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三章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域发展差异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学案新人教必修.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18850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9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三章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域发展差异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学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域发展差异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学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域发展差异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学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域发展差异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学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域发展差异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学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域发展差异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学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域发展差异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学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域发展差异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学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域发展差异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学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域发展差异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学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域发展差异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学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域发展差异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学案新人教必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三章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域发展差异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学案新人教必修.docx

《高中地理第三章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域发展差异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学案新人教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三章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域发展差异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学案新人教必修.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三章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域发展差异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学案新人教必修.docx

高中地理第三章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域发展差异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学案新人教必修

3.1.3区域发展差异第2课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

题目

3.1.3区域发展差异第2课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

第2课时

学习

目标

1.说出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及区域发展差异。

2.阐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学习

疑问

学生填写

学习

建议

学生填写

【相关知识点回顾】

1、秦岭—淮河分界线的意义。

【知识转接】

1、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背景。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的背景。

【预学能掌握的内容】

一、南方与北方

1.划分界线:

①一线。

2.区域差异

南方和北方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二者具有不同的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北方

南方

自然

条件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

②面积广阔,森林、③、石油、④等资源丰富

跨越⑤带及少部分⑥

地区,热量丰富,⑦充足,

⑧矿产、生物资源、

⑨资源等相当丰富

社会

经济

条件

是我国主要的⑩地区和

⑪基地

⑫和⑬

发达,⑭型经济发展迅速

存在问题

⑮资源不足,黄土高原

⑯严重等

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等

发展方向

调整⑰、

扩大⑱、改善生态环境

大力加强⑲经济建设,同时注意环境保护

二、西部大开发

1.目的:

缩小⑳,加速西部地区的

发展。

2.范围:

西部地带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部地带的

和东部地带的

3.背景

(1)优势:

自然资源、

资源、油气资源、

资源、

资源等丰富。

(2)劣势:

落后,

、技术、

匮乏。

4.意义

(1)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

(2)推动

的经济发展;

(3)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4)加强

(5)保持社会稳定与

(6)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5.结果:

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变为

优势,将

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探究点一】我国的南、北方差异

〖合作探究〗

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为我国________地区,该地区主要地形是________。

乙为我国__________地区,该地区在开发早期不利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土地利用方面比较甲、乙两地,完成下表

地区

土壤类型

耕地类型

人均耕地水平(与全国平均比较)

(3)甲乙两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请指出乙地与甲地相比,其在农业生产条件方面所具有的特点?

 

〖概括小结〗

1、综合地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

区域

项目

秦岭—淮河以南

秦岭—淮河以北

位置

约32°N~34°N以南

约32°N~34°N以北

地貌

丘陵、低山为主

平原、高原为主

气候

1月均温

0℃以上

0℃以下

无霜期

8~12个月

3~8个月

积温

4500℃~8000℃之间

1600℃~4500℃之间

温度带

热带、亚热带

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年降水量

800毫米以上

800毫米以下

干湿地区

湿润地区

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均有

河流

水量

水位变化

含沙量

结冰期

有,自南向北渐长

土壤

红壤、砖红壤

棕壤、黑土、钙质土

植被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典例解析〗

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

读图,回答1~4题。

1.关于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的连线,正确的是

A.①—梯田层层稻花香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D.④—山歌阵阵采茶忙

2.关于图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B.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

C.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D.⑤区土壤盐渍化普遍

3.关于图中各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B.②区河流春汛长于夏汛

C.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D.⑥区河流汛期短,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4.深秋时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

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

火车经过的区域是

A.从①到②B.从②到④C.从③到⑤D.从⑤到⑥

【探究点二】西部大开发

〖合作探究〗

读下图和材料,据此回答1~5题。

材料一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2007年7月30日下发通知,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计划2007年在西部地区新开工10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为1516亿元。

材料二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支持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材料三 见下图。

1.西部大开发首先要抓好

A.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B.科技发展和人才开发,推进科技创新

C.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条件,发展特色产业D.发挥资源优势,做好矿产资源开发

2.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3.推进西部大开发有何重大意义?

 

〖概括小结〗

1、西部地区的主要资源优势

(1)矿产资源丰富:

我国的三大伴生矿基地(内蒙古的白云鄂博、甘肃的金昌、四川的攀枝花)都在该区;内蒙古霍林河、贵州六盘水都有“煤乡”之称;广西的平果铝闻名全国;云南个旧有“锡都”之称;塔里木盆地石油、天然气丰富;青海的柴达木盆地以其丰富的煤、石油、铅锌、盐等资源被称为“聚宝盆”。

(2)水能资源丰富:

西部地区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90%,开发潜力大,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及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澜沧江等水系。

(3)气候资源:

西部地区的气候类型有西北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地区的高原气候,以及其他地区的季风气候。

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有丰富的太阳能,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因此新疆成为我国长绒棉的重要产区,瓜果、葡萄也闻名全国,西藏青稞单产也很高。

(4)草场资源:

新疆草原区、青藏草原区、蒙宁甘草原区等都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5)旅游资源:

西部地区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传统别具一格,自然景观与生物多样性蜚声中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典例解析〗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贯彻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所做出的重大决策。

1.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显著:

(1)“祁连雪水灌三州”是西北内陆地区干旱景象的写照,它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是重要水源,______资源不足是制约该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2)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是高寒气候,气温低、生长期短。

虽然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光照资源较为丰富,但整体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3)西南山区山高谷深,常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地势起伏大,也说明本地区的气候______变化显著,森林类型多样,近年来政府采取禁止砍伐、封山育林的措施,其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充分发挥森林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这对保护生态环境,减轻长江中下游水患有深远意义。

2.“西部大开发要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和资源条件,着力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

按照这一要求,请你选择下列一个地区,就其发展,谈谈设想。

A.这里是一片河谷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不受台风影响,亦无寒潮侵袭,常年花开果熟,茂密的森林中有象群出没,孔雀啼鸣,金丝猴追逐;居民住宅——高脚竹楼掩映在绿树花丛之中。

B.这里是一块高山环抱的盆地,盆地中有丰富的盐碱资源,有煤炭、石油、铅锌等多种矿产,经过以往的开发,已有公路、铁路与外界联系,工矿企业逐步诞生,一些新城镇正在崛起。

 

【层次一】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回答1~2题。

年份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

(平方千米)

年降水量

(毫米)

气温年较差(℃)

河流含

沙量(%)

粮食平均亩产(千克)

粮食总产量(亿千克)

1985年

19

333

520

38

10

205

1.025

1995年

10

478

450

42

35

135

0.975

1.上述资料表明,导致该地区十年内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D.人口增长过快

2.目前,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

A.风沙危害严重B.水土流失加剧C.大陆性气候减弱D.光照条件变差

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

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据此回答3~5题。

3.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B.农业基础薄弱C.水土流失严重D.自然资源不足

4.我国政府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竞争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5.我国政府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是为了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B.统筹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交流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

【层次二】

东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是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举措。

完成6~7题。

6.东北老工业基地原有工业体系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A.农垦历史悠久,有良好的农业基础B.人口稠密,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C.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地区组合好D.河网密布,便利的水运条件

7.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矛盾突出。

因此今后要加强发展

A.特色农业B.森林工业C.第三产业D.重工业

田晓同学在他的《我的家乡》作文中写道:

“四月的早晨,广阔低平的田野一望无尽,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中穿梭,微风徐来.田里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

田边的采桑姑娘欢歌笑语,池中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塘边上蔗苗茁壮,果树花香,一派春意盎然之景。

”据此回答8~9题。

8.田晓的家乡位于

A.黄淮海平原B.东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渭河平原

9.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

10.与西部地区今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不一致的是

A.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草原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

B.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加快军工技术向民用工业的转化和扩散

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以缓解能源、交通、运输紧张等问题

D.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能源、矿产和水力资源,使其成为全国的动力基地

11.在西部大开发中,铁路等基础设施必须先行,主要是因为铁路建设

A.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长B.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人均收入

C.加快商品流通,促进共同发展D.投资回报较高,实现持续发展

【层次三】

12.读“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条件图”,回答问题。

(1)长江三角洲年平均气温在________℃,而松嫩平原则在________℃,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2)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________________气候,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松嫩平原则属于________________气候,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江三角洲由于人们长期的耕作改造而形成肥沃的________(土壤),松嫩平原________(土壤)分布广泛。

(4)由于热量差异,长江三角洲农作物生长期长,可以__________,而松嫩平原则________。

(5)试分析松嫩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

 

13.下表为我国某地区气候统计资料,结合此表回答下列问题。

日照时数

大部分地区为1700~2000小时

热量条件

年平均气温14.5℃~22℃

水分条件

全年降水量1000mm~2000mm之间

(1)与该表气候相符的地区是

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南方低山丘陵D.海南岛

(2)该地区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这种气候最大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广泛种植的油料作物是________,糖料作物是________。

(4)写出两种影响该地区局部农业生产的灾害性天气________________。

【思维导图】(学生自我绘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