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7476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课时:

1课时使用时间:

_____年___月___日

【使用说明】

1.通过自主学习,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书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3.该导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

【课标要求】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学习目标】

1、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

2、据图表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和阶段特点。

3、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整治对策。

树立改革开放意识,能有意识的关注本地区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现状,并提合理化建议。

【学习重难点】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整治对策。

能有意识的关注本地区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现状,并提合理化建议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1.国际背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一方面,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①______,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②________。

另一方面,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③______,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④________。

2.国内背景——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⑤______,靠近东南亚。

4.全国最大的⑥______之一。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⑦__________调整,⑧________________和⑨____________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⑩__________产业

发展

举例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2002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1/3,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存在

问题

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吸引的外资额增长相对较慢;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支撑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2.城市化

(1)途径

a.许多⑪______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⑫______猛增,呈现出⑬__________交错分布的景观;b.城市的⑭______迅速扩大。

(2)结果

使珠江三角洲地区⑮__________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三、问题与对策

1.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2)⑯__________相对落后。

(3)⑰__________问题日趋严重。

2.措施

(1)产业结构调整。

(2)构建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强规划与管理。

我的疑问: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自测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2011年和2012年两大产业结构图。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保持稳定

B.2012年该市以第二产业为主

C.2012年该市第三产业比重最大

D.三大产业应坚持均衡发展

2.该市目前发展面临“资源、能源短缺;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劳动力,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环境承载力达到极限”的处境。

对此,你认为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禁止外来人口迁入,控制人口规模

B.实行区域合作,加快产业转移

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D.提高土地价格,缓解土地、空间不足的问题

城镇化水平重心的空间变化可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发展的空间状态。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Xt=∑(Mti·xi)/∑(Mti),Yt=∑(Mti·yi)/∑(Mti)。

其中X、Y分别表示城镇化水平重心的经、纬度;xi、yi分别表示各省区中心的经、纬度;Mi表示各省区的城镇化水平;t为年份。

下图为1982-201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重心的移动示意。

完成下面两题。

3.1982年至201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重心分布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中国(  )

A.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状态

B.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状态

C.人口总量增长的空间状态

D.农业发展水平的空间状态

4.影响1982年至201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重心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源因素与灾害因素

B.国家政策与经济因素

C.文化因素与政治因素

D.家庭因素与经济因素

下图示意1978~2007年我国东南沿海某省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城市化水平。

读图完成5题。

5.1990年前和1990年后推进该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分别是(  )。

A.第二产业、第二产业B.第三产业、第三产业

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2013年伊始,民工荒再次来临。

《第一财经日报》春节期间调查发现,几年前就已引起关注的民工荒现象,在今年表现得尤其突出,更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开始与东部展开争抢民工的激烈竞争。

根据材料和相关知识回答6~7题。

6.民工荒的出现,给社会带来多种影响,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民工荒将促使处于困境中的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脚步

B.民工荒将使东部企业大量倒闭,东部地区进入经济萧条阶段

C.民工荒将使东西部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小

D.民工荒将使我国结束严格的生育政策,考虑在局部地区实施宽松的生育政策

7.目前长三角的民营企业,总体上与下图中较为一致的是(  )。

四类工业产品成本比重分布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较高,但也存在问题。

据此回答8题。

8.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环境污染严重B.人口出现负增长

C.农业用地急剧减少D.产业布局不合理

●疑难知识点拨

【问题导引】

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和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

地区

发展

历史

工业

中心

工业

部门

相比状况

国内

腹地

产业

基础

科技

实力

人才

队伍

长江

三角洲

起步晚

发展快

上海、南京

杭州

轻型及精密机械、轻纺电子、化工

珠江

三角洲

历史久

工业基础雄厚

广州、深圳

珠海

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业

小(受

南岭影响)

京津唐地区

历史悠久

工业基础雄厚

北京、天津

唐山

钢铁、机械、石化、纺织等多种轻重业

环勃海经济区

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

北京、天津

唐山、沈阳

大连、鞍山

青岛

钢铁、机械、造船、石化、纺织等多种工业

【误区点拨】

【对点训练】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

读图回答1~3题。

1.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区最可能是(  )。

A.江苏省B.河南省C.四川省D.海南省

2.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3.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  )。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解析 从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看,该省区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说明该省的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结合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可判断为我国的经济发达省份,从而确定为江苏省;从其城市化曲线变化上看,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该省的工农业发达,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农业产值比重下降。

答案 1.A 2.D 3.A

阅读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简称FDI)分异图(图例中数字为外资投资比例,截止2010年),完成以下两题。

4.从图中可以看出,FDI在山东省的分布特点是(  )

A.全省差异不大B.由北向南递减

C.由沿海向内陆递减D.省会城市最具吸引力

5.下列企业中对外商投资最具吸引力的是(  )

A.钢铁工业B.粮食加工

C.电子仪器D.海产品加工

解析 第4题,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以东部沿海地区为最多,其次是省会周边地区,西部最少。

第5题,我国吸引外商投资的最大优势是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因此以电子仪器装配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最有吸引力。

答案 4.C 5.C

●课内合作探究(多设计几个探究问题,教师根据自己情况选1个或2个探究,剩下的可以作为思考题或作业题处理)

探究点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自古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之一,而且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读下图并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地理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原因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上图所示区域内,香港以自由贸易(转口贸易)和金融服务而成为举世闻名的“自由港”;广州和珠海等地则以制造加工业而闻名。

分析该地区的产业分布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归纳】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

如下表所示:

国际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

________________

契机

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______;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________,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出路(即进行产业转移)

国内背景

____________政策

先机

我国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

地理条件

良好区位

内因

位于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利于发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势,接受产业扩散,参与国际分工

全国最大的

侨乡之一

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利于招商引资

探究点二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材料 

根据所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4)题。

(1)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           。

(2)199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有    (填正确项字母)。

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D.生活污水排放增多

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

(3)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归纳】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主要

问题

产生原因

解决措施

产业升

级面临

困境

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珠江三角洲由于______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影响产业升级

加强城市之间的协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推进“____________”的区域合作

城市基

础设施

亟待完

城市规模急剧膨胀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不相适应,“城中村”现象普遍

加强城市的______和______,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工业、

城市建

设占用

耕地面

积不断

扩大

建设项目多,大量占用耕地

落实耕地基本保护政策,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

珠江水

质恶化

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排放

提高污水处理率,实行达标排放

______

现象

严重

火电厂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随雨水降落

大力推广洁净煤燃烧技术;发展核电等新能源;节约用电

城市固

体废弃

物污染

加剧

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

提高城市______________的处理率

【课堂小结】

 

【自主反思】将你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疑问写下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和解决吧!

收获:

疑问:

【课

后自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城市化必然带来工业化

B.区域工业化必然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会抑制工业化

C.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早晚虽不同,但水平基本相同

D.不同区域因发展条件不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及其起步早晚、水平高低存在着较大差异

2.20世纪8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的最关键条件是(  )

A.良好的区位条件B.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是著名的侨乡D.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

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城市数量的变化过程。

据图,回答3~4题。

3.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曲线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4.从上述城市群的发展过程看,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B.自然条件C.人口数量D.人口迁移

2008年下半年受全球金融海啸影响,中国沿海地区不少工厂停工,近千万民工提前返乡(如下图)。

据此,回答5~6题。

5.提前返乡的民工主要来自于(  )

A.国有大中型企业B.农产品加工工业

C.高科技工业D.中小型涉外企业

6.下列可以作为我国珠三角地区应对这次危机的措施有(  )

①国家政策的支持 ②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企业的核心技术 ③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 ④完善交通网,加大产品的出口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读“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回答7~8题。

制糖业、,罐头业、,食品业→服装、印染、,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等→

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汽车、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

7.下列有关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

B.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

C.对环境的影响经历了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的过程

D.这种变化是发达国家对外产业转移的结果

8.下列关于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扩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异

B.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移入,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C.产业移出地区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

D.产业的升级有利于解决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据此完成9~10题。

9.关于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一般而言,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B.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互相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

C.不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因其发展条件不同,在起步早晚、水平高低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D.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10.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是(  )

A.小城镇为主导→城乡一体化地带→核心城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

B.城乡一体化地带→小城镇为主导→核心城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

C.小城镇为主导→核心城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城乡一体化地带

D.核心城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小城镇为主导→城乡一体化地带

二、综合题

11.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有学者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三种模式:

苏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和温州模式(分别对应于下面三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a所示地域乡镇企业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b所示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发展条件有何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年来,欧美国家多次发起针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c地区商品出口受到了影响,谈谈该地区的乡镇企业应采取哪些措施以增强其发展的动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乡镇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试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011·江苏地理)图1为广东省佛山市产业分布示意图,图2为佛山市顺德区家具生产专业镇联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佛山市工、农业空间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革开放初期,港商在佛山市投资建厂,主要考虑的区位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

(3)顺德区家具业高度集聚,并且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专业镇,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

(4)近年来,佛山市工业出现向外地转移的趋势,其对佛山市的有利影响是____________。

课后自测答案

一。

选择题

1.D 2.B3.B 4.A 5.D 6.A 7.A 8.B 9.D 10.A 

二。

综合题

11.

(1)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基础好;紧邻上海等大城市;有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水、陆交通便利。

(2)20世纪90年代前受益于国际产业转移、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20世纪90年代后,该地区经济实力增强,技术水平较高。

(3)重视团结协作;加大科技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信息,积极拓宽国际市场。

(4)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不高;技术水平较难提高;排放的废弃物较多;环境方面的投资过少;污染、破坏农村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较难形成规模效益等。

(任答三点,合理即可)

12.

(1)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农业主要分布在西部

(2)政策支持;劳动力充足;临近香港;交通便利

(3)便于企业间交流与协作;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4)有利于产业升级;改善环境

 

(备注)

编写要求:

1.校本编写案例中红体字部分是必须具有的项目,不能漏落;字体,宋体五号,该加粗的地方加粗。

2.在编写自己的部分时,每一章后面要有一份单元专题测试卷,要求,第一部分为选择题(20个,40分),第二部分为综合题(3个,60分),题目尽量不要与学案上的雷同,注意要安排在一张B4纸的正反两面上,答案附在后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