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7310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8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魏晋以来佛教、道教的盛行,使传统儒学受到了挑战,也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2)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陆王心学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因此“心学”也是“理学”,二者本质相同。

(3)理学是儒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融合佛、道思想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和调整。

(4)宋明时期理学出现并逐渐走向成熟,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5)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

(6)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经世致用、批判专制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知能强化课Ⅰ 儒学世俗化—宋明理学

一、魏晋南北朝、唐代儒学的发展情况

1.儒学危机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佛教、道教相继兴盛并迅速传播,儒学也因此受到冲击。

(2)唐代“三教并存”:

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佛、道三教得以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学日益处于劣势。

2.儒学的发展

(1)韩愈对佛教进行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以继道统为己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

韩愈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3)韩愈、柳宗元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会“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后经以“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朱熹时这一“学说”正式形成。

二、程朱理学

1.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

魏晋时期,佛、道两教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

(2)儒学复兴运动:

唐中后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2.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周敦颐

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周敦颐和邵雍

运用系统的思辨,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张载

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程颢、程颐

找到并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3.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朱熹的理学体系:

理气关系

朱熹认为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

修养论

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社会政治理论

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2)理学的成熟:

①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②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4.理学的世俗化

(1)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

(2)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构建了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的一套周密社会秩序。

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史学者说]

理学的成熟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三、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指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

陆王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理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1.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

(1)核心思想:

“心即理也”。

“理”就是内在的“心”,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所以被称为“心学”。

(2)求“理”的方法(方法论):

“发明本心”。

因为“理”在“心”中,所以穷理不必向身心以外的事物探究,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反对“格物致知”。

他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烦琐,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2.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

(1)“心即理”。

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存在于心,是头脑中固有的。

王阳明吸取了佛教禅宗“心外无佛,即心即佛”思想,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具体解释了什么是心。

(2)“致良知”。

达到心中固有的良知,并加以推广。

反对程朱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

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良知(即天理)是每个人心中所固有的(人人皆有成圣的潜能);但容易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3)“知行合一”:

“知”和“行”都产生于心,“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3.影响

(1)陆王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2)陆王心学强调人的自觉精神,否定古代经典的绝对权威,客观上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冲破了理学的思想禁锢,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3)陆王心学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成了之后心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

[史学者说]

  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

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史学家侯外庐、邱汉生

  

一、宋明理学的特点和影响

1.宋明理学的三大特点

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这是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

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③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二、“理”与“心”的激辩——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性

地位

都属于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内容

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理”是儒家伦理道德

本质

都以儒家伦理纲常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影响

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分歧之处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思想

内容

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

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

修养

方法

“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发明本心”,即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聚焦主题 宋明理学

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

1.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

这说明(  )

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

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

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

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解析:

选B 注意关键信息“忠孝之意,表于经文”,把儒家的孝道与佛家的经文相连接,体现了佛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

这反映了(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道教地位上升

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解析:

选A 唐代的道教经典中提出“不杀生”,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不违戾父母师长”“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体现出儒、道、佛融合的趋势,故A项正确。

[思维升华] 

以上两题考查了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出现了佛教的“本土化”现象(如第1题);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如第2题),这为“理学”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唐朝时儒学正统地位遭受佛、道思想的冲击,但儒学正统地位并未失去。

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随着西汉末年佛教的传入、东汉末年道教的兴起,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统治者倡导佛教,李唐王朝尊崇道教,佛、道思想在社会上弥漫。

但从西汉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直到明清,儒学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

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3.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

“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解析:

选C 根据材料信息“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说明理学已经为普通民众所接受,成为民众的生活准则,从而也就体现了宋代理学实现了世俗化、生活化,故C项正确;A、B、D三项观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南宋朱熹认为“礼”是伦理纲常的集中体现,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做了相当全面、细致的规定,并且为“建祠堂”“祭祖先”等旨在巩固伦理纲常的宗族活动制订了行为规范。

同时,他还专门从儿童教育方面讲述“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这反映出朱熹(  )

A.注重儒家伦理世俗化、普及化

B.坚持“三纲五常”与封建统治结合

C.维护宣扬周代以来的礼乐纲常

D.高度重视宗族和儿童教育工作

解析:

选B 解答此题的突破口在于紧扣材料,切实理解材料中的两处“善意提醒”:

一是“礼”是伦理纲常的集中体现,二是一系列行为规范都旨在巩固伦理纲常。

“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做了相当全面、细致的规定”等是儒家伦理世俗化、普及化的表现,但“反映”应该涉及实质,故A项错误;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C项错误,朱熹维护的是“三纲五常”;宗族和儿童教育工作只是表现,故D项错误。

[思维升华] 

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宋代儒学吸收佛道的有益内容,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如第3题);程朱理学在社会关系上是儒家伦理,在自身表现为道德修养,它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南宋后的官方哲学,维护了专制统治(如第4题)。

但这些纲常名教束缚了人们思想,扼杀人的自然需求。

三、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5.鲁迅的《我之节烈观》中指出:

“古代的社会,女子多当作男人的物品。

或杀或吃,都无不可;男人死后,和他喜欢的宝贝,日用的兵器,一同殉葬,更无不可。

后来殉葬的风气,渐渐改了,守节便也渐渐发生……但看周末虽有殉葬,并非专用女人,嫁否也任便,并无什么裁制,便可知道脱离了这宗习俗,为日已久。

由汉至唐也并没有鼓吹节烈。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是(  )

A.租佃关系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力需求

B.商品经济的发展转变了人们的观念

C.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影响社会生活

D.频繁的民族战争提高了男子的地位

解析:

选C 汉唐之际,并没有鼓吹节烈,至宋朝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宋代贞节观致使烈女比比皆是,是对女性的残害。

这种变化是由于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影响了社会生活,C项正确。

A、D两项与贞洁观的形成没有必然联系,排除;题干要求回答的是“社会根源”,B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6.(2018·泸州三诊)吴宁、范立舟在《两宋士风述论》中指出:

“宋代士大夫的人生价值取向在整体上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即由盛唐时代对功名的孜孜追求转向道德精神的弘扬……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也空前强烈。

”这反映了宋代(  )

A.理学的影响突出B.国力贫弱、政治黑暗

C.统治思想的转变D.文化教育事业日益普及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中“宋代士大夫……转向道德精神的弘扬……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也空前强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士大夫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故选A项。

B项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宋代统治思想仍是儒家思想,C项错误;文化教育事业日益普及与士大夫的人生价值取向无直接联系,D项错误。

[思维升华] 宋明理学的双重影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主流思想,在政治、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其消极影响是用“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片面强调重义轻利,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第5题);积极影响是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第6题),如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宋明理学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高考不仅可以从宋明理学对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理念影响的角度考查,还可以从对商品经济发展(如经商理念)、民众思想观念、日常生活等角度进行考查,备考时应注意。

四、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就此而言,它体现着程朱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程朱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的特点。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在传统儒学寻找”体现出了理学形成中的特点,同时从哲学角度论述宋代儒学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提示]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

[史料二]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

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

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

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思考] 史料二反映了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哪些不同?

二者在本质上有何区别?

[教你读史] 史料二共四句话,前两句话为一层,阐明了程朱的主张,后两句话为一层,阐明了王阳明的思想主张,阅读时注意分层概括。

[提示] 不同:

“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程朱”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

区别:

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阳明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知能强化课Ⅱ 儒学时代化—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历史背景

经济上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

政治上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治黑暗,吏治腐败,君主专制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思想文化上

一方面,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八股取士、文字狱强化文化专制,禁锢了士人的思想。

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理学家鼓吹的理论空洞、虚伪,导致知识分子逆反,他们反对空谈心性,力倡“经世致用”的务实之风

二、思想主张

1.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思想主张:

①针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

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③主张“真心”的写作风格,反对摹古文风。

(2)代表作:

李贽著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多部著作。

[史学者说]

  他(李贽)反对的是假道学不是真道学,对于真道学他是极力赞扬的,所以他反对道学不等于反封建。

——束景南《道学文化心态论纲》

2.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1)思想主张:

①敢于批判君主专制。

②提出君臣平等思想,他认为,君与臣就像是一起抬木头的人,他们应是平等的。

③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

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④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2)影响: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3.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1)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一样,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非常注重实学,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2)顾炎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君主政治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进行了深刻揭露,并提出独到的见解。

(3)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4)梁启超把顾炎武的思想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1)政治思想: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2)哲学思想:

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3)评价:

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5.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思想主张:

对君主专制进行大胆批判,认为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但仍把国泰民安的希望寄托在贤君明主身上。

(2)评价:

对君权和官吏的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史学者说]

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制度设想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

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

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

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三、评价

1.积极影响

(1)提倡民主,反对君主专制,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趋势。

(2)重视工商业,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3)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形成了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早期启蒙思想。

2.消极影响

(1)由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缺乏物质基础,不占统治地位。

(2)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质上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

[史学者说]

  顾城在《南明史》批判黄宗羲的基本论点只有一句话,东林人士是“君子”,与东林异调者为“小人”;清华大学教授秦辉认为,黄宗羲的思想本身当然也有缺陷,但他在民权理论上确实有超越卢梭的地方。

1.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主张限制君权,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2.明清之际思想活跃但未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1)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

(2)政治:

专制集权制度压制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3)思想文化:

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以上因素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

聚焦主题 明清进步思想的特点

一、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1.“嗟夫!

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抉择,忍小耻而就大计。

”这反映出思想家李贽(  )

A.宣扬男女平等      B.批判愚昧和迷信

C.挑战封建礼教D.反对封建专制

解析:

选C 根据题意,李贽批判的是身处封建礼教束缚的小人物因遵循僵化的礼教而错失良缘,题目中并未提到男女平等,故A项错误,C项正确;“小人”“小耻”“大计”可以看出材料批判的是礼教,并非迷信,故B项错误;李贽只是反对封建礼教,反对以孔子的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并未上升到反对封建专制的高度,故D项错误。

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

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

这表明黄宗羲(  )

A.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B.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C.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

解析:

选B 通过材料“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得出其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故B项正确。

3.顾炎武批判王阳明说:

“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

”这表明顾炎武(  )

A.意在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

B.强调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

C.主张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D.推动了明清学术的巨大进步

解析:

选B 顾炎武批判王学与孔子之学的宗旨相违背,认为王阳明的学说偏离了学以致用、关心国家政治的儒学传统,故答案为B项。

[思维升华] 以唯物史观看待明清进步思想

无论是李贽挑战封建礼教(第1题),还是黄宗羲鼓吹发挥学校的舆论作用(第2题),还是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第3题)等明末清初的儒学批判思想,虽然使传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未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更不是对儒学的全盘否定,他们的思想仍未跳出儒学范畴,他们仅仅是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但这种批判与继承客观上使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继承

发展

政治

批天理—理性

存人欲—民本

批君主和三纲—平等

限制君主专制—民主

人欲天然合理—个性解放

经济

工商皆本

文化

“经世致用”—务实

否定权威,独立思想

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4.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