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8366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docx

《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docx

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

中国法制史复习要点

绪论

掌握:

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

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

第一章 夏朝的法律制度

着重掌握:

法律起源于夏朝的依据。

掌握: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监狱的名称。

一般了解:

赎刑起源于夏朝。

夏朝法律制度的特点。

复习要点:

刑:

刑法或刑罚。

法:

具有均平、公正、不偏不倚的思想。

律:

强调法律统一适用。

历史各阶段的适用:

刑(夏商西周)――法(李悝法经开始)――律(商鞅改法为律)――宋刑统――律――法(清末修律改律为法)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奴隶制五刑:

大辟、膑辟、宫辟、劓、墨。

昏、墨、贼,杀。

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

夏朝的赎刑制度,可依罪轻罪重用铜赎罪。

夏朝监狱名称:

圜土、均台、夏台。

第二章 商朝的法律制度

着重掌握:

掌握: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奴隶制五刑。

各个刑名的名称。

劓殄。

继承制度。

嫡长继承制的原则。

监狱的名称。

一般了解:

刑事立法指导思想“天命、天罚”。

刑名从商。

罪名。

复习要点: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刑事立法指导思想;神权法思想“天命、天罚”。

刑名:

“刑名从商”说明商朝刑名比较完备。

罪名:

(1)不吉不迪:

行为不善,不按商王指出的正道办事。

(2)暂遇奸宄:

欺诈奸邪,犯法作乱。

(3)不有功于民:

禁止无故动用民工。

继承立法三阶段:

1、实行兄终弟及,辅以父死子继。

2、又规定了父死子继。

3、逐渐实行嫡长继承制。

嫡长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监狱名称:

“牖里”、“羑里”、“囹圄”。

第三章 西周的法律制度

着重掌握:

立法指导思想。

定罪量刑的若干原则。

婚姻制度(婚姻管理机关、缔结原则、六礼程序、七出七去、三不去)。

掌握: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礼及其内容作用。

刑事立法指导思想。

五听。

一般了解:

宗法制度。

礼与刑的关系。

《吕刑》。

法律形式。

刑罚世轻世重原则。

刑名。

死刑的不同执行。

罪名。

田里不鬻制度。

质剂。

傅别。

中央、地方司法机关名称。

民事刑事区分。

民事刑事诉状名称。

束矢、钧金。

“两造具备”。

“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

上诉期的根据、规定。

监狱的名称。

复习要点:

宗法制度:

1、按宗法等级原则实行的分逢制奠定了奴隶制政权组织的基本形式。

2、宗法制为统治权利的“嫡长继承”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

礼的内容和作用:

1、周礼是西周奴隶制社会的根本法,起到调整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作用。

2、周礼以“别贵贱”、“序民人”为内容,起到了“防民”、“整民”的重要作用。

礼和刑的关系:

1、礼和刑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共同服务于奴隶主阶级的专政。

2、礼靠刑的强制力实施,刑以礼的原则为指导。

“出礼则入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

“明德慎罚”、“以德配天”,“亲亲”、“尊尊”。

刑事立法指导思想:

1、“义刑义杀”的指导思想。

2、“明德慎罚”的指导思想。

西周的法典:

九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吕侯制吕刑。

根据夏朝赎刑制度规定赎刑之法。

法律形式:

1、誓;2、诰;3、命;4、礼;5、遗训;6、殷彝。

定罪量刑的若干原则:

1、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2、区分眚(过失)、非眚(故意)、非终(偶犯)、惟终(惯犯);3、慎册浅深之量以别之;4、罪疑从赦;5、“刑罚世轻世重”,“刑新国用新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刑名:

1、死刑;分为两类,一是对公族施用,一是对没有爵位的奴隶主和平民施用。

坐嘉石为拘役刑。

罪名:

不孝不友罪,不孝,是指不孝敬父母,不友,是指不恭敬兄长。

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是强盗罪和强盗杀人抢劫罪。

群饮罪。

土地制度:

田里不鬻。

买卖契约的名称叫质剂,债务契约的名称叫傅别。

婚姻立法:

媒氏是婚姻管理机关

婚姻缔结原则:

同姓不婚;附远厚别。

结婚程序“六礼”:

采纳、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婚姻关系解除条件:

七出、七去。

三不去:

“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西周的司法机关:

一、中央司法机关:

大司寇、小司寇、士师;二、地方司法机关:

乡士、遂士。

西周已经区分了刑事诉讼(狱)和民事诉讼(讼)。

刑事案件的诉状叫“剂”,民事案件的诉状叫“傅别”

起诉要交诉讼费,民事案件要交“束矢”,刑事案件要交“钧金”

开庭审理,要把当事人双方都传唤或拘役到庭,“两造具备”才能审理。

“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

五听:

一曰辞听,听当事人的陈述,如果理屈则言语错乱;二曰色听,观察当事人的表情,如果理亏,就会面红耳赤;三曰气听,即听当事人陈述时的呼吸,如果他没有理,就会紧张的喘息;四曰耳听,即审查当事人的听觉反应,如果他没有理,就会紧张的听不清法官的话;五曰目听,即观察当事人的眼睛,如果他没有理,眼睛就会失神,或浑浊不清。

这种察言观色的审查方法,尽管还不太科学,但他是奴隶主阶级在长期司法审判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也是最早对犯罪心理分析的尝试,所以为后世封建者所采用。

上诉:

当事人对判决不服,允许上诉,叫“乞鞫”。

根据地区的远近,西周法律不同的上诉期限。

“国中一旬,郊二旬,野三旬,都三月,邦国期(一年)。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着重掌握:

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书,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

掌握:

公布成文法所引起的论争及其实质。

战国时期立法指导思想。

法经。

一般了解:

邓析造竹刑。

商鞅改法为律。

复习要点:

一、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于鼎”,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

子产公布刑书时,遭到以叔向为代表的旧贵族的反对。

邓析造竹刑;《竹刑》是春秋时期郑国的邓析在竹简上所著的刑书。

就是把法律条文写在竹简上,这在法律发展史上又是一大进步。

竹刑是邓析私人所编,并无法律效力。

后来被郑国国家认可采用,才产生了法律效力。

竹刑比刑鼎便于携带和流传,是封建地主阶级对法律改革的又一成果。

晋国铸刑鼎,公布成文法,遭到孔丘的反对,孔丘认为成文法打破了奴隶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

成文法的公布,结束了法律只藏于官府不使民知的秘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标志着奴隶制法制瓦解,封建法制开始建立,从而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

二、李悝的《法经》: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诸侯国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著“法经”六篇,它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

法经共有盗、贼、囚、捕、杂、具六篇。

一至四篇为“正律”,第五篇“杂律”主要是惩办盗贼以外的犯罪,第六篇具律是关于加减刑的规定,即一般的判刑原则。

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所以将此两篇放在篇首。

其主要内容是惩办盗贼,以保护地主阶级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其基本特点是:

保护新兴地主地主阶级的私有财产和人身安全;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统治秩序;“一断于法”,打破“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体现法家“重刑轻罪”的思想。

《法经》在我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在当时对各国立法产生了影响。

如,商鞅就是携法经入相于秦,在法经的基础上制定了《秦律》。

同时,对以后的封建立法也有很大影响;其次,法经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阶级本质是:

第一,它的锋芒主要指向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第二,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第三,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三、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立法指导思想:

(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与百姓者也。

(3)重其轻者。

商鞅以法经为蓝本,改“法”为“律”。

第五章     秦朝的法律制度

着重掌握:

定罪量刑的原则(身高定责任年龄)。

掌握:

立法指导思想。

云梦秦简。

中央行政管理体制(三公九卿制)。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最高司法机关。

受诉案件类型(公室告和非公室告)。

一般了解:

法律形式。

三重选官法。

刑名。

罪名(以古非今罪、非所宜言罪、不得兼方罪)。

起诉形式。

读鞫和乞鞫。

监狱的名称。

复习要点:

一、立法指导思想:

(1)法令由一统,意思是全国都要实行统一的法律令,并且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

(2)事皆决于法,这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以法治国”的主张。

(3)以刑杀为威,主要表现在法网严密、严刑重罚、滥施刑罚。

二、云梦秦简:

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地发掘出大量记载秦朝法律令的竹简。

竹简上记载的法律文书包括法律令、法律答问和司法文书等三个部分,为研究秦代法律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共1155枚,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

三、法律形式

(1)律,商鞅改法为律,律自秦始。

(2)令、制、诏,命、令、制、诏,从法律意义上说没有什么区别。

(3)式,最早出现于秦。

(4)法律答问,对秦律以问答的方式作解释,类似后世的《律疏》,是我国古代注疏法律的滥觞。

(5)廷行事,司法机关的判例。

行政立法:

1、中央行政管理体制“三公九卿制”2、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郡县制。

三重选官法:

一重客士,即重用其他诸侯国的贤人能人;二重军功,起用有军事才能的人;三重法律,选用懂法的人作官。

五、定罪量刑的原则

(1)关于责任年龄:

秦以身高确定责任年龄.

(2)区分有无犯罪意识:

有无犯罪故意是认定是否构成犯罪的标准。

(3)区分故意与过失:

秦律将故意称“端”,过失称“不端”。

故意犯罪从重,过失从轻。

(4)并合论罪:

在数罪并罚的情况下,将数罪合并在一起处罚的原则。

(5)共犯加重:

5人以上共同犯罪的要从重处罚。

(6)自首减刑:

秦律将今天的“自首”称为“自出”。

(7)诬告反坐:

秦律将故意捏造事实,向司法机关控告他人的行为称作“端告”,“端告”重罚。

秦律对控告别人犯罪而与事实不相符担不是出于故意者叫做“告不审”。

四、刑名

(1)死刑

a具五刑,肉刑与死刑并用的刑罚。

b族刑,因一人犯罪而诛灭其亲族。

c定杀,将罪犯活着投入水中使其淹死)。

d坑,活埋。

e其他死刑处决手段,如磔、戮、腰斩、枭首、弃市、绞、剖腹等。

(2)肉刑,沿用墨、劓、剕、宫、笞,增加了肉刑和劳役刑并用的刑名。

(3)作刑,对犯罪者施以强制劳作的刑罚。

a城旦,强制男犯白天修长城;舂,女犯淘米。

b鬼薪,强制男犯上山砍柴以供宗庙祭祀之用;白粲,强制女犯淘米。

c司寇,强制男犯到边远地区防范外寇;作如司寇,作相当于司寇的劳役。

d罚作,强制男犯到边远地区戍守;复作,强制女犯到官府服劳役。

(4)迁,把犯罪者迁到边远地区的刑罚。

(5)赀。

(6)谇,训诫。

五、罪名(秦朝的罪名充分体现了封建统治的专制主义)

(1)贼杀伤罪(主要针对农民群众对地主和官僚的反抗制定的)

(2)盗徙封罪(偷偷地移动田界的标志)

(3)以古非今罪(以过去的事例指责现时的各项政策和制度都构成犯罪)

(4)妄言罪(指煽动反对或推翻秦朝统治的言论)

(5)非所宜言罪(就是说了不该说的话)

(6)投书罪(投递匿名信)

(7)不得兼方罪(一个人不得兼营两种方术)

六、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1)“廷尉”为全国最高司法审判机关,他的主要任务有:

1)负责皇帝诏令审理的案件;2)审理地方送来的疑难案例以及重大案例的复审。

(2)秦的地方司法机关由地方行政机关郡守、县令长兼理。

(二)诉讼制度

1、诉讼形式

(1)根据秦朝的起诉人分两种:

一是由官吏提起的诉讼,相当于近世的公诉;二是由一般平民提起的诉讼,相当于近世的自诉。

(2)“公室告”和“非公室告”。

所谓“公室告”,即控告他人的贼、盗行为,官府予以受理。

而所谓“非公室告”,即父母对儿女盗窃自己财产的行为提出控告,儿子对父母、奴婢对主人加诸在自己身上的刑罚提出的控告,官府不予受理。

2、审判程序,秦的司法机关对当事人的审讯步骤大致如下:

(1)听取当事人的口供。

(2)根据其口供的矛盾之处和不清楚的地方提出诘问。

(3)对多次改变口供,不老实认罪服罪者,施加刑讯。

但秦统治者不主张司法官吏使用刑讯逼供。

他们把审讯效果分为“上”、“下”、“败”。

(4)审判后,作出判决,并“读鞠”。

秦朝“囹圄成市”

第六章 两汉的法律制度

着重掌握:

定罪量刑的若干原则。

掌握:

法制指导思想的变化。

法律形式。

女徒顾山。

汉初刑制改革。

券书。

弃妻畀所赍。

春秋决狱。

一般了解:

九章律。

察举制度。

致仕。

罪名。

书面遗嘱(遗令、先令书)。

最高司法机关廷尉。

对不同的人逮捕和羁押有何不同。

秋冬行刑。

中央监察机关。

地方监察机关。

重点问题:

约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部进入关中,针对当地民众长期遭受秦朝严刑峻法的残害,为争取民心,遂与百姓约法三章:

杀人偿命,伤人与盗窃抵罪,其余秦法一律废除。

这时西汉政权立法的开端。

汉初的刑制改革(法制指导思想的变化)

A、汉文帝废除肉刑

以缇萦上书为起因,公元前167年汉文帝下诏废除肉刑,着手改革刑制。

根据文帝的诏令,丞相张苍和御史大夫冯敬共同议定了修改现行刑制的方案,并得到文帝的批准。

其具体内容是:

以徒刑、笞刑、死刑分别取代墨刑、劓刑和剕刑。

即墨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劓刑改为笞300,斩左趾改为笞500,斩右趾改为弃市。

B、汉景帝进一步改革笞刑

景帝时期,进行过两次笞刑改革,内容涉及两个方面。

第一,减少笞数。

第一次将笞500改为笞300,笞300改为笞200。

第二次将笞300改为笞200,笞200改为笞100。

第二,制定《箠令》。

《箠令》规定箠即笞杖长五尺,宽一寸,末端厚半寸,用竹板制成,须削平竹节;笞打部位限于臀部,中途不准更换行刑人。

该法令进一步规范了笞刑。

C、意义

文景时期废除肉刑的改革,在中国法制史上意义重大。

它是中国古代刑制由野蛮阶段进入较为文明阶段的标志,而且也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同时为封建刑制向新“五刑”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法律形式:

两汉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律、令、科、比、春秋经义和法律解释等。

律是经常适用的基本法律形式,即法典;令是皇帝的命令,也叫诏或诏令,其效力比律高可变更或代替律的规定;科是针对某类事的一个方面制定的法律文书;比是可以用来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春秋经义是汉朝在断案时,如遇无正条,又无适当判例可依的情况下,才附会法律作为断案的根据;法律解释盛行于东汉。

西汉时有杜周、杜延父子,经他们解释的法律,世称“大杜律”、“小杜律”。

这些解释如符合朝廷要求,也被采用为断案的根据。

定罪量刑的原则

A、关于刑事责任年龄:

秦律以身高确定刑事责任年龄,而汉委是直接按年龄来确定刑事责任。

B、关于法律时效问题:

即法不溯及既住原则。

这一原则确立于汉成帝时期的淳于长大逆案。

C、亲亲得相首匿:

指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除谋反、大逆以外,可以互相首谋隐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

最早提出这一伦理原则的是孔子,将该伦理原则上升为刑罚适用原则的是西汉宣帝。

这一原则因其弘扬封建的伦理道德而为后世的封建法律所肯定。

D、先自告除其罪:

自告即自首,指犯罪者在其罪行未被发觉以前到官府认罪,可免除刑罚,但“造意”者虽自告也不能免其罪,汉代这一原则在秦律自首减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

E、贵族官僚有罪先请:

汉朝法律受儒家思想影响,一反法家“刑无等级”的传统,将西周“刑不上大夫”的司法特权正式法律化,确立了先请的刑罚原则。

即某些官僚贵族犯罪后,一般司法机关不得擅自处理,须奏请皇帝,根据其与皇帝的亲疏远近、官职高低、功劳大小,决定刑罚的适用及减免。

罪名

群饮罪:

即多人无故群饮的行为。

通行饮食罪:

即为起义农民通情报、当向导、供给饮食的行为。

见知故纵罪:

即无论民众与官吏,见知有人犯法,特别是贼盗,必须举告,否则就是“故纵”,依律与之同罪。

1、买卖契约:

汉代买卖契约叫券书。

凡建立买卖关系要订立契约,一式两份,买卖双方各执其一,日后发生纠纷,则以契约为证。

2、债务契约:

汉代债务契约叫傅别

弃妻畀所赍:

意思是由丈夫提出离婚,允许女方将出嫁时的财务带走。

继承制度,汉代已经有遗嘱继承。

书面遗嘱叫“遗令”也叫“先令书”。

春秋决狱:

汉朝在断案时,如遇到律无正条又无适当判例可依的情况下,便以《春秋》经义附会汉律作为断案的依据。

第七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

着重掌握:

北齐律。

掌握:

魏律体例和内容的改革。

晋律体例和内容的发展变化。

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准五服以制罪,八议、官当入律,重罪十条)。

刑罚制度进一步改革表现在三个方面。

中央审判机关(北周特殊)。

一般了解:

立法的主要成就(封建五刑)。

直诉制度(登闻鼓)。

监察机关名称(北周特殊)。

复习要点:

魏律:

三国时期魏国的一部主要法典。

公元229年(魏明帝太和三年)陈群、刘劭等增删汉律而成。

魏律是在汉《九章律》的基础上,该兴律为擅兴律,删除厩律,该具律为刑名并列于全律之首,增加劫掠、炸伪、告劾、毁亡、系训、断狱、请赇、惊事、偿赃和免坐等十篇。

魏律对两汉相沿的旧律进行了一次大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项:

(1)增加了篇条,基本上解决了篇少导致的漏罪

(2)该具律为刑名,冠于律首,改变了汉律不符合篇章体例的状况

(3)吸收律外的傍章科条,调整、归纳了各篇的内容,使得内容简约,而且体例通顺

(4)在律中正式规定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特权的“八议”条款,这一规定表明封建等级原则的进一步法典化

(5)在刑罚制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法定刑有死刑、髡刑、完刑、作刑、赎刑、罚金、杂抵罪;并减轻某些刑罚,如废除投书弃市,限制从坐的范围,禁止诬告和私自复仇,等等。

晋律:

三国时期晋代法律的总称(主要是《泰始律》和张斐、杜预对它的注释,所以后世人又称为“张杜律”),晋武帝泰始三年完成,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推行全国的法典。

晋律以汉律、魏律为基础,共20篇、620条。

晋律比魏律有进一步的发展:

(1)严格区分律令的界限,提高正律的地位。

(2)篇章设置更加合理,法律条文简要得体。

(3)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化。

(4)从晋律的内容看,“礼律并重”,如第一次将“服制”列入律典,按照丧服的五个等级来加减刑等。

(5)晋律适应士族地主和官僚地主的需要,规定了一系列保护他们特权的法律,如专门规定"杂抵罪"的刑罚,即以夺爵、除名、免官来抵罪。

北齐律:

南北朝时期北齐的法典,共12篇,949条,篇目依次为名例、禁卫、婚户、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

它沿用了前代法律中的“八议”,新列了“重罪十条”,以“科条简要”而著称,是南北朝后期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法典,对以后的隋唐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一部上承汉魏律之精神,下开隋唐律之先河的重要律典。

立法的主要成就:

三国两晋南北朝立法活动的主要成就是:

1、法律形式方面。

封建法律形式基本上确立了律、令、格、式四种。

为隋唐法律形式奠定基础。

又有科、比、格、时等形式的出现,它们互相补充,成为统治阶级手中灵活的武器。

2、律典体例方面,律典体例增强了科学性。

改具律为名例律,置于律首,使其在整个法典中起“纲领”的作用。

3、法律概念方面,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化,比较精确地解释了一些重要的法律概念;4、刑罚制度方面,基本上确立了封建制的五刑(笞、杖、徒、流、死)体系;5、律典内容方面,因是置宜地丰富了封建律典的内容。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在中国封建法制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八议:

所谓“八议”,即“议亲”(皇帝宗室亲戚)、“议故”(皇帝故旧)、“议贤”(有封建德行的人)、“议能”(有才干的人)、“议功”(对封建国家有大功勋者)、“议贵”(大官僚贵族)、“议勤”(为封建国家服务卓著勤劳的人)、“议宾"(前朝的统治者及其后代)。

这八类人犯罪,依法享有免刑或减刑的特权。

这种制度使得贵族官僚地主更全面地获得了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加深了广大人民的苦难。

官当:

北魏和南陈的法律创立了"官当"制度,即允许以官品或爵位抵罪。

北魏律规定: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每等爵位可抵三年徒刑。

南陈律规定了可以用官位折抵不同的期限的徒刑。

这种官当制度,进一步赋予封建官僚以法律特权,使其可以逃脱法律制裁。

重罪十条:

“重罪十条”即后世封建法典之“十恶”,始于北齐律。

它是将危及封建国家根本利益的十条最严重的罪名,集中置于律首,以强调这十种犯罪是打击的主要对象。

北齐律规定的重罪十条分别是:

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

犯这十种罪,不在八议的论赎范围之内。

隋唐直至明清封建法典所规定的"十恶",就是在此基础上稍加损益而成的。

北齐律所规定的重罪十条包罗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把礼法结合起来,使法律更好地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封建统治的秩序。

“准五服以制罪”晋律第一次将儒家的“服制”列入律典,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

刑罚制度进一步改革:

1、废除宫刑;2、改革妇女从坐制度,“在室之女,从父母之诛”,已嫁之妇,只“从夫家之罚”;3、定流刑为减死之刑。

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中央审判机关仍为廷尉,或称大理。

北周称为秋官大司寇。

(二)诉讼制度:

以皇帝为首的中央政府对司法权的控制日趋加强。

首先,封建皇帝更加频繁、直接地干预和参与司法审判,最高审判权已掌握在皇帝手中,皇帝亲临听讼和录囚,建立“登闻鼓”直诉制度;其次,规定了严格的死刑复核制度,死刑处决权由皇帝控制;再次,加强了自上而下的司法监督;最后,限制了人民的诉讼权利。

(三)监察机关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这一时期监察机关的明显发展是建立了皇帝直接领导的独立的监察机关-御史台。

北周称“宪司”。

第八章 隋唐的法律制度

着重掌握:

开皇律的主要内容。

唐律的主要特点和历史地位。

掌握:

法律形式。

大唐六典。

刑事立法定罪量刑的原则(法定特权,自首、同居相隐、共犯、二罪以上俱发、本条别有制与例不同、断罪无正条)。

五刑。

十恶。

保辜期限。

牵掣。

婚姻关系缔结的要件。

结婚之限制。

离婚。

中央司法机关。

三司推事。

一般了解:

唐初立法总方针和指导思想。

唐一代适用的法律。

唐律的结构。

三省六部制。

丁年。

赋税立法。

市司。

审理案件的要求(回避)。

监察机关。

复习要点:

一、开皇律:

隋文帝即位后,命高颖等人制新律,开皇三年,又命苏威、牛弘等人修新律而完成了“开皇律”,共12篇,500条。

开皇律更定刑名为笞、杖、徒、流、死,废除了前朝的一些酷刑,规定了八议之制,将北齐的重罪十条发展为十恶大罪。

开皇律上承汉律,下开唐律,在中国法制史上有重要地位。

二、隋炀帝杨广修订《大业律》。

三、唐初立法指导思想:

唐初立法的指导思想同当时“安民立政”为总方针政策密切相关,1、礼刑并用,2、法令简约,3、宽仁慎刑。

四、唐朝的立法概况

1、高祖武德元年,制定五十三条新格。

随后制定《武德律》、《武德令》、《武德式》。

2、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完成《贞观律》、《贞观格》、《贞观令》、《贞观式》。

3、唐高祖时期,编纂《永徽律》,颁布《永徽律疏》。

4、唐玄宗开元时期,制定《唐六典》三十篇。

内容涉及国家机关的职掌和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中国封建时代最早的一部综合性行政法典,此后,封建的行政法规基本上从刑律中分出来,自成一个部门。

5、唐宣宗时,编成了一部《大中刑律统类》。

这种把令、格、式混在一起的刑统,改变了自秦、汉以来律的传统体系,至五代、宋代成为法典的主要形式。

五、唐朝的法律形式

(一)律,刑事法规,相当于近代的刑法典

(二)令,关于国家体制和基本制度的法规

(三)格,国家机关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据以办事的行政法规

(四)式,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

令、格、式都具有行政法规的性质,是从积极方面规定的制度、方针、政策、办事章程等,违反了这些规定,就要以律来处罚。

六、《大唐六典》是唐代一部具有行政法典性质的官修政书。

它是保存至今一部最早的、完整的、具有封建国家行政法典性质的文献,是研究唐代行政立法的重要资料。

《大唐六典》的颁布,在中国行政立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对唐以后历代会典的编纂具有深远影响。

七、隋唐时期最高行政机关是三省六部。

三省是指中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