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及其思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85078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及其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及其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及其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及其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及其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及其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及其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及其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及其思考.docx

《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及其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及其思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及其思考.docx

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及其思考

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及其思考

为适应2l世纪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基础教育现正进行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新一轮课程改革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对现行大纲和教材进行修改;第二步是制定新的课程标准、编写新教科书并进行实验和推广。

1999年底,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专家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并于2000年8月颁布了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根据这一大纲修订的历史教科书将从2001年秋季开始在初一年级使用。

为了使广大教师了解大纲修订

的背景和内容,本文拟对此进行简要介绍和说明。

一、教学大纲修改的背景

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迅速推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而国力竞争日益转变为人才竞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把目光投向教育,投向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上。

历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也融进了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历史课程改革主要集中在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和实施等方面。

在课程理念上。

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人文性和发展性。

强调本课程的宗旨不是培养历史学家,而是为培养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本课程以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学习与探究的领域,关注学生需要与体验,注重的是人文素质的培养;本课程不仅重视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更注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历史意识、价值观的形成。

如英国颁布的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指出:

“历史点燃了学生心中对于英国和更广阔世界的好奇之火。

学生思考历史怎样影响了现在,过去社会是什么样的,这些社会是怎样组织和运行国家政治的,什么信仰和文化影响了人们的行为。

当他们这样做了后,学生就建立了关于历史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年代结构。

他们看到了人类经历的多样性,对他们作为个人和社会成员有了更多的理解。

他们从历史中所学到的能够影响其个人选择、态度和价值认识。

在课程目标上,重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能力培养。

强调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美国在1994年颁布的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没有历史,就不能对社会中政治的、社会的或道德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考察;没有历史知识和以历史为基础的探究,人们就不能成为见多识广、有鉴别能力的公民”。

加拿大安大略省1998年颁布的课程标准则明确了在社会学习(1--6年级)、历史(7年级)、地理(8年级)中的态度培养要求,即“学生需要发展态度或者‘思维的习惯’,这对于学生在迅速发展的技术、经济、政治和社会变化而赋予特点的复杂社会中,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是十分必要的。

这些态度或思维习惯包括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对个人、团体和全球社会文化的尊重、宽容和理解;对于环境的尊重和责任感;对于基本权利、特权和公民责任的理解和正确评价”。

各国都把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的地位。

如美国的纽约州将历史学习纳入社会学习范畴内,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能力培养的体系。

首先,将能力“分为思维能和思维策略两个方面”。

“思维技能包括收集、解释、组织、分析、评价和综合信息的能力。

思维策略包含学生运用信息进行问题解决、做决定、探究和理性化的过程”。

其次,细化思维技能和思维策略所包括的各个技能,并告诉学生应如何习得。

如收集信息能力,第一步是确定信息的多样性;第二步是认识多种多样信息的优势和局限;第三步是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种类;第四步是分析信息;第五步是组织收集的信息。

再次,给教师提出能力培养过程的建议。

可谓是目标明确,操作性强。

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颁布的统一的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技能和理解三个目标,要求学生在五个方面取得进步:

对历史年代顺序的理解;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变化的了解和理解;历史阐释;历史探究;历史信息的组织与交流。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课程标准则强调探究和交流技能的重要性。

在课程内容上,以时间为轴,采用主题形式选择学生成长所需的营养配餐,并以新颖、富有时代感的形式呈现。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不刻意追求知识的专业性和系统性,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

如美国历史课程标准是以历史理解和思考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的。

如加拿大安大略省7--8年级的历史分为6个主题,即“新法国”、“英属北美”、“冲突和变化”、“联邦”、“加拿大西部的发展”、“加拿大:

一个正在变化的社会”。

教材的主要设计类型为经验中心式、社会中心式和人本中心式。

如德国历史教科书的习题从书本走向了生活,将课堂和社会实践相联系。

有一道题目是:

“在你的家乡调一下,大战结束时有何征兆?

”类似题目还有“参观战争纪念碑,并在你的家乡城镇考察一下战争的痕迹”等等。

有的还要求学生根据一张问卷表在自己的班级进行一次调查,并分析讨论调查结果。

教材的呈现形式也极具时代性。

如加拿大的教材出现了文本、网络相结合和虚拟(网络)两种形式。

在课程实施上,重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多元性的课程评价。

强调只有在教师把课程计划作为自己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时,课程才开始实施,否则再好的课程设汁,也只是一张蓝图。

如香港的《中学历史科课程纲要》(1997年)特设“教学指引”项目,列出提问、故事讲述、视听教材辅助教学、模拟游戏、讨论及辩论、单元设计、资料研习、访问、参观等9类常用而有实效的教学活动类型,供教师参考。

英国国家中学历史课程提出了“为所有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机会”,并且提出了3个原则:

安排适当的学习挑战;反映学生多样的学习需要;克服暂时的障碍,了解、评价个人和小组的学生。

在课程评价上,强调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功能,评价的指标和工具也更为合理。

如美国最近出版了包括多种学科的《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标准指南》,在《社会学习评价指南》中明确提出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期望、历史学习的评价标准、历史和历史思维的成就指标。

加拿大安大略省社会科课程标准在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方面提出了理解基本概念、探究与研究技能和利用地图与地球仪的技能、知识交流、概念与技能应用等4个评价指标。

每个评价指标分为4个水平,并且现已成功地完成了第一轮l一8年级的课程学习评价。

和世界基础教育改革同步,我国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发展和进行改革。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国首次构建了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1992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也应运而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课程、教材、教学过程的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成为人们的共识.“中小学应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已成为继续深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后,既有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课程改革的步伐加快。

如上海在总结第一轮课程改革的经验后,1999年又颁布了《面向2l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其中《上海市中学历史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2000--20l0年)也同时颁布,提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设想。

北京市也于1999年制定并颁布了面向21世纪的《历史课程标准》。

有专家评论北京市的“标准”“体现了很多新鲜的观点和思想”,特别是把“思想教育”的提法用“态度与价值观”取代,拓宽了其内涵。

1997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的《中学课程纲要中国历史科》(中一至中三)在历史课程改革上提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新思路。

1999年,以大纲的修改为始,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导航下,2l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

 

 

二、对大纲的分析和修订

1992年颁布的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体现了时代精神和改革的精神,曾经在一段时间适应了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育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强调了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和普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体现了历史课的时代感、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史论结合的特点。

(3)在课程目标上,除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外,还增加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目标。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我们从“2l世纪的社会----2l世纪社会发展所需的新人----培养新人所需的教育”的思路出发,重新审视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发现大纲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下面主要从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和课程的编排三方面进行重点说明。

首先,现行历史科课程目标存在着成人化、抽象化、绝对化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展开。

以能力目标为例。

在《初中大纲》中提出“培养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何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大纲中却没有阐述。

从对历史课程的探讨上看,从教育者、从成人的角度去规范学生的认识,相对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忽略了学生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因此,所制定的课程目标不免成人化,难以使学生领悟。

如在《初中大纲》中,要求培养学生“国际主义精神和高尚情操”、“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而献身的历史责任感”,这些要求对于初中生未免过高。

另一方面,如何使学生在全球化社会中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与创新精神和能力也未涉及。

这种目标的相对狭窄、绝对化问题在实际中带来了两个后果:

一是片面性,即凡是不属于“三项任务”的目标,像审美、情感、心理素质等教育难以包括;二是泛化,即一些不在“思想教育”之列,而又在历|上科中存在的观念或教育(如上所述),在教学实际中被统统归之于“思想教育”。

其次,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历史学科体系,有些内容存在着繁、难、多、旧的情况。

由于大纲是按照历史学的科学体系.而不是按照历史教学的体系来编排选择知识.仅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的学术性,忽略了学生需要、社会需及学科知识三者的有机结合。

其次,大纲所列出的知识点,其涉及的范围和领域之广,为其他国家的本国史教学所难以相比。

大纲中知识量过大、知识点过密,对于教材编写和实际教学带来的后果是:

如此广泛和众多的知识,使教师难以采用体验式、探究式等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要展开和深入就会很难.学生陷入了知识点的海洋之中,对人类历史发展总体状况的把握反而不够。

此外,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成果的推出,大纲中有些观点已经落后,需要调整。

比如对“资本主义”的处理,在观点上缺乏客观和公允。

再次,在课程编排上,存在着教学方法的论述过于简略和缺乏教学评价的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课程实施的效果。

比如.现今历史课堂上存在着的“满堂灌”和“一讲到底”的弊端,除同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课程内容的密集有关外,恐怕与大纲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指导上的缺憾有很大关系。

以上所述指出了大纲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编排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追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会很多。

我们认为,在课程的理念上未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过分强调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是主要原因之一。

笔者曾参与了对北京市2000多位学生课程学习状况的调查。

接受调查的学生对历史课程有以下反映:

在学生对“最不愿学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3位;在学生对15门中学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2位,即学生心目中没有历史课的位置;在被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5位。

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如此之低,一方面令人震惊,另一方面再一次告诉我们:

历史教学大纲确实已到了改革的时候了。

在大纲修改中,专家组首先依照基础教育司起草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精神,提出了此次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的修订原则:

1.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适当降低一些过高的要求,增加实践活动方面的要求。

2.力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同高中的历史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明显的区别。

3.合并大纲中重复的内容,削减文字述的份量,力求简明准确,且能给教师留有发挥的充分空间。

4.精选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5.在教学内容要点的文字表述上,尽量使之在符合科学性的前提下,做到生动、活泼,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6.避免空洞的说教,把通过历史课程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到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线索中去,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自觉地提升其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准。

7.提供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历史发展过程的感受和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8.提倡教学评估的多元化,发挥教学评估的发展性功能。

关于修订大纲中的一些重要调整,现分别概述如下:

在前言部分,简要论述了历史教学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重要地位和育人价值。

其中,突出论述了历史教学在提高学生整素质上的功能,例如强调历史教学能使学生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加深对祖国的热爱,拓展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关于历史智慧的进一步解释是,我们认为,人们在自身所参与的历史活动中创造和积累了历史智慧,它一方面通过大量的物质财富折射出来,一方面又以精神产品的形式积累和传承。

历史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类的创造精神和能力,体验历史智慧的丰富多彩与博大精深,促进其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铸造新的人文精神,从而更富于历史责任感。

在教学目的部分,对原大纲做了较大的变动,使之更具有时代精神,更符合学生历史学习的实际。

在知识目标上,遵循学生认识历史的心理,调整了知识学习过程的顺序,由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开始,最后到认识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在能力培养方面,首先强调的是按年代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变化,这是认识历史的先决条件。

在此基础上,强调学生几方面能力的发展:

一是材料收集和处理的能力,这是信息化社会学生学习的基础。

二是通过想象、联和初步的抽象思维等活动,发展历史思维能力;三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四是创新、合作以及实践的能力。

在态度、价值观方面,突破了原来“思想教育”的限制,增加了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学习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健全的人格培养以及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的形成等内容。

在国际意识的形成上强调,要使学生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

关于“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的形成的添加,是在汲取了历史教学界有识之士长期研究和讨论的成果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明确。

历史包含着科技美、社会美、生活美、人格美、艺术美、自然美等丰富内容。

历史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过程。

学习和感受历史宝库中的历史美,对于学生认识、发现、建构、创造现实生活中的美,对于造就一代有丰富个性、人格美的新人有着直接和重要的意义。

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对大纲中原有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内容进行了较大改动。

第一,提出历史教学要坚持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第二,提出学法指导.强调了对学生6种学习方式的指导。

第三,提倡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

第四,新增了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教学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的内容。

这项内容是本次大纲修订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现。

大纲中共列出了l3种活动形式,这些形式来源于近年来教师的教学改革实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应局限于这l3种形式,应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最为适宜的教学形式,或创造出新的形式来。

第五.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首次提出了创造性地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问题。

这也是吸纳了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科研的成果。

在教学内容上,有了较大修改。

首先,为了更清楚地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各段历史内容要点前的“基础知识部分”改为各段历史的教学内容概述,并简化文字说明,不再对具体实施做过细的表述。

其次,在教学内容要点部分,取消了三级标题,增加了大纲的弹性,也为教科书的修改和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在一些章节加了“★”号,作为学生自己阅读的部分,但不作为考试内容。

在中国古代史部分,由原来25个一级标题,简化为21个;由原来的81个二级标题,简化为73个,其中有7个标题标有★号。

第一级标题基本以朝代为主,第二级标题基本以最重要的人物、事件等为主,使标题的表述尽可能生动。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根据这部分历史的特点,主要以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大时期的31个重大历史事件为一级标题,不再强调历史学专业中的历史分期问题。

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把侧重点放在具体事件和历史发展过程中。

二级标题,则以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典章制度、条约、各类著作和文学艺术作品为目。

虽然在一级标题的数量上多于1992年的教学大纲,但在内容上,却大大地减少了知识点,并使之具体化。

为了及时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增加了“港澳回归”、“国防现代化建设”等内容。

世界史部分,调整主要体现:

第一,尽量吸收史学研究新成果。

例如,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问题,采用了目前史学界已形成共识的“l4、l5世纪说”。

第二,简化了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如l6世纪的西欧宗教改革。

再如,关法国大革命:

原来大纲以及与之配套的教材对革命的进程以及革命进程中的各个派别作了非常详尽的叙述,师生普遍觉得过于繁琐,难以掌握。

大纲对此作了简化。

关于国际共运、第三国际等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大纲也未作要求。

(3)拓展新的历史内容。

新大纲增加了一些有关科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4)尽量将中国史和世界史进行有机的结合。

例如,新大纲在“世界史教学内容要点第二章中增加了“中国在亚非文明古国中的地位”一目。

当然,这种历史内部的联系,以及历史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还有待于探索。

最后,大纲新增了教学评估部分。

含义有三:

一是提倡发展性评估。

对于学生来讲,评估不是排名次,而是使学生对自身学习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反思,主动、活泼地发展;对于教师来讲,更重视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反思,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二是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而是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三是评价手段和方式的多元性,应将日常评估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笔试与实践活动考查相结合,闭卷考试和开卷考查相结合。

教学评估应对课程实施提供有效的保证。

本文主要对大纲修改的背景进行了思考和归纳,并对此次修订大纲的原则和调整的内容进行了说明。

可以说,此次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只是部分地解决了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进程中的问题,为我们推进历史教学的改革提出了行动纲领。

一方面我们要关注教材的修改,在落实此次修订大纲的过程中转变观念,创造性地推进新世纪的历史课程改革;另一方面,我们更专注新课程的进展,期待着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问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