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97759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5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笔记.docx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笔记.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笔记.docx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

考点社会工作的目标、要素及主要领域

目标

类型

具体目标

特征

服务对象层面

解救危难

保护救助、维护基本生存

缓解困难

助人自助、恢复社会功能

促进发展

挖掘潜力,增强社会功能

社会层面

解决社会问题

与社会因素有关的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

促进社会公正

推动社会进步

功能

类型

具体功能

特征

服务对象层面

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

增强他们的能力和权利、增进他们的社会功能、增进他们的尊严、促进环境的改善

促进人与环境的相互适应

人在环境中的分析视角

社会层面

维持社会秩序

社会工作通过提供服务而间接起到社会管理的功能

促进社会和谐

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认和谐相处”的环境

社会工作的发展

社会工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表1

区域

发展阶段

特征

西方

产生

思想来源:

博爱

产生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社会问题繁多。

影响最大的是《济贫法》,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奠定基础

美国首先出现给薪的社会工作者,社工前身

形成

教育和培训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确定,社会工作专业组织的发展,使社会工作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

(20世纪初:

个案工作方法;40年代:

小组工作方法;60年代:

社区工作方法;70年代:

社会行政方法的应用)

发展

专业方法的发展、目标模式的变化、工作对象的拓展、理论派别的形成

社会工作基本思路:

治疗——预防,救助——发展

表-2

区域

发展阶段

特征

中国

历史上

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但是有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

20世纪上半叶

1925年燕京大学建立社会学和社会服务系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标志

1949年以后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断

恢复与发展

1979:

社会工作课程的恢复;1988年开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1991成立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者教育协会成立

职业化与专业化

2006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社会工作的要素

专业方法:

三直接(个案,小组,社区);

三间接(社会工作行政,督导,研究)

价值观:

利他主义

服务对象:

个人,家庭,社区

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类型

具体角色

主要服务内容

基本角色

服务提供者

提供物质、劳务和心理方面的服务和帮助

支持者

对服务对象的授权和增能

倡导者

向服务对象倡导某种合理行为

间接服务角色

管理者

对过程的有效控制、对资源、信息的协调、安排和管理

资源争取者

向其他社会工作者、福利机构、政府部门和广大社会争取资源

政策影响人

提出政策建议

研究者

研究实践经验

素质要求

素质要求

分类

具体内容

知识基础

学科知识

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

政策知识

现行的政策、法规

技术知识

调查研究的技术、口语和文字表达技术、现代资讯工具使用技术

文化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知识

能力要求

技术能力

文化能力

心理素质

持续学习能力

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儿童及青少年服务、老人社会服务、妇女社会服务、康复服务、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家庭服务、医疗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矫治服务、城乡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

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考点:

中国和西方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1.1601年《济贫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福利性质的法案

2.《周礼》从爱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疗,安富方面对社会福利做了完整描述。

3.近年来,党和政府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方针指引下,社会福利制度越来越注重:

权利与义务并重;平等与差异共存;公平与效率兼顾

社会工作价值观

1.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

理论作用,是指社会工作价值观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正面影响。

主要包括: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别于其他服务专业的重要标志

——是确定社会工作专业使命或目标的根据

——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实践作用

——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动力;

——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伦理守则(明确具体的伦理守则可以指导社会工作者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

——是促使社会工作者个人成长的有效力量;

——是维系社会期望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关系的关键。

2.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

戈登(6方面):

主要从个人与社会联系方面出发。

A.个人与社会相互依赖

B.个人层面:

个人对社会有责任;应发挥潜能尽到社会责任;个人需要是差别化的;

C.社会层面:

社会应该关怀个人;提供途径让个人自我实现;

比斯台克(9方面):

也主要从个人与社会联系方面出发。

个人层面:

人的:

潜能;责任;权利;自我决择权利;需要;社会功能

社会层面:

社会的:

责任;权利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国际认同的(6方面):

主要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实践方面归纳:

“服务”—强调的是实践形式

“社会公正”—强调的是实践目标

“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的是实践的个体差异

“人类关系的重要性”—强调的是实践工具

“诚信”—强调的是实践的行为准则

“能力”—强调的是对实践者的专业教育要求

在操作层面,社会工作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六原则:

接纳、尊重、个别化、自决权和知情同意、保密、不批判

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

1.强调社会和谐。

2.保持家庭和谐和稳定依然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家庭观念。

3.注重服务的“人情味”。

4.重视道德建设。

5.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伦理是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所持有的价值信念和行为准则,它包括个人的自我行为控制和调节以及他人的行为期望标准。

——伦理主要通过个人自觉自律和社会舆论来进行监督和约束,表现形式主要是强化人们的荣誉感或羞耻感。

——伦理分为个人伦理、专业伦理和社会伦理三个层面。

1.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作用

2.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

服务对象利益优先;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约束和鼓励并重;权威性

3.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包含了社会工作者在该专业的各方面的行为要求。

主要内容包括:

(1)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

对服务对象的义务,自我决定,知情同意,利益冲突,隐私和保密等。

(2)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尊重,保密,合作,咨询,服务的转介等。

(3)对工作机构的伦理责任:

督导与辅导,教育与培训,服务对象的转介,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4)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

实践能力,个人道德要求等

(5)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

专业的完整性,评估和研究等

(6)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

社会福利,公众参与,公共紧急事件,社会行动等。

4.社会工作中的伦理难题及处理原则

伦理难题:

(5)

保密问题;情理法问题;价值中立与介入;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自觉原则与知情同意

处理原则:

(7)

保护生命;完全平等与差别平等;自主与自由;最小伤害;改善生活质量;隐私和保密;真诚

社会工作专业守则

社会工作守则的内容

1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1)尊重服务对象的权益

(2)严守服务对象的秘密

(3)公平服务大众

2

处理同事间关系的规定

(4)重视同事的工作

(5)共同执行守则

3

社会工作者与机构的关系

(6)恪守公私分明

(7)信守机构政策

4

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责任

(8)充实社会工作知识能力

(9)促进专业发展

(10)约束不当行为

5

5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责任

(11)增进公众福利

(12)维护社会公义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考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A.20世纪中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七个层次

B.1969年,阿尔德弗尔ERG理论(Exist——Relationship——Group),对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较大影响

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当某种需要满足后,个体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不。

另外,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这也是它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最大的不同之处

C.生物性需要(进食饮水;睡眠觉醒;性)和社会性(交往;成就)需要。

D.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E.原发性需要(与生俱来)与继发性(后天习得)需要

人类需要的类型

分类的指标

具体类型

具体内容

需要的起源和性质

生物性需要

进食、饮水、睡眠、觉醒、性

社会性需要

交往、成就、权力、尊严、地位

需要指向的对象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需要产生的方式

原发性需要

继发性需要

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勒温认为人类行为是有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B=f(P.E)

人类行为的类型

1.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行为的呈现

内隐行为是那些内在的、无法被直接观察到的、只有通过自我报告等方式间接推断的活动。

如思维、记忆等内部心理活动。

2.人类行为常常指外显行为

(1)按照人类行为的起源,可以把它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

本能行为出自遗传,又称遗传行为如,觅食、爬行等。

习得行为是人类在后天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学习而形成的,又可称学习行为。

(2)根据行为的划分标准,人类行为有正常和异常之分。

一般来说,划分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的常用标准有:

统计规律、行为规范与价值、行为适应性标准和个体主观体验。

(3)根据行为的性质及其后果,人类行为还可以分为攻击性行为、反社会行为、利他主义行为、亲社会行为等不同行为类型。

划分正常与异常行为的标准

A.统计规律:

小明在上学年龄一上学就犯病

B.社会规范与价值:

学龄期学生逃学

C.行为适应性标准;社会化不足,无法适应社会,酗酒成性无法工作

D.个人主观体验;配偶死了,以笑代替哭表达悲伤

人类行为的特点:

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可控性;发展性(可使发指多动)

人类行为的类型

人类行为

分类的指标

具体类型

具体内容

外显行为

人类行为的起源

本能行为

觅食、爬行

习得行为

后天学习而形成

行为的正常与否

正常行为

划分标准:

统计规律、社会规范与价值、行为适应性标准、个体主观体验

异常行为

行为的性质及其后果

攻击性行为、反社会行为、利他主义行为、亲社会行为

内隐行为

内在的、无法被直接观察到、只能通过自我报告等方式间接推断的活动。

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

家庭;朋辈群体;学校与工作单位;社区(地域与心灵);社会(制度系统);文化;大众传媒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一)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积极互动,形成自己的人格,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掌握社会经验与规范,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社会化是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角色是人与环境的中介点。

(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个人必须适应,可以改变环境;环境和遗传禀赋共同影响个人;这种影响不对等

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

4.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

改变个人、改变环境和改变两者互动都是重新达成人和环境间适应性平衡的专业手法。

(三)社会环境系统与人类行为

1.家庭

家庭教养模式是影响子女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

感情纽带和行为控制影响下形成的四种家庭教养模式:

权威型、专制型、纵容型、疏离型。

(爱和管的共同作用但不同侧重而形成)

2.朋辈群体

3.组织

4.文化

人生发展阶段

人生发展各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发展特征

人生发展阶段的理论框架

理论

主要内容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人性本能中的性驱力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的性心理发展五阶段: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性器期是发展的关键期。

主要贡献:

潜意识动机的论述及重视童年期经验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

引入了社会文化因素;强调社会环境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把人格发展推演到人的一生;强调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发展-自我发展最关键环节P93图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觉运动期(0~2岁)前运算期(2~7岁)具体运算期(7~12岁)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个体运用组织、同化、顺应三原则,将活动系统化,形成“心里电图”。

认为遗传潜能与环境刺激作用相当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儿童得到的判断存在着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享乐主义)、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或社会秩序)、后习俗水平(社会约定定向;普遍伦理准则)-道德发展最高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类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

发展阶段

主要冲突与任务

形成的美德

婴儿期

(0-1岁)

冲突:

基本信任还是基本不信任

任务:

对周围世界的信任超越不信任

希望

幼儿期

(1-3岁)

冲突:

自主还是羞怯与疑虑

任务:

在怀疑和羞怯中发展独立性

意志力

儿童早期

(3-6岁)

冲突:

主动还是内疚

任务:

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克服内疚,建立自信心

目的

儿童中期

(6-12岁)

冲突:

勤奋还是自卑

任务:

学习重要的知识、技能和生存技巧

能力

青少年期

(12-20岁)

冲突:

同一性还是角色混乱任务:

发展自我同一性

忠贞

成年早期

(20-40岁)

冲突:

亲密还是孤独

任务:

对他人做出承诺,建立亲密联系,而非与社会疏离,专注自我

成年中期

(40-65岁)

冲突:

繁殖还是停滞

任务:

培养和指导下一代,生产与创造

关怀

成年晚(老年)期

(65岁~)

冲突:

自我整合还是绝望

任务:

回顾一生,坦然面对死亡,而非失望、沮丧,对死亡充满恐惧

智慧

人生发展各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生发展阶段主要特征及主要问题

阶段(年龄)

生理发展

心理发展

社会发展

任务与挑战

婴幼儿阶段(0~3岁)

大脑发育迅速,是动作发展最快的时期,逐步掌握了独立行走以及用手操作物体的能力。

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孩子从随意性的天生反射活动过渡到目标取向行为,并在2岁左右形成符号思维的能力。

是形成依恋的重要阶段。

父母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

开始寻求自主性,失败会感到羞愧并怀疑自己能力;成功会形成“意志”的美德。

儿童阶段(3~12岁)

脑重接近成人水平,动作的熟练程度与协调能力日益增长。

语言和记忆功能增强,开始具体化的逻辑思考。

朋辈群体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概念开始形成

面临主动性或内疚感的冲突。

形成“有能力”的美德。

青少年阶段(12~20岁)

出现第二性征,生理机能日益成熟。

由叛逆逐渐稳定,开始形成比较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待人处事的方法。

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阵地。

家庭、学校及同伴的影响非常大。

自我认同对角色混合。

形成忠贞的美德与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

成年阶段(20~65)

生理机能达到高峰后逐步衰退,并出现更年期综合症。

认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上升,心智功能活跃,个人特长在工作中得以体现。

建立社会角色,开始真正承担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主要冲突:

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

(婚姻、精神健康、就业问题突出)

形成“爱”和“关怀”的美德老

年阶段(65~)

毛发脱落、脊椎弯曲、骨质疏松、记忆力下降,各类老年疾病开始出现,身体逐渐依赖他人。

思维内容偏重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及对角色转变和发挥余热的认知。

社会角色发生变化;社会参与减少并越来越封闭,从而导致社会地位下降。

主要冲突:

自我整合与绝望;“无用论”;孤独感;疾病等。

形成“智慧”的美德。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考点:

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与功能

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

社会工作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作用1、解释;2、预测;3、确定干预的方法和模式;4、发展新的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分类

大卫·豪:

从理论关注内容的角度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

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解释的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实践的理论);

尔科姆·佩恩:

则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把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

实证主义理论(强调客观忽视了主观性)和后现代理论(强调主观对客观的影响)。

社会工作理论-1

学派

历史发展

主要观点或假设

原则或模式

在实务中的运用

精神分析取向社会工作理论

对社会工作影响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60年代成为临床社会工作主导。

弗洛伊德:

人的心灵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构成,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是非理性的。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它们既矛盾又统一。

当人格失调时,弗洛伊德理论则将治疗的焦点放在对“自我”的强化上。

个人的问题源于内在的冲突,这种冲突与早期经验有关,并潜藏于潜意识中。

解决问题就是要分析潜意识。

强调个别化原则、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

焦点在于个人儿童时期的经验对现在生活的影响。

治疗过程分为:

1、治疗情境的建立;2、治疗关系的建立;3、治疗性对话(是治疗的实质阶段,包括三个内容:

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诠释过程)。

认知行为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基础:

巴莆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认知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埃里斯提出了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事件·认知·结果)

认知行为理论借用社会学习理论的三个要素来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

前置事件、目标行为和结果。

将认知理论应用于行为修正,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的互动。

界定问题原则、运用认知理论原则、助人目标原则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助人过程,即协助服务对象做到自我了解、自我控制;提供外在监督,以实现自我控制与外在控制的结合。

含三方面:

1、确定评估重点2、专业关系的建立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教育者、伙伴。

服务步骤(P118):

确定不正确的想法及其影响;要求服务对象自我监控;发现错误思维与潜在感觉的关系;尝试运用正常思维方式;检验新观念的有效性。

社会支持理论

鲍尔拜首先在精神学领域提出依附理论;柯伯和卡塞尔提出“工具性支持”和“情绪性支持”

社会支持网络指:

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服务和新的社会接触。

林南:

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

工具性支持:

引导、协助、有形支持和解决问题的行动;表达性支持:

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和认可。

影响个人社会支持程度的三个因素:

发展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

社会支持网络分为正式支持网络(来自于单位和正式机构的支持)和非正式支持网络(社会上的支持)。

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着重点在于帮助服务对象学习1、如何建立社会支持2、利用社会支持网络(在预防、治疗、恢复上发挥作用)。

干预模式:

1、评估支持网络:

结构(是哪些人)与内容(什么关系与强度)2、制定帮助计划(连接哪些关系)3、实施帮助(促进连接)

社会工作理论-2

学派

历史发展

主要观点或假设

原则或模式

在实务中的运用

生态系统理论

系统论核心:

以整体的视角看待人和社会;社工对系统论的应用始于赫恩提出的全人或全貌的概念;杰曼,吉特曼的生态模型

系统论:

社会环境分为三类:

非正式的或原生的系统、正式系统、社会系统;人生活于环境或社会系统中,人与环境是互动的,个人与环境应该相互协调;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服务对象的问题是来自于系统,个人生活中的问题必须放在生存环境中来认识和解决。

社会工作者应该从与服务对象有关的生活环境的不同层次系统之间的关联入手。

强调要理解个人在家庭、团体、组织及社区中的社会生活功能。

生态系统论是一个具有“折中性”和“综融性”的理论,先导是里士满和亚当斯

社会工作实务的干预焦点应将个人置于其生活场域中,重视人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生态资源分布,并从生活变迁、环境特征与调和度三个层面入手开展社会工作。

该理论的关键:

将服务对象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作为一个系统看待,通过改变系统来满足个人需求。

注意:

许多个人问题是由环境中的障碍引起的,要从分析个人-环境之间的关系入手,服务对象与环境系统的关系是动态的,要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看待和解决问题。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

14世纪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找到完全的人本主义

1、人本主义:

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相信人的理性,人能理性地进行选择;

2、存在主义:

核心是个人的存在,个人具有选择的自由。

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决定的;

社会工作强调服务对象的自由和责任,关注服务对象的主观经验,并致力于将负面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罗杰斯人本主义社工专业治疗原则:

真实和诚实;温暖、尊重和接纳;同理(同感)

人本主义:

尊重服务对象,责任感,被包容权,参与和聆听权,自由表达权,尊重差别,可以质疑专业权威。

存在主义:

社会工作治疗过程:

觉醒(经过幻灭),感觉痛苦(并从过去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选择的自由,对话,实行(肯定和协助)。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最重要的贡献是在于它们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基础和思想基础。

增能理论

索罗门提出,1980年社会工作进入“增能时代”假设:

1、个人的无力感由于环境的排挤而产生;2、环境障碍可以改变;3、通过互动可增强个人的能力;4、权能不能给予的,而是在互动过程中获得的;5、建立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社工关注的焦点在于服务对象与环境之间能否实现有效的互动,从而实现自己。

一、帮助服务对象提高自己的能力:

1、自己是改变媒介;2、社会工作者的知识技巧可以分享;3、双方是伙伴关系;4、无力感可改变。

二、增能取向的社会工作助人过程注重P133建立协同的伙伴关系,重视服务对象的能力而非缺陷,维持人与环境两个工作焦点,确认服务对象是积极的主体,以长期“缺乏能力”者为服务对象。

注意:

社会工作者避免以权威的姿态出现。

三、概念框架:

能力经有效互动可以增强,一般发生在3个层次:

个人层次、人际关系层次、环境层次

第五章个案工作方法

考点:

(一)个案工作的本质

含义:

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一连串个别化的、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遭遇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