洪区应对大洪水及超标准洪水的威胁。

2.4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及研究现状

2.4.1渭河防洪度汛预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