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模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8440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模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模板.docx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模板.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模板.docx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模板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_模板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3、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自学生字,不理解的词做上记号,后查字典做好解释。

   2、雷利是说给谁听的呼声?

都说了些什么?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你们看:

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无虑……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的形势发言。

   2、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3、有许多孩子也跟大家有相同的语言,我们烈士的儿子雷利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呼声吧。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辨字组词。

   3、解释词语的意思。

   4、请个别同学朗读课文。

   5、说说文章主要将了什么?

    (这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信中呼出了自己的心声:

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再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两部分。

   1、怀念为维和而牺牲的爸爸。

   2、通过加利先生向全世界呼吁。

  四、指导朗读。

   1、读出对爸爸的崇敬、思念之情。

   2、读出孩子心中强烈的渴望。

  五、小结

    世界需要和平,让我们为世界的和平出一份力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

   1、听写词语

   2、请个别同学朗读课文。

  二、继续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写这封信?

    因为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这句话你读懂了吗?

这些战争是必须发生的吗?

   2、面对这些不必要的战争,作者说应该怎么做呢?

    讨论:

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呢?

  3、了解写信的格式,准备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一封信。

    想想你要对这些孩子说什么?

    鼓励他们不要灰心要勇敢地维护和平。

    告诉他们有多少人关心他们,爱护他们。

    谈自己对他们的帮助。

  三、课堂练笔。

    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一封信。

  四、作业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写信。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平”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的学习,增进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了解,激发对革命导师的崇敬。

   2、通过自读,懂得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知道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事业基础上的。

  二、教学重点:

   1、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

   2、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㈠导课。

  1、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友谊。

  2、在上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通过自读,体会出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

  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表现在哪些方面。

  1、齐读第4自然段。

  2、指名回答。

(生活上、事业上)

  ㈢学习第2、3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读书,思考:

从生活上怎样看出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

  2、用读的方式汇报,坚持自读、自悟、自评、互评的原则。

  3、点拨。

  “竭尽全力”(举例)

  “宁愿”(取舍)牺牲精神

  4、思考:

为什么恩格斯要这样帮助马克思?

(联系上下文说说)

  重点理解“共同目标”,目标指什么:

(在人类创建一个美好的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推翻资本主义社会。

  5、小结:

恩格斯在生活上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支持了他的事业表现出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那么在事业上他们又是怎样做的?

表现出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

  ㈣学习5、6、7自然段。

  1、默读:

哪些词句让你感受最深,请你作上记号,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2、边读边重点体会课后思考,练习2的句子。

  “每天下午”讨论的次数多。

  “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讨论范围广。

  “一连谈上好几个钟头”讨论得深入。

  “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激烈争论”探求真理时态度严肃。

  “无微不至”没有一个细微之处照顾不到的。

  “时时刻刻”经常的。

  ......

  (这些内容通过读理解)

  3、引读第7自然段,思考:

从哪儿看出他们是无微不至相互关怀的?

  4、重点读懂:

“竭尽全力”、“毅然”、“骄傲”。

  5、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做?

(为了共同的目标)

  ㈤看插图,说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干什么?

  ㈥学习第1、第8自然段。

  1、男生读第1自然段,女生读第8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谈:

合作四十年,创造了马克思主义。

  ㈦.总结全文。

  通过学习,谈一谈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

  板书:

    伟

    大 生活上

    的      共同目标

    友 事业上  合作四十年

    谊      创造马克思主义

12《伟大的友谊》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五

刘宗海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

   2、学习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有详有略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斩钉截铁”“坚强不息”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地部分。

  二、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学习有详有略的写法。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任务:

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第一、第二两段。

    第二课时完成任务:

学习三、四、五三段,落实相关教学要求与教学重点。

  

  一、明确学习目标。

  1、课后思考练习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2、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师述:

这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出示小黑板)你们还可以提出预习中遇到的不理解地方,说出来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国共产党同讨论。

  二、分段感知教材,逐步达标。

  

(一)感知教材第三段,完成思考练习1第1个问。

  1、学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后,为什么往三面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

动手在书中做记号。

  2、讨论

  

(1)为什么往三面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转移?

  

(2)他们的态度如何?

用“斩钉截铁”造句。

  (3)可以看出他们有什么样的精神?

  

(二)感知教材第四段,完成思考,练习1第2个词。

  1、播放电影片段,这是课文哪一段内容?

  2、听课文朗读,思考,向顶峰攀登的过程中五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的?

  3、讨论。

  

(1)第四段前两句写什么,后几句写什么?

  

(2)划出描写班长动作的词语,并简单说说词的意思,可做动作帮助理解。

  (3)这段中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4)“用石头砸”换成“扔”“投”“掷”等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5)“石头像雹子一样”说明了什么?

  (6)这段详写的是谁?

设疑全文哪几段详写。

  (三)感知教材第无段,完成思考,练习1第3问。

  1、播放电影片段,这是哪一段内容,看完后有和感想。

  2、出示课文投影,情感引读。

  3、老师在引读中添加了哪几个关键性的词语?

  4、五壮士的英雄形象——顶天立地。

  5、他们对人民——满怀深情。

  6、对敌人——无比轻蔑。

  7、对死亡——视死如归。

  8、第五段中,哪些表现动作的词语有力地描绘了五壮士地英雄形象,表象了他们对党和人民无限深情,对敌人无比蔑视,表现了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请在书上加着重号,请一个在投影片上加。

  9、结合插图理解“屹立”。

  10、比较“眺望”和“望望”。

  11、再次进行“情感引读”。

(根据第一次朗读效果决定)

  12、理解“坚强不屈”,并造句。

  三、释疑.总结.

  1、解决生提疑问。

  2、填空。

  五壮士_______人民,________敌人,为祖国为人民__________。

  3、这三段中,详写了哪几段,为什么要详写。

  四、扩展。

  1、学生谈自己还知道哪些英雄故事,学习他们什么样的精神。

  2、结合实际,谈对战争的看法。

  板书设计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抢 夺 插 举 砸

        屹立 眺望 望望 纵身跳下 昂首挺胸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相思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

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

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

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

作者的“身”在哪里?

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

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

作者的身在哪儿?

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

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

身在征途)

  师:

作者的“心”又在哪里?

(板书:

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

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

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

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

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

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

(播放音乐、画面)

  师:

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

  (三)对比引读

  师: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

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

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

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

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

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

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

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

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

《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

(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

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

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

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

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

我只能──(齐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

我只能──(齐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

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

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

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

长相思。

  师引: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

长相思。

  师引:

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

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

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

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

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点评】

  教师的设计思路虽寥寥几条,却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深度,不愧是居高临下,站在语文课程最本质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

更为可贵的是,这全新的理念就像一篇文章的“魂”,紧紧地系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目标抓住了古诗文的情和味,又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以移情想象、质疑、情景诵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

  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步步为营。

第一个环节,通过借助注释、观看插图、穿插诵读、静心默读和教师精辟的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征程,初步感受作者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

之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同构出征程中的艰辛和故园其乐融融的安逸生活,引发学生对作者此刻矛盾心情的进一步感受。

再通过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和情调,用鲜明对比而又层层递进的引读,使学生和作者思乡到几近破碎的心灵碰撞,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以至心心相印、感悟极深。

  充满诗情画意的、字字荡漾激情的、敲击学生心灵的互文印证环节的设计,使课堂教学令学生陶醉。

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自然使学生对诗文认识的高度陡然提升,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孰重孰轻就自在言内了。

这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充分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才华。

  长相思教学设计

(二)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中,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移情想象之中构建“故园”的丰富生活场景,体味作者“忠孝难两全”的矛盾心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

  1、师: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

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出示课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请学生朗读。

  4、思考:

这句诗中以什么来衬托思乡之情?

  5、师:

今天我们学习《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

《长相思》

  6、解题、质疑:

  

(1)“相思”是什么意思?

  

(2)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3)指导读题,注意长的读法,意味深长些。

  (设计意图:

以古诗文引入主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这一单元就是以“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课文,不偏不移,与主题相吻合。

让学生质疑,更能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走近文本。

  二、走近《长相思》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提醒读音:

ɡūo聒

  ɡēnɡ更

  2、指名读:

ɡūo聒ɡēnɡ更

  3、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4、出示课件: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5、根据停顿的节奏,再次请同学们朗读,读得要有韵味。

  (设计意图:

朗读有助于真切地感受课文,有助于因声明义,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

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读出语感,读出独特体验。

  三、走进《长相思》

  1、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释,(出示课件)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①程:

道程,路程。

  ②榆关:

即山海关,古名榆关,明代改今名。

  ③那畔:

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④帐:

军营的帐篷,千帐指军营之多。

  ⑤更:

ɡēnɡ,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⑥聒:

ɡuō,喧闹,嘈杂……

  ⑦故园:

故乡,家园。

  ⑧此声:

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

  3、评价。

  4、思考:

此时此刻纳兰性德在相思谁呢?

从哪里知道?

  5、思考:

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

  6、交流:

作者此时身在哪里?

身在何方?

  7、师小结:

同学们说的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

一句话:

“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

身在征途)

  (设计意图:

把握文本主要思路,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融进文本,我用一个“身”来将学生带进文本,让学生的思绪一下集中起来。

感悟作者行军的艰辛。

  8、指导朗读:

“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师小结:

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

他怎样想呢?

怎样相思呢?

  9、思考:

作者怎样相思?

想到怎样?

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

(板书:

心眷故园)

  10、让学生怀着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齐读《长相思》。

  (出示课件放背景音乐。

  11、想象词的意境:

  师引导:

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他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画面。

看,在这风雪交加的的夜晚,他来到帐篷外,他在看什么?

想什么呢?

(出示课件)

  12、师小结;是呀,此时只能聆听寒风呼啸的声音,看到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

  (设计意图:

以观看书上的画面加上配乐朗读让学生走进纳兰性德的内心,学生的情感较好体现出来。

  13、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

  

(1)师引导:

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2)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

  (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正黄旗满州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

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

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

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3)展开想象:

作者在故园白天可能与朋友在做什么?

晚上可能和家人做什么呢?

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出示课件)

  在楼阁亭下,与朋友。

  灯光下,他在教孩子。

  灯光下,他在帮妻子。

  灯光下,他在帮父亲。

  (4)交流学生所想象的内容。

  (5)再读《长相思》

  (设计意图:

小练笔只为呈现画面而设计,让学生想象故园家暖人欢的情景,两者相比,突出边塞的凄冷,作者的无奈。

  四、拓展《长相思》

  1、师引入:

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

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板书:

心系祖国)

  3、师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