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07812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x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学习目标 精准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了解“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2.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理解“海禁”政策实施的原因及后果。

2.理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及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原因

(1)农业:

《天工开物》中涉及的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

双季稻得到大范围扩种,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手工业:

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占据主导地位。

(3)商业:

商品流通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活跃。

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发展成工商业市镇。

2.表现

(1)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2)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3)明清盛世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纵向比:

明清时期比明清以前有了高度发展。

(2)横向比:

当时中国与当时外国比有了高度发展:

①中国当时有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几乎是欧美的总和。

二、资本主义萌芽

1.出现

明中叶以后,社会经济繁荣,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

在这种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

2.主要表现

(1)苏州形成劳动力市场。

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

(2)景德镇制瓷业的雇佣劳动。

3.阻碍因素

(1)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居主导地位,加上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

(2)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也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

明代和清初多次实施“海禁”,并多次实行矿禁。

这种把大量过剩劳力控制在有限耕地之内的高度密集型经营模式,限制了市镇手工商业的发展,大大削弱了开发新能源和科技创新的驱动力。

成本低廉的“男耕女织”家庭生产结构长期滞存,强固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

(3)官府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等“重本抑末”政策的打压,也迫使一些商人和工场主转而投入“衣租食税”的土地剥削之中,从而限制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压制了工业化的变革。

【易错提醒】 

1.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与资产阶级产生

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并不存在资产阶级,一方面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微弱,另一方面,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组织者并未完全从地主阶级中分化出来,身兼官、商和地主于一体。

2.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

商品经济指生产的产品主要投入市场,或转手买卖获取商品利润。

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除了生产是以市场利润为目的外,还必须具备自由雇佣关系(支付工资),即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

1.中西对比

(1)国内形势:

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私人海上贸易已很频繁。

政府长期实行海禁政策。

(2)国际形势:

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的转变。

这些国家掠夺金钱,贩卖奴隶,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

2.结论:

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已大体定局。

到19世纪初,英国推行鸦片贸易后,中国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易错提醒】 

“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

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轻巧识记】 

用“一、二、三、四”巧记资本主义萌芽

一个标志:

自由雇佣关系为特征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二个推动: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

三个特征:

微弱稀疏,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发展水平低。

四个阻碍:

自然经济的抵制、官府的剥削、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海禁”政策的实施。

1.在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

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商品流通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工商业市镇兴起。

3.明中叶以来,江南手工工场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由于自然经济发达,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4.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潮流,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要点一 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史料探究]

史料一:

“(明朝中后期)大户(机户)张机为生,小户(机工)趋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饔饕(早、晚饭,这里指生存)计。

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空虚),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问题1:

根据史料一说明“大户”与“小户”之间的关系。

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学生试答:

 

提示:

雇佣关系。

说明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史料二:

苏州“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

问题2:

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最先出现在手工业的丝织业部门?

学生试答:

 

提示:

丝织业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手工业部门,技术和资金力量雄厚,市场广阔,产品种类多,质量高。

[史论升华]

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和阻碍因素

1.特点

(1)从行业和区域看,产生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

(2)从表现看,主要是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从程度看,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出现在个别地区的个别行业或部门,是十分微弱的。

(4)从地位看,资本主义萌芽从明朝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战争以前,长期处于萌芽状态。

其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阻碍因素

(1)资金:

一些商人和工场主将资金投入“衣食租税”的土地剥削之中,影响了资本积累;政府另设重重关卡,征收重税。

(2)市场:

a.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商品,国内市场狭小。

b.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国外市场无法开拓。

(3)劳动力:

封建国家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农民被局限在土地上,缺少自由劳动力。

(4)国家政策:

长期推行重农抑商,封建社会后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5)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居主导地位(根本因素)。

要点二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史料探究]

史料一: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班固《汉书·食货志》

问题1:

从史料一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学生试答:

 

提示:

反映了西汉初年,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已经影响到农业生产。

史料隐含了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维护统治。

史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问题2:

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学生试答:

 

提示:

背景:

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力量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的落后性;统治者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史料三: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的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问题3:

史料三中明清时期没有形成革命性变化的内因是什么?

学生试答:

 

提示:

由于重农抑商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商品经济不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发展缓慢,从而没有能够产生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史论升华]

对比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政策

项目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表现

(1)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

(2)对商业征收重税

(3)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留广州一口通商;并规定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和管理对外贸易  

评价

封建社会初期,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封建统治的巩固;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使中国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  

[阅读与思考]

请思考:

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明清时期专制政体更趋强化,日趋腐朽。

(2)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对外闭关自守。

(3)农村宗法、宗族关系进一步强化,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4)高度成熟的农耕文明自我整合能力强,成为严重阻碍近代化发展的因素。

(5)人口压力过大、密集型劳动模式很难被广泛运用,先进市镇被广大农村包围牵制。

[解析与探究]

这些原始资料透露了哪些历史信息?

能否据此断定晚明苏州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为什么?

提示:

(1)这些原始资料透露了明朝江苏一带的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历史信息。

(2)原因:

①材料中“大户张机为生”,靠手中资金、生产资料购买劳动力,剥削增殖财富。

②“小户趁织为活”、“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说明工匠完全脱离土地,失去任何生产资料,唯靠受雇出卖劳动力为生。

③“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什百为群,引颈而望”,显示出当地已形成劳动力市场。

这样,资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所有者(机户)和出卖劳动力的自由雇佣者(机工)在市场相遇,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了。

[自我测评]

1.资本主义萌芽与传统手工业劳动方式的区别是什么?

提示:

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下作坊主与帮工、学徒的劳动关系为隶属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商品生产,集中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极高,劳动关系属自由雇佣关系。

2.导致近代前夜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统治者对工业文明缺乏认识,愚昧自大,固步自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

知识点一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2018·河北邯郸市一模)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

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  )

A.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

B.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

C.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解析:

“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说明该地区依靠纺织业贸易获得生存资本,传统农业种植不再受到重视,D项正确;A项属于商帮,材料没有体现;对外贸易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错误;C项中领先地位,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排除。

答案:

D

知识点二 资本主义萌芽

2.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赢”。

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B.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C.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解析:

从材料中的“辄募旁邑民为佣”和“一夕作佣值二铢赢”可知,明朝已出现了雇佣关系,这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C项正确。

答案:

C

3.(2018·江西南昌十中高一期中)晚明时,徽商家乡——徽州六邑,农地狭小,民不聊生,迫使很多人出外经商。

不多年后徽州地价却大幅度上涨,为全国之冠。

主要原因应该是(  )

A.商品经济向农村拓展B.形成特色作物种植区

C.北民南迁致地价飞涨D.徽商发财后回乡买地

解析:

“地价却大幅度上涨”是由于土地买卖而导致的,即主要原因应该是徽商发财后回乡买地从而导致价格提高,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商品经济向农村拓展、特色作物种植区的信息,故A、B两项排除;是徽商买地导致的地价飞涨,故C项排除。

答案:

D

知识点三 近代前夜的危机

4.(2018·黑龙江试验中学高一期中)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颁布一系列“禁海令”。

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被彻底剥离了,普通百姓被隔绝在了世界贸易体系之外。

对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农耕文明时代海外贸易处于附属地位

B.明初“海禁”导致海外贸易完全中断

C.民间贸易禁绝,官方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D.“禁海令”的根本目的在于与民争利

解析:

“海禁”并未导致海外贸易“完全”中断,故B项错误;民间贸易并非完全禁绝,官方对外贸易也不是十分发达,故C项错误;“禁海令”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而不是与民争利,故D项错误;材料中的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被彻底剥离了,意在强调农耕文明时代海外贸易的地位是很低的,只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地位而已,故A项正确。

答案:

A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

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而为寇。

郡县以闻,遂令禁民间海船。

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

材料二: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枏《粤海关志》卷23

(1)据材料一,分析统治者要求将海船改为平头船的原因是什么。

有何目的?

(2)据材料二,分析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

说明了什么?

答案:

(1)原因:

沿海居民与外国勾结,甚至入海为寇。

目的:

平头船不适于海洋航行,限制中国居民出海贸易。

(2)看法:

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中国进行对外贸易是对外国的恩惠。

说明:

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故步自封,盲目自大。

时间:

30分钟 满分:

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8·江苏卷)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解析:

从材料中的“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和地主催租“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可知,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C项正确;小农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后,A项错误;蚕桑业的发展并不能代表农耕技术的衰退,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地主对农民剥削程度的信息,D项错误。

答案:

C

2.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解析:

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明朝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项错误;材料说明由于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农村雇工的待遇得到改善,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3.(2018·黑龙江试验中学高一期中)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竟只有6.9%。

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

A.清朝经济的衰败B.小农经济的影响

C.市镇经济的发展D.坊市制度被打破

解析:

城市的发展与商品经济有直接关系,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说明中小城市人口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中小市镇发展迅速,市镇工商业繁荣,带来了人口的增长,故C项正确;A项中衰败错误;B项与题意相反;D项是宋朝。

答案:

C

4.(2018·河南天一高三大联考)

记述

出处

“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易纱,辗转相乘。

《金泽小志·风俗》

“棉纱成纴……卷之成饼,列肆卖之,名布经团。

清代褚华《木棉谱》

“城中女红悉力纺纱,售之乡民。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

上表是不同文献对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有关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当时(  )

A.耕与织走向了分离B.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

C.商人进入生产领域D.棉纺业出现区域分工

解析:

从三则材料中的“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易纱”“棉纱成纴……列肆卖之”“售之乡民”可知,当时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销售,而且有了较细的分工,这说明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B项正确;耕织分离出现在鸦片战争后,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商人进入生产领域的体现,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松江地区的情况,没有其他地区的体现,D项无从体现,排除。

答案:

B

5.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

职业

自耕农

佃农

工场工人

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①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②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④丝织业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

从题干中的时间“明代”可知,自然经济已经瓦解的说法错误,①错误;从材料中佃农所占比例最大可知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②正确;“工场工人”和“商人、工场主”反映了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手工工场出现,③正确;材料中没有丝织业的发展情况,④错误。

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6.某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想寻找史实印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诸多新的因素,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所体现”这一观点,在经济方面他找到的最有力的证据是(  )

A.苏州机户“自行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B.吴江“游手之徒,十室而九”

C.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D.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解析:

明清时期在经济方面“新”的因素,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A项中的“机户……‘雇匠织造’”反映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A项正确;B、C、D三项都只反映了商业的发展,不能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答案:

A

7.(2018·江西赣州十四县高一联考)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

“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

”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

A.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解析:

材料强调了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是有必要的,也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故C项正确;日本商人也不全是由海盗组成的,故A项排除;明朝对外政策是海禁政策,是不会加剧倭患的严重性的,故B项排除;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并不完全在政府,也在于商人和海盗,故D项排除。

答案:

C

8.(2018·江西南昌十中高一期中)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文明世界领先形成的民族优越感

B.儒家思想的保守性

C.小农经济造成的自大心态

D.闭关锁国状态下形成的排外心理

解析:

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要从经济因素进行解释,即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成了自大心态,所以才导致了材料所述的心态,故C项正确;A、B两项均只是原因之一而非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闭关锁国只适合明清而不适合中国历代王朝,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C

9.(18分)(2018·海南中学高一期中)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宋太祖诏令开封府:

“令京城夜市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仁宗时朝廷下令允许民间向街开店。

材料二:

北宋中期“坊市之名,多失标榜。

”汴梁皇城东北角的潘楼酒店,“其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至天明,羊头、肚肺……野味、螃蟹、蛤蜊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然后饮食上市。

材料三: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制定《防夷五事》规定:

“夷商每年五月到十月,才可到广州贸易,过期就要回国或回澳门。

……夷商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携带武器……。

夷商不准到街上购买东西,不准探听物价,不准买中国书籍。

——柏杨《中国人史纲》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核心内容,说明两则材料在研究宋代经济中的不同用途。

(12分)

(2)材料三反映清朝推行怎样的经济政策?

分析其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影响。

(6分)

答案:

(1)内容:

北宋初年政府推行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或不得禁止夜市、朝廷允许向街开门);北宋京城商业繁华;商品种类繁多;坊市制度瓦解。

用途:

材料一可以用于解释宋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材料二可以用来说明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2)经济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

妨碍海外市场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