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82558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绝密★启用前|

莆田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卷

历史

(考试时间:

75分钟试卷满分:

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伏尔泰在《波斯人信札》中指责,教士是无恶不作的伪善者,教皇是大魔术师、教会是愚昧的维护者.而法国国王则是仅次于教皇的大魔术师。

伏尔泰批判救会的主要目的是

A.否定封建专制制度B.倡导“与上帝直接对话”

C.抵制宗教狂热主义D.否定教权高于王权的思想

2.《后汉书》载: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然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纸,絮——苫也”,即纸是以絮为原料,苫为工具所制得。

由此可推知

A.纸是缣帛用于书写时的别称B.许慎所记与蔡伦造纸相吻合

C.东汉时期造纸原料不断变化D.两者所说的纸可能并非一物

3.顾炎武说: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黄宗羲也说:

“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

”这说明他们都

A.反对君主专制B.反对宋明理学

C.提倡公平法治D.以天下为己任

4.“人类因社会契约丧失的乃是自然的自由,以及对于自己所企图的和自己所能得到的一切东西的那种无限权利;而他所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以及对于自己所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

我们必须很好地区别只以个人的力量为界限的自然自由,与被公意所约束着的社会自由。

”卢梭的这段话说明了

A.自然自由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B.自然自由的获取以社会自由丧失为代价

C.实现社会自由须推翻君主制

D.社会契约强调有约束的而非完全的自由

5.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

“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但我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郭英德在(《明清文学史讲演录》)指出:

“作为‘人师’的顾炎武,在道德理想和文化实践两方面,都为后代读书人树立了不朽的人格典型”。

这突出地表现在,顾炎武倡导

A.所有人都要遵守“三纲五常”B.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C.“经世致用,明道救世”的朴实学风D.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莫先于读书

6.世纪下半叶,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不满、愤慨、悲痛的内心情感,同时也表现出了他本人无奈的心境。

这表明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具有

A.时代性B.导向性C.传承性D.理想性

7

表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及比重(%)

时期

基本建设投资额(亿元)

比重(以投资总额为100)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一五”时期

41.83

37.47

212.79

7.1

6.4

36.1

“二五”时期

135.71

76.59

651.71

11.3

6.4

54.0

“1963─1965”

74.46

16.47

193.71

17.7

3.9

45.9

“三五”时期

104.27

42.62

498.89

10.7

4.4

51.1

上表说明当时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方针时,着眼于处理

A.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关系B.农民利益与工人利益的关系

C.沿海建设与内地建设的关系D.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

8.1953年,苏联诗人别尔戈丽茨在本国某刊物上发表《关于抒情诗的对话》,指出“我们很多诗篇缺乏主要的东西,没有人情味,没有抒情主人公”。

不久该刊物一改往日遵循官方节日传统的做法,在当年的5月1日第一版上刊登了整整一栏爱情诗。

这一反传统的文学流派当属

A.“愤怒青年”B.“黑色幽默”

C.“垮掉的一代”D.“解冻文学”

9.董仲舒以阴阳解《春秋》灾异后,臣民多借助天象变异的时机抨击时弊、讥讽权贵,如宣帝时,京师雨雹,有大臣就上书指出是外戚霍氏一姓擅势所致。

据此可知,汉代

A.儒家的思想已经成为正统B.政治受到天人感应思想影响

C.外戚专政的现象十分严重D.董仲舒借鉴了阴阳五行学说

10.威廉二世上台后,取消了俾斯麦时期的“内阁指令”。

该指令要求,普鲁士大臣的所有报告应先经过首相再递交国王。

“内阁指令”的取消

A.使内阁的决策权丧失B.加强了皇帝的专制权

C.完善了政府决策程序D.巩固了普鲁士的地位

11.英国从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转化,经过了不断地革命或改革,呈现出剧烈震荡和深远回旋。

这主要说明英国民主政治的确立

A.采取了革命和改革的手段B.体现出妥协和渐进的特点

C.遵循了分权制衡的原则D.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

12.二大召开前夕,中共党员总数为195人;1923年6月三大召开时,党员总数为432人,到同年11月,也不过增加了百余人。

1925年1月党的四大召开时,全国党员总数约1000人,而到同年10月中央第三次扩大会议召开时,已达3000人。

导致党员人数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C.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D.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

13.《史记•殷本纪》载:

“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

”但到了殷商后期,“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这反映出(  )

A.王位继承方式的改变B.禅让制度的深远影响

C.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D.废长立幼陋习的开始

14“尽管教会机构经常发现哲学家的科学理性主义难以容忍,反教会主义的学者仍战略性的采取含糊的方法,攻击一个虚构的政治机构,实则攻击现存的教会。

越来越多不关心宗教的人也成为了读者。

于是在有文化阶层里,对17世纪狂热的虔诚让位于一种更唯物、更文雅的态度。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欧洲文艺复兴的开展B.宗教改革运动的推进

C.法国启蒙运动的出现D.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

15.两江总督张之洞奏称:

“苏州开埠通商,所有筹办缥丝、纺纱各厂及内河行驶小轮各事宜,除江宁、苏州、上海各设商务总局,派员督饬办理外,并照会在籍绅士分别经理。

”这主要 反映出(  )

A.官僚资本不断挤压吞噬民营企业B.开埠通商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

C.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手段D.市场扩大刺激了苏州丝织业发展

16.1957年,美国作家凯鲁亚克创作了小说《在路上》。

书中主人公萨尔之所以“上路”,是因为白人的世界不能提供真实的、纯粹的生活,中产阶级所谓的理想和成功都是虚假的,因此他主动让自己边缘化,甘愿去做一个“白种黑人”。

该作品反映了美国(  )

A.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B.黑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学者对社会弊病的剖析D.民众精神危机的严重

17.1935年9月,苏联重工业人民委员部与美国无线电公司签订技术协议,规定美国无线电公司在研究、试验到制造的整个过程中给予苏联技术支持,这些技术包括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录音、测量仪器及遥控仪器等设备的生产。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苏联为完成“一五”计划积极引进技术B.美国为摆脱经济大危机需拓展海外市场

C.国家利益一致导致美苏的意识形态趋同D.战时同盟关系使美苏经贸合作日益紧密

18.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宋朝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掌控,只限于传统农业和少数最重要的商品,而对于新兴的商业、金融业与作坊手工业则管理宽松。

这表明(  )

A.宋朝失去对经济的掌控能力B.商品经济发展动摇宋朝统治基础

C.新兴的行业拥有了发展空间D.新兴行业冲击自然经济传统地位

19.国学大师季羡林在书序中写道:

“我们今天的十二亿炎黄子孙,也同样怀有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强烈愿望。

可惜我们中华民族躯体上还保留有西方殖民主义留下的毒瘤,面积虽小,痛苦却大。

前年,香港回归了……从此以后,我们真正是金瓯无缺,神州大地焉能不载歌载舞、普天同庆呢?

”据此推断,该书序应作于(  )

A.“一国两制”提出之初B.澳门回归祖国之前

C.“九二共识”达成之时D.两岸实现停火之际

20.据文献记载,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这说明(  )

A.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B.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

C.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D.大禹禅让于启引发了社会动荡

21.明末马铃薯传入中国。

最初仅有达官显贵方能享用,由专司蔬菜种植的“菜户”筛选、培育。

清代中叶中国人口骤增,马铃薯迎来了第一个种植高峰,开始走向平常百姓。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农民注重种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B.马铃薯不适合中国人的饮食口味

C.传统的经营模式不利于物种交流D.封建国家忽视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22.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商品总值从1837年的90多万英镑猛增至1845年的173万英镑。

但1846年以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开始大幅下降,每年仅停留在150万英镑。

这主要因为

A.英国改变对华侵略方式B.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

C.中国商品竞争力的提高D.通商口岸的数量不多

23.1348年,欧洲爆发黑死病并蔓延。

这一时期,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教会宣传黑死病是上帝的惩罚但教士本人也不能幸免。

于是这些有识之士抛弃了基督教所提倡的禁欲主义,开始对生命价值做出重新肯定,劫后余生者也开始对幸福的追求和生命的珍惜,这表明当时(  )

A.信奉信仰得救B.理性是精神内核

C.否定基督教会D.有了“人的发现”

24.公元前513年冬,赵鞅“铸刑鼎”,将“刑书”公之于众;对此,鲁国孔丘评价说:

“晋其亡乎!

失其度矣”,“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

贵何业之守?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这主要反应了春秋后期

A.晋国统治秩序瓦解的必然性B.孔子捍卫礼乐制度的合理性

C.社会转型过程中矛盾的激化D.士作为独立社会阶层的产生

25.1952年,周恩来深入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外交工作经验,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

”其中,“同我国已建交的东南亚国家,过去是殖民地,现在由当地资产阶级来统治。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B.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

C.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原则D.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题,共50分。

26.西方近代人文精神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文主义者揭露教会的腐败与虚伪,反对禁欲主义,鼓励人们享受现世的幸福生活。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指出尘世生活是大自然赋予的,歌颂了人的爱和重要性。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描绘了一个世俗女性高贵、优雅以及沉浸在现世美好生活中的形象。

——摘编自张淑钏《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矛盾特性》

材料二驱使人文主义者讥讽教士丑行的是人性的要求,而驱使宗教改革家们揭示教会的腐败堕落的却是神性的要求。

人文主义者要伸张感性的权利,宗教改革家则要重建信仰的权威。

在宗教氛围浓厚的16世纪,人文主义者只能拐弯抹角地宣扬自己的主张,而宗教改革家们却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符合基督的教诲,这种坚定的使命感使他们在宣扬自己的宗教主张时表现得正气凛然和义无反顾。

宗救改革的动机原本是宗教性的,然而却结出了丰硕的世俗之果。

——摘编自赵林《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

材料三18世纪随着以牛顿思想为代表的近代主流科学文化的植入,法国思想文化传统才会发生彻底变革。

牛顿理论不仅用科学来扫除迷信,而且用科学来召唤民主,进而驱逐专制。

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将牛顿理论哲学化、人文主义化。

这是由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等人完成的。

伏尔泰在传播牛顿思想的同时,将科学精神贯彻于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对法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张钢《科学文化与法国的启蒙运动》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宗教改革家重建信仰的权威的主张。

(3)据材料三指出推动18世纪法国人文主义发展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文主义发展在社会政治领域表现出哪些理论成果。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朗西斯・培根说:

造纸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项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任何占星术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成功所起的作用都更大。

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官吏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采用。

1891年法国制定了文官考试制度,德国也试行文官考试制度……中国历史悠久的监察制度也被18世纪的欧洲人认为是应该仿效的制度。

16世纪以后陆续来华的耶稣会士将中国的《四书》、《五经》带回欧洲并译成拉丁文字,使欧洲人可以直接接触中国的哲学伦理思想。

伏尔泰对比欧洲中世纪宗教仇视异端的残酷性,称颂孔子对伦理道德的宣扬,欣赏中国对各种宗教的宽容。

莱布尼茨(1646-1716)由于对德意志分裂割据、战乱不止极端厌恶,向往中国的“大一统”的秋序。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最早在教科书中提出“四大发明”的是陈登原,他在1933年编著的《陈氏高中本国史》中设有“四大发明”一目,并指出:

“在近代中华民族不曾对世界有所贡献然而在过去,确曾建立不少的丰功伟业,即以“四大发明”而论,中国人不知道帮助了多少全人类的忙!

纸与印刷,固为近代文明所必需的物件,即军事上用的火药,航海时用的罗针,何尝效力稀少?

然而这四者,都是在中国史上发现的最早呢!

受中国留学生的影响,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开始对中国科技史感兴趣,李约瑟开始萌生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意愿。

1943年2月,李约瑟应邀抵达中国,其领导下的“中英科学合作馆”使战时的中国科学界获益良多。

1946年李约瑟回国时收获了大量中国科技史的珍贵文献资料,不久其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演说并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此后,“四大发明”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最高成就的概念被世界所接受。

......1954年初,包含着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最大热忱的千秋巨著一一《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由剑桥大学隆重出版。

该书特别阐述了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等中国的发明创造。

这部巨著打破了西方人长期坚持的中国历史上无科学的观点,中国文明在世界上有着独特地位,使中国辉煌的古文明广为西方人所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在器物、制度、文化方面对西方产生的影响。

请指出西方人如何获取的这些中国人文科技信息?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

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四大发明”在近现代中国被广泛宣传的现实意义。

28.近代中国民主思潮的发展,彰显了“思想”的价值与力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人才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

在此之前,人们主要是把民主与科学作为一种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或手段追求的。

为此,人们在接受或宣传、介绍西方的民主理论和学说时,往往有所选择,这就影响了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完整理解和系统接纳。

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有人说它们是民主政治的基石,但在“五四”之前,却没有得到国人应有的重视,除严复、梁启超等个别人外,几乎没有其他思想家宣传、介绍过。

--摘编自王奇生《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近代前期民主思潮演进的相关史实,就“思想的价值与力量”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卷

历史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详解】

当时的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让人民不信教会,法国专制就失去了社会基础。

根据材料“法国国王则是仪次于教皇的大魔术师”等,可知伏尔泰批判教会,是为了批判和否定封建专制,故选A项;B项不是伏尔泰的目的,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对宗教狂热主义的抵制,故排除C项;由材料看不出伏尔泰对教权与王权关系的讨论,故排除D项。

2.【答案】D

【详解】

《后汉书》记载“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而许慎认为“纸是以絮为原料,苫为工具所制得”,由两者的材料可以判断,其描述的纸不是同一物质,D正确;缣帛是丝织品,不是纸的别称,排除A;蔡伦造纸术中所用物品不是“絮”,排除B;材料中涉及到的被称为纸的物品是成品,无法断定其原料构成,因此造纸原料不断变化在材料中无法断定,排除C。

3.【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扶危定倾之心”可知,这反映了顾炎武和黄宗羲二人都强调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故D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故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反对宋明理学的思想,故B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提倡公平法治的主张,故C选项错误。

4.【答案】D

【详解】

根据“我们必须很好地区别只以个人的力量为界限的自然自由,与被公意所约束着的社会自由”可得出其强调人不是完全自由的,自由是有一定限制的,只有有限的自由才能获得全社会的更加自由,因此说明了社会契约强调有约束的而非完全的自由,故D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材料强调自然自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君主制,排除C。

5.【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思想,认为做学问应该有益于国计民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C正确;ABD属于理学的主张,排除。

故选C。

6【答案】A

【详解】

考査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的主要成就。

材料信息显示,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心情,因而具有时代性,故A项正确;柴可大斯基的音乐是否具有导向性,仅从材料信息中不得而知,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出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具有传承性的信息,C项错误;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未必就表明作品具有理想性,D项错误。

7.D【解析】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的基本国情,我国制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以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从而带动和支持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也就是保证国家建设的同时,又注意逐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故选D。

8.D【解析】依据材料“1953年”“一改往日遵循官方节日传统的做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的逝世给长期处于政治高压下的苏联文学带来了一次“喘息”的机会,文学创作上也恢复了一定的自由,突破了只描写工业成就、歌颂英雄人物的固定模式,将爱情和追求个人幸福作为文学创作的主旋律,这股新的文学潮流称作“解冻文学”,故选D。

A、B、C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9.B【解析】由材料“董仲舒以阴阳解《春秋》灾异后,臣民多借助天象变异的时机抨击时弊、讥讽权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汉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B项。

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材料强调的是“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C、D与材料主旨不符。

10.B【解析】从材料可知,“内阁指令”的取消使得皇帝对政治的控制力有所加强,故选B项。

A项说法错误,德国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政府决策程序的完善;从材料无法得出普鲁士的地位问题,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经过了不断地革命或改革”“呈现出剧烈震荡和深远回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中,保留了君主制和议会传统,体现出政治妥协和渐进发展的特点,故B项正确。

英国采取了革命和改革的手段,是材料表述的现象,不能揭示出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虽然英国君主立宪制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体现的特点,与是否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无关,故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使党员人数迅速增加,故选择B项。

1922年中共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截至1925年以前党员人数增加并不明显,排除A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排除C项;此时中共工作的重心依然在城市,没有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从“废嫡”到“以嫡立”反映了商代王位继承方式的改变,故A正确。

B、C、D在材料均无法体现,故排除。

14.【答案】C

【解析】科学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故C正确;ABD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5.【答案】B

【解析】“苏州开埠通商,所有筹办缥丝、纺纱各厂及内河行驶小轮各事宜,除江宁、苏州、上海各设商务总局,派员督饬办理外,并照会在籍绅士分别经理”表明苏州开埠通商以后,促进了当地近代工业的发展,故B正确;官僚资本、资本输出、市场材料未体现,故ACD错误。

16.【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该作品具有荒诞不经的特点,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特点,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空虚和浑浑噩噩的状态,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7.【答案】B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的一五计划已经结束了;B.美国下苏联出口技术和生产设备。

是因为当时美国要摆脱经济危机,拓展海外市场;C.美国和苏联的国家利益不是一致的,意识形态更不会趋向统一;D.1935年还没有形成联盟关系。

18.【答案】C

【解析】A.宋朝只是对于新兴经济部门管理宽松,并不意味着丧失对经济的掌控能力,故A错误;B.宋朝的经济基础为自然经济,其主体地位未发生改变,故B错误;C.宋朝统治者对新行业管理宽松,客观上为这些新兴的经济领域发展留下了回旋的空间,故选C;D.材料未提及新兴行业的发展状况,无法体现“冲击”,且与史实不符,故D错误。

1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前年香港回归了”“从此以后,我们真正是金瓯无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书应作于1999年澳门回归之前,故B选项符合题意;“一国两制”提出之初是在1980年代,“九二共识”达成于1992年,两岸实现停火是在1979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排除A、C、D三项。

20.【答案】B

【解析】禹死后传位于儿子启,引发了诸多势力不满,这恰恰说明夏初的传子制度并未牢固确立,而从夏朝王位继承来看,更多的是兄终弟及,故A项错误;夏启取得王位并通过征服手段灭各种反对势力,这实现了由“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史性转变,这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变革,故B项正确;启是通过世袭继承王位,材料并未指出夏启是通过战争手段夺取王位,C项错误;

启是通过世袭继承王位,并非通过禅让方式,排除D项。

2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专司蔬菜种植的“菜户”筛选、培育…马铃薯迎来了第一个种植高峰,开始走向平常百姓”可知马铃薯从明末传入中国后直到清代中叶才出现种植高峰,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模式的自给自足和封闭性阻碍了马铃薯的快速推广,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未体现经济价值角度对人们扩大种植马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