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案36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5127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教案36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四年级教案36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四年级教案36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四年级教案36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四年级教案36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四年级教案36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四年级教案36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四年级教案36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四年级教案36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四年级教案36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四年级教案36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四年级教案36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四年级教案36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四年级教案36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四年级教案36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四年级教案36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四年级教案36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四年级教案36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四年级教案36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四年级教案36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教案36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

《四年级教案36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教案36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教案36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

汇报给大家听。

(以强带弱。

 

(1)不懂的词语方面:

礼节性、镐、次生林

(2)积累喜欢的词语。

 (3)喜欢的句子:

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

“我握的是手吗?

分明是半截老松木。

”“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

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自我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

 4.小组讨论并汇报:

 

(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扣准课题思考问题)

 

(2)你观察过别人的手吗?

说说你的看法。

  5.思考文中重点问题:

 

(1)老张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

(读文1、2、3自然段理解)他的手为什么会这样?

(2)摸摸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3)自读课文(4――19)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

你见过这样的手吗?

(4)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

说说为什么?

 6.本文要告诉我们:

  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

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7.本文有什么特点?

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

(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

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

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8.拓展提高:

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二、大家一起长本领:

(结合书后“日积月累”进行学习)

 1.积累手的动词。

2、做翻绳和打手影游戏,观察手的动作,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双手

粗糙、坚硬、

张迎善与众不同、勤劳、的手

造福人类

《手上的皮肤》

1.通过学文,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增强学生对手的情感。

2.学习运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

训练学生运用方法自主阅读的能力。

学习运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准备:

仔细观察双手,写一篇观察日记;

搜集有关手的资料。

一、召开“新闻发布会”,引入新课。

 1.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召开一个关于手的“新闻发布会”,希望大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介绍给大家。

(学生自由发表观察结果,说说对手的了解。

 2.我们的“新闻发布会”到这里大家已经获得了许多关于手的信息,看来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今天我们共同读一篇关于手的文章,来更加系统的认识我们的双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

 2.小组内互读课文,检查读文情况,做出评价。

 3.听课文朗读: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回答。

 教师引导:

文章哪一段可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指名读一读。

 4.小结:

我们可以通过找文章总述段落或者总述句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课堂小结。

一、合作交流,研读课文。

 1.学习方法。

瞧,这一课的“金钥匙”又要教给我们学习的好方法,让我们共同听一听。

(教师出示解答自己提出问题的方法)

 2.运用学法,默读批注。

 3.合作交流,质疑解疑。

(1)交流自读批注的结果,说说学习中的收获。

(2)进行“你问我答”:

说说学习中的困惑,请小组成员解决。

 4.全班交流,理清脉络。

(1)提出小组中还未解决的问题,请其他小组补充解疑。

(2)全班交流:

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手上的皮肤?

自由发言,指名板书。

 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引导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四段中处理的问题:

相互比一比指纹是否相同。

 ②第二段中处理的问题:

你还知道哪些人双手的特点?

 ③第三段中处理的问题:

如果有人去看手相,你打算怎样劝说?

 5.借助板书,浏览课文,试将每段的大意串联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指名说一说。

  小结:

除了找文章总述段落或者总述句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还可以通过串联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了解了哪些手上皮肤的知识?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打算怎样保护自己的双手?

三、布置作业。

 1.运用批注的方法自读《手指》。

 2.运用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手指》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总起有趣的手

手手上的皮肤厚度、特点

上手心纹路

的分述手背褶皱

皮指纹种类、功能

肤指甲特点、作用

总结用途大、学问多

语文天地

1.学习摘录笔记,积累带“手”的成语。

2.实践初显身手,阅读〈〈手指〉〉,体会手指的用途。

3.习作。

通过积累,了解更多关于手的知识。

学会审题、会分析作文题。

绳子、剪刀

一、摘录笔记

1.出示书中的例子。

2.交流你这一单元的摘录笔记。

3.指导学生在笔记中加入适当的插图。

二、读读成语

1.观察一下成语的特点。

2.你理解他们中的那些词?

3.选你理解的词语造句。

4.你还知道哪些带“手”字的成语。

三、初显身手

1.分小组,选择一种有趣的游戏。

2.合作完成游戏,另选一个有条理地记录下游戏的过程。

3.组员共同思考,用简单的、准确的词语概括每一步。

一、学习金钥匙的内容。

1.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记下不懂得问题,做简单的归纳概括,这些都是做批注笔记。

2.回忆这一单元此方法的运用过程。

二、用批注的方法学习“手指”

1.读文,用批注的方法自学。

2.交流学习体会。

3.朗读好词佳句。

4.这篇短文让你懂得了什么?

三、排演课本剧

要求:

以短文为依据,进行再创造,形式不限。

收集更多有关手的资料。

第三课时

一、审题

*———的手

*想象作文:

五指兄弟

二、分析题目

题目一:

1.可补的题目范围很多。

2.思路。

题目二:

想象兄弟之间会发生什么事?

这件事的经过是什么?

这件事让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

注意:

想象要合理,要蕴涵一定的道理。

3.学生习作。

———的手

选定题目——描述手的特点——选择事例加以说明——总结手的特点

想象作文:

第五单元智谋

《草帽计》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从贺龙想出的办法中体会他的聪明才智,思考草帽计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

2.通过对成语的理解,体会敌人麻痹大意、丑态百出的愚蠢。

3.学习用尽量少的文字概述草帽计。

4.认识生字9个,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2、让学生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态度上,懂得智慧的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丰富自己的知识,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挥聪明才智。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贺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了解历史上的谋略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计”字。

师:

“计”什么意思?

你能用“计”组词吗?

你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特别善于运用“计”的人?

(学生自由说。

说多少不限制、不要求。

2.板书:

草帽。

我们今天来学习《草帽计》。

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是“草帽计是谁想出来的?

”“草帽计是什么?

”“运用了草帽计,结果怎样?

”“草帽计好在哪里?

”等)

二、自学生字

1.提出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字词和问题,准备质疑。

检查自学情况。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出示词语:

湘西贵州蒋介石嗡嗡侦察葫芦山土坊匪军丢盔弃甲。

(指名读——齐读——比赛读——“开火车”读)

4.指导写字:

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重点指导“州”、“匪”的笔顺。

5.在地图上找到“湘西”,“贵州”。

你们对二万五千里长征有什么了解?

三、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四、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查字典了解课文中成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

1.(板书课题)昨天,大家针对课题提出了很多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

(齐读课题)

2.首先,通过学习,你们认为“草帽计”是谁想出来的?

二、精读课文

1.了解故事起因。

(1)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

贺龙根据哪些情况设下草帽计的?

找出相关语句,用“________”划出来。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①哪些句子体现了当时天气炎热?

(指名读——齐读)

②哪些句子体现了当时情况紧急?

为什么要选择在平坦的场地丢草帽?

③贺龙看到这些情况,心里是怎么想的?

用“贺龙看到_________,心想_________。

”的句式说一说。

小结:

面对天气的炎热,面对敌人的追击,贺龙不仅没有慌张,反而运筹帷幄,利用地形特点和敌人的心理想出了草帽计。

2.重点学习实施草帽计的经过。

(1)默读课文3、4段,小组交流:

①军为什么会中计?

说明了什么?

②白军最后的结局怎样?

文中哪些成语讽刺了白军的丑态?

(2)教师点拨:

①白匪先是晒得眼冒金花,后来是得意忘形,那么我们在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

(指名读——评议——齐读)

②白军为什么会被自己的飞机轰炸?

(男生读课文第4段)

③你能用尽量少的文字来概述一下草帽计吗?

④你觉得贺龙的草帽计“神”在哪里?

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⑤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红军战士听到白军自相残杀的消息后,肯定有许多话想对贺龙说,会说些什么呢?

贺龙在上有敌机、下有追兵的情况下,沉着冷静、及时应变的聪明智慧真值得我们学习。

三、拓展延伸

1.你知道贺龙用的计属于历史上“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吗?

2.讲历史上的“金蝉脱壳计”。

3.阅读《三十六计》。

背景介绍:

红军长征,遭受轰炸。

草扔草帽

帽巧妙用计

计抢草帽

胜利原因:

神机妙算

《包公审驴》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课件,检测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游戏(教师说,学生猜。

“火尽炉冷平添心猿意马。

”猜一个字。

(“驴”字)(教师板书:

驴)

我国宋代有一个著名的清官。

庐州人,执法严明,善于断案。

(教师板书:

包公)

2.说说你对包公还有哪些了解?

(生说)教师肯定学生所说的有关包公的事,补充解说:

“公”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有多个官衔当过开封府府尹。

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

是个大官。

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驴有关。

审)学生齐读课题。

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包公为什么要审驴?

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的?

)那好,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概括,教师指导。

3.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

那你能不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

(驴被偷换,状告毛驴;

细审毛驴;

找到毛驴。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展示小黑板)

1.认读词语:

挣(zhè

ng)钱辔头听差(chāi)耷拉  圈(juà

n)栏审衙役懊恼一声不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正音。

3.特别指导学生注意多音字:

挣、差、圈

4.对比记忆字形。

审()案()吭()衙()役()

神()按()炕()衔()投()

5.选择你理解的词语练习说话,提出你不懂的词语。

6.教师特别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懊恼。

四、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伙伴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顺。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断案故事。

2.用简单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引读故事的起因。

(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

课文哪几段写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记出描写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3)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

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

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4)顺势引导、朗读:

想想王五面对两头毛驴时是什么心情?

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5)过渡:

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

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审案的呢?

2.细读故事经过。

(1)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朗读课文3~9自然段。

说说你读懂的句子或提出你的问题,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3)小组汇报共同学习读懂的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很聪明。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

到时我再来审它!

“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

”(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4)问题解答场:

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思考解答。

(5)读了这部分课文,包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足智多谋)

(6)包公审驴的过程让人疑团重重,也让人不由自主的为包公喝彩。

咱们把它排成课本剧,再现当时的情景,怎么样?

(7)提出要求:

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注意角色的分配和合作;

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

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

(8)生排练、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3.齐读故事结果。

(1)过渡;

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

它跑到哪里去了?

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2)生齐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三、延伸拓展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

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

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

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要是正当的。

2.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包起因驴被偷换

公关上三天人们好奇

审经过足智多谋

驴四十大板出乎意料

结果找到毛驴

第6单元:

眼睛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学习目标:

1.认会写会8个生字;

理解“蜿蜒、忧郁、濒临、丰碑”等词语。

2.图文对照,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结合第一段和查找的有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作者由此联想到的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抄写课文中的“精彩段”。

学会查找资料、筛选资料、使用资料。

通过大眼睛女孩的眼神,感受贫困地区的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多媒体电教

一、借课文中的插图进行说话练习,导入课文。

1.活动:

“开火车”说一说有关描写眼睛的词语。

2.出示书中的图片,让同学们运用自己积累的描写眼睛的词语来描述一下图片中这位小姑娘的眼睛。

(师:

我们来看看作者为什么要描述这双眼睛?

他又是如何来描述这双眼睛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

2.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熟读课文。

3.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指名朗读课文。

一、复习导入。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习课文之前,先向同学们推荐课后的“金钥匙”栏目。

)师:

找找课文中的哪一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课文第一段。

读完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张照片从哪里拍到的?

山里的孩子上学条件是怎样的?

等等。

(2)再读课文,并谈谈当你知道这张照片是这样拍到的以后,你对小姑娘的这双眼睛有新的看法了吗?

能否描述一下?

(师:

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这双大眼睛的。

2.重点学习课文2-5自然段。

在读读、说说、议议中体会贫困地区的孩子是多么渴望上学、渴望读书。

(1)朗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作者联想到的内容,然后相互交流。

生:

作者联想到这双大眼睛正在专心地听课呢。

生:

作者联想到这双大眼睛渴望读书,可是却担心着什么。

师:

她会担心什么呢?

生:

她可能担心没钱继续上学吧。

作者还联想到这双大眼睛在看着很多人,希望我们帮助像她这样的孩子。

(2)从课文中的两个“生怕”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悟小女孩对知识的渴求。

我体会到小女孩听课十分认真。

我体会到小女孩很爱学习。

我还体会到小女孩很珍惜学习的机会。

……

(3)从课文中的两个“虽然”和一个“可是”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山区孩子学习条件的艰苦,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以及他们内心充满忧郁的原因。

我体会到小女孩为了上学不怕条件差。

我体会到小女孩怕迟到连头发都没梳。

我体会到小女孩上学不容易。

我想小女孩只要能上学什么都不顾了。

(4)作者为什么能从这双眼睛联想到小女孩对知识的渴求,山区孩子学习条件的艰苦,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呢?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因为了解了山区孩子上学的不易,才会由此联想到这些内容的,从而知道了解背景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方法,也是习作表达的一种方法。

(5)你看到这双大眼睛还联想到了什么?

我想这个小女孩平时的作业一定完成的很认真。

我想她的作业本一定用的一点地方都不剩才不用了。

我想她的铅笔用的都拿不住了才不用了。

我补充,我从电视上看到那些山里的孩子平时都舍不得用铅笔,都是在地上用树棍写,只有写课堂作业时才舍得用铅笔。

(6)有语气地朗读2-5自然段,把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画出来,并试着读一读。

(7)在2-5自然段中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

3.学习课文6-7自然段。

(1)读了这部分内容后,你都了解了这张照片发表后在社会引起了哪些关注?

其他人看到这张照片会怎样呢?

边读边画出有关内容。

作者运用了什么方式介绍的?

(引导学生找出这张照片的巨大反响。

作者运用了具体的数据来真实地报道了这张照片的社会作用。

(2)朗读课文6-7自然段,思考:

“大眼睛”为什么能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

(引导学生理解这双大眼睛的照片在社会上引起的关注,以及因此激起了海内外千百万人的爱心,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使得许多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

(3)看到“大眼睛”这张照片在社会上引起的关注,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结合本校搞的“百日节俭献爱心”活动说说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我的学习条件太好了,我以后要节约用本子和铅笔。

我不再乱花钱了,把零用钱积攒起来寄给贫困地区的学生。

我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建学校,让那些穷孩子也能上学。

三、课外延伸:

再查找一些关于这双“大眼睛”的资料,更加详细地了解关于“希望工程”或是照片中的这位姑娘的情况。

四、教师小结。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虽然……虽然……可是……

“希望工程”努力学习

《我只看见你的眼睛》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在“非典”肆虐时期,医护人员都得戴着口罩,病人与医护人员的各种情感交流都来自于“眼睛”,从而体会到医护人员救死扶伤、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激起对医护人员的敬佩之情。

2.进一步掌握系统搜集资料的方法环节,初步懂得通过了解背景有助于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并学习在习作中交代背景的写作方法。

3.利用所学过的学习生字词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要求掌握的三个生字及生词。

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

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