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研阶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8229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研阶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可研阶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可研阶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可研阶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可研阶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可研阶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可研阶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可研阶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可研阶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可研阶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可研阶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可研阶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可研阶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可研阶段.docx

《可研阶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研阶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可研阶段.docx

可研阶段

一、可研阶段

1、变电站站址选择

应结合系统论证工作,进行工程选站工作。

应充分考虑站用水源、站用电源、交通运输、土地用途等多种因素,重点解决站址的可行性问题,避免出现颠覆性因素。

(常规变电站投资2200~2400万,其中土建部分500万左右,线路投资70万/公里(轻冰),110万/公里(重冰)。

变电站选择应尽量避开基本农田,无法避让的应优先选用占地少的变电站技术方案。

1.1基本规定

1.1.1工程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站址选择过程概述。

1.1.2根据系统要求,原则上应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可行的站址方案,如确实因各种难以克服的困难只能提供一个站址方案时,应提供充分的依据并作详细说明。

1.2站址区域概况

1.2.1站址所在位置的省、市、县、乡镇、村落名称。

1.2.2站址地理状况描述:

站址的自然地形、地貌、海拔高度、自然高差、植被、农作物种类及分布情况。

1.2.3站址土地使用状况:

说明目前土地使用权,土地用途(建设用地、农用地、未利用地),地区人均耕地情况。

1.2.4交通情况:

说明站址附近公路、铁路、水路的现状和与站址位置关系,进所道路引接公路的名称、路况及等级。

1.2.5与城乡规划的关系及可利用的公共服务设施。

1.2.6矿产资源:

站址区域矿产资源及开采情况,对站址安全稳定的影响。

1.2.7历史文物:

文化遗址、地下文物、古墓等的描述。

1.2.8邻近设施:

站址附近军事设施、通信电台、飞机场、导航台与变电站的相互影响;以及变电站对环境敏感目标(风景旅游区和各类保护区、医院、学校等)影响的描述。

1.3站址的拆迁赔偿情况

应说明站址范围内己有设施和拆迁赔偿情况。

1.4出线条件

按本工程最终规模出线回路数,规划出线走廊及排列秩序。

根据本工程近区出线条件,研究确定本期一次全部建设或部分建设变电站出口线路的必要性和具体长度。

1.5站址水文气象条件

1.5.1水位:

说明频率2%时的年最高洪水位;说明频率2%时的年最高内涝水位或历史最高内涝水位,对洪水淹没或内涝进行分析论述。

1.5.2气象资料:

列出气温、湿度、气压、风速及风向、降水量、冰雪、冻结深度等气象条件。

1.5.3防洪涝及排水情况:

应说明站区防洪涝及排水情况。

(避免出现颠覆性条件)

1.6水文地质及水源条件

1.6.1说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位情况等。

1.6.2说明水源、水质、水量情况。

1.7站址工程地质(避免出现颠覆性条件)

1.7.1说明站址区域地质、区域构造和地震活动情况,确定地震基本烈度,本阶段勘测应对站址方案的稳定性作出评价。

1.7.2说明站址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岩土结构、成因类型及分布,确定地基类型。

1.7.3了解站址及附近地区的不良地质现象,并对其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作出判断,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

1.7.4建议地基处理方案及工程量预估。

(一定要结合地质情况)

1.7.5推荐两个或两个以上场地相对稳定,工程地质较好的站址方案。

1.8土石方情况

说明土质结构比,预估土石方工程量和费用,说明取土土源,弃土地点等情况。

1.9进站道路和交通运输

1.9.1说明进站道路的引接方案需新建道路的长度和改造道路等的工程量。

1.9.2说明大件运输的条件并根据水路、陆路、铁路情况综合比较运输方案。

1.10站用电源

说明站用电源的引接方案及工程量。

1.11站址环境

说明站址所在区域环境情况,初步分析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特性,提山站址区域污秽等级。

1.12通信干扰

说明对站址附近通信设施干扰情况。

1.13施工条件

说明站址的施工条件。

1.14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15站址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地理位置、系统条件、出线条件、本期和远期的高压、中压出线工程量(不同部分)及分期建设情况、防洪涝及排水、土地用途、地形地貌(土地征用情况〕、土石方工程量、工程地质、水源条件、进站道路、大件运输条件、地基处理难易程度、站用电源、拆迁赔偿情况、对通信设施影响、运行管理及职工生活条件、环境情况、施工条件。

(可研有两个比较表,一个是接入系统比较表,一个是站址费用比较表)

1.16推荐站址方案

对各方案建设条件和建设投资、运行费用进行综合经济技术比较,提出推荐站址方案,并对推荐理由作简要论述。

1.17收集资料情况和必要的协议

1.17.1说明与有关单位收集资料和协商的情况:

规划、土地、水利(水电)、电信、环保、地质矿产、文物管理、文化、公路管理、军事、铁路、供电、消防等部门。

其中规划、国土为必要协议,其他为相关协议。

1.17.2当取得有关方面协议时,应作为附件列入可行性研究报告。

1.18勘测要求

1.18.1测量要求:

对各站址方案应测量出1:

500的地形图。

1.18.2勘测探测点布置要求:

应按有关规范进行,特别对具有不良地质作用的场地,应采取地面调查、物探、钻探等综合勘测手段进行并提出初步结论;简单场地的探测点,按规模应不少于2—4个;在复杂及中等复杂场地的探测点应按地质单元布置,每个地貌单元应不少于2—3条工程地质剖面,探测点间距可为30m,按网状布置。

2.变电站工程设想

2.1概况

简述变电站变电容量、各级电压出线回路数、无功补偿及其他装置情况等。

2.2电气主接线及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根据变电站规模、出线方向、近远期情况、系统中位置和站址具体情况,在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结合标准设计对变电站的电气主接线和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提出初步意见。

对新技术的采用进行简要分析。

对于扩建变压器、间隔设备工程,需注意与已有工程的协调,校核现有电气设备及相关部分的适应性,有无改造搬迁工程量。

2.3电气布置

说明各级电压出线走廊、排列顺序,补偿装置的布置,全站电气总平面布置方案。

简述各级高压配电装置型式选择。

高压配电装置的间隔配置及近远期配合措施。

根据站址土壤情况,简述防雷接地措施。

2.4 电气二次

简要说明控制方式选择,主要元件保护配置原则及设备选型。

简要说明二次设备的布置。

2.5站区总体规划和总布置

说明站区总体规划的特点,进出线方向和布置,进站道路的引接和长度,对站区总平面布置方案和竖向布置方式的设想,场地设计标高的选择,站区防洪防涝措施的规划。

预估站区围墙内占地面积和本工程总征地面积。

2.6建筑规模及结构设想

(1)说明全站主要建(构)筑物的设想,预估全站总建筑面积。

(2)简述主要建(构)筑物的结构型式的设想。

(3)简述地基处理方案的设想。

(4)建构筑物应考虑节能措施。

2.7供排水系统

简述变电站供、排水的设想和设计原则。

2.8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

提出站区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设想和设计原则。

3必备附图及深度要求

1)项目所在地区电网现状地理接线图

应表示与本变电站相关地区现有电网的连接方式,主干线的走向和长度。

2)项目接入系统方案图

应表示本项目与电网连接的不同方案,标明线路长度。

3)投产年项目所在地区电网规划地理接线图

应表示与本变电站相关地区投产年电网的连接方式,主干线的走向和长度。

4)项目所在地区远景年地理接线图

应表示与本变电站相关地区远景电网的连接方式,主干线的走向和长度。

5)通信通道组织图

应表示与本工程有关的通道安排。

6)变电站站址位置及线路进出线规划图

应在l:

10000地形图上表示本变电站所处的地理位置、规划站区用地范围、道路引接及变电站出线走廊等。

5)电气主接线图及电气总平面布置图

应表明本、远期电气接线,对本工程及预留扩建加以区别。

6)站区土建总平面布置图

应在l:

500的地形图表明站址范围、道路引接、出线方向、规划站区用地范围等。

应表明主要电气设备、主要建构筑物、道路及各级电压配电装置等。

7)线路路径方案图

应在1/5000~1/5O000地形图上表示路径,重点情况加以注明,线路转角点标注测量坐标。

路径方案需经地方政府盖章、签字确认。

8)两端变电站进出线平面示意图

应表明与本工程线路相关的变电站进出线的现状、规划及本工程出线方案。

9)杆塔和基础型式图

应列出主要规划的杆型式和基础型式。

二、初步设计

1土建部分

1.1概述

1.1.1站区场地概述

1)站区地理状况。

2)站区土地情况。

3)站内外交通运输及公路的引接。

4)分期建设与征地的要求。

5)拆迁建(构)筑物情况。

1.1.2设计的原始资料

1)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应对站区场地稳定性进行评价,确定站区地震基本烈度。

2)水文气象

应说明气温,降雨量,温度,风速风向,暴雨强度,雷电日数,积雪(覆冰)厚度等。

频率为2%的高水位(包括河流冲刷,山洪影响及内涝等水位情况)。

1.1.3主要建筑材料

1)现浇、预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及基础、垫层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钢材品种、规格。

2)各种建筑装饰材料、保温隔热材料、砌体材料等。

3)地方性建筑材料情况。

1.2站区总布置与交通运输

1.2.1全站总体规划应根据工艺要求结合自然条件说明:

1)站内与站外,生产与生活的关系(包括与当地城镇工业区规划的协调;扩建条件和出线方向)。

2)站区总体规划的特点,全站建构筑物、道路与竖向布置是如何利用地形、因地制宜、远近结合,避开不良地质构造和节约用地的。

3)站区设计所采用的坐标、高程系统与城市相应系统的换算关系。

1.2.2站区总平面布置

1)总平面布置方案设计原则论述、各方案技术经济比较。

2)说明功能分区原则(以电压等级划分)及远近期结合意图。

3)主控通信楼的布置、方位选择与各配电装置的空间组织及与四周环境的协调和电缆沟管线、交通联系。

4)各级屋外配电装置及主变压器的布置方案(说明对地形的利用、出线方向、扩建条件及检修要求)。

5)变电站入口处理、绿化规划方案、环境美化设计的说明。

6)主要及辅助生产建(构)筑物和附属建筑物、供水建构筑物的布置方案选定。

1.2.3竖向布置

1)竖向布置方式的论述。

2)站内主要及辅助生产建筑、附属建筑及屋外配电装置设计标高、场地坡度的确定。

3)站区土石方工程量的综合平衡,取土或弃土方案的选定。

4)场地排水系统的选定,站区防洪防涝措施的规划。

1.2.4道路及场地处理

1)站内道路的布置原则。

(道路型式的选择和路面宽度,转弯半径及路面等级的确定)

2)站外道路的路线规划及道路技术等级标准的确定。

3)站区场地及屋外配电装置场地地面的处理。

1.3建筑

1.3.1全站建筑物简述(或一览表)

应说明各建筑名称、建筑面积、层数、层高、高度、主要结构型式、抗震设防等级。

1.3.2全站生产及辅助建筑物

1)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空间的协调关系、方案的特点。

2)根据使用功能及工艺要求、确定建筑平面布置、层数、层高、垂直及水平交通的组织、安全出入口的布置及采光、通风、隔热保温、节能、防眩光、防噪音及为适应其他环境条件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3)明确建筑装修标准;如门厅、隔墙、楼地面、内外墙面、吊顶、屋面防水材料的选择及做法、及门窗材料颜色的选定。

1.3.3屋内配电装置建筑

1)应确定平面布置、层高、交通组织、安全出人口的布置、采光和通风方案。

2)选定楼地面及围护结构材料、室内外装修标准。

1.3.4辅助、附属生产建筑设施等项目建筑面积确定的依据。

1.4结构

1.4.1全站建筑物结构

1)承重结构体系的确定,楼面、屋盖、楼梯结构方案及结构选型。

2)结构抗震设防等级及抗震构造措施,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的设置,防止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3)基础方案的选择、基础型式及埋置深度的确定,如遇软弱地基和特殊地基时,应有地基处理的技术经济比较。

1.4.2110kV屋外变电构架

1)屋外变电构架布置方案及选型。

2)构架梁、柱、节点型式及断面的确定。

3)设备支架选型。

4)确定基础型式及埋深(包括软弱或特殊地基时的处理方案)。

5)构架梁柱及支架的防腐。

6)结构抗震设防等级及抗震构造措施。

1.5采暖通风

1.5.1采暖通风气象条件。

1.5.2采暖方案及设备选型。

1.5.3通风方案及设备选型。

1.6土建部分图纸

1.6.1土建专业图纸可参考表5-1所示编制,各工程视具体情况确定。

表5-1土建部分图纸目录

序号

图纸名称

比例

备注

1

站区总体规划图

包括不同方案

2

总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图

包括不同方案

3

站区场地平整图

包括不同方案

4

主要建筑物平立剖图

包括不同方案

5

110kV构架透视图

包括不同方案

1.6.2图纸深度要求

1)站区总体规划图

应表明站址位置、道路引接、给排水设施、出线方向、规划站区用地范围等。

2)总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图

应表示:

a、规划容量,规划站区用地范围,分期建设的建(构)筑物。

b、各生产建构筑物、辅助、附属生产建筑及站区围墙的坐标及设计地面标高。

c、站内外道路的布置及连接,上下水管及电缆沟的布置,控制点及排放出口标高。

d、挡土墙、护坡等设施的布置。

e、建筑坐标网与测量坐标系的换算关系及风向频率图。

f、应列出站区建构筑物一览表(表明建构筑物名称,分期建设项目,占地面积)。

g、应标注各建筑物室内地面标高。

h、阶梯及坡度的设置及标高。

3)站区场地平整图

应表示站区各方格控制标高,挖填方区域及工程量表。

4)主要建筑物平立剖图

应表示:

a、各建筑物墙、柱轴线定位,各房间的平面布置(标出房间名称)。

配电装置应表示出线位置。

b、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抗震墙的设置。

并标注楼层标高。

c.通道、楼梯、天桥等水平、垂直交通运输的位置。

d、门窗布置,主要承重结构外型尺寸,断面尺寸,厚度和布置。

e、通风、采光、隔热、保温、防晒、防水、排水等方面的措施。

5)结构图

应表示:

a、主要承重结构的布置,型式,主要断面尺寸,基础型式,不良地质的处理措施。

b、新结构应表示出设计构造,制作及试验要求。

c、抗震构造措施。

1.7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1)总平面布置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应包括站区占地面积,各建筑物的建筑占地面积,围墙以外用地估算,站外引接道路,路径规划,站外水源管线规划。

2)坐标系统计算

应包括围墙坐标,站区建构筑物坐标计算。

3)土(石)方工程量计算

应包括挖、填方量及土方平衡(应考虑基础,基坑的余土量)。

4)建筑

应有全站的生产和辅助建筑面积计算。

5)结构

对有代表性的框架、梁柱构件及基础进行估算(当有类似工程或标准设计时,可套用计算书)。

新技术新结构的选型,应有选型的计算论证。

2大件运输

2.1交通运输条件:

应说明站址地区公路、铁路运输条件,水运通航情况。

包括公路、铁路技术等级、河流通航季节、船舶吨位、码头位置及装卸条件,曾经运输过的大件、重件情况。

2.2设备运输参数:

应说明变压器等大件设备的运输外形尺寸、单件运输重量、件数、制造厂家,对运输的要求及应注意的问题。

2.3大件设备运输方案:

应说明大件设备运输路线和运输方案优化(含公路、铁路、水运、码头及装卸等设施),需要采取的特殊措施(如桥涵加固、拆迁、修筑便道等情况),所涉及的有关单位。

三、共性问题

1.说明书深度不够

2.地勘报告深度不够甚至没有(问题较突出)

3.图纸:

1)缺地理位置图

2)坐标体系不明确,测量范围偏小

3)总图上应表示挡土墙及边坡

4)缺竖向布置

5)土石图中土方平衡应计入建构筑物开挖工程量和松散系数

6)工程量提资不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