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劳动价值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8968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品劳动价值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商品劳动价值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商品劳动价值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商品劳动价值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商品劳动价值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商品劳动价值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商品劳动价值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商品劳动价值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商品劳动价值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商品劳动价值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商品劳动价值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商品劳动价值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商品劳动价值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商品劳动价值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商品劳动价值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商品劳动价值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商品劳动价值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商品劳动价值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品劳动价值解析.docx

《商品劳动价值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品劳动价值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商品劳动价值解析.docx

商品劳动价值解析

[内容摘要]生产与流通简单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之和称为简单劳动成果劳动成本,生产与流通1级复杂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及各简单劳动成果劳动成本的总和称为1级复杂劳动成果劳动成本,生产与流通N级复杂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及0~(N-1)级复杂劳动成果劳动成本的总和称为N级劳动成果劳动成本。

单位时间单位劳动成本获取劳动成果的量称为劳动生产力。

生产与流通简单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之和是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与简单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

生产与流通1级复杂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及各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的总和是1级复杂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1级复杂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与1级复杂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1级复杂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

生产与流通N级复杂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及0~(N-1)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的总和是N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N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与N级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N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

所有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都可以用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计量为货币金额,可称为劳动成果价值金额。

单位商品劳动价值量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称为商品价格。

商品交换既是商品价值量的交换,也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交换”,由于商品劳动价值量是用劳动力价值量表示的商品价值量,因此,商品交换直接表现为商品劳动价值量的交换。

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量与商品市场需求系数之积称为商品市场价值量,商品市场价值量与品牌商品市场需求系数之积是商品市场交换价值量(或称品牌商品市场价值量),单位商品市场交换价值量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是商品市场交换价格(或称品牌商品市场价格)。

商品市场交换价值量与商品购买者需求系数之积是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商品交换按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等价原则进行。

当商品交换以货币为中介时,商品成交价格=单位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标准商品市场交换价格×商品功能达标系数×商品购买者需求系数÷(货币市场需求系数×商品出售者货币需求系数)[关键词]商品劳动价值、商品价格、商品成交价格、证券价格一、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所有劳动成果都可以用单位标准劳动成果计量为标准劳动成果数量,称为劳动成果量。

单位劳动成果与单位标准劳动成果的比值反映劳动成果符合要求标准的程度,可称为劳动成果达标系数或劳动成果功能。

劳动成果功能与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劳动成果有用性与重要性的统一,称为劳动成果价值。

劳动成果量与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可称为劳动成果价值量。

劳动成果量=劳动成果÷单位标准劳动成果=劳动成果数量×单位劳动成果÷单位标准劳动成果=劳动成果数量×劳动成果达标系数=标准劳动成果数量劳动成果价值量=劳动成果量×劳动成果需求系数=劳动成果数量×劳动成果达标系数×劳动成果需求系数=劳动成果数量×劳动成果价值[!

--empirenews.page--]获取劳动成果消耗的物品使用价值量及劳动力价值量的集合称为劳动成果价值成本。

劳动成果价值成本与劳动成果量的比值可称为劳动成果价值成本单位。

劳动成果价值量与劳动成果价值成本的比值反映价值成本创造新价值的效能。

劳动成果有简单劳动成果与复杂劳动成果之分,简单劳动成果是人纯粹运用劳动力解决矛盾的劳动成果。

复杂劳动成果是人运用劳动力和其他劳动成果解决矛盾的劳动成果。

在简单劳动成果基础上生产的复杂劳动成果可称为1级复杂劳动成果,在1级复杂劳动成果基础上生产的复杂劳动成果可称为2级复杂劳动成果,如此类推,在(N-1)级复杂劳动成果基础上生产的复杂劳动成果可称为N级复杂劳动成果。

生产简单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之和是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成本,其与简单劳动成果量的比值可视为用生产消耗的社会劳动量度量简单劳动成果量的度量单位,称为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成本单位。

生产简单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的总和是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价值成本,其与简单劳动成果量的比值可视为用生产消耗的劳动力价值量度量简单劳动成果量的度量单位,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价值成本单位。

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价值成本与简单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用生产过程消耗的劳动价值量表示的简单劳动成果价值量,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价值量,其与简单劳动成果量的比值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价值单位。

因劳动成果的生产地点与消费地点、生产时间与消费时间、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不同,生产出来的劳动成果要通过运输、保管、交换等过程才能进入待消费状况,劳动成果从产品到消费品的运动称为流通。

简单劳动成果在流通过程中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的总和是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成本,其与简单劳动成果量的比值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成本单位。

简单劳动成果在流通过程中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的总和是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价值成本,其与简单劳动成果量的比值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

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价值成本与简单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用流通过程消耗的劳动价值量表示的简单劳动成果价值量,称为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价值量,其与简单劳动成果量的比值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价值单位。

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成本与流通劳动成本之和是简单劳动成果进入待消费状态所消耗的劳动成本,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劳动成本,其与简单劳动成果量的比值称为简单劳动成果劳动成本单位。

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价值成本与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价值成本之和是进入待消费状态的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与简单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其与简单劳动成果量的比值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单位。

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价值成本+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价值成本)×简单劳动成果需求系数=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价值量+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价值量。

简单劳动成果劳动成本是获取简单劳动成果的劳动代价,生产1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及各简单劳动成果劳动成本的总和是1级劳动成果生产劳动成本,流通1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及各简单劳动成果劳动成本的总和是1级劳动成果流通劳动成本。

生产与流通1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及各简单劳动成果劳动成本的总和是1级劳动成果劳动成本。

同样,生产与流通N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及0至(N-1)级劳动成果劳动成本的总和是N级劳动成果劳动成本。

[!

--empirenews.page--]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是被承认的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生产与流通1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及各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的总和是1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其与1级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1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

1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是被承认的1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

生产与流通2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及0~1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的总和是2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其与2级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2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

同理,生产与流通N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及0~(N-1)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的总和是N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其与N级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N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

工种社会劳动量与工种劳动能量社会需求系数之积称为工种劳动力社会价值量。

生产与流通简单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社会价值量之和称为简单劳动果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其与简单劳动成果社会需求系数之积[1][2][3][4][5][6]下一页称为简单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量。

生产与流通N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社会价值量及0~(N-1)级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量之和称为N级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成本。

N级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成本与N级劳动成果社会需求系数之积称为N级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量。

这里将获取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及其他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的总和定义为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

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与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其与劳动成果量的比值是劳动成果劳动价值单位。

劳动成果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量与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的比值可称为劳动价值生产率。

单位时间单位劳动成本获取劳动成果的量称为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力=(劳动成果量÷劳动成果劳动成本)÷行为时间。

单位时间单位社会劳动量获取劳动成果的量称为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劳动成果量÷(∑各过程消耗的工种社会劳动量)]÷行为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劳动生产力是不同概念。

获取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消耗的物品使用价值量及劳动力价值量的集合称为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价值成本,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价值成本=劳动成果价值成本。

获取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消耗的各物品劳动成本与各工种社会劳动量之和称为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劳动成本。

获取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消耗的各物品劳动价值量与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之和称为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劳动价值成本。

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劳动价值成本=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

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劳动价值成本与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劳动价值量。

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劳动价值量=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

二、商品劳动价值量度量知识与技术用文字符号记录在纸张、磁盘等物质载体上,从而形成知识与技术产品,技术产品功能直接表现为技术功能与技术产品寿命达标系数之积,技术产品功能与技术产品数量之积称为技术产品功能能量,技术产品功能能量可用标准技术产品功能计量为标准技术产品数量。

技术产品功能能量=技术产品功能×技术产品数量=标准技术产品功能×技术产品功能达标系数×技术产品数量=标准技术产品功能×标准技术产品数量。

[!

--empirenews.page--]行为权、使用权、管理权等权力作为商品出售时可按购买的使用时限表示权力出售量,权力符合使用要求标准的程度称为权力功能,权力功能与权力允许使用时间之积称为权力功能能量,权力功能与权力标准功能的比值可称为权力功能达标系数,权力功能能量=权力功能×权力允许使用的时间=标准权力功能×权力功能达标系数×权力允许使用的时间=标准权力允许使用时间×标准权力功能。

土地、气候等环境资源使用性能与使用性能要求标准的比值是环境资源功能,环境资源功能与标准环境资源功能的比值称为环境资源功能达标系数,环境资源功能与环境面积之积是环境资源功能能量,环境资源功能能量=环境资源功能×环境面积=标准环境资源功能×环境资源功能达标系数×环境面积=标准环境资源功能×标准环境面积。

获取及保卫环境资源的劳动成果是拥有环境资源所有权,维护、改造环境资源的劳动成果是环境资源功能能量增加值。

技术产品功能能量、劳动力功能能量、环境资源功能能量、权力功能能量、物品功能能量、行为功能能量及各种劳动成果在用于交换时都称为商品。

商品符合要求标准的程度称为商品功能,商品功能与标准商品功能的比值称为商品功能达标系数,商品功能达标系数具体表现为技术产品功能达标系数、劳动力功能达标系数、环境资源功能达标系数、权力功能达标系数、物品功能达标系数、行为功能达标系数、劳动成果达标系数等。

商品功能与商品数量之积称为商品功能能量,单位商品功能能量=商品功能能量÷商品数量=商品功能=标准商品功能×商品功能达标系数。

商品功能能量=单位商品功能能量×商品数量=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商品功能达标系数×商品数量=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标准商品数量。

商品功能能量与商品需求系数之积称为商品价值量。

生产与流通商品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各物品劳动价值量及其他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的总和称为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商品劳动价值成本与商品需求系数之积是用劳动力价值量表示的商品价值量,称为商品劳动价值量。

商品交换既是商品价值量的交换,也是商品蕴含的无差别人类劳动的交换,因而,商品交换按商品劳动价值量等价原则进行。

这里将商品劳动价值量与商品功能能量的比值定义为商品劳动价值单位,商品劳动价值量与商品数量的比值是单位商品平均劳动价值量。

单位商品功能能量与商品劳动价值单位之积是单位商品劳动价值量。

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与商品劳动价值单位之积是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量。

单位商品劳动价值量=单位商品功能能量×商品劳动价值单位=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商品功能达标系数×商品劳动价值单位=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量×商品功能达标系数。

商品劳动价值成本与商品功能能量的比值可称为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劳动价值成本与商品数量的比值是单位商品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功能能量与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单位之积是单位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与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单位之积是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成本。

单位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功能能量×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商品功能达标系数×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商品功能达标系数。

[!

--empirenews.page--]在不合格商品被视为废品的情况下,商品劳动价值量与合格商品数量的比值是单位合格商品平均劳动价值量,商品劳动价值量与合格商品功能能量的比值可称为合格商品劳动价值单位,单位合格商品功能能量与合格商品劳动价值单位之积是单位合格商品劳动价值量,这时,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量可用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与合格商品劳动价值单位之积表示大小。

单位合格商品劳动价值量=单位合格商品功能能量×合格商品劳动价值单位=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商品功能达标系数×合格商品劳动价值单位=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量×商品功能达标系数。

生产与流通商品消耗各工种劳动力社会价值量、各物品社会劳动价值量及其他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量的总和称为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其与商品社会需求系数之积是商品社会劳动价值量。

不同人对商品的需求不同,且不同人生产与流通商品的劳动生产力存在差异,因而,商品交换必须在统一标准下进行,这个标准可以是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单位。

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单位与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之积是单位标准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量。

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单位的计算方式是:

将各地市场的A型号商品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的平均值视为A型号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然后按A型号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与A型号商品社会需求系数之积计算A型号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单位。

A型号商品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A1品牌A型号商品市场份额×A1品牌A型号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A2品牌A型号商品市场份额×A2品牌A型号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An品牌A型号商品市场份额×An品牌A型号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

A1品牌A型号商品市场份额=A1品牌A型号商品市场需求量÷A型号商品市场需求总量A型号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A型号商品A1地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A型号商品A2地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A型号商品AN地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N。

A型号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单位=A型号商品社会平均劳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动价值成本单位×A型号商品社会需求系数。

单位标准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量=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单位×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

商品社会劳动价值量与商品功能能量的比值是商品社会劳动价值单位。

商品社会劳动价值单位与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之积是单位标准商品社会劳动价值量。

实际生活中,人们一般以占有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品牌商品社会劳动价值单位为参照,近似视其为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单位。

即:

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单位≈拥有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品牌商品社会劳动价值单位。

所有商品劳动价值量都可以用单位标准参照物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量计量大小。

参照物商品具有交换中介功能,交换时称为交换中介物,如商品货币。

标准商品货币的大小可按流通便利性要求设定为几种规格,这里假设为A、B、C三种规格,各规格商品货币之间可设定为十进制关系,如,单位A规格商品货币功能能量=(1/10)×单位B规格商品货币功能能量=(1/100)×单位C规格商品货币功能能量。

若将C规格商品货币称为元,将A规格商品货币表示为分,将B规格商品货币称为角,则商品货币功能能量就可以表示为XXX元X角X分或XXX.XX元。

元、角、分是标准商品货币的规格代号,用于度量商品货币功能能量的大小,称为货币单位。

货币单位的数量称为金额,商品货币功能能量可直接用货币金额表示大小。

[!

--empirenews.page--]交换中介物一开始表现为数种与所有商品都有固定交换比例的物品,称为等价物。

当交换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等价物就固定为一种物品,称为一般等价物。

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功能转变为单一的交换职能时,就成为商品货币。

当商品货币供应量不能满足交换需求时,人们就用记录商品货币金额的可兑换纸币进行交换,纸币由政府统一发行就成为法定纸币。

纸币的出现使货币单位成为交换符号。

当记录货币单位的工具是磁卡时,货币就从物质存在转为符号存在,称为符号货币,符号货币是交换中介物的终极存在。

 同一时期可以同时流通多种商品货币与纸币,不同商品货币或纸币的功能及社会需求系数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社会价值。

获取商品货币(或纸币)的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与商品货币(或纸币)社会需求系数之积是商品货币(或纸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量,其与商品货币(或纸币)金额的比值是商品货币(或纸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

商品货币本身是消费品,商品货币社会需求量由商品货币社会流通需求量、储存需求量、社会消费需求量组成,某时段商品货币社会需求预期增加量是期间商品货币社会流通需求预期增加量、社会储存需求预期增加量、社会消费需求预期增加量及预期出口量之和。

商品货币社会拥有量由商品货币社会流通量与社会储蓄量组成,某时段商品货币社会预期供应量是期间商品货币预期产量与预期进口量之和。

某时段商品货币社会需求系数=(商品货币社会需求量+社会需求预期增加量)÷(商品货币社会拥有量+预期供应量)=(商品货币社会流通需求量+商品货币社会储存需求量+商品货币社会消费需求量+期间社会流通需求预期增加量+期间社会储存需求预期增加量+期间社会消费需求预期增加量+期间商品货币预期出口量)÷(商品货币社会流通量+商品货币社会储蓄量+期间商品货币预期产量+期间商品货币预期进口量)当商品货币社会需求系数等于1时,商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就等于商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

当商品货币社会需求系数大于1时,商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就大于商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

此时生产商品货币与购买商品划算,消费商品货币与出售商品不划算,所以,人们就扩大商品货币的生产,降低商品货币的消费,直到商品货币社会需求系数等于1。

当商品货币社会需求系数小于1时,商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就小于商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

此时生产商品货币与购买商品不划算,消费商品货币与出售商品划算,所以,人们就扩大商品货币的消费,降低商品货币的生产,直至商品货币社会需求系数等于1。

纸币仅有流通职能,只存在发行与回收,不存在消费,所以,纸币社会需求量表现为纸币社会流通需求量与纸币社会储存需求量之和,某时段纸币社会需求预期增加量是期间纸币社会流通需求预期增加量、社会储存需求预期增加量与预期出口量之和。

纸币社会拥有量由纸币社会流通量与纸币社会储存量组成,某时段纸币社会预期供应量是期间纸币预期净发行量与预期进口量之和。

某时段纸币社会需求系数=(纸币社会需求量+社会需求预期增加量)÷(纸币社会拥有量+预期供应量)=(纸币社会流通需求量+社会储存需求量+期间社会流通需求预期增加量+期间社会储存需求预期增加量+期间预期出口量)÷(纸币社会流通量+纸币社会储存量+期间预期净发行量+期间预期进口量)[!

--empirenews.page--]法定纸币由国家统一生产、发行,其功能等于1,因而,法定纸币货币单位社会价值=纸币社会需求系数,法定纸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法定纸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纸币社会需求系数。

纸币面额与纸币社会需求系数之积是纸币社会价值量。

不同面额的纸币有不同的社会需求系数,当纸币社会需求系数=1时,纸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纸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

当纸币社会需求系数>1时,纸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纸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此时国家发行纸币与购买债券划算,回收纸币与出售债券不划算,所以,国家就扩大纸币的发行,降低纸币的回收,直至纸币社会需求系数等于1。

当纸币社会需求系数<1时,纸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

此时国家发行纸币与购买债券不划算,回收纸币与出售债券划算,所以,国家就扩大纸币的回收,降低纸币的发行,直至纸币社会需求系数等于1。

商品货币与纸币统称货币,不同货币有不同的流通范围及社会需求系数、市场需求系数,本文将商品货币社会需求系数与纸币社会需求系数统称为货币社会需求系数。

货币社会需求系数与货币市场需求系数、货币个人需求系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反映货币作为物品存在的社会重要性,后二者反映货币作为可交换资源存在的市场重要性。

当纸币被电子货币取代时,货币就从物品存在转为符号存在,这时,货币社会需求系数恒为1。

不同货币有不同的市场需求系数,某时段金融市场货币需求量及市场需求预期增加量之和与该时段金融市场货币拥有量及预期供应量之和的比值反映金融市场货币供求情况,称为货币市场需求系数。

货币市场需求系数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之积是市场承认的货币单位劳动价值,可称为货币单位市场价值。

若货币市场需求系数大于1,则货币单位市场价值>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这时在金融市场出售货币(注:

表现为向银行存款、购买债券与股票等)花算,购买货币(注:

表现为向银行借款、出售债券与股票等)不花算;若货币市场需求系数小于1,则货币单位市场价值<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这时在金融市场购买货币花算,出售货币不花算。

不同人对货币有不同的需求系数。

某时段个人货币需求量及需求预期增加量之和与该时段个人货币拥有量及预期供应量之和的比值是货币个人需求系数,其反映该时段货币对个人的重要程度。

货币个人需求系数反映个人解决交换矛盾的能力情况,其与货币单位市场价值之积是个人承认的货币单位劳动价值,称为货币单位个人价值。

若货币个人需求系数>1,则货币单位个人价值>货币单位市场价值,这说明货币对该人重要,此时该人出售商品换取货币花算;若货币个人需求系数<1,则货币单位个人价值<上一页[1][2][3][4][5][6]下一页货币单位市场价值,这说明货币对该人不重要,此时该人出售货币花算。

[!

--empirenews.page--]由等式商品劳动价值量=货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量可得:

标准商品数量×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量=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货币金额=>货币金额÷标准商品数量=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量÷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

式中,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量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称为标准商品价格。

单位商品劳动价值量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称为商品价格。

商品价格=单位商品劳动价值量÷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标准商品价格×商品功能达标系数=(货币金额÷标准商品数量)×商品功能达标系数=货币金额÷商品数量。

同理,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成本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称为标准商品成本价格,单位商品劳动价值成本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称为商品成本价格,商品成本价格=单位商品劳动价值成本÷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标准商品成本价格×商品功能达标系数。

商品价格与商品数量之积是用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计量商品劳动价值量的值,称为商品价值金额。

同理,商品成本价格与商品数量之积称为商品成本金额。

所有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都可以用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计量大小,表示为劳动成果价值金额。

劳动力价值量也可以用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计量,称为劳动力价值金额。

同样,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劳动价值成本可以用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计量,称为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成本金额。

获取行为功能能量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各物品劳动价值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