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麦收的抒情散文看看美丽的麦浪.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06439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描写麦收的抒情散文看看美丽的麦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描写麦收的抒情散文看看美丽的麦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描写麦收的抒情散文看看美丽的麦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描写麦收的抒情散文看看美丽的麦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描写麦收的抒情散文看看美丽的麦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描写麦收的抒情散文看看美丽的麦浪.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描写麦收的抒情散文看看美丽的麦浪.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描写麦收的抒情散文看看美丽的麦浪.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描写麦收的抒情散文看看美丽的麦浪.docx

《描写麦收的抒情散文看看美丽的麦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描写麦收的抒情散文看看美丽的麦浪.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描写麦收的抒情散文看看美丽的麦浪.docx

描写麦收的抒情散文看看美丽的麦浪

描写麦收的抒情散文看看美丽的麦浪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描写麦收的抒情散文推荐:

麦收的回忆  麦收时节就是麦香散溢的时节,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节,也是一年中最忙最累的时节。

在小的时候,那时没有任何零食可以吃,只有在麦穗泛黄的时节,那些青中带黄,黄中带青的麦穗才是小孩子们最期待的零食。

  童年的麦田景色是最美的,风拂日照之下,麦穗已变成金黄色,籽粒已饱满,还没粒硬,这时候会散发出一种甜润润的麦香。

趁人不备撸一把飘香的麦穗,拿一两棵搁在手中来回揉搓,直至麦皮与颗粒分离,然后用嘴轻轻吹去糠皮,晶莹饱满的颗粒就会裸露手中,你会迫不及待的仰头,张嘴,咀嚼,那种甜润润麦香滋味会立刻侵入你的肺腑,那种香味至今能让人回味。

  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也炙烤着麦田,麦子瞬间被烤黄,借助风的威力,一畦蔓延着一畦铺开来去。

似火的骄阳烘黄了麦芒,烘黄了麦秆,也烘熟了人们心中金色的梦。

  散发着飘逸麦香的田野,瞬时被金色填满,变的流光溢彩。

六月的乡村,正在尽情地舒展着金黄的魅力,还有野花和青草的淡淡清香。

麦田上已聚集了许多光着脊梁挥着镰刀的汉子,他们额头上汗珠顺着脸颊向下淌,脊背上也淌下无数条“河”,泛着碎金般的光芒。

那一张张黑中透红的脸却泛着醉人的笑容。

  这就是农村的劳动场景,这样的场景在过去的农村年年上演。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麦收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麦收对大人来说是劳累,是喜悦,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参与的抢收之战。

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再也不会上演那样热火朝天的场景。

  记忆中,每年麦熟一周前,父亲就开始压场。

找一块空地或是在自家院子里,把地耙松,然后泼上水,铺上麦秸,用石磙反复碾压,直到麦场被压的坚硬发亮,能照出人影来才算成功。

整饰好的麦场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孩子们在那里赤着脚翻跟头,跳皮筋,打陀螺,丢沙包......玩的不亦乐乎。

  接下来就该磨镰刀了,父亲会把家里所有的镰刀集中起来,找好磨刀石,准备好脸盆,放上半盆水,专心致志的磨起来。

边磨边用手在刀刃上尝试,看看是不是锋利。

片刻功夫,一把把生锈的镰刀就会变得埕钢瓦亮,锋利无比。

父亲边磨边检验有无松动和损坏,好及时维修和更换。

一切准备完毕,收麦大战就拉开了序幕。

  第二天,天还没亮,爹娘就早已起床,然后叫醒我们兄妹,揣上几个馒头,带上一壶水,带上镰刀,拉着人力车浩浩荡荡的向麦田进发。

  人们像约好了似的,相继都出现在田间地头。

农忙时节,没有最早,只有更早。

不违农时是先辈们留下的信条。

烈日一烘,在加上风吹,麦穗就焦,再不收割,麦子就会脱穗减产,那可是除去公粮外一家老小的口粮啊!

六月的天,娃娃的脸,天气说变就变,为保证质量要在下雨之前把麦割完。

因此麦收时节是抢收,是一年最急促最忙的时节。

  那时的人们有着与生俱来的抵抗烈日的能力。

在炎炎烈日的照射下,他们弓着背,弯着腰,挥动着镰刀以惊人的速度快速收割着,麦穗躺在地上默默地看着主人在天地间做动人之舞。

他们把割下的麦子放在早已准备好的麦绳上,差不多够一捆了,两端收在一起,以最快的速度,拧巴,打结,塞拉瞬间完成。

然后进行下一个。

我们小孩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拧绳,打结,开始总是弄不好,在大人的帮助下慢慢就学会了。

麦子割下来,心里想着这些麦子很快就会成为可口的面条,香喷喷的大饼,......想着就有浑身使不完的劲。

干着,干着劲头会随着炎炎的烈日,变的烟消云散。

渐渐地,腰也酸,背也痛,镰刀也钝了,嗓子也冒烟了,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看着胳膊上也被麦芒扎伤了好几道血口,随着汗水的浸湿,火辣辣的生疼。

这时,偷偷坐在田埂上歇息,拿起水壶咕咚,咕咚猛喝几口,再拿出干硬的馒头啃几口。

看着火辣辣的太阳,还有一段距离才会到地头,真想快点离开这热浪滚滚的麦田。

想归想,还得接着干,看着大人忙碌的样子,歇的都不好意思了,只得硬着头皮接着干。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大块地终于割完了。

大人为了赶时间也不歇息,立马装车,说走就走。

临走还不忘吩咐我们:

“把没有捆好麦穗捆好,把丢了麦穗拾拾,别总懒着”。

  看着空旷的田野,心中涌起一种劳动过后的喜悦和舒坦。

  等麦子割完,人们又会再打麦场上演奏一首扎麦,碾麦,的恢宏之曲。

男人们挥动铡刀,纵身向上一跃,两膀用力一叫劲,“嗨”麦穗就会头分两地,女人快速抱起麦根,男人把麦穗顺势用脚向麦场一踢,然后进行下一个。

等到把所有的麦穗都扎完,然后用杈把麦穗摊在麦场上进行暴晒,这样才容易使麦穗与麦秆脱离,才容易碾碎。

等过了晌午,人们也歇息的差不多了,也缓过劲了,麦穗也晒的差不多了,碾麦的场景就拉开了序幕。

  在队里时,我记得碾麦是套上牲口,给牲口带上眼罩,防止牲口偷吃麦子。

一个老人站在场中央,拿着鞭子,围着麦场一圈一圈的碾,直至麦糠与麦粒分离,才算成功。

后来实行生产责任制,各种土地包产到户,人们没有了牲口,就只得人拉着碌碡一圈一圈的碾。

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村里有了拖拉机,开始用拖拉机碾麦,人们麦收逐渐就省力多了。

  麦子碾压完毕,就开始起场,用杈把麦秸挑到一边,让麦粒与麦秸完全分离。

然后趁着风向开始扬场。

扬场是力气活,是男人的活。

女人用铁锹一掀,男人端着簸箕顺着风向向空中一扬,一扬一收,“唰唰唰”抛出彩虹般的抛物线,麦粒顺势落地,麦糠洋洋洒洒飘荡空中,然后又顺势落在一处。

等一切完毕,干干净净的麦粒就会堆成一座金灿灿的小山。

  人们先不急着装口袋,先在金灿灿的小山前噼噼啪啪放一炮仗,这一炮仗代表着丰收的喜悦。

然后再装进口袋。

剩下的任务就是晒麦,起垛。

  起垛就是把麦秸堆成圆柱形的大垛,然后用泥土把顶封严实,然后再在盖上破塑料布。

以防被大雨浸湿。

那时,物质匮乏,麦秸是农人做饭的燃料,也是冬天喂牲口的好饲料。

不会像现在一样一把火烧掉,而是垛成垛储存起来。

  又是一年麦收时,随着社会的发展,麦田里响起收割机震耳欲聋的声音,机器一开,几十亩麦田顷刻之间一扫而光。

你再看,秸秆被粉的碎碎的,黄灿灿的麦粒嬉笑打闹着进入储存仓,以前那种割麦,扎麦,打麦,碾麦的场景像古船一般沉浸在历史的长河里。

那种农民在骄阳下热火朝天辛勤劳动的场景再也不会上演,只剩下我们这一代人对麦收的回忆......  描写麦收的抒情散文推荐:

麦收  作者:

骋鹰

  距离麦收已过一个月了,一直没来的及记录下这次休假回家的麦收,提及麦收记起白居易的《观刈麦》,“足蒸暑热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麦收时所有辛勤劳作者的真实写照。

现代化农业普及的今天虽减少了劳动量,但麦收终究是一件付出汗水和劳动才能收获的事情。

  记忆中小时候的麦收很辛苦,收割前一天镰刀磨得溜光,四五点钟天微亮村里就开始忙碌了,人喊马叫,一家家相继出门,碰面了三三两两打招呼,那时候都是人工镰刀收割,只有有钱人才会用收割机,虽然那时的收割机只是将麦子割倒,但也感觉能用上割麦机是幸福的,早晨天气还凉,但是割几镰就得脱衣服甩膀子大干了,累了站起来伸伸倦乏的腰身,稍许休息继续干,那时的麦收要持续半个月左右,人们争先恐后的干,生怕落在后面也生怕大雨降落在麦收中,所以很多人中午是不回家吃饭的,晌午一到会做饭的孩子提着饭就会来,地头旁吃过饭,继续!

那时候割麦子不是最累的,割完以后拖拉机,三马车,毛驴车拉到场里,摊场、轧场,翻场、再轧场,扬场,、晒场、入库,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轻松,人手不够相邻的搭帮干!

大家团结协作争取早日完工。

那时的辛苦只有亲身体验才会懂,至今记得左手一把麦子,右手抡镰,蹲步前移或半腰挪步的滋味,休息之余,父亲总会教导我:

体验到农民的辛苦了吧,不想做农民就好好读书,长大了走出农村,而今虽然我没有太大的出息却也终究依依不舍得走出了农村,尽管我爱那里的一切,尽管我有万分不舍。

  现代化的麦收要轻松不少,唯一用到镰刀的就是在地头处割个五六米长,留给收割机转弯就够了,而且现在的收割机不再是仅仅把麦子割倒的那种了,而是将麦穗和麦秸一起吃进,将麦粒吐出!

省时省力,但是现在的收割机还不是太多,有时候排队到半夜,生怕排不到自己,田地少的更心惊胆跳,说尽好话生怕不给自己收割,因为田地小的收割机割的慢,一般都不愿收割这样的田地。

收割完以后也是个问题,要找车将麦粒拉走,农忙时车不好找,有的就将麦粒先堆在地上,等割完后缓慢拉走入库,也有的直接在地头就卖了。

  亲身体验过麦收艰辛的我懂的父母的不易,所以我懂得父母那双结满厚硬老茧的双手。

时光如梭,转眼间父母的鬓角已经花白,说过让父母不要种地了,父亲只是说我还年轻,可是我明白他们只是不想增加儿女的负担,以前总觉得懂父亲,可是自己成为父亲后才知道父亲的心总是想着儿女。

  描写麦收的抒情散文推荐:

那一年麦收时  那一年我8岁。

  那一年的六月,骄阳似火,时而也掺杂着暖暖气流,更让人汗流浃背,正是天公做美,适应于“抢秋夺麦”的好时令。

  当时我父亲兄弟四人,每家分的田地10多亩。

当时条件穷,没有现在的机器收割,只能用手工镰刀割麦,家中共8个劳力,要收割40多亩小麦,当时爷爷先看看那块地熟,就带领我们大家族的8个劳力齐刷刷地进行割麦了,割麦是很辛苦的,又脏又累,保持一个姿势,弓着身子,每次下来脸是黑的,衣服是湿的,腰是酸疼的;在这里插句话在割麦子的时候都要带上点营养品-苹果、火腿肠、大桶水等在休息之时补上,吃起来比平常可有口味了。

割完一块麦子,还要用草绳子把麦杆捆起来,然后装在地排车上,套上牛拉到准备好的场院里,铺开暴晒,到中午最热的时候还要到场院翻翻暴晒的麦秆,这时候的人是大汗淋漓,但看到饱满麦粒的颗颗麦秆心情是舒畅的;空闲之余,奶奶领着我们小朋友再到地里去拾麦子,奶奶说拾多了可以多换西瓜。

有的时候学校老师也让我们上缴一部分,也许是老师为了让我们多干点体力活体谅家长的不易,也许是锻炼我们的毅力体验“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吧。

到下午麦秆晒干后再用牛拉上石磙压场,一圈,一圈,又一圈......到时候把麦秆拾起堆城垛,然后再把麦粒堆起,在扬场,伴随着麦糠飘起个个饱满的麦粒进入准备好的袋子里,一袋一袋地在扛到自家的房顶上,在晒几天就颗粒归仓了。

有的时候房上满了,就在场院里晒,但晚上听着蚊子的歌声要睡在场院看麦。

还有就是留足一部分麦子要交公粮,这是国家政策,我们不懂但我们都愿意跟着父母去交公粮,到镇上父母会给我们买油条,吃焖饼,还有就是买新衣服......

  在割麦期间随着要浇地,这个活也是力气活,当时浇地的机器是我们4家合伙买的,把机器支到马颊河泮,挖好垄沟,直接进行了,看着哗哗的马颊河水轻轻地滋润着大地,喜悦在每个人的心田;然后就要种玉米,施肥,等到玉米苗出来,除草,剔苗,整个麦收就要拉上帷幕了。

  知了声,鸟叫声,声声入耳;辛苦,劳累,身身在历;丰收,喜悦处处洒在那一年麦收时......

  描写麦收的抒情散文推荐:

麦收随想  进入五月,路途到处显现出一片麦收的景象,渭北高原一望无际的麦田和山区丘陵地带高低不同的麦地里,麦杆儿一根根青黄粗壮,麦穗簇立其上,金黄金黄的,热风吹来,涌动着阵阵麦浪,昭示着人们该进行一场激烈而紧张的摘果行动了。

  看到片片麦田随风摇摆,似乎细细的麦秆已无法撑起沉甸甸的麦穗,着实令人担忧。

像小时候吃过的真知棒,不为吃着甜只为逗着玩,看着它的大脑袋摆来摆去,引起伙伴们一片咯咯笑声,那么纯净,那么欢快,那么放肆,能够穿透万物,响彻大地,传遍苍穹帮小龙人呼唤到妈妈。

再看,那何尝不是一种艺术,自然的艺术,一群舞者随风翩翩!

略显笨重却又轻盈欢快,自然洒脱,步调一致,展现团结的力量,透出成熟的魅力,充满诱惑,充满希望。

  突然想起一句话----“越成熟的麦子,越懂得弯腰”。

很喜欢秋雨先生含蓄而极富于想象力的对于成熟的诠释。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在我看来,成熟是一种温润婉约的优雅,是一种荣辱不惊的淡定,是一种卓尔不群的气度,是海纳百川的包容,是壁立千仞的自重。

一个成熟的人必是自信的,美丽的,充满魅力的。

  大自然总是这么神奇绝妙,随手一指便是一道风景,随口一呵便是一处奇妙,在看似不完美中诠释着生活的真谛,在无形中诉说着生命的轮回,天衣无缝。

  陆陆续续,在路上遇到南来北往的收割机,看到道路两旁金黄饱满的麦粒,只是看到时只有麦子,没有麦农,没有热火朝天的收获气氛。

  周末再次回家,村里家家户户都忙起来了。

伴着收获,太阳也格外热烈。

你顺道走到我家喝一碗绿豆汤,我路过歇到你家吃几块西瓜,分享着喜悦,分担着忧愁。

喜的是村里终于来了收割机,收获有望,想起前多年不分昼夜“全村总动员”的情形,不知是庆幸,还是感怀!

喜的是耕耘终有收获,愁的是今年一直天旱,收成不好,收获麦子的价值不及收割的成本高,更不用说前期的播种、辛劳、心劳。

有个别人家干脆放弃收割,不做亏本的投资,可大部分人家还是会收回来的,要不村里人尤其是老人会骂的,什么“败家子”、“羞先人”、“亏祖宗”的话就出来了。

  现在农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饮食结构已呈多样化,“存粮备荒”的心理逐渐淡化,但自古以来粮食是民之根本,农民怎能忘本?

眼看着成熟的麦子撂在地里,那不是暴殄天物吗?

万物皆有轮回,有丰年就有荒年,小麦自秋天播种,经冬雪沐春风,到了农历五月的夏季时方成熟,二百多天,可谓历经四时,饱承天地之精华。

古人说: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

”这样的态度才是至善,果报也是至善。

其实只需一颗平常心,一颗像三毛所说的“既使不成功,也不至于是空白”的平常心,这样来年才会在通往目标的路上轻松上阵。

  对于收麦子,我只是一个看客,勉强算是参与者。

收割机隆隆作响,穿梭于金色的麦浪中,村民都聚在田间地头的树荫下,回忆曾经的艰苦日子,缅怀逝去的青春年华,不由得我也回到了童年。

  以前收麦子是热火朝天的。

头上烈日在烤晒,地上热风在蒸腾,金色的麦浪在太阳下是那样的炫目耀眼。

大家都在麦田里比赛,一人占一行,遮阳草帽花花衣裳煞是好看,挥舞着镰刀,晒得黝黑黝黑的,抬头捋一把汗继续向前,你追我赶,男人女人,大人小孩,一大家子,辛苦却快乐着、憧憬着,劳动是最美的舞蹈,农民是最好的演员。

随后捆扎、运输、撵麦、扬场、晾晒......每个过程都兴奋而紧张,每个家庭都团结和睦,整个村子欢乐祥和。

现在发现都是妇女们坐在地头等待闲聊,男人们、青壮年们都出去打工了,收割机隆隆作响,只需要张罗着把麦粒收回去,轻松却没有激情,没有渴望,显得没劲。

  以前收麦子是龙口夺食的。

俗话说“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黄金落地,老少弯腰”。

记忆中好像老天爷很喜欢开玩笑,越是收麦子的时候越容易打雷下雨吓唬人,真是“六月天,娃娃脸,说变就变”,大人们天天看预报,时时观天象,科学的预测空前重要。

大中午太阳火红火红的,一记响雷,静悄悄的麦场瞬间变成战场,争分夺秒,草木皆兵,也是最能体现邻里和睦、互帮互助、亲如一家的时刻,共产主义不再是梦。

  以前收麦子是颗粒归仓的。

地里收割过后,每个麦穗都要捡回来,路上遗落的也得随时捡拾;晚上装完麦子,大人说小孩眼尖手快,我们就诵读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颗一颗捡着麦粒,生怕丢了哪个宝贝回不了家。

在孩童的眼中,麦粒是有生命的,就像夜间的萤火虫,晶莹剔透,点缀了童年多彩的梦。

而现在,收割过的麦田里麦茬参差不齐,因为长势不同有大片遗落的麦穗,细看地里麦粒无数,来年羊儿可以尽情吃“麦草”了。

家家户户将麦子晒在门口,夏收过后很多天,路边、院子、门口、地缝里都是麦粒,过不多久,一棵棵绿苗破土而出,这是种子对生命、对自由的渴望。

我只是我,你在意或不在意,我就在这里,安家落户,生根发芽,只要有一片土壤,一丝阳光,就有生命的绽放!

  以前收麦子是诗情画意的。

大中午和妹妹抬着一大壶加糖的绿豆汤,唱着玩着赶去麦场,麦秆一吸滋溜滋溜好开心,直甜到心里。

普通的麦秆在外公手里变成了蝈蝈笼,在父辈手里变成了各种小动物。

坐在麦堆上拿着爸爸的鞋子捡石子,比坐在金山上捡黄金豆都起劲。

坐在挑麦的“八股杈”上被大人推着转圈圈,拿着耙耙在麦子上画“lilipanpan”,拿着“推耙”想堆个“麦人”,拿着木掀乱扬“下麦雨”,往往换来的是责备和欢笑。

晚上坐在麦垛上数星星、看嫦娥,编织了无数的童话和梦想。

还有拾麦子勤工俭学,顺便下河抓螃蟹、抓蝌蚪、摸小鱼、钻地道。

看外公舅舅用撵得绵绵的麦秸给牛铡草,咔嚓咔嚓,不禁摸摸自己的脖子,完了还用手试试刀快不快,想想陈世美、刘胡兰心里一颤,看着牛儿咀嚼得那么香,我竟然能在牛圈里呆一个中午,看他们悠闲地吃草,始终不紧不慢,陪他们说话,给他们添草、挠痒,好有爱呀......那时多开心呀!

现在一切都成记忆了,美好的记忆,一去不复返的童趣。

  又一年麦收季节,只不过过了一个周末,麦子就要归仓了,似乎这收获来得太容易了些。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民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生活质量越来越高,这不正是大家所期盼的吗?

凡事有得必有失,发展进步的过程必是不断选择取舍、趋向成熟完美。

只希望社会进步能同时在物质进步和精神享受上留下印记,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发展。

  向着美好的梦想,努力,出发!

猜你感兴趣:

1.关于麦收的方面的散文

2.有关麦香的散文

3.关于曼珠沙华的散文

4.秋收经典散文

5.关于丰收的散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