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练习进步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8991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7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练习进步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练习进步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练习进步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练习进步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练习进步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练习进步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练习进步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练习进步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练习进步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练习进步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练习进步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练习进步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练习进步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练习进步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练习进步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练习进步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练习进步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练习进步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练习进步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练习进步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练习进步题.docx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练习进步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练习进步题.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练习进步题.docx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练习进步题

1.医学微生物包括细菌学、病毒学和其他微生物三大部分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共六类微生物。

3.病毒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为非细胞型微生物。

4.正常菌群对人体具有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和抗衰老作用等作用.

5.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微米/μm。

6.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7.细菌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有染色体和质粒两种,其中质粒不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8.细菌的菌毛有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种,前者与细菌粘附有关,后者具有传递遗传物质作用。

9.经革兰染液染色后,被染成紫色的是革兰阳性菌,被染成红色的是革兰阴性菌。

10.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11.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包括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3种成分。

12.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是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构成。

13.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肽聚糖,是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构成。

14.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2-3%琼脂,加热溶化经冷却凝固后即成;当加入0.2-0.7%琼脂。

时,即成半固体培养基。

15.细菌的繁殖方式是二分裂。

绝大多数细菌繁殖一代用时为20-30分钟,而结核杆菌繁殖一代用时为18-20小时。

16.半固体培养基多用于检测细菌动力。

17.根据菌落的特点可将菌落分为光滑型菌落、粗糙型菌落和粘液型菌落。

18.SS琼脂培养基含有胆盐、枸橼酸、煌绿,可抑制革兰阳性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常用于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和培养。

19.细菌色素分为水溶性色素和脂溶性色素两种。

20.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合成复杂的菌体成分的细菌称为自养型菌,

只能以有机物为原料合成菌体成分及获得能量的细菌称为异养型菌。

2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包括充足的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合适的酸碱度和必需的气体环境。

22.大多数致病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7.2-7.6,最适温度为37℃,而结核杆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6.5-6.8,霍乱弧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8.4-9.2。

23.细菌群体生长的生长曲线可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时期,细菌的形态、染色、生理等性状均较典型的是对数期。

24.培养基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三.单项型选择题

1.下列描述的微生物特征中,不是所有微生物共同特征的是(E)

A.个体微小;B.分布广泛;C.种类繁多;D.可无致病性;E.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2.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C)

A.螺旋体;B.放线菌;C.病毒;D.细菌;E.立克次体

3.属于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C)

A.螺旋体B.放线菌;C.真菌;D.细菌;E.立克次体

4.有关微生物的描述正确的是(E)

A.体形小于1mm的生物;B.单细胞的小生物;C.不具备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

D.体形小于1μm的生物;E.以上均是错误的

5.与动物细胞比较,细菌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结构是(E)

A.核蛋白体;B.线粒体;C.高尔基体;D细胞膜;E细胞壁

6.与细菌的运动有关的结构是(A)

A.鞭毛;B.菌毛;C.纤毛;D荚膜;E轴丝

7.与内毒素有关的细菌结构是(A)

A.外膜;B.核膜;C.线粒体膜;D.荚膜;E.细胞膜

8.芽胞与细菌有关的特性是(C)

A.抗吞噬作用;B.产生毒素;C.耐热性;D.粘附于感染部位;E.侵袭力

9.细菌的“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是指(C)

A.mRNA.;B.核蛋白体;C.质粒;D.异染颗粒;E.性菌毛

10.与细菌粘附于粘膜的能力有关的结构是(A)

A.菌毛;B.荚膜;C.中介体;D.胞浆膜;E.鞭毛

11.无细胞壁结构的微生物是(C)

A.革兰氏阴性菌;B.真菌;C.支原体;D.衣原体;E.螺旋体

12.不属于细菌基本结构的是(A)

A.鞭毛B.细胞质C.细胞膜D.核质E.细胞壁

13.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E)

A.肽聚糖;B.蛋白质;C.鞭毛;D.核酸;E.脂多糖

14.细菌所具有的细胞器是(C)

A.高尔基体;B.内质网;C.中介体;D.线粒体;E.核蛋白体

15.与致病性相关的细菌结构是(E)

A.中介体;B.细胞膜;C.异染颗粒;D.芽胞;E.荚膜

16.G+与G-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C)

A.聚糖骨架;B.四肽侧链;C.五肽交联桥;D.β-1,4糖苷键

E.N-乙酰葡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的排列顺序

17.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理是(D)

A.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B.抑制细菌的核酸代谢;C.抑制细菌的酶活性;

D.破坏细胞壁中的肽聚糖;E.破坏细胞膜

18.有关G+菌细胞壁的特点不正确的是(D)

A.主要成分是粘肽;B.含有磷壁酸;C.对青霉素敏感;D.含有大量脂多糖;E.易被溶菌酶裂解

19.溶菌酶杀灭细菌的作用机理是(A)

A.裂解肽聚糖骨架的β-1,4糖苷键;B.竞争肽聚糖合成中所需的转肽酶;

C.与核蛋白体的小亚基结合;D.竞争性抑制叶酸的合成代谢;E.破坏细胞膜;

20.下列哪种结构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B)

A.细胞壁B.芽胞C.细胞膜D.细胞质E.核质

21.G-菌细胞壁内不具有的成分是(B)

A.粘肽B.磷壁酸C.脂蛋白D.脂多糖E.外膜

22.G+菌细胞壁内特有的成分是(E)

A.粘肽B.脂蛋白C.外膜D.脂多糖E.以上均不是

23.维持细菌固有形态的结构是(A)

A.细胞壁B.细胞膜C.荚膜D.芽胞E.细胞质

24.溶菌酶对G+菌的作用是(B)

A.破坏磷壁酸;B.裂解粘肽的聚糖骨架;C.损伤细胞膜;

D.抑制菌体蛋白的合成;E.抑制四肽侧链与五肽桥链的联结;

25.有关质粒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

A.细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基因;B.为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C.具有自我复制;传给子代的特点D.可从一个细菌转移至另一个细菌体内;E.可自行丢失

26.关于细菌的核,错误的描述是(A)

A.具有完整的核结构;B.为双股DNA.;C.是细菌生命活动必需的遗传物质;D.无核膜;E.无核仁

27.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C)

A.细胞壁B.荚膜C.芽胞D.核质E.细胞膜

28.关于细胞壁的功能不应包括(C)

A.维持细菌固有形态;B.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C.具有抗吞噬作用;(荚膜)

D.具有免疫原性;E.与细胞膜共同完成细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29.细菌缺乏下列哪种结构在一定条件下仍可存活(A)

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核质E.以上均可

30.有关荚膜描述错误的是(B)

A.具有免疫原性,可用于鉴别细菌;B.可增强细菌对热的抵抗力;

C.具有抗吞噬作用;D.一般在机体内形成;E.化学成分可是多糖,也可是多肽等

31.下列物质中不是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一种是D

A.色素B.细菌素C.热原质D.抗毒素E.抗生素

32.大肠菌素是属于E

A.色素B.抗生素C.内毒素D.外毒素E.细菌素

33.去除热原质最好的方法是A

A.蒸馏法B.高压蒸汽灭菌法C.滤过法D.巴氏消毒法E.干烤法

34.下列哪一项不是抗生素范畴D

A.可由真菌产生B.可由放线菌产生C.可由细菌产生

D.只对产生菌有近缘关系菌有杀伤作用E.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35.菌落是指C

A.不同种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B.细菌在培养基上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C.一个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D.一个细菌细胞E.从培养基上脱落的细菌

36.下列有关菌落的叙述,错误的是E

A.可分为S,R和M型菌落;B.肉眼可见;C.由一个细菌形成;

D.一个菌落包含成千上万个细菌E.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固体)

37.研究细菌性状最好选用哪个生长期的细菌B

A.迟缓期;B.对数期;C.稳定期;D.衰亡期;E.以上均可

38.属于专性需氧菌的是C

A.葡萄球菌B.肺炎球菌C.结核杆菌D.大肠杆菌E.伤寒杆菌

39.属于专性厌氧菌的是A

A.破伤风杆菌B.大肠杆菌C.痢疾杆菌D.炭疽杆菌E.脑膜炎球菌

40.细菌在下列哪个生长期中最易出现变异C

A.迟缓期B.对数期C.稳定期D.衰亡期E.以上均可

41.繁殖速度最慢的细菌是E

A.链球菌B.大肠杆菌C.破伤风杆菌D.葡萄球菌E.结核杆菌

42.细菌的分解性代谢产物不应包括E

A.色素B.细菌素C.热原质D.维生素E.以上均不是

43.大肠杆菌的靛基质试验为阳性,是因为大肠杆菌能分解D

A.含硫氨基酸B.葡萄糖C.乳糖D.色氨酸E.枸橼酸盐

44.有关热原质的描述错误的是B

A.G-菌的热原质就是细胞壁中的脂多糖B.可被高压蒸气灭菌所破坏

C.液体中的热原质可用吸附剂或过滤等方法除去

D.是许多G-菌、少数G+菌的一种合成性代谢产物E.注入机体可致发热反应

45.属于细菌分解性代谢产物的是B

A.热原质B.硫化氢C.外毒素D.维生素E.抗生素

46.细菌素的特点正确的是E

A.是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类蛋白质;B.具有抗菌作用,可抑制菌体蛋白的合成;

C.可用于细菌分型;D.与抗生素不同,抗菌谱窄,仅对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抑制作用;E.以上均是

47.对人致病的细菌大多是D

A.专性厌氧菌B.专性需氧菌C.微需氧菌D.兼性厌氧菌E.以上均不对

48.下列哪项试验不是细菌的生化反应B

A.靛基质试验B.动力试验C.甲基红试验D.糖发酵试验E.硫化氢试验

49.下列有鉴别意义的细菌代谢产物是E

A.靛基质B.色素C.H2SD.酸和气体E.以上均是

50.与细菌致病作用有关的代谢产物不包括B

A.热原质B.细菌素C.内毒素D.外毒素E.侵袭性酶

第4、5章细菌的遗传变异测试题

1.当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上时,该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该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2.根据噬菌体和宿主菌作用的相互关系,可将噬菌体分为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溶原性噬菌体.

3.细菌基因的转移方式包括转化转导和接合、溶原性转换。

4.几种质粒可共存于一个细菌中,表明这些质粒间有相容性。

有些质粒不能共存,称不相容性。

5.卡介苗是牛型结核杆菌失去毒力制成的人工主动免疫制剂,可用于预防结核病。

6.L型细菌是指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培养应用培养基高渗培养基。

7.介导细菌间遗传物质转移的噬菌体是温和噬菌体。

8.有F质粒的细菌能产生性菌毛。

9.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有形态和结构变异、菌落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

10.细菌核质外的遗传物质是质粒。

11.可传递接合性R质粒的基因由耐药性决定因子和耐药性传递因子组成。

12.有荚膜的肺炎球菌毒力强,其菌落形态是光滑型。

三.选择题

1.下列细胞中,不受噬菌体侵袭的是A

A.淋巴细胞B.真菌细胞C.细菌细胞D.螺旋体细胞E.衣原体细胞

2.下列细菌中,产生毒素与噬菌体有关的是B(肉毒杆菌/产气荚膜梭菌)

A.破伤风杆菌B.白喉杆菌C.霍乱弧菌D.产气荚膜杆菌E.大肠杆菌

3.白喉杆菌产生外毒素是因为其基因发生了E

A.转化B.转导C.接合D.突变E.溶原性转换

4.下列哪项不是噬菌体的特性B

A.个体微小;B.具备细胞结构;C.由衣壳和核酸组成;D.专性细胞内寄生;E.以复制方式增殖;

5.前噬菌体是指A

A.已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B.进入宿主菌体内的噬菌体;C.尚未感染细菌的游离噬菌体;

D.尚未完成装配的噬菌体;E.成熟的子代噬菌体。

6.有关质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

A.质粒是细菌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B.质粒是细菌必需结构;

C.质粒不是细菌必需结构;D.质粒是双股环状DNA.;E.质粒可独立存在于菌体内;

7.有关耐药性质粒的描述错误的是D(接合)

A.由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因子组成;B.耐药传递因子和F质粒的功能相似;

C.R质粒的转移是造成细菌间耐药性传播的主要原因;

D.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R质粒基因突变所致;E.耐药决定因子可编码细菌多重耐药性

8.质粒在细菌间的转移方式主要是A

A.接合;B.转导C.转化D.突变E.溶原性转换;

9.转化过程中受体菌摄取供体菌遗传物质的方式是E

A.胞饮;B.通过性菌毛C.通过噬菌体D.细胞融合E.直接摄取

10.突变使细菌遗传物质发生下列那种改变(D)

A.质粒丢失;B.溶原性转换C.基因重组D.核苷酸序列改变E.以上均是

11.细菌的转导和溶原性转换的共同特点是D

A.供体菌与受体菌直接接触;B.不需供体菌C.不需受体菌.D.需噬菌体E.需质粒;

12.L型细菌的特征下述哪项是错误的(E)

A.对青霉素不敏感;B.抗原性改变;C.呈多形性;D.革兰氏染色多为阴性;E.需用低渗含血清培养基;

13.H-O变异属于(D)

A.毒力变异;B.菌落变异;C.形态变异;D.鞭毛变异;E.耐药性变异;

14.在细菌之间直接传递DNA是通过(C)

A.鞭毛;B.普通菌毛;C.性菌毛;D.中介体;E.核糖体;‘

15.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到受体菌的过程,称为(D)

A.转化;B.转导;C.突变;D.接合;E.溶原性转换;

第3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测试题

1.化学消毒剂杀菌或抑菌的作用机理是破坏菌体蛋白,抑制或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2.干热灭菌法包括烧灼法,干烤法,焚烧法,红外线法。

3.巴氏消毒法常用于消毒牛奶和酒类。

4.常用的湿热灭菌法包括煮沸法,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气灭菌法,间歇蒸气灭菌法,流通蒸气消毒法。

5.紫外线杀菌机理是干扰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导致细菌变异和死亡。

6.环境中的有机物对细菌有保护作用,其可与消毒剂发生反应,使消毒剂的杀菌力减弱。

7.普通琼脂培养基灭菌可采用高压蒸气灭菌法。

8.手术室空气消毒常采用紫外线消毒法。

9.用于新生儿滴眼,预防淋球菌感染常用的消毒剂是硝酸银

10.葡萄球菌对其敏感,常用于浅表创伤消毒的消毒剂是龙胆紫。

11.一般化学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只对细菌的繁殖体有效。

对芽胞需要提高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方可奏效。

12.影响化学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浓度和作用时间,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环境中有机物对消毒剂的影响,消毒剂之间的拮抗。

13.常用于消毒饮水和游泳池的消毒剂是氯和漂白粉。

14.生石灰可用于排泄物和地面的消毒。

15.酚类消毒剂包括石炭酸,来苏儿、氯己定。

三、单选题

1.关于紫外线杀菌不正确的是C

A.紫外线杀菌与波长有关;B.紫外线损伤细菌DNA构型;C.紫外线的穿透力弱,故对人体无害;D.紫外线适用于空气或物体表面的消毒;E.一般用紫外线灯做紫外线的杀菌处理

2.关于高压蒸汽灭菌法不正确的是D(1.05)

A.灭菌效果最可靠,应用最广;B.适用于耐高温和潮湿的物品C.可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D.通常压力为2.05kg/C.m2E.通常温度为121.3℃

3.对普通培养基的灭菌,宜采用D

A.煮沸法B.巴氏消毒法C.流通蒸汽灭菌法D.高压蒸汽灭菌法E.间歇灭菌法

4.关于乙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E

A.浓度在70~75%时消毒效果好B.易挥发,需加盖保存,定期调整浓度C.经常用于皮肤消毒

D.用于体温计浸泡消毒E.用于粘膜及创伤的消毒

5.欲对血清培养基进行灭菌,宜选用A

A.间歇灭菌法B.巴氏消毒法C.高压蒸汽灭菌法D.流通蒸汽灭菌法E.紫外线照射法

6.杀灭细菌芽胞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是E

A.紫外线照射B.干烤灭菌法C.间歇灭菌法D.流通蒸汽灭菌法E.高压蒸汽灭菌法

7.湿热灭菌法中效果最好的是A

A.高压蒸汽灭菌法B.流通蒸汽法C.间歇灭菌法D.巴氏消毒法E.煮沸法

8.酒精消毒最适宜浓度是C

A.100%B.95%C.75%D.50%E.30%

9.关于紫外线,下述哪项不正确E

A.能干扰DNA合成B.消毒效果与作用时间有关C.常用于空气,物品表面消毒D.对眼和皮肤有刺激作用E.穿透力强

10.关于消毒剂作用原理是E

A.使菌体蛋白变性B.使菌体蛋白凝固C.使菌体酶失去活性D.破坏细菌细胞膜E.以上均正确

11.紫外线杀菌原理是C

A.破坏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结构B.使菌体蛋白变性凝固C.破坏DNA构型D.影响细胞膜通透性E.与细菌核蛋白结合

12.血清,抗毒素等可用下列哪种方法除菌C

A.加热56℃30minB.紫外线照射C.滤菌器过滤D.高压蒸汽灭菌E.巴氏消毒法

13.判断消毒灭菌是否彻底的主要依据是B

A.繁殖体被完全消灭B.芽胞被完全消灭C.鞭毛蛋白变性D.菌体DNA变性E.以上都不是

14.引起菌群失调症的原因是(E)

A.生态制剂的大量使用;B.正常菌群的遗传特性明显改变;C.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明显改变

D.正常菌群的增殖方式明显改变;E.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明显改变

15.关于正常菌群的描述,正确的是(A)

A.一般情况下,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B.肠道内的痢疾杆菌可产生碱性物质拮抗其他细菌;

C.口腔中的正常菌群主要是需氧菌;D.即使是健康胎儿,也携带正常菌群;

E.在人的一生中,正常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稳定

16.关于菌群失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E)

A.菌群失调进一步发展,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症就可称为菌群失调症;

B.菌群失调症又称为菌群交替或二重感染;

C.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改变正常菌群成员的耐药性,从而引起菌群失调症;

D.可使用生态制剂治疗菌群失调症;E.内分泌紊乱也会引起菌群失调症;

17.实验室常用干烤法灭菌的器材是(A)

A.玻璃器皿;B.移液器头;C.滤菌器;D.手术刀、剪;E.橡皮手套

18.关于煮沸消毒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E)

A.煮沸100℃5分钟可杀死细菌繁殖体;B.可用于一般外科手术器械、注射器、针头的消毒;

C.水中加入1-2%碳酸氢钠,可提高沸点到105℃;D.常用于食具消毒;E.不足以杀死所有细菌。

19.杀灭物体表面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称为(D)

A.灭菌;B.防腐;C.无菌操作;D.消毒;E.无菌

20.新洁尔灭用于皮肤表面消毒的常用浓度是(B)

A.0.01~0.05%;B.0.05~0.1%;C.1~5%;D.10%;E.2%

第6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测试题

1.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具有的毒力,侵入的数量和途径有密切关系。

2.细菌的毒力是由毒素和侵袭力决定的.

3.细菌的侵袭力是由荚膜,菌毛等粘附因子和侵袭性酶构成.

4.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

5.内毒素是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性多糖组成.

6.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脂质A,菌体抗原(O抗原)是特异性多糖.

7.类毒素是由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制备而成,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8.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可用甲醛处理制备类毒素.

9.根据外毒素的作用机理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

10.抗毒素可由外毒素或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

11.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皮肤与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12.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结果有完全吞噬与不完全吞噬两种.

13.内毒素的毒性作用有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性休克,DIC。

14.目前所知毒性最强的生物毒素是肉毒毒素.

15.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有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等.

16.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有菌毛,膜磷壁酸.

17.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结构有荚膜等.

18.病原菌侵入机体能否致病与细菌的毒力,侵入的数量,侵入的部位等有密切关系.

19.细菌侵袭性酶有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等

20.定居于人体表和腔道中的微生物群叫做正常菌群.

21.医院内感染的方式包括交叉感染、内源性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三.单项选择题

1.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C

A.荚膜B.菌毛C.异染颗粒D.脂多糖E.磷壁酸

2.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性无关的是D

A.毒素B.血浆凝固酶C.热原质D.细菌素E.透明质酸酶

3.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D

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芽胞E.透明质酸酶

4.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B

A.鞭毛B.普通菌毛C.荚膜D.性菌毛E.芽胞

5.革兰阳性菌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C

A.肽聚糖B.M蛋白C.膜磷壁酸D.壁磷壁酸E.SPA

6.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E

A.菌毛B.荚膜C.M蛋白D.血浆凝固酶E.透明质酸酶

7.细菌内毒素的成分是E

A.H抗原B.肽聚糖C.O抗原D.荚膜多糖E.脂多糖

8.内毒素的中心成分是D

A.特异性多糖B.脂多糖C.核心多糖D.脂质AE.脂蛋白

9.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A

A.食物中毒B.发热C.休克D.DICE.白细胞反应

10.关于内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一项是B

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B.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C.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D.性质稳定,耐热

E.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出来

11.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C

A.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B.化学成分是蛋白质C.耐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仍不能将其破坏

D.经甲醛处理可制备成类毒素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12.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B

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B.可制备成类毒素C.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D.化学组成是脂多糖E.耐热

13.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D

A.破伤风痉挛毒素B.霍乱肠毒素C.白喉外毒素D.肉毒毒素E.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14.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C

A.伤寒沙门菌B.霍乱弧菌C.肉毒梭菌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E.脑膜炎奈氏菌

15.不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B

A.金黄色葡萄球菌B.破伤风杆菌C.肉毒梭菌D.产气荚膜杆菌E.肠炎沙门菌

16.抗毒素B

A.为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获得B.可中和游离外毒素的毒性作用C.可中和与易感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D.可中和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E.B+C

17.类毒素是C

A.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

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D.细菌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

18.下述细菌中可引起菌血症的是B

A.破伤风梭菌B.伤寒沙门菌C.白喉棒状杆菌D.肉毒梭菌E.霍乱弧菌

19.带菌者是指D

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

D.感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