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笔记完整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11818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美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美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美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美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美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美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美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美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美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美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美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美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美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美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美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美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美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美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美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笔记完整版.docx

《美学笔记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笔记完整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学笔记完整版.docx

美学笔记完整版

美学

18C中期,一般认为第一个给美学学科命名的人是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

1735第一次运用此概念。

1750年发表了“Aesthetic/aesthetic”命名的著作.他将美学看做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将美学视为独立学科,影响巨大。

鲍姆嘉通被西方人称为“美学之父"

王国维,1904发表《红楼梦评论》、1908发表《人间词话》

1907在《静庵文集续编》中说“余渡哲学有日矣……"并由此转向文学

蔡元培:

1916提出“美育代宗教”观念

朱光潜:

1933年完成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

宗白华:

诗集《流云》

邓以蛰:

《诗与历史》、《书法之欣赏》

蔡仪:

《新艺术论》、《新美学》。

贡献:

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研究美学

二十世纪下半叶:

我国美学研究有两个黄金期。

一是1957—1962年的全国性美学大讨论,当时形成当代美学“四大派”(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时间派)。

代表人物是高尔泰,蔡仪,朱光潜,李泽厚。

二是文革十年,美学遭殃,观察多年,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复苏,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美学是热门学科之一.这一时期,美学界的著名人物,除了四派的代表人物,还有王朝闻,蒋孔阳,周来祥,叶朗等

美学学科的属性和特点

美学既非自然科学,亦非社会学科,尽管它们之间有联系.

康德认为,“没有对于美的科学,只有对于美的批判”“因为谈到对美的科学,那就应当在其中科学的,也就是通过证明根据来决定事物是否必须被看做美的;因而关于美的这个批判,如果是属于科学的,它就决不会鉴赏判断”

这朵桃花是植物(认识判断)

这株桃花香(感觉判断)

这朵梅花美鉴赏(审美)判断超功利人心灵中有共通感

美学是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主要特点:

1、反思性。

人文学科的研究关涉人对自身生存方式.生有意义的自我意识和反思,而主要不是自然,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律:

美学研究审视我们欣赏美,创造美和艺术的方式。

主要引导我们反思自己做出审美判断的方式和条件

2、主观性。

人文学科的研究离不开价值原则的确定,因而具有较强主观性。

美学研究反思并建立美与审美的标准,表现出人对生存的理想境界的追求,这与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对对象的冷冰冰的客观态度是不同的。

这种主观性还表现在,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更侧重反思,直观和体验对于审美判断的批判,对于艺术品的批评,依赖于个体的内心直觉,生命体验

3、综合性。

美学是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与其他学科具有广泛、密切的关系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学首先与哲学,伦理学联系在一起。

美的问题在哲学的视域探讨

其次,美学与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联系在一起

近代以来,美学受到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成果,方法渗透到美学研究中

鲍姆嘉通通过对美学学科的辩护:

哲学不会想把自身同人类知识中如此伟大的一部分财富疏远开来

美学研究对象

鲍姆嘉通的观点:

“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但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

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正确,哲学观。

怎样以正确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高级认识方式的科学。

美,指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

对他的看法的理解:

1、他把美学作为与逻辑学相并列的学科来认识,美学是低级认识论

2、他认为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以美的方式去思维

3、他认为美学是美的艺术的理论,这至少意味着艺术是美学的对象

当代美学界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

美学研究美;美学研究艺术;美学研究审美意识,美感经验;美学研究审美活动或审美关系

一个综合性观点

一、美学研究美

这种看法主张美学要研究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其理论倾向是本质论的,即追问美的根源,探讨美之为美的道理

它面对广阔的审美现象,研究各种具体形态的美。

如自然美,艺术美

假定了美是实体性的客观存在,认为美可以被认识

这观点被西方美学所批评,本质论,本质主义已不占主导地位

二、美学研究艺术

此观点以黑格尔为代表,认为美学就死“美的艺术哲学”

黑格尔认为艺术高于自然,因为艺术是人的心灵的创造,心灵及其产品高于自然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的自由创造在美学中的重要性。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理解了高级的艺术美,可以有助于理解低级的自然美

总的看,这种观点还是狭窄了,现实生活,自然美和许多审美现象并不属于艺术却仍在美学范畴内

三、美学研究审美意识和美感增强

人类审美活动是一种意识活动,人类的美学思想是从审美意识发展而来的,因此,美学当然要研究人类审美意识或美感经验

这种观点是随着19C实验心理学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把美学的研究从外在客观世界转移到人的内心的主观反映,重视审美过程人的意识活动的规律以及心里和生理的活动规律

距离说,移情说,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说等。

都是把美感经验作为研究对象而产生的结果

四、美学研究审美活动或审美关系

这种以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为依据,特别是马克思的《巴黎手稿》

或强调审美活动,认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个最简单,最基本,最确定的事实.不是在人和自然界之上,之外存在着一种独立的美,然后才有人类的审美活动,而是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产生和形成了美

或强调审美关系,认为人家之所以能够欣赏美,是因为人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审美关系。

那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美学要研究这种审美关系本身

五、一个综合性观点

蒋孔阳《美学新论》把各家观点加以综合形成一种他认为比较全面的看法:

“美学应当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通过艺术来研究人类的审美意识会美感经验,通过艺术来研究各种形态范畴的美”

人类的审美活动及其所面对的审美现象极其广阔,绝非艺术所能局限,都能通过艺术反映出来。

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等.都集中的反映到艺术中来,因此,以艺术作为美学关系来研究的主要对象,既可以防止美学研究对象的漫无边际,又可以把人类审美活动和客观存在的种种审美对象,都纳入美学研究道德范围.

什么是美学?

传统美学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美论、美感论、艺术论等三大课题

美学的研究方法:

1、基本的方法论原则:

理论与实践结合;逻辑与历史统一;多元选择

方法论:

历史与历史的统一

历史:

时间系列,有偶然性,感性的

逻辑:

排除了偶然性,含规律合目的,理性的

从美学来说,就是美学的思想体系是人的审美活动的符合规律的逻辑展开。

不同的美学思想体系.由于其逻辑思维起点不同而呈现出不同面貌,如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

美学:

审美对象、审美意识艺术家—创作活动—艺术品-欣赏与批评

2、主要方法举例:

哲学方法(最基本)

心理学方法、文化学方法、历史学方法、形式主义方法

哲学方法:

1、运用哲学的观念来思考美与审美的问题,不同的哲学观点产生不同的美学观念,如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叔本华、马克思、海德格尔等哲学与美学。

2、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与方法:

如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语言分析哲学,后现代主义思想等对美学的影响。

3、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

儒释道

经典观点1:

柏拉图:

美是理念

A、柏拉图将观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他划分了两个世界。

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即现象界与观念界B、人们认识现象世界只能获得“意见”,只有认识观念界,才能得到真理C、“美是什么"只能到理念界中去追寻

1、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2、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3、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泉源,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他却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

个别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分有”了美的理念;个别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模仿了美的理念。

艺术是模仿的摹仿,与真理隔了三层。

艺术品对于真理没有多大的价值,它不是由人的理智产生的,不能发展人的理性,而培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所以诗人被他逐出“理想国”。

评价:

A、柏拉图把个别与一般对立起来,把现象与本质对立起来。

把艺术与真理对立起来,在理论上遇到很大困难

B、贡献影响,他是第一个对美的研究提出更深刻的要求的人,即美的真理不在于现象的规律性,而在于本质的普遍性,他把美的本质论思考方式突出出来,把美的本质问题突出出来,影响深远,以至今日.

C、英哲学家怀特海认为:

一部西方哲学史只不过是对柏拉图的诠释

经典观点2:

康德:

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

康德哲学是批判哲学,即对人的心意能(知、情、意)进行批判。

从美学方面说,他要考察1、对象成为美的对象的可能性条件是什么?

2、审美者的心理成为审美的其条件是什么?

他抓住审美意识的心理特征,提出了美的分析

康德:

美的分析

1、美不在于事物的存在,审美不包括利害关系,审美超脱了任何利害关系,包括(道德的和生物的)对对象存在存在无所欲求的,自由的快感。

一个自然欲望的对象,和一个由理性律令加诸我们的对象,都不能让我们有自由去形成一个对我们是愉快的对象。

2、美是不借助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对象

判断在先,还是愉快在先,是由愉快而判断,还是由判断而愉快,这是审美的要害所在,如果愉快在先,由愉快而生判断,这判断就只是个性的,经验的,只是一种感官愉快.只有判断在先,由判断而引起愉快,才是有普遍性,才是审美。

3、美是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美的对象之所以美,是因为对象的形式适合于我们主观的想象力与理解力的自由和谐活动,这就是美的合目的性

4、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做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

康德假定了一种“共通感",作为审美普遍必然性的必要条件,所谓“共通感"即感情上的共通,是“人同此心,心同此感"。

“共同感"是限定表明审美情感的普遍性质,它不是私人的感情,因而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交流要求别人必然赞同我们的判断。

5、美是善的象征

美是德性-—善的象征,并且也只有在这种考虑中(一种对每个人都很自然的,是每个人都作为义务向别人要求着的关系中),美才伴随着对每个人都来赞同的要求而使人喜欢,这种内心同时意识到自己的某种高贵化和对感官印象的愉快的单纯感受性的超升,并且对别人也按照他们判断力的类似标准来估量其价值

评价:

康德关于美的分析是深刻的,他突出了审美活动的特殊性,突出审美活动中主体的能动性,揭示了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如审美与功利,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审美的普遍性必然性问题等

康德美学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他的影响是深远的

经典观点3:

黑格尔: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是理性主义哲学家,他认为世界是一个理性逻辑系统,是一个有秩序的存在,它的根据是理念或绝对理念,理念的合规律运动,使世界成为合理的,使现实成为合理

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因为“一切存在的东西只有在作为理念的一种存在时,才有真实性”因为理念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从属于他的哲学学说,他认为“美就是理念”“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个命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理念,这是内容、目的、意蕴.二是感性显现,这是外在表现。

三是二者统一,即“感性显现的理念成为美”

这就是说,在美中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主观与客观实现了统一,这种统一是自由的

“美本身即是无限的,自由的。

美的内容固然可以是特殊的,因而是有局限的,但是这种内容在它的客观存在中却必须显现为无限的整体,为自由.”(《美学》第一卷P。

143)

个别的感性形象表现了具有普遍性的意蕴,这就是黑格尔关于美的理想。

“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观存在里与它本身的这种协调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质。

但是把一切结合成一体的绳索以及结合的力量都在于主体性,统一,灵魂,个性.”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即是认为美是自由心灵的感性显现。

评价:

黑格尔美学强调美的欣赏和创造中人的心灵自由,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他的缺点在于他的唯理主义。

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是生活

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的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

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按照他的观点,现实生活的美高于自然美,生活美和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他说:

“真正的最高的美还是人在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美,而不是艺术所创造的美。

"

他认为“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

又说“艺术的力量通常就是回忆的力量”。

“艺术作品任何时候都不及现实的美或伟大”

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美论的评价

与黑格尔的美论相比,车氏从抽象的理念世界回到了人的现实生活,强调艺术和审美都以现实为根基,这是他的贡献;

但他没有看到生活与艺术和审美的复杂性及其辨证关系,他把审美与功利的关系模糊了,这是比较严重的缺陷.

海德格尔:

美是真理之无比的光辉

1、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有《存在与时间》《林中路》,美学代表作是《艺术作品的本源》

2、海德格尔的哲学主题是探讨存在的意义,也即人存在的意义。

他认为西方哲学由于受到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思维方式的束缚,对存在的思考走入了歧途。

不但没有达到存在的真理,而且遗忘了存在,海德格尔用现象学(胡塞尔)的方法,把存在置于时间中加以考察。

现象学的方法即“回到事情本身”。

把对世界了解的观念悬置起来。

3、海德格尔所讲的存在实际是指人的存在。

他以“此在”表示人,个人.此在有两个性质:

第一,此在要去存在或生存,第二,此在之在总是我的存在。

他在“此在与存在”的关系中思考人的存在。

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由就是让人生存,这就是真理,人生存的理想是“人诗意的栖居”

4、海德格尔立足于存在的真理来思考艺术和美的性质。

美属于真理的自行发生,艺术和美的实质是建立世界,呈现存在的意义。

5、评价:

海德格尔的美学理论,改变了黑格尔思想中的唯理主义倾向,改变了西方传统思想中主客二分的对象性的思考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高尔太:

美是自由的象征

著作:

《论美》《论美是自由的象征》《寻找家园》

观点:

1、否认美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认为美是人类对事物自发的评价,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主观.就没有美。

2、人为什么能赋予客观事物以美?

因为人是价值主体,价值是人的东西,只有对人来说,它才存在。

价值尺度,只能是“人的尺度"

3、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就是自由,“美的形式是自由的信息,是自由的符号信号,或者符号信号的符号信号,即所谓象征,美是自由的象征.所以一切对于自由的描述,或者定义,都一概同样适用于美。

"

人的自由如何表现出来?

他认为“创造,这是人类自由的主要形式。

这种形式也是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的主要形式。

”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作为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是一种推动历史进步的,激进的活动。

评价:

高尔太关于美学的观点摆脱了当时美学界机械唯物论的倾向,充分肯定人在审美活动中的自由创造特性,这是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他把美与美感混淆了;他对于客观事物,历史现实对美和审美的制约性重视不够。

二、蔡仪:

美是典型

代表作:

《新美学》

观点:

1、客观现实事物的美,就在于客观现实事物本身,绝不是外加的,“客观事物的美不是为观赏者的主观意识而存在,也不是因观赏者的主观意识而变化的”

2、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就是事物在个别性中充分他显现了种类一般性,充分的表现了这类事物的本质。

美的事物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事物,就是由于它的本质更好的渗透于现象,而它的现象充分的体现着它的种类型.

在蔡仪的思想中,自然事物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艺术美的规律就是典型的规律,他认为马克思所说的“美的规律”就是典型的规律。

3、评价:

他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即认为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遇到很多困难。

例如,如果说美是不依赖于人存在的,那么自然美是否人类未有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哪?

如果说美是典型的,那么典型的杀人犯是否也是美?

蔡仪的美学观具有直观唯物主义的特征,在方法上,他把美学当成了认识论,对人在审美中的主体创造性有所疏忽。

三、朱光潜:

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文艺心理学》

观点:

1、他的美学思想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1949年以前和1950年美学大讨论以后

前一阶段他主要受到了尼采、克罗齐哲学美学思想影响,形成了直觉主义美学观;后一阶段他学习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批判自己解放前的美学思想,重新思考美学问题,形成许多新观点。

2、所谓“客观”,是指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所谓“主观”,是指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所谓“主观”是指客观事物必须加上主观意识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这时才有美。

所以,“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

3、把物与物的形象,美的条件与美区别开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

“物"是自然形态的加工,使“物”成为“物得形象"才是美。

4、80年代初,朱先生在《谈美书简》中,反对从抽象概念出来讨论美是什么,主张从现实生活经验和艺术作品的实际出发来开展美学研究,而不要纠缠什么是美的本质。

另一方面,他结合马克思《巴黎手稿》等著作的观点,认为不可能脱离人的实践来谈美和美感,肯定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坚持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的看法。

评价:

朱先生的美学观点主要是肯定人和人的创造性,肯定艺术的价值;在教条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盛行的年代,他坚持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维护艺术和审美的独立性,这是难得可贵的,实践证明,他的许多主张是正确的。

四、李泽厚:

美是自由的形式

1、李泽厚的哲学是主体性实践哲学(人类学本体论),它建立在马克思的是将观点之上。

所谓实践观点,在李泽厚的思想中,就是以自然的人化为根本的理论基础。

2、“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巴黎手稿》中提出的主要概念和思想,所谓“自然的人化”就是说人类通过漫长的社会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为人类所认识,改造,利用成为人化的自然,自身也因此被改变,人的内在自然也人化。

3、实践是人类自身形成的历史活动,是改造自然创造社会,展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历史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对象被改造,劳动物化,劳动对象化了,对象对人说来促成了人的对象化,就是说在对象身上凝聚了人的本质力量,这样,对象就不是完全与人无关的客观对象,就是人化了的对象,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自然的人化”

4、“自然的人化”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一个事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必然与自由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李泽厚认为美的本质和根源也要从“自然的人化”中来探索.

5、正是在实践中,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了真正的渗透,交融与一致。

理性才能积淀在感性中,内容才能积淀在形式中,自然的形式才能成为自由的形式,这也就是美。

所谓“自由”,不是任性和偏见。

所谓“形式”,首先是一种主动造型的力量,其次才是表现在对象外观上的形式特性,“美作为自由的形式,首先是指这种合目的性(善)与合规律性(真)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和过程本身”,然后才是这种现实的成果,产品或痕迹

6、审美能力是人性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所谓人性能力,包括认识能力,自由意志和审美能力,他们都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才是人性的归宿。

认识总是有限,伦理主宰感性,只有在审美中,人才可以超出理性的控制,理性融化在感性中,以美为真,以美储善,以美立命《哲学探寻录》

7、李泽厚:

美学作为第一哲学

美学在李泽厚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近期的论著中他提出“美学作为第一哲学”命题

比较:

美不是自由的象征,因为象征不过是一种精神性的,符号性的意识,观念的标记或活动,自由的象征局限于意识,观念领域,自由的形式则关系与生产的实践活动。

评价:

李泽厚的美学观点视野开阔,意蕴深奥,他关于美的思想追求感性与理性,自然与历史,真与善的统一,但总的来看具有较强额理性主义特征。

五、叶朗:

美在意象

观点:

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美带有历史性

不存在一种实体性的,纯粹性的“美”:

康德:

自我不是实体。

禅宗:

消消解实体性的心的本体

破除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思考方式,才能回到事物本身,回到自心自性,进入主客二分和谐的状态。

美在意象,意象即情景交融的世界:

意象的性质

1、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充满意蕴和情趣的感性世界

2、审美意象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3、意象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4、意象世界给人以人审美愉悦

美,一方面是超越,是对“自我”的超越,是对物得实体性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另一方面是复归,是回到存在的本然状态,是回到自然的境域,是回到人生的家园,因而也是回到人生的自由世界。

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4、评价:

1、“美在意象”的观点是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精华的发掘,是对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和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总结:

是把禅宗的思考方式和现代西方现象学方法相结合,对美是什么问题的新阐释

2、“美在意象”的观点消解了美论研究中的实体性和主客对立的思考方式,肯定了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创造性,对审美欣赏和艺术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讨论:

批评和转向

1、对实践美论的批评:

把实践本质等同于美的本质的倾向;理性化的倾向;重群体轻个体的倾向

2、反本质主义与美学研究的转向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要思想倾向是反本质主义.

后现代主义思潮以解构主义为代表,主要人物有法里哲学家德里达,福柯等.解构世界的观念系统,它以寻求本质,意义为目标,把多样差异的客观现象归结为一.

解构:

逻各斯中心主义

从美学上说,即以为找到了美的本质,就能理解一切美的现象

德里达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是有缺陷的,因为其中设置了多重二元对立,如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理性与感性,同一与差异,能指与所指等,而且在这些二元对立中,前者高于后者。

逻各斯中心并不能把握事物的真实,真理,所以要加以解构.

解构的结果:

德里达“放弃一切深度,外表就是一切”,“放弃一切深度”就是要放弃对本质,根据,意义的追求;“外表就是一切”就是肯定现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按照解构主义的思路,在美学研究中,把美的现象作为一个总体来追究其根据或本质的思考方式就要放弃.

2、美论研究的转向

A、从以美学的本质为重心转向以审美或审美活动为重心,即把审美或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逻辑基点。

B、转向审美文化研究

C、美学研究的多元化。

问题多元,思维多元,观点多元

美感

第一节美感的性质

一、美感的概念:

1、美感这个概念有着多层的内涵。

一般意义的“美感"是指审美意识或审美心理;广义的“美感”是指审美经验,包括审美知觉和审美愉悦.狭义的“美感”是指审美愉快。

2、美感就是欣赏美的心理活动。

二、美感研究的内容:

1、现代美学的研究重点是美感经验,或审美经验

2、传统美学对于“美感”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从哲学上规定美感的实质,一是从经验上探讨美感心理过程,构成因素及其规律.

三、美感的不易把握

美感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和经验,它的规律不是显而易见,一目了然的,因而不易把握

首先,美感的差异性很大,所谓“说道趣味无争辩”

其次,美感是变化的,具有不确定性

第三,美感是综合性的心理活动,往往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

四:

美感的性质:

1、美感不是认识

认识是通过概念,思维把握事物的规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其思维方式是对象性的;认真求实,排除主观情感的干扰;美感超越了“主体—客体”解构,人与世界的关系是融合的关系,即“人-存在”结构,其特点:

内在性、非对象性、人与万物相通相融。

2、美感是体验

1、审美体验是与生命,与人紧密相连的直接的经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知觉中创造一个意向世界,从而显现一个本质的生活世界.

2、审美体验代表了一般的本质类型(伽达默尔)

王夫之论“现量”对认识美感的启发:

1、现量:

“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

“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