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中药师考试药学综合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00711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中药师考试药学综合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执业中药师考试药学综合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执业中药师考试药学综合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执业中药师考试药学综合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执业中药师考试药学综合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执业中药师考试药学综合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执业中药师考试药学综合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执业中药师考试药学综合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执业中药师考试药学综合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执业中药师考试药学综合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执业中药师考试药学综合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执业中药师考试药学综合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中药师考试药学综合知识.docx

《执业中药师考试药学综合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中药师考试药学综合知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执业中药师考试药学综合知识.docx

执业中药师考试药学综合知识

执业中药师考试:

药学综合知识

根据执业药师相关职责,本科目要求在理解中医理论(包括民族医药)知识与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中药联合用药和特殊人群用药等合理用药的综合知识与技能;熟悉常用医学检查指标、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以及中药不良反应知识,以及中药调剂、中药贮藏与养护的各种必要知识和技能;在开展药物信息与咨询服务中能够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可靠的医药学信息,并用于与医师、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和指导合理用药。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一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环境的统一性2.辨证论治

(1)症、证、病的区别

(2)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二)阴阳学说1.阴阳的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2.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3.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三)五行学说1.五行与五行学说五行的特性2.五行的生克乘侮

(1)五行的相生相克

(2)五行的相乘相侮3.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四)藏象1.五脏的生理功能

(1)心的生理功能

(2)肺的生理功能(3)脾的生理功能(4)肝的生理功能(5)肾的生理功能2.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的主要生理关系

(2)心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3)心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4)心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5)肺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6)肺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7)肺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4.六腑的生理功能

(1)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2)胃的主要生理功能(3)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4)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5)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6)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5.奇恒之腑

(1)奇恒之腑所包括的组织器官

(2)脑的生理功能及与五脏的关系(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影响其功能的生理因素6.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1)心与小肠的主要生理关系

(2)肺与大肠的主要生理关系(3)脾与胃的主要生理关系(4)肝与胆的主要生理关系(5)肾与膀胱的主要生理关系(五)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1.气

(1)气的生成

(2)气的分类与分布(3)气的功能(4)气的运行2.血

(1)血的生成

(2)血的运行(3)血的功能(4)气与血的关系3.津液

(1)津液的生成

(2)津液的代谢(3)津液的功能(六)经1.经络系统的组成

(1)经络系统的组成络

(2)经脉和络脉的组成2.十二经脉

(1)走向和交接规律

(2)分布规律和流注次序3.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特点和作用

(2)督、任、冲、带脉的基本功能4.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主要生理功能(七)体质1.体质的构成要素与分类

(1)体质的构成要素

(2)体质的分类2.体质学说的应用

(1)指导养生防病

(2)指导辨证治疗(八)病因1.六yin

(1)六yin与六气的区别及六yin致病的共同特点

(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6)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7)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8)疫疠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七情内伤

(1)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2)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3.饮食与劳逸失常

(1)饮食不节、不洁、偏嗜的致病特点

(2)劳逸失常的致病特点4.痰饮

(1)痰饮的形成

(2)痰饮的致病特点5.瘀血

(1)瘀血的形成

(2)瘀血的致病特点(九)发病与病机1.发病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2.邪正盛衰病机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3.阴阳失调病机

(1)阴阳盛衰的病机特点

(2)阴阳互损的病机特点(3)阴阳格拒的病机特点(4)阴阳亡失的病机特点4.气血津液失调病机

(1)气失调的病机特点

(2)血失调的病机特点(3)津液失调的病机特点(十)预防与康复1.预防

(1)未病先防的原则和方法

(2)既病防变的基本措施2.康复康复的原则及常用疗法二中医诊断基础

(一)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要点

(1)主要内容

(2)基本原则

(二)四诊1.望诊

(1)望神、失神、假神、神乱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2)白、黄、赤、青、黑五种病色的临床意义(3)望形体、头面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4)望舌质、舌笞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5)望排出物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2.闻诊

(1)语声、呼吸异常及咳嗽、呃逆、嗳气声音变化的临床意义

(2)口气、痰涕、二便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3.问诊

(1)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2)表证辨汗、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3)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4)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及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5)大便和小便变化的临床意义(6)失眠和嗜睡的临床意义(7)耳鸣耳聋、头晕目眩的临床意义(8)月经与带下变化的临床意义4.切诊

(1)切脉的部位和寸口脉分候脏腑

(2)常见病脉的脉象及主病(3)按肌肤、按脘腹的要点和临床意义(三)辨证1.八纲辨证

(1)表证、里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2)寒证、热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3)虚证、实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4)阴证、阳证的形成、临床表现和辨证鉴别要点2.脏腑辨证

(1)心气虚与心阳虚、心血虚与心阴虚及心血瘀阻、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肺气虚与肺阴虚、风寒犯肺与风热犯肺及燥热犯肺、痰浊阻肺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3)脾气虚与脾阳虚、寒湿困脾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4)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阴虚、肝血虚、肝胆湿热、寒滞肝脉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5)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6)胃寒、胃热(火)食滞胃脘、胃阴虚、大肠湿热、大肠液亏、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7)心肺两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肺脾两虚、肝火犯肺、肺肾阴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3.气血津液辨证

(1)气虚、气陷、气滞、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血虚、血瘀、血热、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3)气滞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4)津液不足证、水肿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三

(一)治则与治法1.治病求本

(1)治标与治本的运用

(2)正治与反治的运用2.扶正与祛邪

(1)扶正与祛邪的区别

(2)扶正祛邪的运用3.调整阴阳损其有余和补其不足的区别及临床应用4.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2)因地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3)因人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二)中医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1.感冒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时行感冒、体虚感冒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2.咳嗽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热壅肺、肺肾阴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3.喘证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风寒闭肺、痰热郁肺、肾不纳气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4.胸痹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痹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阳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5.不寐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心火炽盛、肝气郁结、阴血亏虚、心脾两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6.胃痛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寒凝气滞、饮食停滞、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胃虚寒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7.泄泻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食伤肠胃、湿热内蕴、脾胃气虚、脾肾阳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8.便秘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热结肠胃、气滞郁结、津亏肠燥、阳虚寒凝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9.中风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①半身不遂:

气虚血瘀、肝阳上亢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②语言不利:

风痰阻络、肝阳上亢、肾精亏损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10.头痛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风寒头痛、风热头痛、肝阳上亢、瘀血阻络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11.眩晕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肝火上扰、气血亏虚、痰浊上蒙、肝肾阴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12.消渴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阴虚燥热、脾胃气虚、肾阴亏虚、阴阳两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13.淋证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热淋、石淋、劳淋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14.癃闭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膀胱湿热、湿热瘀阻、肾阳衰惫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15.阳痿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惊恐伤肾、心脾两虚、肾阳不足、肝郁不舒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16.郁证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肝气郁结、痰气郁结、心脾两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17.虚劳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18.痹证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行痹、痛痹、虺痹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着痹的症状、治法和方剂应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19.中暑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阳暑、阴暑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三)中医外科病证的辨证论治1.疮疖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热毒蕴结、湿毒瘀结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2.乳癖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肝郁痰凝、冲任失调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3.痤疮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肺经风热、胃肠湿热、痰湿瘀滞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4.瘾疹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胃肠湿热、风热犯表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5.痔疮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①内痔:

肠风下血、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脾虚气陷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②外痔:

气滞血瘀、湿热下注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6.跌打损伤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四.

识(五)中医儿科病证的辨证论治症

(2)辨证论治(阴虚火旺、脾肾阳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1.积滞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乳食内积、脾虚夹

积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2.厌食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脾运失健、脾胃气

虚、胃阴不足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六)中医耳鼻咽喉科病证的辨证论治1.鼻渊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风热蕴肺、胆经郁热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2.口疮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心脾积热、脾肾阳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3.咽喉肿

(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辨证论治(风热外袭、火毒上攻、虚火上炎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一)藏医药1.藏医基础知识

(1)五元、三因、阴阳学说的内容

(2)藏医的治疗方法二)蒙医药1.蒙医础知识

(1)二根、七素、二秽的内容

(2)七素与二根的关系2.蒙药基础知识

(1)药味、药力、药能、药物功能的内容,药味与五元的关系

(2)组方依据和准则(3)传统剂型(4)用药方法、剂量和用药禁忌三)维吾尔医药1.维吾尔医基础知识维吾尔医学的各种学说内容2.维吾尔药基础知识

(1)药性、药性级别、药味、矫正药的内容

(2)方剂的组成,方剂的命名,方剂的用量(3)维吾尔药的四大类剂型五

义一)血常规检查1.白细胞计数

(1)正常值参考范围2.白细胞分类计数3.红细胞计数4.血红蛋白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5.血小板计数6.红细胞沉降率二)尿常规检查1.尿液酸碱度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2.尿比重3.尿蛋白4.尿葡萄糖5.尿胆红素6.尿隐血7.尿中白细胞8.尿沉渣管型9.尿沉澄结晶10.尿酮体11.尿淀粉酶(三)粪常规检查1.粪外观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2.粪隐血3.粪胆原4.粪便细胞显微镜检查(四)肝功能检查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正常值参考范围2.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血清-谷氨酰转移酶4.血清碱性磷酸酶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6.血清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五)肾功能检查1.血清尿素氮

(1)正常值参考范围2.血清肌酐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六)血液生化检查1.淀粉酶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2.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3.心肌肌钙蛋白4.血尿酸(七)糖、脂代谢检查1.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1)正常值参考范围2.糖化血红蛋白3.总胆固醇4.三酰甘油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5.高密度脂蛋白6.低密度脂蛋白(八)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1.乙肝病毒六项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2.乙肝病毒DNA六

(一)中医药信息1.特点与来源

(1)特点

(2)主要来源2.传统文献

(1)主要的医学典籍

(2)主要的本草典籍(3)主要的方书典籍3.现代信息

(1)药品标准

(2)常用中医药期刊(3)常用中医药工具书与文献(4)常用的药品集和专著(5)互联网资源

(二)咨询服务和用药指导1.咨询服务方法

(1)咨询环境

(2)咨询方式2.咨询服务的对象和内容

(1)患者用药咨询服务

(2)医师用药咨询(3)护士用药咨询3.咨询技巧

(1)沟通技巧

(2)投诉应对4.应用药品的特殊提示

(1)需特殊提醒的用药人群

(2)需特殊提示的情形和特别注意的问题七中药调能剂知操识作的基本技

(一)中药处方1.处方格式前记、正文、后记的内容2.处方的常用术语

(1)与药名有关的术语

(2)与调剂有关的术语(3)与煎煮等有关的术语3.处方调剂的流程中药调剂流程的一般环节和四查十对

(二)处方审核1.处方审核的原则和要求审方中的注意事项2.处方审核的主要内容

(1)处方规范性内容与要求

(2)处方的药品用名与处方应付(3)处方的用法用量(4)用药禁忌(三)处方调配与复核1.饮片处方调配

(1)饮片斗谱安排

(2)饮片调剂用具(3)药味调配要求2.中成药处方调配

(1)中成药处方调配的程序和注意事项

(2)妊娠慎用的中成药(3)妊娠禁用的中成药3.调配复核

(1)饮片调配复核内容

(2)中成药调配复核内容(四)发药1.中药饮片用药指导内容与要点2.中成药用药指导内容与要点(五)中药汤剂中药汤剂的煎煮1.煎煮程序2.注意事项3.特殊煎药方法(六)特殊中药处方的调剂1.特殊管理的中药

(1)毒性中药的用法用量及调剂要求

(2)罂粟壳的用法用量及调剂要求2.有毒、小毒中药用法用量及调剂要求八

(一)中药的质量变异现象1.中药饮片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虫蛀、霉变、泛油、变色、气味散失、风化、潮解、粘连、腐烂2.中成药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易发生虫蛀、霉变、酸败、挥发、沉淀现象的常见剂型

(二)引起中药质量变异的因素1.自身因素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所含水分、淀粉、黏液质、油脂、挥发油、色素等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2.环境因素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温度、湿度、日光、空气、霉菌、虫害、包装容器、贮存时间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三)中药贮藏1.中药贮藏的环境要求

(1)《中国药典》凡例贮藏项下各名词术语的规定

(2)中药贮藏对环境的基本要求2.中药饮片的贮藏要求不同特性饮片的贮藏要求3.中成药的贮藏要求不同剂型中成药的贮藏要求(四)中药养护1.传统养护技术清洁、除湿、密封(密闭)低温、高温养护法,对抗贮存法2.现代养护技术远红外加热干燥、微波干燥、气调、射线辐射杀虫灭菌、包装防霉、气幕防潮、蒸气加热、气体灭菌、挥发油熏蒸防霉养护技术九

(一)合理用药1.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合理用药的诸原则〔安全、有效、简便、经济)2.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及后果

(1)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

(2)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后果3.保证合理用药的主要措施保证合理用药的各种措施

(二)中成药的联合应用1.中成药的合理联用

(1)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

(2)中成药与药引的配伍应用2.中成药联用的配伍禁忌

(1)含十八反、十九畏药味中成药的酉己伍禁忌

(2)含有物中成药的联用(3)不同功效药物联用的禁忌(4)药物的相互作用(三)中西药的联合应用1.中西药联用的特点

(1)协同增效

(2)降低毒副反应(3)降低用药剂量2.中西药联用的药物相互作用

(1)药动学的相互作用

(2)药效学的相互作用3.中西药联用的实例分析

(1)中西药合理联用的实例分析

(2)中西药不合理联用的实例分析4.含西药组分的中成药

(1)常用的品名和所含西药成分

(2)使用注意事项十

(一)老年人的中药应用老年人合理应用中药

(1)老年人合理应用中药的原则

(2)老年人合理服用滋补药的注意事项

(二)妊娠期患者和哺乳期患者的中药应用1.妊娠期患者的中药应用根据风险慎重选择用药2.哺乳期患者的中药应用哺乳期用药对新生儿的影响(三)婴幼儿患者的中药应用婴幼儿患者合理应用中药

(1)婴幼儿患者合理应用中药的原则

(2)婴幼儿患者合理应用中药的注意事项(四)肾功能不全者的中药应用1.肾功能不全者用药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1)基本原则

(2)注意事项2.常见对肾功能有影响的中药相关品种3.中药引起肾损伤的防治原则防治原则(五)肝功能不全者的中药应用1.肝功能不全者用药基

(1)基本原则

(2)注意事项本原则和注意事项2.引起肝损伤的中药及其主要化学物质相关品种及有关化学物质十一

(一)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1.皮肤症状各种类型药疹2.全身症状

(1)各系统常见的中毒表现

(2)肝肾损害的中毒表现

(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1.药物和使用的因素品种混乱、炮制不当、剂量过大、疗程过长、辨证不准、配伍失度等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2.机体因素

(1)生理因素

(2)遗传因素(3)病理因素(三)医疗用毒性中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1.乌头类药物

(1)乌头类药物和含乌头类药物的中成药

(2)中毒表现、原因、解救2.马钱子及含马钱子的中成药

(1)含马钱子的常见中成药

(2)中毒表现、原因、解救3.蟾酥及含蟾酥的中成药

(1)含蟾酥的常见中成药

(2)中毒表现、原因、解救4.雄黄及含雄黄的中成药

(1)含雄黄的常见中成药

(2)中毒表现、原因、解救5.含朱砂、轻粉、红粉的中成药

(1)含朱砂、轻粉、红粉的常见中成药

(2)中毒表现、原因、解救(四)常用中药品种的不良反应1.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

(1)常见品种

(2)不良反应表现及处理2.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1)常见品种

(2)不良反应表现及用药指导3.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1)常见品种

(2)不良反应表现及用药指导(五)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方法和报告

(1)自愿呈报和集中监测

(2)监管系统(3)报告范围和程序2.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1)填写内容

(2)注意事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