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利基础学习知识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8945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水利基础学习知识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黄河水利基础学习知识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黄河水利基础学习知识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黄河水利基础学习知识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黄河水利基础学习知识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黄河水利基础学习知识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黄河水利基础学习知识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黄河水利基础学习知识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黄河水利基础学习知识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黄河水利基础学习知识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黄河水利基础学习知识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黄河水利基础学习知识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河水利基础学习知识知识.docx

《黄河水利基础学习知识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水利基础学习知识知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河水利基础学习知识知识.docx

黄河水利基础学习知识知识

(河南黄河水利局招聘)水利基础知识汇总1

(2010-10-0510:

19:

17)

转载

标签:

分类:

考试

教育

什么是河,什么是江J十么是湖,三者的区别是什么?

就其源流而言,在古代,"河"是黄河的专称,"江"是长江的专称,后来才演变为河流的通称•变成通称之后,北方只用"河;北方的"什么什么江"一定是很晩才有的(汉语)名字.所以北方的河有大有小•南方用"江”兼用"河;所以南方的大河流叫"江;小河流叫"河".对于南方而言"河"是外来词.这说明中国南方的吴越楚文化受了北方中原的夏文化的极大影响•据历史比较语言学家的研究,"江"字跟南亚语有关,可能是南亚语的底层,意思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是说南亚语的(国内的仮语国外的柬埔寨语就属于南亚语),后来被说汉语的人同化了,但是保留了原来语言的一些成分,就叫底层•这个观点许多人接受了。

在古代"河"指的只是黄河,“江"指的只是长江,其他的就叫"水”,像汉水、渭水、洛水等等。

后来由于黄河水含泥沙多呈黄色就叫"黄河",而长江因为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就叫"长江",江和河就成了河流的统称。

字典对江的解释是大河,不过从分布上看中部的河流好像都叫河,像淮河、渭河、海河等等,而叫江的最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和东北,像钱塘江、珠江、松花江、黑龙江等等,当然也不绝对。

江……较大的河,如长江、黑龙江、松花江等。

河……通指一般的水道,其定义为"在重力作用下,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线形伸展的凹地流动的天然水体”。

通常可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个部分。

我国仅次于长江的堇河,流域面积为75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为482亿立方米。

可见"河”并非专指小江,或小的河流。

湖……陆地表面比较宽阔的洼地积水而成的水体。

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口湖、堰塞湖、冰川湖、岩溶湖、泻湖、牛辄湖、风蚀湖和人工湖等。

按含盐量的多少,可分为淡水湖、咸水湖盐湖等。

按湖和河的关系又可分为内陆湖和外流湖。

如太湖、鄱阳湖、兴凯湖和青海湖等。

江:

一般是中国南方对水道的称呼。

如长江、珠江、湘江等。

河:

一般是华北地区对水道的称呼。

如黄河、渭河、淮河。

但东北又称其为江。

如松花江、嫩江等。

地理书上说,世界上有四条大河,依次是:

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长江,尼罗河。

世界上最大的河都不叫江,。

查辞典。

"河,天然的水道","江,大河"。

这是现代汉语词典对江与河作的诠释。

但我想这只是语言学家依着习惯作的解释罢了,语言学最讲究尊重约定俗成。

江的水流随季节变化较小,河的水流随季节变化较尢

海拔

先选取某海岸做常年的海平面观察,取常年平均位为基准海平面(海拔0米)。

据此埋设基准点。

我国现在用的是黄海海平面,基准点在青岛附近。

由此海拔标高就利用精密布置、测量、计算得出的水准网就可以将全国各地的海拔高度统一。

为获得精确的高度,要用各级精度的水准仪或是精确修正过的GPS高程测量。

差一些的还可以用三角测量法。

气压计法是用于野外勘探、考古、登山之用;超声波是测较深的海湖深度的。

无论怎么测,都要利用前面说的水准网做为参考,是一个相对的高度。

如要测珠峰高度,一直以来的做法就是先通过漫长的水准网和水准线路将标高引到喜马拉雅山下,登山队员在山顶插标志,用三角函数计算而得,所以会有50厘米的中误差(也就是精确到1米范围内的样子吧)。

当前测珠峰高程大多使用GPS测高,精度会有提高。

用超声波,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米每秒,但是在水中的速度要比空气中快,具体是多少我就忘了,用超声波,比如到海底接受到信号一共用了10秒,那就是用每秒的速度乘10然后在除2,因为一去一回,所以要除2•世界最底的地方:

马里亚纳海沟位于北太平洋西部马里亚纳群岛以东,为一条洋底弧形洼地,延伸2550公里,平均宽69公里。

主海沟底部有较小陡壁谷地。

1957年苏联调查船测到10990米深度,后又有11034米的新记录。

(11034-8848=2186)珠穆朗玛峰扔下去,都绰绰有余.

水资源:

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统称为水资源。

它们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辅相成的。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淡水资源,就是指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为人类利用的河川径流量。

淡水湖泊量及可开采的地下水量。

水能资源:

指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能量资源。

广义的水能资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资源;狭义的水能资源指河流的水能资源。

水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到20世纪90年代初,河流水能是人类大规模利用的水能资源;潮汐水能也得到了较成功的利用;波浪能和海流能资源则正在进行开发硏究。

流域:

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

分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两类。

如果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相重合,称为闭合流域;如果不重合,则称为非闭合流域。

平时所称的流域,一般都指地面集水区。

流域面积:

亦称受水面积或集水面积。

或者流域周围分水线与河口(或坝、闸址)断面之间所包围的面积,习惯上往往指地表水的集水面积,其单位以km2计。

在水文地理硏究中,流域面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数据。

自然条件相似的两个或多个地区,一般是流域面积越大的地区,该地区河流的水量也越丰富。

河床:

河谷中平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

又称河槽。

河床横剖面呈T氐洼的槽形。

纵剖面,在山区较陡,深槽与浅滩交替,多跌水、瀑布;平原区坡度较缓,微有起伏。

平面形态:

山区河床多狭窄顺直,岸线因山嘴突出而呈犬牙交错;平原区河床多弯曲或分汉。

河床纵剖面是从河源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

纵剖面的发展,受河流侵蚀基准面的控制。

河流的下切面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

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有气候、构造、岩性及坏境变迁等。

河长:

指从河口到河源(河流上游最初具有表面水流形态的地点)的河道水面中心线的距离。

在工程设计上所指的河长,常是某一河段的距离。

分水岭:

分隔相邻两个流域的高地。

可以是山地、高原或是微有起伏的山丘、平原。

分水岭上最高点的连线称分水线。

分水岭有对称与不对称两类,对称的,分水线位于分水岭中央;不对称的,分水线偏向一侧。

通常见到的是后者。

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是两坡构造岩性不同或两侧流域的侵蚀基准面不同造成。

分水岭有从侵蚀后退快的一侧向侵蚀后退缓慢一侧移动的现象称分岭迁移。

比降:

亦称坡降、坡度。

指水面水平距离内垂直尺度的变化。

以干分率或万分率表示。

河段水面沿河流方向的高程差与相应的河流长度相比,称之为水面的纵比降。

由于地球自转和河道弯曲处离心力的作用,河道横断面的水面也不平,左右岸水面的高程差与之相应断面的河宽之比,称之水面的横比降。

古河道:

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后因河流他移而废弃的河道。

引起河流改道可因构造运动抬升或下降,冰川、崩塌、滑坡将河道堰塞,或因人工另辟新河等原因。

构造运动可使河流大规模改道,构造抬升可使废弃河道露出地面,而下降的因堆积作用旺盛,将河道掩埋,形成埋藏型古河道,如中国华北平原地下埋藏着古黄河、古海河等古河道。

河流本身作用引起的改道多发生在平原地区,由于堆积作用旺盛,使河床逐渐淤浅升高成为地上河,当河流决口后,河流循新槽流去,原河道被废弃成为古河道,在地表留下条带状高地,形成裸露型古河道。

裸露型古河道可在野外直接追索,也可根据遥感影像判读;埋藏型古河道则需借用钻探、物探等方法以及对沉积物岩性来确定。

对古河道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河床演变的特征与规律,对寻找地下水、砂矿、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河漫滩:

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

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

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

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

河漫滩沉积大多具二元结构,下部是河床相沉积”上部为河漫滩相沉积。

河漫滩的主要类型有:

①河曲型河漫滩,发育于弯曲型河段。

常在凸岸堆积为滨河床沙坝、迂回扇等。

②汉道型河漫滩,为在汉道型河段中形成的浅滩及其附属的沙坝、沙嘴等。

③堰堤型河漫滩,发育于较直型河段,形成天然堤。

④平行鬃岗型河漫滩,为堰堤型河漫滩与河曲型或汶道型河漫滩的过渡类型,表现为一系列平行鬃岗系统,鬃岗之间为浅沟、洼地或湖泊。

阶地:

指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

受河流下切侵蚀和堆积交替作用,河床加深,使原来的河漫滩抬高到洪水以上,从而使靠河一侧形成了陡坎的河流阶地。

水准点:

指在高程控制测量时埋设的高程控制点标志。

由于水准点组成的高程控制网称水准网。

标定水准点位置的标石和其他标记,统称为水准标记。

标高:

亦称高程。

指地面点沿法线或重力线方向至高程基准面的高度,即测量点与设计的水准基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地形:

地形是地物和地貌的统称。

地物是知地面上各种人为的或天然的固定物体,如河渠、房屋、道路等。

地貌是指地表面倾斜缓急、高低起伏的形状,如山头、洼地、山谷等。

悬移质:

指悬浮在河道流水中、随流水向下移动的较细的泥沙及胶质物等。

推移质:

指在水流中沿河底滚动、移动、跳跃或以层移方式运动的泥沙颗粒。

含沙量:

指单位水体所含悬移质干泥沙的重量,其单位为每立方米浑水中含泥沙

公斤数(kg/m3)o

勘测:

指查勘、勘探和测量工作的总称。

测量:

指使用专门的仪器和工具,量出地表面自然形态和人工设施的形状及位置缩绘成图。

径流:

由于降水而从流域内地面与地下汇集到河沟,并沿河槽下泄的水流的统称。

可分地面径流、地下径流两种。

径流引起江河、湖泊水情的变化,是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

表示径流大小的方式有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径流模数等。

流速:

指单位时间内水体移动的距离,单位为m/s。

流量:

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单位为m3/s。

降雨量:

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以及由水汽凝结成的露、霜等总水量,其单位为mm。

降雨强度:

指单位时段内的降雨量。

以毫米/分或毫米/时计。

我国气象部门一般采用的降雨强度标准为:

小雨:

12小时内雨量小于5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小

于10毫米;中雨:

12小时内雨量为5-14.9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为10-24.9毫米;大雨:

12小时内雨量为15-29.9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为25-49.9毫米。

暴雨的定量标准,各地并不一致,视具体情况而定。

气象上大致规定暴雨按强度分三级:

暴雨:

1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30毫米,或24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50毫米;大暴雨:

1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70毫米z或24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100毫米;特大暴雨:

1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140毫米,或24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250臺米。

水文年:

指与水文清况相适应的一种专用年度。

水文年度的开始日期有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1)选择供给河流水源自然转变的时候,即从专靠地下水源转变到地面水源增多的时候;

(2)根据与地面水文气象相适应的时候,即选择降水量极少,地表径流接近停止的时候。

因此,每一水文年度的开始日期是不同的,但为便于整编计算起见,实际划分时仍以某一月的第一日作为年度开始日期。

蒸发:

指水或雪转化成水汽的一种物理过程。

汛期:

指江河中由于流域内季节性或周期性降雨、融冰、化雪而引起的水位流量上涨时期。

枯水期:

亦称枯水季。

指流域内地表水流枯竭,主要依靠地下水补给水源的时期。

在一年内枯水期历时久暂,随流域自然地理及气象条件而异。

地下水:

指存在于地表面以下岩土孔洞与缝隙之间的水。

典型年:

指在较长的水文系列中,具有代表性径流特征的丰水、平水、枯水年份。

水量平衡:

指一个流域、地区或一个水体在任一时段内(如时、日、月、年等)输入水量(即来水)扣除输出水量(即去水)等于该范围的蓄水变量,也即水循环过程的收支平衡关系。

径流调节:

指通过水库来控制河道流量变化,使之按各用水部门的需要调节分配河川径流过程。

水文资料:

指从实地调查、观测及计算研究所得与水文有关的各项资料。

例如降水量、蒸发量、水位、流量、含沙量等,以及从这些资料求得在一定时期内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总量、过程线和等值线等。

水文调查:

为了水文分析计算、水利规划、水文预报以及其它工农业生产部门的需要而进行的野外查勘、试验,并向有关部门搜集资料的工作。

其目的是补充水文基本站网定位观测之不足。

调查内容包括:

水文要素(水位、流量、含沙量、土壤含量、下渗等),气候特征(降水、蒸发、气温、湿度、风等),流域自然地理(地形、地质、水系、分水线、土壤、植被等),河道情况(河宽、水深、弯道、建筑物等)’人类活动(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土地利用、工农业用水等)以及水旱灾情,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

另外,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专门的目的,也可以组织专门的水文调查,例如洪水调查,主要是查清历史洪水的痕迹、发生的日期和情况以及河道情况、估算洪峰流量、洪水总量及发生的频率等。

水文年鉴:

供各有关部门参考用的,分年刊印的各省、流域、水系水文整编资料成果。

主要内容包括刊布说明,测站一览表与分布图,测站的考证资料,水位、流量、泥沙、降水、蒸发、地下水位等资料。

一般均整编成逐日平均值表、月统计表、综合过程线图、等值线图等。

水文特征值:

研究水文变化的定量值。

用以表示一定时段(日、月、年、多年)内的水文要素的特征,如最大、最小、平均值等。

常用的水文特征值有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模数、径流深、径流系数等。

有的把水文特征值再经过统计处理后所得的一些参数如均值X、变差系数5、偏态系数Cs等,也统称水文特征值。

为区别干前者,工程上称它为水文统计参数。

水能规划:

指开发水能资源的专业规划。

其主要任务是根据水能资源特点和电网需求制定水能开发的方式、规模和程序。

丰水期:

指江河水流主要依靠降雨或融雪补给的时期。

一般是在雨季或春季气温持续升高的时期,这时河中水量丰富,延续时间长。

地面径流:

指降水后除直接蒸发、植物截留、渗入地下、填充洼地外,其余经流域地面汇入河槽,并沿河下泄的水流。

地面径流又由于降水形态的不同,可分为雨洪径流与融雪径流。

前者是由降雨形成的,后者是由融雪产生的。

它们的性质和形成过程是有所不同的。

流域平均雨量:

又叫面雨量。

水文工作中常需推求整个流域面上的平均降雨量。

最常用的方法是算术平均法和垂直平分法(又叫做泰森多边形法),也有用绘制等雨量线图来推求的。

灌溉管理:

指村灌区经营管理的总体。

包括:

用水管理、工程管理、经营管理和组织管理。

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水的经济效益,延长工程寿命,降低灌溉成本,不断进行灌区技术改造,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水污染: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大量废水和废物。

如果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

 

境,危害人类健康。

节水措施:

1、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做到一水多用。

2、分系统供水,饮用水和杂用水分别用不同系统供水。

水文情势:

指河流、湖泊、水库等自然水体各水文要素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包括水位随时间的变化、一次洪水的流量过程、一年的流量过程、河川径流量的年内和年际间的变化等。

世界100多个国家缺水,28国严重缺水;30年后全球缺水人口达33亿缺水是一个世界性的晋遍现象。

据统计z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世界上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

再过30年缺水国将达40-52个,缺水人口将增加8倍多,达28亿至33亿。

淡水严重缺少的国家和地区,甚至影响到人们的基本生存。

在邻接撒哈拉沙漠南部干旱的国家,因为缺水,农田荒废,几干万人挣扎在饥饿死亡线上,每年约有20万人饿死。

目前发展中国家至少3/4的农村人口和1/5的城市人口常年不能获得安全卫生的饮用水,17亿人没有足够的饮用水。

有的国家已经靠买水过日子。

德国从瑞士买水,美国从加拿大买水,阿尔及利亚也从其它国家进口水。

阿拉伯联合酉长国从1984年起z每年从日本进口雨水2000万立方米。

精明的日本只要化100多吨水就可换得1吨石油。

在世界现有总水量中,海水约占97%,淡水储量只占2.53%。

在地球的淡水中,深层地下水、两极及高山的冰川、永久性积雪和永久性冻土底共占淡水总量的97.01%以上;而比较容易开发利用的湖泊、河流、浅层地下水等淡水量仅占全球淡水总量的2.99%,约为104.6万亿立方米。

鉴于深层地下水、两极及高山的冰川,永久性积雪等大量淡水目前尚难开发利用,不少国家或地区出现了淡水资源不足和告急。

早在80年代中期以前,世界每年的淡水消耗量就达到31万亿吨左右。

据联合国1986年公布的数据:

世界四个最大用水国分别是:

美国,苏联,印度和中国。

它们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0%左右,灌溉土地面积占全球的70%,用水量占全球用水量的45%以上。

美国每天的人均用水量是四国中最高的,几乎是苏联的2倍,中国和印度的5倍多。

在四个国家中。

美国的工业及发电用水量也是最高的,约占用水总量的54%,苏联占45%,中国占5%,而印度仅占3%。

就灌溉用水来说,印度则为四国之首,它占用水总量的96%,中国占93%,苏联占51%,美国只占33%<>然而,这四个最大的用水国都面临舂淡水量日趋匮乏的严重问题。

中国水资源状况

水资源紧张水是生态环境系统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耍素。

它既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工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

在“3・22"世界水日前后,国外传媒忧心忡忡报道"水荒”、"水战";国内不少新闻媒体,也把目光投向自己面临的"水危机"。

中国是个缺水大国,水资源并不丰富,但用水浪费惊人,供求问题十分突出。

这个结论,并非危言耸听。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亿立方米,在世界上仅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尼而居第6位。

绝对量虽算丰富,但由于人口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列世界第88位,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日本的1/2;美国的1/5;印尼及前苏联的1/7;加拿大的1/50。

每亩占有水量是巴西的16.8%旧本的21.3%加拿大的37.7%印尼的13.6%。

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广大的北方和沿海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

据统计,中国北方缺水区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包括京、津、冀、晋、鲁、豫北和辽中南等。

这些地区的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达70%。

而且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水资源每年在递减。

农业缺水量大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每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受旱面积达2-3亿亩。

目前灌溉面积仅7.3亿亩,如不兴建灌溉设施,每年缺水量将扩大到600-700亿立方米。

此夕卜,还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

城市供水不足中国517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日缺水量1600万吨。

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沿海和省会和工业型城市。

按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如不及时兴建一批水源工程,每年缺水量将超过200亿立方米,将严重制约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用水需求。

1996年"世界水日"的全球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主题是:

为干渴的城市供水。

水污染日益严重1994年中国排放污水量达365亿吨,其中25%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

七大流域中,辽河、海河、淮河已严重污染。

洞庭湖、巢湖、白洋淀、南四湖、滇池等已遭不同程度的污染。

中国90%以上城市水环境恶化,城市河流遭受严重污染。

地下水严重超采华北地区的沿海城市最为严重。

华北地区水位每年下降0.5-3米,河北省浅层地下水开采量已达到允许开采量的90%,河南省已达到70%。

目前,这些地区有些地方的农业生产和城市供水,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超、采地下水的代价来维持的。

北方地区已形成8个总面积为1.5万平方公里的超采区。

由于地下水的严重超采,造成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

山东莱州湾海水入侵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海水以每年400米入侵速度向内陆推进。

渤海地区海水入侵面积已达1433平方公里,造成耕地盐化,居民饮水困难。

大连、青岛、烟台、盘锦、海口等城市都有类似问题。

水资源浪费严重目前北方地区灌溉渠系大部分是土渠,防渗性能差,水的利用系数仅为30%。

此外,由于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不少工业企业耗水量大,水的重复利用率只在50%左右。

水的浪费更加剧了水资源危机。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测,水的问题将会同70年代的能源一样,成为下世纪初世界大部分地区面临的最严峻的自然资源问题。

联合国的分析资料指出:

地球的淡水比例仅占2.8%左右,其中99%以上蕴藏在南北两极的冰雪中或在地下口其余不到1%的淡水又有将近一半被土壤和空气吸收,余下的部分蕴藏在地球表面分布极不均等的江河湖泊之中。

据统计,过去的50多年,全世界淡水使用量增加将近4倍,每年高达4130立方千米,农业用水占全部用水的60%,因为过去的20余年中,灌溉面积增加三分之一以上。

亚洲国家的用水量增长最快。

据预测,亚洲的用水量下世纪将从目前占世界用水量的一半上升到近三分之二。

许多国家水资源污染状况的恶化使得用水紧张状况进一步加剧。

联合国有关机构对水资源所进行的监测表明:

全球高达十分之一的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世界性的水荒已经开始带来严重的后果:

全球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因淡水供应不足而限制了各方面发展的状况。

我国水资源还有几个特点:

—是全国降水在空间和时间的分布上极不平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差别悬殊,历史上水旱灾害极为频繁;二是北方有的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相当于世界上最干旱的国家,水丰富的南方却常常发生季节性干旱,使依赖水灌溉的主要农作物水稻及一些经济作物用水困难;三是污水排放量大处理率低”全国年排污水363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严重污染,水质性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四是缺乏科学的用水定额和管理,生产耗水量大,水的浪费相当晋遍,全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有45%,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远远高于工业友达国家,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率一般只有25%至40%。

所以,水的问题在我国是很严峻的。

城市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活用水都要求有稳定、可靠的供水。

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一项调查预测表明,我国用水总量将逼近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危机"为期不远。

严峻的水环境形势要求进一步重视水的开发、利用。

保护和水害防治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提高人们的节水、护水意识和"水患意识",确保更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早在1996年,朕合国在关于城市问题的第二次人类住区大会上警告欧洲各国政府说,除非欧洲改进措施,管好水资源,否则它在21世纪初,将面临严重的缺水现象,很可能导致国家之间的冲突。

由于欧洲联盟约有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城市把大量的废物倾人大江大河,因此,通过管道流到居民家中的水质每况愈下。

东欧和俄罗斯的水形势更是严峻,大多数地区的自来水已被认为不宜饮用。

由于工业废物的倾人,河流受严重污染,即使现在着手解决危机,河水的彻底更新也需要超过一代人的时间。

严重的问题还来自水的浪费。

例如,在瑞土和荷兰的调查表明,通过管道输送到住户家中的洁净水只有5%是供饮用或烹调之用。

1/3的水用来冲洗马桶和洗洗涮涮。

在德国的一些城市,地方政府正试验提供处理过的废水供冲洗马桶用。

据世界气象组织和世界银行起草的报告说,发展中国家和富裕国家水的浪费量不同,前者高达60%,后者为40%。

联合国第二次人类住区大会秘书长曾说:

"水将是21世纪国际社会争论最激烈的城市问题。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