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史部典籍概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08655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古代史部典籍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古代史部典籍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古代史部典籍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国古代史部典籍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国古代史部典籍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我国古代史部典籍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我国古代史部典籍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我国古代史部典籍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我国古代史部典籍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我国古代史部典籍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古代史部典籍概述.docx

《我国古代史部典籍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古代史部典籍概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古代史部典籍概述.docx

我国古代史部典籍概述

我国古代史部典籍概述

一.中国古代史书概观

中国古代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就史部而言,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历程,先是最古的记言、记事,后到编年体、纪传体、纲目体、纪事本末体、纪表志传体、会要体、史评、史论、方域史、学术史、辑录体、杂记、地理书、目录书等。

二.以《史记》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六史

(一)二十六史的名称

二十六史是中国古代官方认定的二十六部正史,分别是: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五代史记》、《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

(二)《史记》

《史记》是司马迁根据故有的记载和直接史料以及自己的见闻编写成的史书。

它分成五个部分,即以时间为纲的本纪和年表、以事为纲的书、以人物为纲的世家与列传。

这是纪传体的一大特点。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这一重要的史书体裁,保存了西汉中期以前的重要史料,值得肯定;但由于受时代限制,有时会将古代科学和迷信思想混在一起,传扬天子受命论,这是其糟粕。

(三)《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汉书》非一人之力所为,但主要作者是班固。

全书分为分为四个部分:

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

《汉书》继承并发展了《史记》纪传体的写法,全面系统的叙述了西汉一代的史实,并补充了《史记》关于先秦阶段所不足的部分。

《后汉书》为范晔所著,仅有本纪和列传。

今本后汉书的主要部分,即帝、后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出于范晔之手;其八志三十卷,为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之志所补。

《后汉书》史料价值高,重要文章多直接选录;文学成就高,其《狱中与诸甥侄书》表达了他对已有各史书和他所著此书的看法;体例精当,立传偏重以类相从的原则,不受时间先后的限制,可为读者提供一定的便利。

《三国志》为陈寿所著,仅有本纪和列传。

《三国志有》三个组成部分,共

六十五卷,分划如下:

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

后世对《三国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评价:

1、回护的笔法,以美化统治者;2、曲笔隐词,掩饰“为尊者讳”“为亲者讳”;3、《叙事过简,以致疏略;4、材料的选择与组织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四)《晋书》及《南北朝各史书》

《晋书》在从晋代到南北朝时期,编纂者总计二十家以上,今本《晋书》为唐代房玄龄、褚遂良等依臧荣绪《晋书》略加修订而成。

《晋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共为130卷,即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

《晋书》有其积极的方面:

组织编排比较严密,重要史实也能保存下来。

但也有很多漏洞和一些虚妄的记载。

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辩证看待其所记载的相关内容。

《宋书》为沈约修撰,由三个部分组成,总一百卷:

本纪十卷,志八篇三十卷,列传六十卷。

《宋书》的编纂,主要内容出于刘宋史官之手,而成书于其后的南齐史官,所以其书于宋、齐统治者尽量美化。

初年之事,处处为宋统治者隐讳,末年之事,又处处为齐统治者隐讳,在统治集团间的矛盾斗争中,所载者为得势者的一面之词,而不是真实的纪事。

这些都影响了《宋书》的价值。

《南齐书》修撰于梁初,作者是萧子显,由三个部分组成:

本纪八卷,志八篇十一卷,列传四十卷。

对《南齐书》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多隐讳或夸张;2、萧子显笃信佛教,其书中多散布虚无之论,将佛家冥报的唯心谬说提到了最高地位。

3、保存了主要的史实。

《梁书》和《陈书》都是撰成于唐初姚思廉之手。

二书的组成篇卷如下:

《梁书》五十六卷,内分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陈书》三十六卷,内分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

二书都保存了主要的史实,但也有消极面,其多为统治者及所亲者隐讳或夸张,并多载虚词诏表。

《魏书》的编著者是北齐时的魏收,内容包括帝纪十二篇十四卷,列传九十二篇九十六卷,志十篇二十卷。

《魏书》编写完成后,遭到了强烈的反对,甚至被称为“秽史”。

虽然有种种缺点,但北魏历时不过一百多年,其末期为魏收所亲身经历,凡无须回护隐讳之事,所记者较为真切;又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之故,关于敌对集团的阴事,常恣意揭发,也使一部分重要史实得以保存。

又在体例方面,创立了《序纪》和《释老志》。

《北齐书》的编者是李百药,组成部分为:

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

该书的特点和学术价值,与当时修撰的其他各史书基本相同,即尽量为统治者隐讳文饰,甚至虚构。

但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书中保存了许多重要的资料,记载史实简要具体。

《周书》是唐初修成于史馆众史官之手的第一部史书,主修人令狐德棻,其内容分为:

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

《周书》叙事,繁简得宜,文笔亦极简劲,许多重要史实因本书之记载而得保存。

其缺点就是以为当时统治者服务为目的。

《隋书》是唐初修成于众史官之手的第二部史书,由魏征主修,其组成部分为:

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

《隋书》以简静的文笔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史实。

《南史》和《北史》是以纪传体编写的关于南朝宋、齐、梁、陈和北朝魏、齐、周、隋各代的两部通史。

作者李延寿。

二书的组成篇卷如下:

《南史》八十卷,内分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

《北史》一百卷,内分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

二书的积极方面:

《南、北史》打通朝代,改以历史时期为断限,删去空洞的奏章诏表等,故文笔简练,前后一贯,并补充了许多重要史实,各史书的缺点基本上得以克服。

消极方面:

南北朝原为一个历史时期,李延寿分写为二书,各自成一体系,于南朝和北朝之间互相关联之事,往往各据原史书机械地编录,因而割裂、错置以及矛盾、重复之处,仍所在多有。

(五)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

《旧唐书》是五代时期后晋朝中编撰成书的,由宰相赵莹监修。

《旧唐书》包括本纪二十卷,志十一篇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共二百卷。

《旧唐书》的失误之处:

前密后疏,内容错杂。

可取之处:

保存了重要的史料。

《新唐书》是北宋仁宗时期修撰的,主要成于欧阳修、宋敏求之手,全书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

本纪十卷,志十三篇五十卷,表四篇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共为二百二十五卷。

《新唐书》的特点,主要在体裁形式方面,恢复了纪表志传体裁的完整性,其后各代所修的史书,多循此成规。

《旧五代史》修撰于北宋初年,监修人薛居正。

全书由一下几部分组成:

(1)《梁书》二十四卷,内分本纪十卷,列传十四卷;

(2)《唐书》五十一卷,内分本纪二十四卷,列传二十六卷;(3)《晋书》二十四卷,内分本纪,十一卷,列传十三卷;(4)《汉书》十一卷,内分本纪五卷,列传六卷;(5)《周书》二十二卷,内

分本纪十一卷,列传十一卷;(6)《世袭列传》二卷;(7)《僣伪列传》三卷:

(8)《外国列传》二卷:

(9)志十篇十二卷。

后人评价其多为统治者回护,且体例不一,以朝代分为五个独立部分实甚勉强。

《五代史记》由欧阳修所编纂,全书七十四卷,目录一卷,分为五个组成部分:

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二篇三卷,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

《五代史记》对于世俗流行的迷信思想,别有不同的看法,书中于神异之事,皆以客观的笔法记之,并随时加以评论;文笔简练,不用回护之词,直书其事。

(六)《宋史》《辽史》《金史》

宋、辽、金三史是元顺帝至正年间同时修撰的,所用的底本是三个朝代遗留下来的国史、实录。

三书的组成部分分别如下:

《宋史》四百九十六卷,目录三卷,内分本纪十六篇四十七卷,志十五篇一百六十二卷,表二篇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辽史》一百一十六卷,目录一卷,内分本纪九篇二十卷,志十篇三十二卷,表八篇八卷,列传四十六卷;《金史》一百三十五卷,目录二卷,内分本纪十一篇十九卷,志十四篇三十九卷,表二篇四卷,列传七十三卷。

《宋史》的特点:

1、叙事繁冗,真伪错杂,是非颠倒,歪曲矛盾,使人莫窥其要领;2、全书内容极不平衡;3、写法独特:

叙事详尽,每于长传之后,别有概括的叙述,文简事赅,略如全篇的提要。

《辽史》的特点:

1、由于底本材料的限制和修撰工作的草率,构成其书的主要特点为内容贫乏和详略不一致;元朝修撰的《辽史》非常重视宫廷政变方面的事实。

《金史》的特点:

1、从组织形式上看,《金史》较《宋史》为简洁,较《辽史》为充实;2、记事较为详密。

《宋》《辽》《金》三史共同的一些问题:

1、以巩固政权、加强统治为目的;

2、相互矛盾脱节之处甚多;

3、《辽》《金》二史,同名之人甚多。

(七)《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

《元史》修撰于明初,宋濂和王祎二人为总裁,参加修撰者先后达三十人。

全书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即:

本纪四十七卷,志十三篇五十八卷,表六篇八卷,列传九十七卷。

该书的不足之处:

1、缺漏史实;2、详略不均;3.、杂乱颠倒;

4.、重复立传。

可取之处:

所据的底本原有一定的价值:

列传中的《释老传》,为宗教史上的重要资料;元朝实录的某些部分为出于名臣手笔。

《新元史》的作者是柯劭忞,全书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即:

本纪十四篇二十

六卷,表五篇七卷,志十三篇七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四卷,共二百五十七卷。

《新元史》的主要学术价值,在将明、清以来关于元史研究的成就予以综合性的整理,汇编成为一部组织系统较为严密的专书,纠正了旧《元史》的严重缺漏史实、详略不均和重复立传等缺陷。

不足之处有:

1、很多部分未能补正;2、未能详叙也里可温、回回等教的事迹,无从满足研究元史者的需要;3、对西方史料的利用不够;4、其撰写方式,多为直录旧作原文,未作进一步的融会贯通。

《明史》的修撰,始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完成于乾隆四年(1739年),前后历时达六十年。

全书共三百三十二卷,又目录四卷,其组成部分如下:

本纪二十四卷,志十五篇七十五卷,表五篇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

这部书的优点是组织系统很严密完整,明代近于三百年间的大事,已经扼要地保存下来,尤其关于明代特别突出的史实,书中特立专篇为集中概括的叙述。

缺点是:

1、有封建思想的体现;2、关于清朝的兴起和南明的事迹,记事过于笼统晦昧,甚至歪曲捏造。

辛亥革命之后,清政府被迫退位,1914年北京政府设立清史馆以纂修《清史》。

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分为四个组成部分:

本纪二十五卷,志十六篇一百四十二卷,表十篇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

《清史稿》的不足之处:

1、书中不仅于清统治者多作回护之词,于历次革命更肆加诬蔑,如武昌起义书为“革命党谋乱”及“兵匪构变”;2、为昧于世界发展大势,如晚清以来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进步势力的发展情况等,读此书时都茫然莫辨。

可取之处是:

在体例方面能不为旧史成规所局限;书中的各项大臣年表、《藩部世表》、《交聘年表》等,亦均切于实用,有检查之便等。

三.《资治通鉴》及其影响下的各种编年体史书和实录等

(一)编年体

编年体史书出现于战国时期(《左传》为代表),是我国形成最一早的一种史书体裁,其优点为叙述史事发生的次序分明,从时间上给人以完整的历史概念,而由于同时发生的史实不止一件,既须一一叙述,史实发展的连续性势必因之而割裂,于是又产生了重要史实支离破碎的缺点。

(二)《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著者是司马光,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著述目的。

全书包括三个部分,即正文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共为三百五十四卷。

《资治通鉴》的特点:

1、范围广博,繁简适宜,组织精密,文浅事明,包括了全面的历史发展,而不是一部单纯的政治史;2、其取材在广博的基础上又极为精审,每一史实都是以严谨的态度,自多种史料中选定其最可靠者而从之。

其比较各项史料的过程和选定的理由,都另作记载,以成《考异》一书,因而此项治学方法被称为“考异法”;3、司马光对于封建时代学者反复争论的正统问题,全取否定的态度。

这些都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在《通鉴》影响下编写的各种编年体史书和实录等

1、《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同类各书

宋代以后,在《通鉴》影响下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不仅采用其体例,更多直以“续通鉴”为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李焘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

其次有李心传著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又徐梦莘著的《三朝北盟会编》。

这三部书都写成于南宋初年,为北宋到南宋初年的重要史料渊薮。

2、《续资治通鉴》和明代的编年体史书

(1)薛应旂《宋元通鉴》

(2)王宗沐《续资治通鉴》

(3)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

(4)毕沅与《续资治通鉴》

(5)明代史事的编年体史书

主要有谈迁的《国榷》;陈鹤的《明纪》;夏燮的《明通鉴》;夏燮的《明通鉴》等。

3、《明实录》和《清实录》附《东华录》

实录为每一帝王死后,下一朝的群臣就起居注和日历等纂修而成,故每代最后一朝均无实录。

其体裁为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但于书大臣卒时,可附记其生事迹于下。

明代共有十三朝的实录,《清实录》有十一朝,最后宣统一朝编为政纪,共为十二朝,《东华录》为清代史官以实录为主要材料来源,按照时间顺序摘钞编纂而成,性质略如实录的简编。

四.纪事本末体、史评和史论

(一)纪事本末体史书

《通鉴纪事本末》袁枢是在熟读《通鉴》这一部大书的时候,感觉到了一定的困难,又设法解决了这些困难,从而创立了一种新的史书体裁。

全书共分四十二卷,每卷又多分上下,合子卷共为八十二卷,标目二百三十九。

其优点在于组织系统较编年体的《通鉴》更为精密明晰,于初学读旧史书的人尤为便利。

关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既有明显的标题,更有依时间先后而叙述的详细史实。

《宋史纪事本末》和《元史纪事本末》的作者两书作者均为陈邦瞻。

总观二书,于宋、元时期的重要政治事件,以及辽、夏、金和吐蕃、广源等少数民族的活动,都有概括的论述,保存了主要史实。

《续通鉴纪事本末》是李铭汉编纂的,共一百一十卷。

《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是谷应泰,全书八十卷。

该书以简明的文笔,概括了有明一代的史实,但也存在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圣武记》由魏源所著,此书概括地叙述清中叶以前的军事活动,条理甚为明晰,虽出于清统治者的立场,大致能提供较为完整的史实概念,其学术价值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清代早期编写的纪事本末书,有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马骕《左传事纬》,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等;晚期编写的为李有棠辽、金二《纪事本末》和张鉴《西夏纪事本末》等。

(二)史评和史论

《史通》由刘知几所著,全书二十卷,分内篇、外篇二部分,各为十卷,均为专题论文的形式。

该书从史学理论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史学史的研究和史书编纂学的探讨,都树立了基础和规模。

对其评价主要有:

1、检查唐代以前的各朝史书的得失;提出“三长”之说;3、直率揭发史官修撰史书办法中的弊端;4、否定了以阴阳五行解释历史的迷信思想。

五.典志体史书、学术史

(一)典志体史书

《通典》由杜佑所著,全书二百卷,分为八门,《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刑》、《州郡》、《边防》。

其书的主要价值在编排组织完善,使分见于编年和纪传等各种体裁形式下的史料,在以类相从的新形式下重新予以适当的组织,令人容易得到完整而有系统的概念。

《通志》由郑樵所著,全书二百卷,形式为纪表志传体,包括纪、谱(表)、

略(志)、世家、列传、载记等六种形式。

《文献通考》由马端临所著,全书分为二十四门,共三百四十八卷。

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为《通典》之扩大与续作;2、取材广博,网罗宏富等;3、《通典》首列《食货》。

《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三书都以贯通古今为主片,又都以“通”字为书名,故后人合之称为“三通”。

此外还有《续三通》与《清三通》,分别是:

《续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和《清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

《清朝续文献通考》是《清通考》的续编,作者刘锦藻。

《清朝续文献通考》不仅以系统完整、保存历史资料丰富见称,更有其独具的优点,如与清末经济、政治有关的银行、海运、厘金、洋药、书院、学堂等,均附叙于性质相近的《国用》、《征榷》、《学校》等各考内,取其关系更为重大者,创立《外交》等四考,在反映清末的经济、政治、交通和国际关系方面,实较《清史稿》为丰富而全面。

(二)学术史

《明儒学案》的作者是黄宗羲,全书共六十二卷。

《宋元学案》由黄宗羲和祖望和编而成,共为一百卷。

六.杂记之书、地理和方志

(一)杂记之书

《梦溪笔谈》是沈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后,在一个安定的晚年生活中写出来的。

现存的《笔谈》为二十六卷。

另有《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十一条。

《梦溪笔谈》是一部综合性的随笔杂记,由于沈括的博学多能和态度严谨,使这部书到今日在国内和国外,都保持着很高的评价。

《辍耕录》的作者是陶宗仪,全书三十卷,共记事五百八十五条,以关于元代的史事制度及元末农民起义等事为最多,其次于书画文艺等资料亦甚丰富。

其书所载著者当时之事,史料价值尤高。

《万历野获编》简称《野获编》,著者沈得符,共计记事一千四百余条,有关明代之国家大事,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社会奇闻,以及伪书伪史,无不为明确的记载与辨正。

《啸亭杂录》的作者是昭梿。

清室人关之前至嘉庆初年之事,大者如朝章制

度,军事政治,细者如掌故轶闻,闾阎动态,就其见闻所及,此书无不作扼要的记载。

(二)地理和方志

《水经注》由郦道元所著,其内容虽以地理为主,实际上保存了许多古代的史实和传说;并自然条件为联系,扼要地叙述了各地的史迹沿革,包括城市建置,经济建设以及政治军事的活动等。

地图和地志是我国发达很早的一门学问,很长时期中地图和地志并行,到宋代以后,地志逐渐兴盛,方远远地超过了地图的发展。

比较著名的有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北宋的《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南宋的《舆地纪胜》《方舆胜览》、元代的《大元一统志》、明代的《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清代的《清一统志》。

七.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的编纂,开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至五十二年(1787年)方全部告成,计历时十五年之久。

所纂之书,分为应刻、应钞和应存目三大类,而焚毁之书则不予计数。

《四库全书》编纂时,著录和存目之书,每书都写成一篇提要,将这些提要汇成一书,即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在形式上虽仍尊重宋学,实际上全取汉学之说,可以说自《四库全书》编成之后,汉学与宋学之争,已经在汉学胜利的形势下而告终,但汉学的胜利也正是清初学者所提倡的经世致用之学的彻底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