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86699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考试目标

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特征,高

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的关系,高等教育学体系的产生与形成过程,高等教育

学的性质、发展动力和学科体系,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并能否运用高等教育的研

究方法。

二、考试内容

1.高等教育发展简况

成长中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及其特征。

高等教育的雏型阶段及

其特征。

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及其特征。

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及其特征。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

规模化。

中心化。

综合化。

国际化。

职业化。

终生化。

多元化。

2.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

段。

在相当的阶段,高等教育学萌芽并产生和发展。

个别研究阶段及其特征。

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

系统研究阶段

——学科体系形成。

3.认识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的任务。

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

国内高等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4.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科

学研究的具体方法;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一、考试目标

本章考查学习者是否认识了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教育的本质,理解了高等

教育的概念、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考查是否认识了高等教育价值,理解高等教育外部基本关系和内部基本关系。

二、考试内容

1.教育与高等教育

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据有关研究,有28种之多。

人本心理学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考察人性必须从人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两方面入手。

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就是:

发挥人的潜能;发现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的概念。

不同时期概念发生演变,不同国家概念界定不同,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在较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高等教育可界定为:

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既有发属于上层建筑的属性,也有属于生产力的属性,还包括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上层建筑的成份。

高等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对高等教育基本特征的认识的4种观点。

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有三大基本特征:

性质任务上的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上的身心成熟性、劳动过程中的复杂精神性。

三大特征说明,高等教育应当有着不同于初等、中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2.高等教育的地位

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是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以高等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个人、还是在于知识或在于社会作为分界,形成了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和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高等教育主要载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

3.高等教育内外部基本关系

高等教育内外部基本关系是指导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和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到包括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和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两个方面。

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

影响因素(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育环境)引导与促进专门人才的成长。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

一、考试目标

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养目标等基本概念,以及我国教

育方针的历史演进,马克思主义闰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是否理解教育目我的作用和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是否重点掌握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以及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结合的几种模式,能结合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分析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

二、考试内容

1.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的概念及特点。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进。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作用有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指导整个教育过程和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三个方面。

制定教育目的以社会需求为客观尺度,以个体需要为内在准则,以社会与个体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为根本依据。

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4个要点。

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

素质教育的内涵。

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通才教育与专业才教育是制定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涵义。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的4种模式。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5条依据和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一、考试目标

本章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及其与高等教育功能之间的

关联:

了解国内外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状况和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策略:

是否理解

和掌握了高等学校的职能、高等教育功能与职能的关系,能否运用高等学校的职

能原理分析教育领域和教育管理领域的现象。

二、考试内容

1.高等教育结构及其相关概念

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

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与微观高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结

构与功能的关联。

关于高等教育功能的多种看法。

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深学问的选择、传

递和创造。

2.国内外高等教育结构

国外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各国是有差别的。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历史与现

状.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

3.高等教育功能的使命定位——高等学校职能

高等学校基本职能的历史演变。

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

培养人才、发展科

学和服务社会。

对高等学校职能体系的基本认识。

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一、考试目标

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认识到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及其在教育

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身心特点以及高校教师

的素质要求和角色特征;了解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历史上有关师生关系的多种不同

震点;理解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调动“一体两面”的积极性,以便营造民主与平等、

交藏与理解、自由与宽容的良好师生关系。

二、考试内容

1.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

主体性的内涵。

完整的主体性涵盖的4个方面。

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的阶段性,以及适应性地针对不同个体选择和运用发展

主体性的策略.

2.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与角色特征

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高等学校教师的角色特征。

3.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关系现状。

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关系理论。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

教育质量的前提.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

第六章高等学校教学

一.考试目标

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了解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概念的情况,是否理解了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原则;了解和掌握了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主要教学原则;了解和掌握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特点及选用原则,高等学校常用的若干教学方法;了解高等学校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各种教学评价的特点及其作用,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策略。

二.考试内容

1.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

学科与科学的概念。

高等学校学科的特征。

专业的概念。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

专业设置的原则。

高等学校课程定义及特点。

教学计划的概念。

修订教学计划的原则要求。

教学大纲的概念与结构。

教学大纲的编制应遵循的原则。

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内涵。

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必须遵循的原则。

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的规律。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珠组织与实施的环节和步骤。

3.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的定义。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运用原则。

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掌握学习法、学期成绩导式教学法、个性化教学法。

4.高等学校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

高等学校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高等学校教学设计的模式。

高等学校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概念。

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作用。

5.教学风格及其形成途径

教学风格的概念。

教学风格的基本特点。

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

6.高等学校教学改革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两种模式理论。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必须遵循的策略。

第七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一、考试目标

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了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任务,科学研究

的类型和课题申报的有关选题、项目设计等;是否掌握了科学研究的五项原则和

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科研成果的鉴定、申请鉴定的前期准备及鉴定形式与步骤、

研究成果的转化等。

二、考试内容

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意义。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类型与课题申报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类型。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课题申报的主要步骤。

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与组织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组织的一般流程。

高等学校

的科研管理内容。

4.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鉴定与转化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鉴定。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

第八章高等学校服务社会

一.考试目标

本章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了高等学校服务社会对办学方向、促进教学与科

研,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能否从教学服务、科研服务和信息与设备资源共享

服务方面理解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

二.考试内窖

1.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意义

片办学方向的意义,对促进教学、科研的意义,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

2.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借鉴

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两种模式。

美国高校服务社会对我国的启示.

3.美国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与管理

美国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管理.、

第九章      高等学校管理

一.考试目标

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内部决策与领导体制、高

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否理解并掌握高

等学校管理的要素与特性、高等学校管理原则和管理内容等。

二.考试内容

1.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概念。

高等学校内部领导层的组成.

高等学校内部决策领导的活动方式。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历次演变给我们的启示。

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阶段划分。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考虑的因素。

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

高等学校组织的特点。

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集中的方面。

2.高等学校管理的要素及特征

高等学校管理的系统要素。

高等学校管理的特性。

3.高等学校管理的原则与内容

高等学校管理的原则。

高等学校比较重要的几项管理内容。

第十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一、考试目标

本章考查学习者了解高等学校学制、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等的情况,是否重点把握了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结构;是否重点理解了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的现状及改革趋势。

二、考试内容

1.高等学校的学制

教育制度的概念.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念。

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

国外高等学校学制概况。

美、日、法、德、英。

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结构。

2.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

各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我国招生制度的改革方向。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程。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第十一章高等学校建设

一、考试目标

本章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高等学校的“四大建设”。

重点了解合理的队伍结

构要求,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的三大观念;了解学科、专业建设方略和课程建设的

内容、评价;了解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教学与实验装备建设、教育实习基地建设

等;理解并掌握校园文化的涵义、意义、特征、功能、建设的内容及途径。

二、考试内容

1.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学校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

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的三大观念。

2.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

学科建设的意义。

学科、专业建设方略。

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容。

课程建

设的评价。

3.高等学校教学基础建设

高等学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高等学校教学、实验装备建设。

高等学校教育、

实习基地建设。

4.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的意义。

校园文化的特征。

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目文化建设的内容及途径。

第十二章高等教育发展

一、考试目标

本章旨在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了解在科教兴国、国家创新体系和思想观念转变中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

二.考试内容

1.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

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途径和方式。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

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

面临的问题。

3.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

高等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作用。

实施科教兴国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意义。

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高等教育和

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

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

考试题型

1、基础知识(填空)

(1)研究法是采用多种方法和从多学科角度去探讨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综合研究方法。

(2)高等教育的价值观,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或主要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达到个性之完善。

(3)高等学校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特殊机构与环境,其所实施的教育对人的发展起

作用。

(4)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全程培养学生和三个基本观点。

(5)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行为者,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

2、基本概念(名词解释)

(1)孔子:

(2)中世纪大学:

(3)高等教育:

(4)通才教育:

(5)《莫里尔法案》:

3、基本原理(简答题)

(1)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2)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3)你对高等教育职能体系有何认识?

(4)简述科研选题的主要方法。

(5)简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途径。

4、理论联系实际(论述题)

(1)试结合自己接受高等教育的体会,论述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

(2)请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如何营造高等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

(3)你认为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须解决哪些关键问题?

5、判断与辨析(案例分析题)

(1)判断题:

A.根据党政分开的原则,高等学校的校长是法人代表。

()

B.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评价活动。

()

C.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

性文件。

()

(2)辨析题:

A.马克思主义认为,考察人的发展应当从人生活其中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出发.()

理由:

B.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专业能力的

培养和情为的陶冶。

()

理由:

(3)案例分析:

“造原子弹”的收入应该高于“卖盐茶蛋"的。

试运用教育学或高等教育学

的基本原理分析之.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

一、考试目标

考察学习者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以及研究的原则和方法的

了解,尤其是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各个流派的观点的整体把握情况。

二、考试内容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教育心理学有广义的教育心理学和狭义的教育心理学。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则专指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

P2

2、实验教育学及其代表人物:

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了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1924年)是我国最早而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P12

在美国主要有联结派教育心理学、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和联结认知派教育心理学。

近年来又出现了所谓“第三思潮”的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

3、桑代克及其科学教育心理学诞生及其标志: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的诞生是始于20世纪初,即以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三卷本《教育心理学》(1913)为标志。

P9

1903年出版了一本真正意义的《教育心理学》。

1913年扩充为三卷本《教育心理学》。

这三卷本分别是:

《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疲劳与个别差异》P12

4、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特点:

5、联结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把所有的学习都归结为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式;注重外部外部现象与外部条件的探索P12。

6、认知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强调主体作用,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盲目的;注重研究学习的内部过程与内在条件。

P13

7、联结——认知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仍是心理现象的发生机制与解释原则;学习是通过主体对情境的领悟而形成认知图式或认知结构而实现的;强调注意学习的外部反应与外在条件。

P13

8、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尊重人的价值,人的潜能与人的差异;强调“学习者中心”,即以学习者的需要、愿望、兴趣、情感。

尤其是人格在学习中的作用,将自发性和自主性看成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方面提到了“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

P17

9、现代信息加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P1753

10、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教育性原则P17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量法P21

第二章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考试目标

考察学习者对一般心理现象和大学生身心活动的特点的认识.

二、考试内容

l、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可以通过行为来表现。

P26

2、人类心理现象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1、心理过程(知—情—意)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3、心理状态:

P27—30

掌握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构:

2、大学生身心活动的基本特点与教育:

P32—30

第三章高校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察学习者对学习的含义、学习的分类,特别是各种学习理论观点的把握和运用水平。

二、考试内容

1、学习的含义

(1)广义的学习:

广义的学习是指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和行为倾向的变化;人类的学习;P39

(2)狭义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即学生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P39

学生的学习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学生是以学习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为主,而不是以直接实践为主。

第二,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P39

2.学习的分类。

加涅根据人类学习的复杂程度将学习由简到繁划分为八个层次:

⑴信号学习。

⑵刺激—反应学习。

⑶.连锁学习。

⑷.言语联想学习。

⑸辨别学习。

⑹概念学习。

⑺.规则学习⑻.解决问题学习。

布卢姆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将学习分为三个领域,即学习的三种类型:

认知领域的学习、情感领域学习和技能领域学习。

加涅根据学习所得到的结果或形成的能力的不同对学习进行分类,他提出五类学习结果:

⑴智力技能。

⑵认知策略。

⑶言语信息学习。

⑷动作技能学习。

⑸态度学习。

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依据所传授的经验内容的不同对学习进行分类。

⑴知识的学习。

⑵技能的学习。

⑶行为规范的学习。

P40

(1)布鲁姆的目标分类:

认知领域的学习;情感领域的学习;技能领域的学习。

认知领域的学习分为六个等级: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P42

(2)加涅的按学习结果分类:

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态度学习P43

(3)冯忠良按学习内容分类: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P43—44

(4)桑代克的联结学习论: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E.LThordike)是联结型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是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认为,通过尝试错误实现联结的学习过程应当遵循三条基本的学习规律:

1.准备律2.练习律3.效果律。

P44—45

(1)学习是联结的观点

(2)尝试错误的观点

(3)三个学习定律

(5)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

斯金纳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影响。

所谓强化是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

强化可以分为两种:

正强化和负强化。

P45—46

(1)操作条件发射的含义:

(2)强化的观点:

(6)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P46

(1)顿悟的含义:

(2)顿悟产生的条件

(7)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一发现理论:

(1)学习的实质是个体把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结构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过程。

他认为,学习就是获得一门学科基本结构,即获得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学科基本结构的获得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要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

因此,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又被称为“认知—发现学习论”。

P47

(1)认知结构

(2)发现学习的含义及其特征

(8)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

他的基本观点是:

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

他指出了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之间的区别。

所谓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非认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2.同化是学习的心理机制。

同化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3.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①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②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③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⑷.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P47—48

(1)有意义学习的含义P47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P48

?

?

?

?

(3)有意义学习的三种同化模式(见第四章)P72

9建构主义学习论:

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之后的心发展。

在皮亚杰和早期布鲁纳的思想中就有,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布鲁纳将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理论介绍到美国后,建构主义有了较大发展。

P54—56

(1)建构主义知识观——知识相对论

(2)建构主义学习观——意义的生成与建构

(3)建构主义学生观——有准备的头脑

10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主要可以概括为:

1.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2.关注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3.尊重学习者的个别差异,4.重视兴趣、情感在学习中的价值。

人本主义学习观的提出唤起了人们对学习者个性和需求的尊重,使教育者意识到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更应该关注学生个性的完善和人的价值的实现。

但人本主义学习观过分的强调了学习者的自由和自主,甚至因此而否定整个教育制度存在的意义,否定教育的功能。

P49—50

11.社会学习理论的倡导者是班杜拉(A.Bandura),他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

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而习得的,这种学习就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所谓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班杜拉认为有三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

外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