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98792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1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5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5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5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5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5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5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5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5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5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5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5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5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5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5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docx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docx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重点

绪论

一.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经验和弊端。

(P2-6)

(一)特点(P2-3)。

  1.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方面的教育综合在一起;

  2.发蒙先识字,后读经书;

  3.读经为主,文选为辅。

  三个特点中,第一个是语文教学内容方面的特点,即古代语文没有独立设科,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具有独立性,而是包含于文史哲教育当中,具有综合性特色。

第二个是教学策略方面的特点,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语文教学采用先集中识字,后读书的办法来进行蒙学教育。

集中识字的著名蒙学读物是“三、百、千、千”;读书指读儒家经典。

第三个是课程教材方面的特点,主干课程教材是《五经》、《四书》,这是儒家经典,对汉语文教学贡献极大;辅助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是《昭明文选》、《文章正宗》、《文章轨范》、《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

  

(二)经验(P4-5)

  1.识字教学的经验主要有5条。

第一,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第二,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

第三,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第四,联系日常生活。

第五,激发儿童的兴趣。

这些经验符合汉语言的特点和规律,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并且贴近生活。

  2.阅读教学的经验主要有两点。

第一,熟读,精思,博览。

熟读是领悟的前提,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可能整体感知。

而精思则指阅读必须深入思考,才能理解,才能真正受益。

博览是指阅读要有量的积累,要广泛涉猎,开阔视野。

第二,评点法。

这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

这些经验至今仍使语文教学受益。

  3.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经验主要有四点。

第一,注重基本功训练。

比如学作诗先练属对,学写议论文先进行单项等。

这是关于写作教学的经验。

第二,多读多写多改。

尤其是有精于改文的传统。

第三,作文从模仿入手。

第四,先放后收。

这三点是关于学习写作的经验,体现了阅读与写作、改文与写作、模仿与写作的关系,以及学习写作的原则。

  (三)弊端(P6)

  根据张志公先生的概括,古代语文教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脱离口语实际。

2.脱离应用实际。

3.忽视文学教育。

4.忽视知识教育。

  这些弊端是从对古代语文教学特点的分析中总结出来的。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应该大力加以改进、改革的。

二.近现代语文教学发展中的重要改革(P6-11)

  1902,清政府颁行张百熙《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从此,语文单独分科;

  20世纪初,“国文”名称出现;

  1920年,现代文开始进入语文教学,古代语文教学以“传道”为主开始逐步向现代语文教学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转变;

  1949年,“语文”名称出现;

  1953年“关于《红领巾》教学讨论”的得与失;

  1956年的汉语、文学分科实验;

  张志公先生的“工具说”与“加强双基”;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第五套全国通用教材的历史贡献;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提出的语文学科课程整体结构、听说读写训练体系、教学原则。

  

第一章

一.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P29-33)

  教育部制订并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这样描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抓住其中的两层含义:

一是要抓住语文是交际工具,一是应理解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作为交际工具,语文的作用体现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四个方面。

而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则凸显出语文这个交际工具的重要性——它不是唯一的,但却是不可替代的。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语文的人文性,教材上从语文自身以及语文的内容属于文化范畴;语文包含文化的多样性使它具有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承作用两方面进行了简要阐释。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个问题。

首先,语文教材、课文的教学和学习、训练,体现出编选者、教师、学生的一种文化选择。

课文内容、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的阐释、理解和评价,编选什么、如何阐释、理解了什么,都体现或是说实现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次,汉语言本身就内蕴着汉民族的文化意识;第三,语文行为(听、说、读、写)的习得和训练过程就是一种对人生、社会各种事物的认识的积累和练习;第四,语文课程、语文学科目标、语文教学内容之所以确定为这样而不是另外的内容,是特定价值观筛选的结果,体现着特定价值取向。

  在理解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之后,还必须强调的一点是二者的统一,忽略这一点,就不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理解,而落实这一点,则是每位语文教师应该勇于探索、自觉实践的重要内容。

二.语文学科的任务是什么?

(P38-47)

  语文课程的任务是:

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发展语文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和应用必要的语文知识。

  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

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基础任务,不完成这个任务,其他任务都是空谈;发展语文能力是主要任务,它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而提出的语文课程必须担负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基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而赋予语文课程的特殊任务;构建和应用必要的语文知识,是从完成语文知识观的转变角度,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而提出的任务。

这四项任务是辨证统一的整体,共同服从于语文课程的目标。

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四项任务并不是各自完全独立体现,而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呈现出一种有机的整体联系,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坚持全面理解和认识语文课程任务,探索落实任务的正确途径。

  

第二章

一.语文学习方法类型(P57)

  1.一般思想方法

  2.一般学习方法

  3.语文学科学习的一般方法

  4.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学习方法

  在教材上把语文学习方法分成了四类,这里着重应该理解“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学习方法”。

立足于学习过程来研究学习方法,可以从教学环节来进行概括,即制定计划;有效预习;高效听课;优质作业;扎实复习;课外学习;系统小结。

其中每一个环节都会有若干有效的具体方法,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特长进行行之有效的探索。

二.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P59-64)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指导方法

  学生对语文学习方法的掌握,是以掌握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培养思想情感为中介的。

也就是说,应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才符合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和特点。

要结合现代学习理论的积极因素,深入理解这部分内容,认识清楚在学习过程中,各个阶段究竟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学习指导,如何指导。

  语文学习常规过程中的方法指导。

语文学习的常规过程可以规定为:

“引导——探究——运用”三个阶段。

在引导阶段应该指导预习、介绍学习内容、提供相关信息、交流设计学习目标和方法。

在探究阶段主要指导感知、分析、综合等方法。

运用阶段主要指导知识和经验的构建和迁移。

  2.充分认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语文学习过程的影响

  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给语文教学过程施加了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语文学习过程的优化,对教师职能的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提出了策略方面的要求。

这几个方面都需要在学习教材时认真细化,并结合实际加深理解。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可以分别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加以认识。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首要含义,也是学习方式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前提。

它的核心含义是: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这个意思包括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应该着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尤其在母语学习中,学生具有巨大的优势和潜能:

出生即在并伴其终生的天然的母语环境,阅读实践基础上可激发的求知潜能,表达和交流的渴望,探究外部世界的创造性心理潜能,自我完善的潜能等等。

  合作学习

  学会合作是当今教育的重大问题之一。

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习者的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非常重要。

首先是要学会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努力;其次是要促进合作学习中的多向交流,培养平等参与的意识;再次是促进教学相长。

  探究学习

  探究的基本内涵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究是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

提倡探究性学习符合个体的心理基础和潜能。

这里的几个重要特点是:

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开放的视野,个性化的结果。

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探索精神和求实精神,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探究性学习重在过程,并不在于是否真正探到“根底”,而在于不断发现问题、引起独立思考,教师应注意把握评价尺度,保护学生可贵的探索精神,不要用过高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有机联系,整体统一的。

可以这样理解它们的关系:

其中,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学习是过程,探究学习则是新的学习方式的归宿。

  3.在指导语文学习方法时调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指导学习方法要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指导智力因素主要包括:

调动学生的语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调动学生的动机、兴趣、感情、意志。

教材上有具体论述,请认真理解。

  传统学习和现代学习的一般特征体现在语文学习方法上,表现为语文学习方法的特征,主要特征有:

直接感受体验,不忽视间接知识和经验,在语文学习的各个过程中都有丰富的感情活动,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学习具有阶段性,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相等,重视语文学习过程。

  

第三章

一.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1.语文教育理念

  语文教学设计要坚持语文学科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学目标和内容

  语文教学设计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3.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

  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语文教学设计,就要研究学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还要预先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思路的走向会是怎样的,学生怎样“学”才是最有效的等等问题。

教师如果只从自己的经验、好恶去考虑,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教学资源

  语文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教学资源的运用。

教学资源除了教学媒体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以外,还应包括教学对象——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

二.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P72-76)

  1.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的确定,取决于教师对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取决于对教学内容熟悉和掌握的程度,也取决于对学生认知状况的把握。

  2.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

  语文教学要解决学生问题、满足学生需求,包括求知需求、情感需求和发展需求,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而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对学生在求知、情感和发展等方面需求的了解。

深入了解了学生的需求,是教学设计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3.发挥教师特长,充分利用资源

  语文教学设计要注意发挥授课教师的特长,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教师应养成反思的习惯,准确认识自己教学的优势和缺陷,在教学设计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

教学资源包括物质和人两个部分。

所谓物质,主要指可供教学利用的一切硬件、软件资源。

此外,人也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经验的教师常会利用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将教学引向深入;善于教学的教师,更会有意识地利用学生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4.预想教学过程,制定最优策略

  教学设计要预想教学过程,也就是要根据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安排施教的程序(过程),然而更重要的是预想每个教学环节实施过程中,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并对此制定预案。

要多想可能出现的不相同、不一致、不一样的情况,并对此有所准备,才能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P77-85)

  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过程、选用教学策略、组织教学评价、编制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实际上,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后,学生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

它表达了学生通过学习后的一种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是明确的、具体的,可以观察和测量的。

因此,应使用明确的语言表述教学目标。

如表述不清,将影响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的安排和采用,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不同。

教学目的往往是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对教学意图作普遍性的陈述,教学中不易把握尺度,也难以测定教学效果。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把笼统的目的转化为精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必须说明学生学习后能达到的程度和水平,必须使教学目标具有精确性、可观察性、可测量性,以克服教学目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一般认为,一个完整、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一是教学对象。

即教学中,针对谁。

  二是学生的行为。

说明学生在学习后,应获得怎样的知识和能力,态度会有什么变化,应该用可观测到的术语来说明学生的行为,以减少教学的不确定性。

  三是确定行为的条件。

条件是指能影响学生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或范围。

  四是程度。

程度是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低衡量依据,是阐述学习成就的最低水准,程度可以从行为的速度(时间)、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教学目标的最终确定不是在课前,而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设计是一种教学前的预想,须要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

因此,不可能要求这种“预想”百分之百地符合教学实际,常常需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馈来调整事先确定的教学目标。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迅速判断他们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或情感需求;还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并真正把它们烂熟于胸。

只有这有做到这些,才有可能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切实使教学服务于学生。

  

(二)教学过程的安排

  教学过程是教学的程序、阶段,教学怎样开头,怎样发展,怎样结束,都属于教学过程设计的内容。

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还要发挥教师已有的优势或特长,尽力作到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

  1.从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安排教学过程

  从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走”,注意引导学生达到认识、领悟的目的;而不能不管学生怎样思考,教师只按照自己的思路教学。

教师由于有了备课、研究的过程,对课文内容、语言特点,以至写作方法等都胸中有数,而学生对这些却“不明了”,他们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共同学习,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利用已知学到未知。

这时,教师既不能用自己阅读的结论代替学生所需要的思考过程,也不能忽视学生需要从认识的“不明了”到“明了”的过程。

教学中,什么时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了,什么时候教学效果就好了。

  2.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安排教学过程

  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这里主要指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就是说要能够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材本身所提供的便于发展学生的“点”。

例如文字比较浅显的课文,学生读一遍就大致明白了,如果千篇一律,都要划分段落,要一句一句“分析”,要归纳写作特点,就失去了教材的“特点”,学生也没有兴趣,势必效果不好。

如果引导学生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或训练概括能力,或训练复述能力,或体会内涵深厚的语句的含义等,教学力度可能就强得多,学生也会产生“成功感”。

关键问题在于我们要相信学生能够读懂课文的大部分内容,在这样的前提下,抓住教材所提供的素材,进行大胆取舍。

  3.从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安排教学过程

  从教师的实际出发,指教师找到最能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最能发挥自身优势或特长、同时又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教学,可以说也是从模仿开始的,恐怕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之初,都映射着其他语文教师上课的影子。

有心的教师经过多年的摸索,不断有了经验,从入门,到深入研究了若干篇课文的教学,以至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个过程,是不断认识自我、寻找适应自己教学特点的过程。

一旦认清了自己,就会注意扬长避短,择善而从。

  4.考虑现代教育技术的恰当运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之与语文学科教学很好地整合起来,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

因此教学设计时,对这方面的考虑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过这里提出注意的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的,也不意味着某一次教学没有这种手段的应用就一定不是好课。

关键在于应用得恰当、有用,在于非用此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三)教学策略的运用

  1.语文教学策略

  策略,是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制定的计策谋略。

无论做什么工作,要获得预期效果,都必须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策略,否则,任何目标都只能可望而不可即。

语文教学同样应当讲究策略,不然,教学活动便缺少基本依据,各种层次的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

  语文教学策略是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预设的教学措施,它涉及教学过程、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步骤、媒体、组织形式的选择等。

要切实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对语文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探索。

  教学策略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概念相关但有所不同。

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理念,虽然它们都具有支配教学行为的功能,但教学策略更具操作性特点。

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都涉及具体的教学进行方式,但教学策略的外延更宽,层次更高。

教学策略包括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组合。

一般说“方法”难以“好”“坏”来区分,方法的好坏取决运用的对象;而策略却有优劣之别,其中就包括方法的选用和组合问题。

教学策略还包括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的选择等内容。

弄清教学策略、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认识和理解教学策略的基础。

  2.教学策略的运用

  教学策略的运用取决于设计者的教育理念,取决于对学生、教学内容和自身优势、特长的掌握。

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有区别,但也有密切的联系,有时方法即是策略,二者是一致的。

教学策略的运用离不开教学方法以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组合。

  教学策略运用的设计。

应该以取得低耗高效的结果为目标。

而对教学效果很有发言权的评价者是教育者服务的对象——学生。

真正意义的学生评价是策略运用效果的最好的,也是最准确的反馈。

四.教案编写的基本要求和样式(P93-94)

  

(一)基本要求

  1.科学性。

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实用性。

能满足教学内容的要求,满足学生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

  3.有个性色彩。

能够反映教师备课活动中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展示教师的教学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样式

  1.课题计划:

课题、教学目标、课型、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课时安排

  2.课时计划:

课时、教学要求、教学要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教学后记

  

  

第四章

一.阅读教学的目标(P107-108)

  阅读的本质蕴含着阅读教学的多元目标。

即:

为学生的发展打下精神底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目标的规定是: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二.阅读教学的内容(P122-130)

  阅读教学的内容包括:

经典文篇、言语经验、读解策略和方法、语言文化知识、整合性阅读实践活动。

  1.经典文篇

  经典文篇就是从古今中外文化典籍中选出来的世界和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文学作品。

过去的教学大纲称之为“基本篇目”。

学生学习这些经典文篇的主要任务是沉浸于这些诗文,对诗文加以了解和欣赏。

而且,要注意记诵和积累,让这些经典文篇成为自己文化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

  2.言语经验

  语文教科书中一部分作为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成功范例而编选进来的文章或作品,都是作者运用社会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主张的“言语作品”。

这些文篇是语言和言语知识与规律的最好的例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例子”或例文。

通过学习这些例文,研究如何运用祖国语言去生成自己的言语作品,研究普遍适用的言语规律,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3.读解策略和方法

  阅读策略是学习策略的重要部分,也是阅读教学的内容之一。

  读解策略包括认知语言的策略、还原语境的策略、提纯撮要的策略、联想生发的策略、问题导向的策略。

  读解方法包括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速读(浏览、跳读)。

  4.语言文化知识

  在语文教科书中,还有一部分专门供学生阅读的材料。

这些材料有的是讲述语言的和修辞的知识;有的介绍作家和作品的常识;有的说明某种文化的或科学的现象;还有的给学生提供听、说、读、写言语活动的方法。

学生阅读这些材料的目的不在于学习它们的表达形式,而在于了解它们所说明的内容,在于增长自己的文化科学知识,扩展自己知识视野。

这些材料就是专门提供的语言文化知识,主要目的是提供信息、介绍资料、组织活动、引起探究、并指导学生在相关的言语实践中去运用这些材料。

所以也可以称之为“用件”。

  5.整合性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阅读教学必须培养实用的阅读能力,这种能力不可能仅靠语文教科书中有限的文选来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还应注意安排和组织各种整合性阅读实践活动。

三.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P135-155)

  1.提问对话法

  提问,就是教师有目的的设疑,以引起学生积极的定向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的展开阶段,教师所运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就是提问。

因为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的过程。

这一认识过程的动力,就是学生的认识需要。

  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认知水平出发,大体可以把提问划分为五种类型:

记忆型提问,了解型提问,理解型提问,运用型提问,评析型提问。

  提问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①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

  ②要有具体针对性,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紧扣文章思路。

  ③提问要有难有易,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力。

  ④提问要有一定连续性,注意问题排列的顺序。

  ⑤提问要斟酌语言。

  ⑥对学生回答及时评价和反馈,这种反馈应以正面鼓励为主。

  此外,还要注意不要使学生处于被连续追问的状态。

  2.整体感悟法

  为了指导学生及早地形成自觉的整体感悟的能力和习惯,提高整体感悟的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保障学生有充分感悟文本的时间,同时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整体感悟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