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78045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优秀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优秀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优秀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优秀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优秀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优秀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优秀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优秀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优秀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优秀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优秀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优秀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优秀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优秀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优秀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优秀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优秀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优秀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优秀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秀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docx

《优秀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优秀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docx

优秀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一、中国古代文化主要发展阶段特征

科技文化的发展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因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特征,造就了各具时代特征的文化成就。

1、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官府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科技文化发展,学术思想异常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后来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因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对外交往扩大,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在当时世界上领先的地位,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影响。

思想上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需要,“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取代了“百家争鸣”局面。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因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士族政治的黑暗,故有反映这一特征的文化,那就是佛教盛行,以及与之相关的建筑、绘画石窑艺术的繁荣和《神灭论》的问世。

此时期中数学与农学取得了一些世界领先的成就,南方田园诗与北方民歌对后世影响甚大。

4、隋唐时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和对外开放,科技文化具有兼容并蓄,全面繁荣的特点,许多方面在世界领先。

它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圈”的源流,而且译被深远,在世界文明史上发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5、宋元时期,因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融合空前加强和对外交往更加频繁,我国科技文化达到高度繁荣水平,三大发明在此完成和外传教育、史学和文学发达,绘画和书法艺术也取得一定成就,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6、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闭关锁国。

这样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科学技术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但继而转为停滞。

文化领域里专制色彩浓厚,出现八股取士、文字狱、教育专制、书院官办等现象。

同时,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文学艺术繁荣兴盛,古典小说和戏曲成为文学主流,很多作品具有反封建色彩。

二、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

1、四大发明及外传

历史:

在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中,闪耀着四颗光彩夺目的巨星。

它们都是由中国人最早发明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它们对人类的科技事业和文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历史作用。

造纸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声绘色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105年,东汉蔡伦用廉价的原料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不仅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的革命,也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从4世纪起,造纸术向东传到朝鲜、越南、日本,8世纪向西传到了中亚,又经阿拉伯传到了非洲与欧洲,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印刷术:

隋唐时候已有佛经、日历、诗集雕版印刷品,868年印刷的《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北宋毕昇发明陶活字印刷术。

元朝出现了锡、木、铅、铜活字印刷术。

后来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指南针:

战国时,我国人民已经发现了磁石指南北的特性,制造了用以指示方向的“司南”。

后来又制成指南针。

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

南宋时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与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

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了火药。

唐朝《千金方》中记载了制火药的方法。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用来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

当时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明朝时采矿开始用火药爆破法。

元朝时,火药和火器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有力的武器。

政治:

四大发明固然值得我们中国人自豪,却不应骄傲自大。

相反我们有许多反思的地方。

找出原来先进的中国后来沦为落后的原因时,我们并不自卑,相反应该激励我们。

鲁迅先生曾说过:

外国人用火药制造了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受明、清当时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经济水平、人的观念的限制,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没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及科技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性。

新时期,我国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

一要积极椎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研究,二要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支持,三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2、天文历法

历史:

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天文历法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夏商时朝:

夏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商朝时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天干地支纪日法),同时夏商时期还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与月食的记录,这些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首次记录;春秋历法也已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定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甘石星经》。

秦汉时期:

西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定出了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阳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同时西汉还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制作地动仪,并对月食作出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隋唐时期:

唐朝时天文学家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同时他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长度的创始人。

宋元时期:

北宋沈括创制了更简便与更有利于安排农时的“十二气历”;元朝专设太史局编制新历法,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了简仪与高表等天文观测仪器,并主持编写了《授时历》,其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却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政治:

古代人对宇宙的认识及杰出的天文学成就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人们也是能动地认识自然界的。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古人对自然和天文现象的观察研究体现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发挥主观能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今天,我们必须继承这些宝贵的科学遗产,不仅要大长中华民族的志气,而且更应该把我们祖先的这些光辉成就发扬光大。

3、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历史:

古代医学卫生也像其他文化科学一样,来源于劳动实践,智慧的古代中国人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疗原则、方法。

古代医学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又一珍品。

著名的医生:

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被后代医家奉为“脉学之宗”。

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

四诊法成为中医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诊病方法。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他搜集民间许多灵验的药方,结合自己的实践,写成后世中医视为经典的《伤寒杂病论》。

后人尊他为“医圣”。

华佗是东汉末年一位以治疗外科病而负盛名的民间医生。

他制成了麻醉药剂“麻沸散”,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

他还创作体操“五禽戏”,使人体许多部位得到运动。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被后人称为“药王”。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掌握了丰富的医疗技术和经验。

他研读大量医书,走访很多地方,收集民间药方,采集药物标本,并虚心向药农和其他劳动人民请教。

著名的医学著作:

《内经》是战国时问世、西汉编定的著名医书。

(书中叙述了人体的内脏部位和血脉循环情况,提出了病理学说,介绍了311种病候和汤液、针炙、按摩等方法。

)奠定了我国医学理论基础。

东汉《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

书中记录了三、四百个药方,有许多至今还被广泛运用。

书中阐述的中医学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唐本草》是唐高宗时政府组织人编写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

《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

在中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吐蕃名医元丹贡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都有重要影响

《本草纲目》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

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来中国的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古代医学的发展状况:

战国时不但出现了著名医生和医学著作,而且有的医生采取了分科治病的方法。

当时的分科主要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

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

政治:

通过古代医学卫生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倡科学态度。

古代医学成就体现了:

人类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哲学道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古代辉煌的医学成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实践的结晶。

他们的正确认识来源于实践。

人类基因草图绘制完成,是人类科学史上出现的重大的突破。

它不仅为人类提供新的诊断、治疗、预防和保健方法,还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和转基因动植技术来培育某种具有特殊功能的动植物。

4、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东汉时期:

《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南朝时祖冲之更为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比外国早1000年,他还著有《缀术》一书,对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宋元时期:

宋代算盘可能发明;珠算在元代已经相当普及。

明清时期:

明数学家编著《算法统宗》,运用全部使用珠算法,反映了明代商业数学的水平,珠算法也很快传播到了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地;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推出关于求圆周率“割圆九术”,并整理成《割圆密率捷法》一书。

5、中国古代的建筑成就

中国古代长城: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长城依地形而建,绵延万里,其宏伟的建筑的规模、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凝聚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一绝。

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原农业生产,成为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保护了北方的生态环境。

但同时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中原民族与各北方少数民族的交往。

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成熟期。

隋著名的建筑师宇文恺修建了大兴城,唐在此基础上扩建为长安城,体现了城市建筑的高超技术;隋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石拱桥-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建筑技术有了显著的发展。

北宋末年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史一杰出的著作。

其它如辽代我国著名的木结构建筑(河北蓟县独乐寺、山西应县木塔)、金代的卢沟桥、元大都都地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明朝:

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北京城,建筑宏伟壮丽,是我国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6、中国古代的其它科技成就

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的成就:

商周时期生物学和地理学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知识。

战国时《墨经》光学八条反映了当时我国物理学的重大成就。

西晋裴秀是我车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他绘制了《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绘图的原则。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明朝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学专著,其对石灰岩溶地貌的观察与记述,比欧洲早两个世纪。

中国古代其它著名的科技著作:

农业著作:

两汉时的我国最早的农书《汜胜之书》与《四民月令》;北朝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宋朝时农学家陈旉的《农书》;元世祖时向全国颁发的《农桑辑要》;明后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综合类著作:

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的许多科技成就,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明后期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与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被国外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认识

中国古代的科技在16世纪以前(明代以前)一直领先于世界,究其原因主要是:

①中国古代封建制的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创造了条件;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与发展巩固与发展了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国家为科技发展连续性与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我国古代科技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通过各民族集体的智慧得到了不断地进步;③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④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⑤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它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⑥我国古代人民在与自然界长期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⑦而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科学家们的个人努力与不懈的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观因素。

这些都使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前(明代以前)一直领先于世界,占16世纪以前世界重要科技成果57%以上,这些不仅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同时为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的古代科技发展也存在着一些其自身的特点:

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遏制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在中西方的不同作用即可充分证明。

从而使中国古代科技从16世纪以后不可逆转地走向衰落。

中国古代科技从16世纪以后不可逆转地走向衰落的原因: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有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与人才。

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三、思想

1、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

历史:

我国古代出现了一系列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们对迷信邪说、宗教神权的批判推动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

荀子认为,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变化,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并使之为人类服务。

王充指出,日食、月食都有一定规律,打雷下雨都是正常现象,并非天降灾害。

他批判迷信鬼神思想,他认为:

人死了,形体腐朽,变成灰土,精神也随之消亡,不会变成鬼。

鬼是不存在的。

范缜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着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死去,精神也随之消失。

柳宗元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与天命无关。

他还认为,人类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并不由“圣人”的意志决定。

刘禹锡认为,天地都由物质构成,他还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即自然与人相互作用的观点。

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

他还重视实践对人的认识的作用。

政治:

继承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的优异成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决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联系时事,深入批判“法轮功”邪教组织。

对“法轮功”事件的处理,体现我国打击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的国家职能;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

依法取缔“法轮功”组织体现了我国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的原则。

邪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类邪恶的说教、邪恶的势力。

依法打击邪教组织、惩治邪教活动有利于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封建迷信与宗教不同。

应掌握我国独立自主、自办宗教的方针及如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和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2、道家、法家与儒家思想---中国古代治国思想

历史:

法家、儒家思想都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行君主专制;都顺应了历史上统一的趋势;它们代表地主阶级的意志,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完成了古代思想从鬼神观念到“道”的飞跃,具有朴素的辨证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要求统治者顺应时代和民心,反对采用严刑峻法,以达到天下大治。

故秦汉以来,每逢大乱平息,人民急需休养生息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受到重视。

战国时,庄子继承发挥了老子的思想,但因在老子消极政治上无所作为。

东汉中后期兴起的道教,已不是纯粹的道家思想,对我国后世文化有深远影响。

法家是反映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流派。

前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申不害,后期代表人物是韩非。

韩非主张“罢黜百家”,崇尚法治。

“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之外,不论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

“法治”只提出了刑法,并不是近代意义的法律思想。

这在战国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是有积极意义的。

法家思想被秦始皇接受,秦法尤其严酷。

秦后历代,统治者的暴政遭到人民反抗时,便用严刑苛法镇压人民的反抗。

秦汉以后法家作为一个学派消失了,但重视法的作用,强调君主专制思想却被历代继承下来。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它适应了奴隶制宗法制崩溃以后的新社会。

战国时期的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学说。

其核心内容是“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苛政,这是古代政治思想中民主性的精华。

荀子主张以“礼”治国,“礼”就是“制度、政策”,与“法”无甚区别。

荀子还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点。

应该说,儒家思想有利于长治久安,缓和阶级矛盾,但孔孟思想对于当时的兼并战争和统一趋势是“远水”,故未被当时统治者接受。

秦统一后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受摧残。

西汉武帝时,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学作了发挥,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思想。

汉武帝采纳了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其实,汉武帝统治思想本质是尊儒尚法,外儒内法。

此后的儒家思想是儒、法、道以及宗教迷信的揉和,适应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和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其后虽有佛、道与之争锋,但始终不敌深入人心的儒学。

政治:

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法家思想的进步作用及其在历史上的消极作用。

运用现象和本质的原理分析认识儒家思想:

统治者总是鼓吹儒家“仁政、德治”,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要求自己,顺从他们的统治,人民稍有反抗,则严酷镇压。

统治者打着“仁政、德治”的旗号,实际上实行的是严刑峻法鱼肉人民。

我们今天倡导的“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同历史上的“法治、德治”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现在是要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必须按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以德治国就是要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奠定良好的伦理道德基础,有效地运用伦理调控手段治理国家。

法治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精神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这体现了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

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体现了发展的观点;它也是建设、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

以德治国体现了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国家职能。

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以德治国的核心。

四、文学艺术

1、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1)中国古代诗词:

春秋时相传由孔子编订的《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至春秋中叶

的305篇诗歌,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

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其中又以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为最为有名;汉代诗歌以“乐府”为代表,《十五从军征》、《陌上桑》是其代表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

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中的诗作《蒿里行》等现实气息浓厚,感情丰富,陶渊明的“田园诗”中的代表作《桃花源记》则清新自然,风格朴实,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山水诗也在这一时期兴盛。

而随着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一种新的乐府诗即民歌在南北朝时盛行,南方民歌《采桑度》与北方民歌《敕勒歌》《木兰辞》是其代表作。

唐朝时期:

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

初唐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而在诗歌成就最大的盛唐,“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成就最高,李白的《蜀道难》《望庐山瀑布》,杜甫的“三吏”“三别”等,都是诗歌中的千古绝唱,同时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也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中唐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晚唐诗人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诗感人至深。

五代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成就是“词”。

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是最杰出的词人;词在宋代进入繁荣时期,北宋豪放派词作的创始人与主要代表苏轼给词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其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他著名词人还有主要反映市民生活气息的柳永,生活于两宋之交,词作具有很强生活气息的女词人李清照,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与陆游也留下了许多激情奔放的爱国词作。

(2)中国古代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各有特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宝贵财富。

孟子散文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庄子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是诸子中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逍遥游》是其代表作;唐宋时以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等为主开展了“古文运动”,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古代散文,后人称他们为“唐宋八大家”。

(3)中国古代的赋:

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兼具诗歌和散文特点的文体,是我国古代一种常见的和重要的文体。

汉赋,是汉代文学的正统。

西汉的赋气势恢弘,篇幅一般较长,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东汉的赋现实感强,篇幅较短,其代表作有班固的《两都赋》;到南朝时,赋又发展为骈文。

(4)中国古代小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开始兴起,宋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笔记形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两宋时话本成为宋代市民文学的新形式,可分三类:

一是讲史,如《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等,二是说经,如《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三是小说,如《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等;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小说蓬勃发展,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长篇与短篇小说,如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我国古代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等。

(5)中国古代的戏曲:

元朝时的主要文学成就是元曲,它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是熔音乐、歌唱、舞蹈、表演、道白于一炉的、独具民族风格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关汉卿,悲剧《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明朝的传奇是与元杂剧并称的戏剧形式,其代表作为汤显祖的《牡丹亭》;清朝随着戏剧的发展,京剧开始形成,其标志是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

2、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与书法艺术

(1)中国古代汉字的产生与发展:

半坡氏族时期出土的陶器上刻有二三十种符号,可能是原始文字的最早起源;而文字真正产生大约是在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相传黄帝命仓颉造字;至商周时期,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就的文字,它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六书”构字规律,与今天的汉字基本相同,同一时期的另外一种形式的文字“金文”也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字的成熟;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为小篆,后来又出现了更加简易的隶书。

(2)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

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著名学者蔡邕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魏晋南北朝时期:

书法艺术风格多样,繁花似锦,曹魏的钟繇开始把隶书转化为楷书;世称“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诸体兼精,他的代表作有《兰亭序》《黄庭经》,其子王献之书法造诣也极高;隋唐书法融合了南朝书法的秀美与北朝书法的雄健,出现了以欧阳询等为代表的初唐三大家,盛唐颜真卿的“颜体”,中晚唐柳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