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7.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7991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7.docx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7.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7.docx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7

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教案

作者:

佚名    资源来源:

网络    点击数:

64    更新时间:

2005-7-30

教学目标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及生活情况;旧石器时代、氏族与氏族公社。

  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祖国境内的最早居民相貌与生活的情况。

以教材为蓝本并附以一些课外内容,如:

考古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记载、本地遗迹等让学生见识到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从而开拓眼界。

  引导学生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

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介绍我国是世界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北京人及其生产、生活情况是重点。

因为北京人的考古资料十分丰富,得到了完整的头盖骨和较多生产生活遗迹,可以充分证明北京人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等情况,区别人和动物,证明劳动创造了人。

  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的生活地域与北京人相同,与北京人相比较,在体质和脑容量方面与现代人更加接近,掌握的生产技术等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

从对比中可以了解到人类的演进过程。

难点分析

  ⑴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是难点,如: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等。

由于学生年龄小,以前接触历史知识很少,加之时代久远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⑵劳动创造了人是难点。

初一的学生尚未接触到社会发展史,对于人类进化的知识几乎是空白,恩格斯的话对于初一的学生理解起来一定很吃力,需教师循循善诱。

教法建议

  教师让学生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井引导学生从体质特点、制造工具、使用火、社会组织形式、观念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初步学会通过对比认识、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教法设计: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如北京、陕西)可以参观原始社会遗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

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一、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1、元谋人

  建议教师先让学生看书第一页“我国遗址分布图”同时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肥沃的土地是我们的衣食之潭,众多的江河给我们灌溉之利,纵横的山脉,茂密的森林蕴藏着丰富的宝藏。

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

提出问题“在这些远古人类中,谁是我国最早的人类?

他的发现时间和地点?

”学生读书,并回答问题。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简单补充一些有关元谋人的知识。

教师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看完我国遗址分布图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的答案中会有分布较多或均匀的说法,教师少作补充后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北京人

  关于北京人建议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告诫他们——落后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

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

引起学生兴趣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1929年,我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奠定“北京人”在科学上的坚实基础。

以后,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又先后发现了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骨,还有152枚牙齿、10多块上、下肢骨。

同时出土的文化遗物,有石器和经过打击的石片10万多件,有用火的遗迹,还有虎类、鹿类等100多种动物骨化石,其中肿骨鹿和鬣狗就各有2000多个个体。

  2、距今年代 约70万年至20万年。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建议教师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

学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

(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还残留某些猿类的特征)。

  4、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

北京人的生产工具北京人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

北京人还把树枝砍成木棒,作为狩猎和采集的工具。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当年,北京人就是用这些石器的木棒,采集植物的根、茎和果实,捕捉动物,还用石器来剥割动物的皮和肉。

学生看课本上《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图上左边的石器为砍砸器,边缘经过打击,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柴和狩猎用的木棒;右边的为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

指导学生自习教材有关使用天然火的内容并且看课本上《北京人用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图,并描述途中的景象(四个人在烧火取暖,一个人两手抱着双肩,似乎身子还在发冷,洞口一人人右手举着火把,左手搂着柴草,洞外是黑洞洞的,远方的天空似有一些星星)。

教师提问:

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

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

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过着群居生活。

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

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

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

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

(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

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

)(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

  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

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

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

所以说:

劳动创造了人。

  5、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区别:

名   称

时间

相貌

用    火

工具

社会生活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填写,不但加深了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了解,而且对于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是的发展、进步的有了比较,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教师总结: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漫长的也是艰难的,在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之后又有哪些人类活动,让我们继续去学习去探索。

板书设计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二、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1、元谋人

  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⑵时间距今170万年。

(最早)

  2、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二、北京人

 1、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2、距今年代 约70万年至20万年。

 3、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

  ⑶过着群居生活。

三、山顶洞人

 1、 距今年代

 2、地点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4、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但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还会做装饰品。

  ⑵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⑶渔猎和采集是主要的生产劳动。

 5、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区别:

名   称

时间

相貌

用    火

工具

社会生活

北京人

70~20万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天然火

属旧石器时代

群居的生活

山顶洞人

18000年

同现代人基本相同

懂得人工取火

打制石器为已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属旧旧石器时代

氏族公社

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教案

作者:

佚名    资源来源:

网络    点击数:

42    更新时间:

2005-7-30

教学目标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陶器、氏族公社瓦解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黄帝其人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期的禅让。

  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

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教学建议

知识分析

  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祖国境内的氏族公社达到繁荣时期,其中以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所为代表,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的工具,属于新石器时期。

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粟,他们会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制造出陶器,由于生产的发展,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重点突破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我国氏族公社时期重要遗址分布图”,使学生认识到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遗址的分布情况。

教给学生如何从图中寻找具有研究价值的信息,并根据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解释。

  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社会生产、生活方面有哪些进步”,教会学生比较问题的方法。

阶级的产生是难点

  因为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了私有财产,有了贫富分化现象,就产生了阶级,此外学生对于阶级的含义未必都能理解。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它是我们了解母系氏族社会繁荣阶段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原始社会的一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重点讲解有助于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特征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先为人类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

阶级的产生

课型设计:

新授课

教法设计:

教师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

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

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

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

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

什么时候产生了阶级?

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

 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1、年代和地域

  2、生活情况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③弓箭的使用。

  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所处的地理位置。

并结合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提供一些有关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制造出弓箭、鱼钩、鱼叉等工具。

建议教师结合政治课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关系即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在讲述原始农业的同时应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和粟(半坡)的国家。

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制陶业

  教师出示彩图2以及补充的一些图片,介绍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制作的陶器,并简单加以区分陶、瓷的不同。

重点介绍一下半坡的人面网纹盆,(这件彩陶盆上绘有人的头像,圆圆的头,粗粗的眉,两眼眯成一条线,耳部各有一条小鱼紧连着,形象生动有趣,可以说是一件珍贵的原始工艺美术品。

)建议教师多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给学生一方面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让学生看到祖国博大精深的艺术。

  ⑤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会挖水井

  指导学生观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子复原图》并向学生介绍半坡人建造的房屋式样有方、圆两种,通常为半地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

它以坑壁作墙基,在居住面和墙上涂抹草筋泥,抹平后烘烤使其变硬。

墙壁依次安竖木柱,以支撑房顶。

房顶用草木搭成,并且抹一层草筋泥,以便抵御风雨。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多为长方形,是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它以竖立的木桩为底架,在木桩上铺梁搭木板,在木板上建长脊短檐房屋,房顶覆盖茅草,木构技术已相当成熟,梁柱间用榫卯接合。

有了房屋,可以避风雨寒暑,防备虫蛇猛兽,定居比自然洞穴条件好多了。

教师在介绍完情况后再结合图片试着指导学生制作一个半坡或河姆渡居民复原的房屋。

  ⑥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指出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然后提问:

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处于什么阶段?

在得到正确答案后,继续提问:

他们有什么特征?

(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没有阶级区别,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

 二、大汶口原始居民

  1、年代距今约四五千年

  2、生活情况

  ①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引导学生根据半坡、河姆渡居民被成为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因,分析为什么说大汶口居民已经进入到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男子与妇女在劳动中所处的地位的改变)

  ②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以及黑陶和白陶的制造

  农业从遗址的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陶杯、陶瓶等酒器随葬品,这些东西间接地证明当时粮食有了剩余。

因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食用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把剩余的一部分粮食用于酿酒。

由于粮食有了剩余,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手工业因此也有了发展。

  ③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阶级

  教师引导学生从:

生产发展――出现私有财产――私有制出现,产生贫富分化的现象――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步产生了阶级这一过程去理解。

 三、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黄帝大战蚩尤。

教师简单讲述黄帝和炎帝的故事。

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我们中国人,都喜欢"炎黄子孙"这个称呼。

  2、尧舜禹及"禅让"

  让学生查找材料,讲述有关尧舜禹的故事,从而理解什么叫做"禅让";为什么要实行禅让制度。

  思考题:

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相比较,想想为什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居民生活的时期是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

教师知道学生回顾本节课所讲的知识,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本课。

板书设计

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

一、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1、年代和地域

 2、生活情况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③弓箭的使用

  水稻(河姆渡)、粟(半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④制陶业

  ⑤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会挖水井

  ⑥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二、大汶口原始居民

 1、年代距今约四五千年

 2、生活情况

  ①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②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以及黑陶和白陶的制造

  ③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阶级

三、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黄帝大战蚩尤

 2、"禅让"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教案

作者:

佚名    资源来源:

网络    点击数:

41    更新时间:

2005-7-30

教学目标

 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

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神农本草经》;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张衡的地动仪。

  通过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秦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文化是秦汉时期历史的重要内容,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这一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医学和数学的成就和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在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当时的世界科技领域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的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先进的科学技术又是与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这一时期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它毫无疑问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秦汉时期的先进科学技术,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的,这些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劳动后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

重点分析:

  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它不仅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且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数学和医学方面的成就

  成书于东汉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九章算术》的思想方法对我国古代数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自隋唐之际,《九章算术》已传入朝鲜、日本,现在更被译成多种文字。

  这一时期中国的医学水平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书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对以后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华佗也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生,他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又具有救死扶伤的精神,被人誉为“神医”。

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此项发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3.张衡发明地动仪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在东汉时期,地震更加频繁,给人们带极大的痛苦,由于当时对地震现象还不能做出科学地解释,以为是神灵主宰,造成了人们的恐惧。

张衡冲破神学迷信思想的束缚,制造出地动仪,通过实际检测,宣扬了他的科学观念,具有进步意义。

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此类的发明早1700多年,显示出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

难点分析:

  初一的学生对于地震的知识只是初步了解,物理还没有学习,而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无论是地震学知识,还是物理上的力学知识,都是学生难以深刻理解的;对于地动仪的作用学生容易误以为只有预报、预测地震才有用,而对及早了解地震的意义认识不足,这些都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产生一定的障碍,因而将这一部分内容定为难点。

 

重点突破方案

  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1.请学生阅读课文和有关图片,找出造纸术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

陶器、龟甲、青铜器、竹木简或帛。

  2.请学生阅读课文和有关图片,了解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蔡侯纸”。

  3.请学生结合书上造纸术外传示意图,制作我国造纸术外传时间表,并搜集史料,讨论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4.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可简单介绍纸的生产原理和过程,或课外带领学生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工艺,亲身感知历史。

  二、“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1.请学生阅读课文和小字内容,了解张仲景和华伦的主要医学成就。

  2.请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张仲景和华伦的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课难点突破方案

  张衡和地动仪的发明

  1.利用PowerPoint演示地动仪的工作情况,使学生感受动态效果。

  2.搜集有关张衡在科学方面的贡献的资料,感受张衡的科学精神。

教学设计思想

  以电脑课件演示,使科技成就能够让初一的学生初步理解,科技成就的发明过程和简单工作原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造纸术、数学、医学

教学难点:

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和一些科技名词的理解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

1.秦汉时期的起止年代,经历过哪几个朝代?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共440年。

秦、西汉、新、东汉)2.这一时期内,我们学过的哪些内容是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

(秦的统一、秦长城、秦兵马俑、汉丝绸之路等)然后总结,这一时期,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经济迅速发展、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秦汉时期文化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演示板书)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今天已在许多地方出土了汉代的纸张,大家请看屏幕。

(演示纸出土的地点)

  纸在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最主要是用作书写材料。

大家想一下,古今中外,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呢?

(学生回答略)

  这些书写材料同纸相比,有什么缺点呢?

  (演示纸同其他书写材料优缺点对比,停在汉纸)

  竹木简在纸发明以前是人们的主要书写材料,但由于竹木简很笨重,带来许多不便。

据说,秦始皇一天批阅的竹木简奏章重120多斤,到了汉武帝时依然难免其苦,大家教材,这是文人东方朔给汉武帝上的一个奏本,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人吃力地抬进宫,汉武帝看了一个月。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轻便、实用、经济的书写材料,于是造纸术应运而生。

大量的考古发掘都发现了属于西汉前期的纸,从而证明了纸的发明是在西汉。

人们最先造出来的纸叫絮纸,后来发展为麻纤维纸,再改进为植物纤维纸。

(演示纸的改进)

  纸是人们受到什么的启发而造出来的呢?

大家看这个"纸"字的偏旁,对,与丝织有关。

人们用上好的蚕茧抽丝织物,一些劣质的茧只能制成丝棉。

制丝棉要把蚕茧煮烂,再放在水竹席上打烂做成丝棉,这时竹席上会留下一些丝,干后形成薄丝棉片,揭下可以用来书写文字,由此受到启发人们制成了丝絮纸,后来,人们又用麻做原料制成麻纤维纸。

但无论是絮纸还是麻纸,其原料来源少,纸的质量还有一些欠缺,真正使我国造纸术名扬世界还是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

  105年,宦官蔡伦总结以前人们的造纸经验,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了造纸术。

我们看屏幕。

(演示蔡伦像、汉代造纸过程)

  造纸术后来传遍了世界各地。

(演示造纸术传播图)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大家看英国大科学家培根对包括造纸术在内的四大发明的评价。

(演示弗兰西斯·培根的一段话,返回主菜单)

  秦汉时期数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全书分九章,故称《九章算术》,这是我国第一部古代数学专著,奠定了我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

(返回主菜单)

  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主要有:

(演示医学成就表,让学生划书)1.《神农本草经》2.张仲景。

3.华佗(返回主菜单)

  秦汉时期还有许多成就在世界上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看一下大科学家张衡。

(演示张衡像)他制造了演示日月星辰运行的浑天仪,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

(演示地动仪的工作情况)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惯性原理,哪边发生地震中间的都柱就倒向哪边。

这就好像大家坐公共汽车时有这样的感受,当汽车启动时,我们倒向后边;当汽车刹车时,我们倒向前边,这就是惯性现象。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同等的地动仪早1700多年。

张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