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岳阳一中下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797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岳阳一中下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南岳阳一中下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南岳阳一中下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南岳阳一中下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南岳阳一中下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湖南岳阳一中下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湖南岳阳一中下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湖南岳阳一中下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湖南岳阳一中下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湖南岳阳一中下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湖南岳阳一中下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湖南岳阳一中下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湖南岳阳一中下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湖南岳阳一中下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湖南岳阳一中下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湖南岳阳一中下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湖南岳阳一中下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湖南岳阳一中下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岳阳一中下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

《湖南岳阳一中下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岳阳一中下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岳阳一中下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

王安石

段君足下:

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

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

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果哉足下之言也?

巩固不然。

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

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

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

父亦爱之甚,尝曰:

“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

”此某之所见也。

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

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

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

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耶?

巩之迹固然耶?

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

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

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

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

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

巩固有以教某也。

其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某家,皇皇焉求相切劘【注】,以免于悔者略见矣。

尝谓友朋过差,未可以绝,固且规之。

规之从则已,固且为文字自著见然后已邪?

则未尝也。

凡巩之行,如前之云;

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

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

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

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

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

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

家兄未尝亲巩也,顾亦过于听耳。

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

孔子曰:

“众好之,必察焉;

众恶之,必察焉。

”孟子曰:

“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

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匡章,通国以为不孝,孟子独礼貌之以为孝。

孔、孟所以为孔、孟者,皆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

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

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

【注释】劘mó

,削。

切劘,切磋之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 

属:

连缀,写作

B、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 

敝:

衰败

C、于罪之中有足矜者矜:

同情

D、则谁不可诛耶  

诛: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众好之,必察焉B、其既往之过

盘盘焉,囷囷焉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C、巩在京师,避兄而舍D、不惑于众人也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以其无礼于晋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京师曾向段缝介绍曾巩其文,但没有介绍曾巩的为人,而在本文中他特别回顾了回江南后与曾巩的交往,表明自己所写乃眼见的真实的曾巩。

B、作者用“勇于适道”高度评价了曾巩的为人,认为他虽然不无缺点,但坚持正义的雄心,恐怕是无法用刑罚祸患、名利官禄来打动的。

C、 

作者指出对曾巩的诋毁是“愚者”对“贤者”的嫉妒和诽谤;

尾段末,先引孔孟的话,再举匡章的例,由一般推到个别,使文章主旨得到深化。

D、综观全文,结构清晰,驳斥有事实,立论有依据,层层深入,令人心服,充分表现出王安石和曾巩之间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深厚友谊。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

(3分)

译文:

 

(2)尝谓友朋过差,未可以绝,固且规之。

(3) 

(4分)

9、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太史公曰:

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

选自《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A、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

B、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

C、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

D、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8分)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请简要赏析颈联中的“浮”与“动”字。

(2)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请你从“入画三昧”的角度分析“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11、古诗文默写。

(5分,每空1分)

(1)燎沉香,______________。

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

(周邦彦《苏幕遮》)

(2)           ,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

(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

荆轲刺秦王》)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

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简答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

地球的前半辈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笼罩下度过的。

可根据科学家测得的数据显示,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0.0384%,也就是384ppm(1ppm等于百万分之一),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都到哪儿去了?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1/4,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

最新的理论认为,正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从而使水的三种形态都存在。

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结合地表金属元素,把它变成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

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

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

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中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

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生命是在大约35亿年前出现的。

经过十几亿年的积累,碳循环再度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

通过生物圈进行循环的碳的总量是巨大的,据估计,地球大气层中每年大约有1100亿吨的碳被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碳,其中99.99%又通过氧化反应而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只有不到0.01%因为地质变动的原因而留在了地壳里。

别看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经过很多年之后,累积起来就很可观了。

科学家估计,留在地壳中的有机碳是生物圈有机碳总量的2.6万倍!

难怪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得如此之低,大部分碳元素都以各种形式留在了地下。

假如这些有机碳都能被人类利用的话,根本就不会有什么能源危机了。

可惜的是,绝大部分有机碳都无法被人类利用,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这些有机碳才能变成我们所熟悉的化石能源。

所以说,地下有油的国家实在是太幸运了。

别小看这点化石能源,如果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开采出来并燃烧掉的话,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很可观的。

目前人类每年因燃烧化石能源而向大气中排放约75亿吨碳,相比之下,因火山爆发而排放出来的碳还不到人类排放量的1%。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一直在260—280ppm范围内波动,但自工业化以来,这个数字就开始逐年上升,目前已接近400ppm。

如果仅仅计算因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个数字还应该再增加一倍。

但是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

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

12、下面所述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在其形成初期没有被冻成冰球。

B、水能溶解二氧化碳,与地表金属元素结合,变为碳酸盐,形成岩石。

C、火山爆发时,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之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D、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连接成有机碳,成为构建生命体的基本原料。

13、下面的解说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经过两个碳循环,地球大气层中保持了二氧化碳的基本平衡。

B、人们从地层里抽取的石油是地壳中存留的有机碳的极小一部分。

C、从地球很远的远古到现在,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先是显著降低,而现在又成缓慢上升之势。

D、人类每年燃烧大量的化石能源,生产、排放大量的热量,是地表温度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

14、请回答本文提出的两个问题:

(1)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主要到哪里去了?

(2)最后一句说“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答: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乔 迁

林语堂

我有一次搬进一家公寓去住。

这在美国人听了,也许会说:

“咦?

有这事吗?

”在英国人听了,也许会说:

“啊,如此堕落!

”可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只对自己说:

“没办法,这是我的命运。

我是被迫搬进去的。

我不愿搬家,如果我的邻居停止播放他的无线电收音机,我决不搬家。

在平时,如果有邻居在偷窥你的房间,你可以关上百叶窗。

要对付邻居们好管闲事的眼睛,你甚至可以在前面筑一堵高墙,把屋子改成堡垒,准备和全世界抗衡。

如果你不要电话来打扰,你可以用块破布塞住。

可是对于那无孔不入、震屋欲破的无线电的音乐,你却是束手无策的。

自从我的邻居买了一架收音机,我也能免费分听后,我便全由我邻居支配了。

他能使我兴奋,能使我忧郁。

他要听斯特劳斯和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我也得听;

他要听梅兰芳唱戏,我也只能跟着听;

他什么时候觉得满意停止,于是我也停止。

他特别喜欢珍妮·

麦唐纳的《大军进行曲》。

这简直是一种狂喘,他要我听,我也总听着,可是我终于受不了了。

在上厕所的时候,听听莫扎特或孟德尔森的音乐是很好的,可是如果在考虑如何支付裁缝账的时候,或是在计划如何对匿名的文章写一篇辛辣的答复并如何能使这位藏头露尾的先生一定看得到的时候却不然了。

而且如果来的是热门歌曲,那种气喘一样的狂叫声会钻进你的写作里。

  在这种情形之下,英国人会跑到邻居那里去说:

“马上停止,否则我要写信给捕房了。

”中国的绅士是会设法使自己适应这环境,而尽量使自己神经宁静。

受了英国教育的中国人的我却两者都不能做。

所以当我第五十次听到珍妮·

麦唐纳的歌声时,我就写了“招租”的条子,把它贴在房门上。

我一定要离开这里——无论到什么地方。

  住在公寓里对于我的个性是不合的。

我至今坚持除非每个人自己都能有一块小土地来种些豌豆、番茄,孩子能在这里捉蟋蟀游玩,否则是毫无文明可言的。

我曾经说过我不相信在按钮、开关、柜子、橡皮、地毯、钥匙孔、电线和警铃等的所谓“家”的组合物中会有现代文明的。

我时常暗笑那些新时代推销员,想把那些如日间作沙发,夜间用作床铺的新奇便利来说动我。

我总告诉他们我是不会被说动的。

沙发应该便是沙发,床便是床。

在我看来这种可转换的沙发床便是新式家庭毁损的征象,而很重要的也便是所谓时代文明,仅是骗取人类在日光下的正当地位的征象。

新时代的精神家庭,因为新时代的物质家庭,如公寓汽车等被拘束而破灭了。

人们搬进了三间式的公寓屋里,会因为看到年轻的一辈从不留在家中而觉得奇怪的。

如果你不得不睡在日间沙发的床上,你至少不应再以此自傲。

就是老鼠也总有相当宽裕的睡眠地位的。

  可是我不管自己的偏见,终于搬进了这公寓。

这是一些老树引我搬进去的,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上海的确还有一个在绿草和丛林间的枯树旁的公寓。

我不能抵御它的引诱,我屈服了。

  我不必养什么盆花。

我的书房窗外便有一株绿树。

它那翠绿的树叶充满了整个房间。

而我也不必备什么鸟笼。

这倒并不是我不爱鸟,和世上其他真正爱鸟的人一样。

我恨看见鸟笼。

在一篇爱鸟的文章中曾说起爱鸟的惟一正当方法是去住在近林的地方,在那里可以在书房窗外看到在树梢间的黄莺,在树间飞跃的红胸雉鸡,在那里也能偶尔窃听到杜鹃的情歌。

当我在屋中写作时,小鸟们在我窗前跳跃着,二三只麻雀在离我书桌一丈左右的地方喋喋地讲着情话。

假使我长住下去,我相信我也许能学鸟语。

如果我是诗人,我当为它们而写一节中国诗:

  青青梧桐叶,苍苍穹天景。

轻轻初秋风,悠悠心头恨。

  喁喁鸟呢喃,艳艳秋衣裙。

羽伴不复在,密侣今去飞。

  但因旧恩尽,新人枝头栖。

我犹翘首观,依依复依依

15、为什么作者对公寓有极大的偏见,但又“终于搬进了这公寓”?

(4分)

16、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1)那种气喘一样的狂叫声会钻进你的写作里。

  (2)如果你不得不睡在日间沙发的床上,你至少不应再以此自傲。

17、试探究这篇散文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7分)

       

18、作者以一首小诗结束全文,试分析以诗收束全文的好处。

(6分)

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1题,12分)

19、阅读下面新闻,完成题目。

2012年1月11日,我国首个“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测试”试点考试在北京、上海、江苏、云南、内蒙古和南开大学五地一校开考。

据介绍,本次推出了“四级”和“五级”两个级别的测试,测试对象主要是中国人,在华的外国人也可以参加考试,但是测试内容的设计不是以外国人为主要对象。

这项考试一旦形成规模,受到用人单位认可后,很可能成为一项入职参考。

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会将该项考试结果作为竞聘本企业岗位的条件之一。

网友热议“中国人考汉语四、五级,这到底抽的哪根筋?

”“考个证,证明自己会说母语,你准备好了没有?

中国人有必要考汉语四、五级吗?

针对这个问题,你的看法怎样?

请联系实际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评论。

(12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

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猁狌,言殊技也;

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

(《秋水》)

【注】①梁丽:

栋梁大木。

②鸱鸺:

猫头鹰。

(3)蚤:

啮人跳蚤。

以上材料表明了庄子怎样的观点?

(80字以内)(4分)

请联系现实生活作简要分析。

(200字左右)(8分)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一条毛毛虫要到河对岸去,可是没有桥,没有船,毛毛虫怎样过去呢?

答案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毛毛虫变成了蝴蝶,它飞过了河。

做毛毛虫时几乎不可想象的事,在变成了蝴蝶后,轻而易举地办到了。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岳阳市一中2012年下期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答案

1、答案:

A(B、冠名权guà

n,C、缘分,D、影碟)

2、答案:

C。

C、“充足”应改为“充分”。

充分,形容词,多用于准备、估计、理由、信心、发展等抽象事物;

副词,尽量。

充足,形容词,多到能满足需要,用于光线、水分、养料等具体事物,亦可用于抽象事物,如理由充足。

A、惺惺相惜:

指性格、才能或境遇等相同的人互相爱重、同情。

惺惺,聪明,也指聪明的人。

B、溯流而上:

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D、涣然冰释:

涣然,流散的样子;

冰释,冰块消融。

后用“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

3、答案:

A。

句式杂糅,“借口查处‘非法捕鱼’为名”改为:

“以查处‘非法捕鱼’为借口”,或“以查处‘非法捕鱼’为名”,或删掉“为名”。

4、答案:

A

二、文言文阅读

5、答案:

D。

诛,责备。

6、答案:

C。

C都是连词,修饰关系;

A代词,它或语气助词;

形容词词尾,……样子;

B结构助词,的;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于,介词,被;

介词,对。

7、答案:

“这样由一般推到个别”错,此处不存在“由一般推到个别”。

8、答案:

(1)在我的交往的朋友当中,没有发现可以和他匹敌的。

(2)我曾说过朋友有过错,不可以绝交,一定要规劝他。

(3)如果被普通人(或:

一般人)迷惑,不过是普通人(或:

一般人)罢了,他们成为孔孟的特征体现在哪里呢(或:

从哪里看他们是孔孟呢)?

(亦、耳呼应表限止)

【参考译文】

段君:

我在京师时,曾经向您称道曾巩善于写文章,没有谈到他的为人。

回到江南,(我)才熟悉并敬慕他,把他作为朋友,又写文章简略地介绍了他的行为。

您来信根据传闻詆毀曾巩,(说)他的品行没有一点点优点,(说)他在家,亲戚朋友都畏惧他,责怪我没有文字规劝曾巩,说我有偏私,事情当真像您说的那样吗?

曾巩本来不是这样的人。

曾巩的文学议论,在我交往的朋友当中,没有发现可以和他匹敌的。

他勇于归从道统,大概是不可以用刑罚祸患、名利官禄来打动他的。

父亲在困穷中,曾巩悉心侍奉,没有不好的品行,家中事无巨细他都亲力亲为。

父亲特别喜爱他,曾经说:

“我们家族衰败,可以依赖的就是这个儿子了。

”这就是我所看到的。

像您所听到的,并非我所看到的。

曾巩在京师,避开他的哥哥而住宿,这件事即使我也责备他了,难怪您深深地责备他。

然而在责备中也有值得同情的,只不过不能在信中告诉(你)。

事情固然有迹象,然而情理上却没有到传说的那种程度,如果不讲情理就加以责备,那么谁不可以责备呢?

曾巩的情况本就这样吗?

然而曾巩作为弟弟,在这方面难免没有过失。

只因在京师时,我和他没有密切往来;

回到江南后,事情已成为过去不必责备,也就不曾用这件事规劝他。

曾巩做事果断,很少肯定别人,做事经常超出中庸之道的标准。

这方面我在回江南时曾经规劝过他,曾巩听后就诚惶诚恐。

曾巩确实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他写了《怀友书》两封,一封自己珍藏,一封放在我家,心里不安,求取相互切磋,免生反悔的心情大致体现出来。

我曾说过朋友有过错,不可以绝交,一定要规劝他。

规劝他采纳就行了,非要写成文字使自己明白然后才算完吗?

那是没有必要这样做的(或:

那(我)从来没有这样做过)。

曾巩的行为,已如前面所说;

他以前的过失,也如前面所说的罢了,难道还不能算是贤人吗?

天下愚人多而贤人少,愚人本来就妒嫉贤人,贤人又自己保持操守,不与愚人交往,愚人就更加怨恨了。

胸怀嫉妒怨恨之心,也就没有什么不能毁谤的。

君子中那些在轻信人言方面犯错的人,又进行传播扩大,所以贤人常常多遭毁谤,那些困在下层的人就更是如此了。

势力不足以动摇习俗,名义和实际没有教给百姓,愚人容易施谤他,毁谤的话容易流传。

凡是说曾巩什么的,必定是那些嫉妒、怨恨、在轻信人言方面犯错的人。

家兄没有亲自接近过曾巩,只不过也是道听途说罢了。

您却要引用嫉妒、怨恨和道听途说的人的话,凭空推断贤人的是非,这是很不对的。

孔子说:

“对于大家喜欢的,必须要深入观察;

对于大家厌恶的,必须要深入观察。

”孟子说:

“全国人民都说某人可杀,(还)不可以;

发现他有可杀的罪行,然后才杀他。

”匡章,全国上下都认为他不孝顺父母,孟子却对他以礼相待,认为他孝顺。

孔子、孟子成为孔子、孟子的原因,正因为他们善于自己保持操守,不受一般人的迷惑。

如果被普通人(或:

但愿您看重自己,不要轻率地议论曾巩!

9、答案:

D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

后世学者们都称述孔子门下七十位门徒,赞誉他们的人,有的超过了他们的实际,诋毁他们的人,有的损害了他们的真实形象。

总之,谁都没有看到他们的真实相貌,那么如果(要找)议论和说明孔子弟子们事迹的材料,来自孔氏古文中的才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关于孔子门下弟子们的名字、姓氏、言行等情况,我全部取自《论语》的弟子问答,编次成篇,有疑问的地方就空缺着。

钧同均,厥,其。

三、10、

(1)答案:

(1)颈联中“浮”、“动”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

来了,写出了眼前波澜壮阔之景。

(2)把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写成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

浮动,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浮”与“动”的对象的改变,实则是用动与静的错觉,进一

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意思相同即可)

(2)答案:

(1)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

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2)诗人着墨极淡,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且画面的气韵生动。

(3)与首联相照应,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附:

《汉江临眺》鉴赏参考:

王维在开元二十八九年时任殿中侍御史,曾“知南选”到过襄阳。

此时他的身分是朝廷官员,又担任临时主持地方官员的选拔工作,故受到当地地方官的礼遇。

襄阳官员一定陪他参观游览当地的名胜,此诗可能是在汉江泛舟时写下的。

因当时地位优越,心满意得,阔所以本诗基调开朗乐观,境界开阔雄浑,富于艺术魅力。

“楚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