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08385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

第一部分“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1.杜审言

杜审言(约645-约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今湖北襄阳)。

后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官修文馆直学士。

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

“诗圣”杜甫的祖父。

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杜审言诗集》。

本名

杜审言

字号

必简

所处时代

唐代

民族族群

唐人

出生地

湖北襄阳

出生时间

公元645年

去世时间

公元708年

主要作品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主要成就

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职业

诗人,官员

地位

文章四友之一

孙子

杜甫

杜审言(约645-约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

杜审言的父亲杜依艺做巩县县令全家迁往巩义。

晋征南将军杜预的远裔。

擢进士,为隰城尉,恃才高,以傲世见疾。

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谓人曰:

味道必死。

”人惊问故,答曰:

“彼见吾判,且羞死。

”又尝语人曰:

“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其矜诞类此。

累迁洛阳丞,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司马周季童、司户郭若讷构其罪,系狱,将杀之。

季童等酒酣,审言子并年十三,袖刃刺季重于座,左右杀并。

季童将死,曰:

“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

”审言免官,还东都。

苏(廷页)伤并孝烈,志其墓,刘允济祭以文。

武后召审言,将用之,问曰:

“卿喜否?

”审言蹈舞谢,后令赋《欢喜诗》,叹重其文,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

神龙初,坐交通张易之,流峰州。

入为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卒。

大学士李峤等奏请加赠,诏赠著作郎。

初,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

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云。

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

融之亡,审言为服缌云。

审言生子闲,闲生甫。

(《新唐书·杜审言传》《唐才子传》)

杜审言是西晋杜预的子孙。

在咸亨元年与状元宋守节同榜登进士第,任隰城县尉。

审言凭借自己才能过人,为人高傲,被众人忌恨。

苏味道任天官侍郎时,有一次审言参加官员的预选试判,出来后他问旁人说:

“苏味道必死。

”听到此话的人大惊,忙问是何原因,审言回答说:

“他见到我的判词,应当羞愧而死。

”审言还曾说:

“我的文章使屈原、宋玉的赋也成为部下,我的书法使王羲之也成为学生。

”他的自负傲慢就像这样。

后来审言因事获罪,被降职为吉州司户参军。

到武则天将他召回,准备重用他时,问他:

“你高兴吗?

”审言手舞足蹈,表示谢恩。

武后命他作《欢喜诗》一首,诗写得令武后满意,受职为著作郎。

后来他又任修文馆直学士,直到他病逝。

当初审言病重时,宋之问、武平一曾去看望他,他对二人说:

“我受尽了造化小儿的苦,还有什么可说的!

不过我活着,老是让你们出不了头。

如今我快死了,只是遗憾找不到接替我的人呀!

”审言年轻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并称为“文章四友”。

他身后留有文集十卷,今已不传,流传下来的只有四十多首诗。

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擢进士第,为隰城尉。

后转洛阳丞。

武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却在此时得罪同事郭若讷、长官周季重,两人合谋诬陷杜审言,定了死罪。

杜审言十三岁的儿子杜并为父报仇,潜入刺杀了周季童,杜并也被侍卫武士当场杀死,事态震惊朝野,皆称杜并为孝子。

燕许大手笔的许国公苏颋,还亲自为杜并作墓志铭。

武则天闻知此事,召审言入京师,又因欣赏其诗文,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员外郎。

后因勾结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到峰州。

不久,召回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

约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卒,赠著作郎。

杜审言的诗多为写景、唱和及应制之作,以浑厚见长,杜甫云:

“吾祖诗冠古。

”工于五律,对近体诗之形成与发展,颇有贡献。

被后人评论为中国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他的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明朝的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第一。

他的五言排律《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长达四十韵,为初唐近体诗中第一长篇。

人物评价

王夫之评说杜诗时指出:

“近体梁陈已有,至于杜审言者而始业叶于度。

<春日京中有怀>是作者早年的一首诗,抒发了他春日在长安怀念洛阳的情绪,同时也流露了怀才不遇的愤闷.作品的造语新异,气势豪迈,在初唐七言律诗中是佼佼者.

纪昀:

“起句警拔。

入手即撇过一层,擒题乃紧,知此则无通套之病”。

胡应麟:

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实为杜审言首倡

2.王勃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

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

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本名

王勃

所处时代

唐代

民族族群

汉人

出生地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

出生时间

650年

去世时间

约676年

主要作品

《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主要成就

“初唐四杰”之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文学才能。

九岁时,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表现了王勃早年就博学多才。

十岁时,王勃便饱览六经。

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

未冠而仕

龙朔三年(663年)王勃回到家乡,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寻找机会,积极入仕。

麟德元年秋(664年),王勃上书刘祥道,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深得刘祥道赞赏“此神童也!

”麟德二年,王勃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借献“颂”以图仕进之意甚明。

乾封元年(666年),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之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

唐高宗见此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

“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祸起《斗鸡赋》

王勃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

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

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

“歪才,歪才!

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

),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

”唐高宗认为此篇意在挑拨离间,钦命将他逐出长安。

于是,王勃被逐。

他凭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经营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

二次被贬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

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

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

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

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

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

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魂归南海

王勃因杀死官奴曹达,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

荒之外。

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惩罚。

王勃为人虽有放浪不羁的一面,但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却以儒家的礼法为标尺。

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

“如勃尚何言哉!

辱亲可谓深矣。

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

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

嗟乎!

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

”从中可体会到身为孝子的王勃内心强烈的羞愧和自责。

王勃出狱后在家里停留了一年多,这时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没有接受。

他在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于八月中旬到达淮阴,又从淮阴到楚州,离开楚州,继续沿运河南下,入长江后折向西行,到了江宁。

大约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王福畴处,见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亲。

不久后,王勃便踏上归途。

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个人成就

思想方面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

他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然还是何时济世和如何济世。

从人格精神来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

其次他还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视尘俗。

王勃崇信佛教,认为佛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诗歌方面

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

具体来讲,送别诗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或优美静谧、隐约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江边月夜图,画面优美迷蒙,让人心醉;或重在抒发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别薛华》,整首诗并不着意抒写惜别之情,而是时时处处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伤之痛。

“烟雾”意象在王勃送别诗中出现频率极高,是王勃对前途命运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现,如《秋日别王长史》中“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田野笼罩在浓浓的秋雾中,凄寒而朦胧,远处的山峰在沉沉暮霭中聚敛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雾暮烟中显得隐约迷蒙,似梦似幻。

相思诗则抒发了千里之外羁客的情感:

思念家乡,怀念亲友,伤春感怀,如《羁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

园林山水诗既写景生动、锤炼精工,又诗境美好,充满生机,如《郊兴》。

同时,在描写手法、诗境开拓等方面,又进行了新的尝试,并取得显著的艺术效果。

远游山水诗不仅充分展现了奇险壮丽的入蜀途中风光,而且因倾注了郁积之气而尤显深沉悲凉,底蕴深厚。

辞赋方面

王勃赋是初唐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初唐赋体的繁荣。

王勃的骈文继承了徐陵、庾信的骈文艺术风格(对仗精工、自然而妥帖;音韵谐美,无论押韵还是句内宫商均有意追求合律;用事贴切,做到典事内容与表达内容的谐调;熟用隔对,把四六句型作为主要句型运用,并巧用长短句的交错变化,同时注以散行之气,使文章于凝炼中见流畅),但又注以清新之风、振以疏荡之气,于是使骈文变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的时代风格,使骈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与初唐同时代的其他文人相比,王勃极善于在赋中抒发情感,表白心志,表现人品。

具体表现为:

他在赋中表露出急于人世的心理。

当理想受挫、仕途失意时,他则在赋中表现了自己崇高的品质、美好的人格,抒发了心中的忧郁愤懑、磊落不平之气。

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对功名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如《春思赋》和《采莲赋》。

王勃赋可认为是其心理路程的真实反映,是对理想和功业执著追求的见证。

王勃的游宴序寓性情于游宴、具有绘画美、充满豪放壮大气势,如《游山庙序》;赠序则视野开阔、谚足高远、情景交融,文中充满真情实感,如《秋日饯别序》。

王勃在辞赋文章写作手法上很少使用比喻手法,但他善于议论,哲理深刻,如《滕王阁序》中“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善于抒情,气盛情深,如《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天地不仁,造化无力。

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

”善于描写,形象逼真,如《感兴奉送王少府序》中“仆一代丈夫,四海男子,衫襟缓带,拟贮鸣琴,衣袖阀裁,用安书卷。

”善于运用递进和逆接句式,如《越州永兴李明府宅送萧三还齐州序》中“况乎泣穷途于白首¨引,白首非临别之秋;嗟歧路于他乡,他乡岂送归之地!

文学主张

王勃的文学主张表现为“立言见志”的创作思想、“文章经国之大业”的教化功能,但王勃的作品则呈现出“高情壮思”与“雄笔奇才”相结合的雄壮美、“气凌云汉,字挟风霜”的风格取向及其“感序缘情,登离寄赏”的表现方式。

造成这种冲突的原因是王勃的文学思想虽然直接继承其祖父王通的观点,但他的文学创作则遵循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主要作品

王勃的诗现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现存90多篇,现存《王子安集》16卷、《汉书指瑕》10卷、《周易发挥》5卷,《次论语》10卷,《舟中纂序》5卷、《千岁历》、《平台钞略》(一作《平台秘略》)10篇、《合论》10篇。

轶事典故

一字千金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的重阳节,南昌都督阎伯舆重建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王勃恰好路过洪州,自然是其中宾客。

在宴会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

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

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

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

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

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

“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

“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

”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

”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

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

“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

”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道:

“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

”王勃笑道:

“空者,空也。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

“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一说王勃作《滕王阁序》为十四岁,即龙朔三年。

三叹王勃

上元三年(676年)冬,长安城里都传颂着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一天,唐高宗也读到这篇序文,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不禁拍案,惊道:

“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

”又读下云,见一首四韵八句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高宗一扫成见,连声叹道:

“好诗,好诗!

作了一篇长文字,还有如此好诗作出来,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

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

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

”于是高宗问道:

“现下,王勃在何处?

朕要召他入朝!

”太监吞吞吐吐答道:

“王勃已落水而亡。

”唐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

“可惜,可惜,可惜!

生卒之辩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根据杨炯的《王勃集序》。

上面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岁。

据此推断,王勃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另一种说法根据王勃自己写的《春思赋》:

“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

”据此,则当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

大多数学者多以后一种说法为准,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时年27岁。

广州遗作

公元675年,王勃赴交趾(今越南)省亲,11月经过广州,到访宝庄严寺(今六榕寺),其时,宝庄严寺舍利塔(今人称“六榕花塔”)修葺一新,寺僧一直是王勃的粉丝,于是请这位名人撰写碑记,王勃一挥而就,就有了这篇《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碑文,而留存在六榕寺内的这篇《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是中国文学史上至今已知篇幅最长、内容包罗最广的宝塔铭文,足足有3000余字。

可惜,写了这篇碑文的次年,王勃在搭船经南海前往交趾途中,在海上遭遇台风不幸罹难,年仅27岁。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也永远留在了广州,至今尘封了整整1340年。

死因之谜

关于王勃之死,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未达交趾见到父亲前便死去;有说是探父之后归途中死;有说是风浪大,渔船颠簸掉下海淹死;有说他既渴望又愧疚见到父亲,无法排解心中极端矛盾而投海自杀。

关于王勃溺水时事,又有两种说法,一说风浪太大,其尸体眨眼间已被海浪冲走,根本无法打捞;一说他被船夫捞起,因不懂水性呛水昏厥,后过度惊悸而死。

王勃之死说法略有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淹死于北部湾防城海域。

王勃至合浦郡后,再经钦州进防城境,然后有两条线路可走,一是于防城江下船出海,一是走陆路至北仑河口再乘船出海,在防城登船下交趾,是其渡过海域最便捷且安全的主通道。

公元42年,东汉马援南征交趾,主力部队曾走这条线路,历代赴任交趾官员,走的大多也是这条线路。

因交趾郡北面防城海域处因“三险”(风高、浪急、礁多)的缘故而剧烈颠簸,故王勃很有可能在此坠海。

越南北部的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原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庙,墓地及祠庙于1972年被美国飞机炸毁,今只存王勃雕像。

死后闹鬼

传说王勃死后还念念不忘《滕王阁序》中他作的得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每当人们走过他的墓前,就能听到他的魂灵在坟墓中反复吟诵: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次,一个秀才经过王勃的墓前,又听到坟墓中在吟诵。

秀才想了一会儿,对着坟墓说:

“这句子好是好,只是还不够精练,要改成‘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不是更好吗?

”从此以后,人们再也听不到王勃的魂灵在坟墓中吟诵这个句子了。

也有一说王勃死后阴魂不散,常在夜间出没赣江水面,高声吟诵这两句诗。

一次,一客船路经此处,正值吟声大作,那游客高喊:

“这一句写得不好,太罗嗦,如果把上句的‘与’和下句的‘共’去掉,就简洁多了。

”从此王勃鬼魂再也没出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从庾信《射马赋》中“荷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胎翻新而出。

如果去掉“与”和“共”两个虚词,在内容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确实比原句“精练”了,但是在删去了“与”和“共”两个字后,句子的节奏显得急促,不如原来从容大度,与上下文的格调显得很不谐调,故这两句诗并不能精简。

家族成员

世祖

八世祖王玄则,在南朝宋历任太仆、国子博士等,当时号称王先生,著有《时变论》六篇。

七世祖王涣,撰《五经决录》五篇。

六世祖王虬,在北魏为并州刺史,号晋阳穆公。

撰有《政大论》八篇。

五世祖王彦,撰《政小论》八篇。

四世祖王一,在北周为济州刺史,撰《皇极谠义》九篇。

曾祖王隆,在隋朝历任昌乐、猗氏,铜川等县令,撰《兴衰要论》。

祖父王通,隋末大学者、大教育家,曾任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

后弃官;以著书讲学为业。

义宁元年(617年)卒。

父王福畴,在唐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参军、六合交址二县令、齐州长史,泽州长史等。

撰《王氏家书杂录》。

兄弟

长兄王勔,官至泾州刺史。

次兄王勮,历任凤阁舍人、弘文馆学士、天官侍郎。

三个弟弟依次为王助、王劼、王劝,皆有文才。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因王勮与刘思礼交往甚密。

当刘思礼与綦连耀谋反时,株连王勮,于是王勮与其兄泾州刺史王勔及弟王助,皆被武则天所杀。

王劼早卒。

唯有小弟王劝,亦有文才。

人物评价

《旧唐书》:

“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

此王氏三珠树也。

杨炯:

“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

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陆时雍:

王勃高华。

胡应麟:

王勃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抒写悲凉,洗尽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郑振铎:

“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

”称赞王勃作盛唐诗歌的黎明女神。

毛泽东:

“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

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

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愁满腹一方。

”并且把他和贾谊、王弼、李贺、夏完淳等列在一起评点,“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

3.杨炯

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

杨炯自幼聪敏博学,唐显庆四年(659年)应童子举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馆,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约如意二年(693年)卒于任上。

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

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

在艺术上,对仗工整,音韵合律,既有律诗的严谨之风,又有乐府诗的明快特色。

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

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余篇。

杨炯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他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

本    名

张若虚

字    号

不详

所处时代

唐代

民族族群

汉人

出生地

扬州(今属江苏)

出生时间

约647年(采《唐诗选》说法)

去世时间

约730年(采《唐诗选》说法)

主要作品

《春江花月夜》

主要成就

著名诗人,传播了中华文化

称    号

吴中四士

人物生平

幼举神童

杨炯幼年时就非常聪明博学,文采出众,唐显庆四年(659年),应弟子举及弟,被举神童,唐显庆五年(660年),杨炯时年十一,待制弘文馆,待制十六年。

刚进弘文馆的时候,杨炯因为年轻,对出仕与否还不太经意。

有了“予出身”的待遇,能在弘文馆“待制”,心里已经感到满足。

但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和学识的加深,“学而优则仕”的信念强烈地萌动起来,期间杨炯创作了《青苔赋》和《幽兰赋》表达自己渴望仕途,却怀才不遇的情志。

秘府校书

在弘文馆待制十六年后,杨炯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在京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

据《新唐书·百官志》二载:

秘书省有“校书郎十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

”心怀经国理想的杨炯,年近三十,才获得一个“雠校典籍”的九品小官,对自己仕途上的这种蹇滞不畅,杨炯心里很郁勃不平,期间创作了《浑天赋》,以示自己的情志。

唐仪凤年间(676-679)。

太常博士苏知己上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