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部分1多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32949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部分1多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九部分1多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九部分1多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九部分1多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九部分1多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九部分1多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九部分1多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九部分1多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九部分1多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九部分1多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第九部分1多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部分1多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1.docx

《第九部分1多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部分1多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九部分1多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1.docx

第九部分1多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1

第九部分多重耐药菌控制制度170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170

多重耐药菌(MDRO)消毒离制度173

常见耐药菌感染病人的隔离措施176

多重耐药菌隔离标志176

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制度179

 

第九部分多重耐药菌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卫生部卫办医政发〔2011〕5号《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文件精神,加强多重耐药菌(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多重耐药菌定义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2.加强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

2.1.临床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病例,则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登记表并上报感染管理科。

2.2.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标注,填写《焦煤中央医院多重耐药菌隔离通知单》(附件)并及时通知感染管理科。

2.3.感染管理科每天到微生物实验室登记微生物检验阳性报告、收取《焦煤中央医院多重耐药菌隔离通知单》,然后到科室指导隔离工作。

2.4.微生物实验室应定期向全院公布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感染管理科定期对监测资料汇总、向全院公布。

2.5.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则按照《焦煤中央医院医院感染报告制度》要求及时报告。

3.切实落实预防控制措施

3.1.临床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科室感染监控小组成员应积极配合,加强督导。

3.2.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多重耐药菌的诊断、治疗、隔离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预防控制等观念的认识。

3.3.多重耐药菌感染疑为医院感染爆发时,应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爆发报告制度及时上报。

3.4.明确隔离标志:

在住院患者一览表、病历夹内侧面、隔离单元粘贴相应的隔离标志。

3.5.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3.6.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职业防护:

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离开患者床旁或房间时,须将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3.7.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严格执行焦煤中央医院《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标准操作规程》、《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标准操作规程》、《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标准操作规程》、《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标准操作规程》

避免多重耐药菌传播。

3.8.严格执行抗菌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根据微生物检测结果、结合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9.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最好限制每班诊疗患者者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3.10.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

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3.11.进行床边隔离时,应在床头卡位置贴接离标识,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患者,MDRO感染患者安排在最后,。

3.12.限制患者活动范围,如患者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或转科时,应电话通知相关科室采取措施,防止感染的扩散。同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对方说明对该患者应使用的隔离措施。

3.13.MDRO感染患者或MDRO携带者应隔离至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3.14.物品专用:

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

3.15.加强环境清洁消毒工作:

隔离房间物体表面、地面、仪器应每日用专用清洁物品清洁后消毒,污染时及时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爆发时应每班次进行清洁、消毒。

3.16.加强医疗废物管理,规范处置医疗废物。

 

多重耐药菌(MDRO)消毒离制度

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1.1.保证手卫生设施完善,清洁液、手消毒液、干手物品准备充足。

1.2.严格掌握手卫生指证:

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

1.3.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1.4.离开隔离病房前,摘除手套、脱去防护用品前后应洗手和/或手消毒

2.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加强个人防护

2.1.进入隔离单元应衣帽整齐,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2.2.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活动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一次性乳胶手套。

2.3.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

2.4.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2.5.实施分组诊疗护理,最好限制每班诊疗病人者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3.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侵入性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4.对感染、定植患者进行隔离

4.1.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4.2.条件受限时应当实施床边隔离,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

4.3.减少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它患者人和环境物表的污染。

4.4.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4.5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5.加强物品、环境卫生管理。

5.1.一般的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专人专用;不能专人专用的器械,每次用后,应在清洁的基础上消毒。

5.2.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必要的诊疗用品,不足部分由专人传递,多余物品在未进行消毒前不应返回普通病房。未使用完的一次性物品、液体不应返回治疗室。

5.3.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须用消毒剂进行擦拭。

5.4.保持病室清洁,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如家具、门把手、栏杆等),地面每天使用专用工具清洁、消毒,污染时随时消毒,保洁用具使用后及时清洗、消毒晾干备用。

5.5.病室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终末消毒可使用紫外线照射。

6.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7.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7.1.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对医疗废物进行合理分类收集、3/4满进行有效封口,密闭运出。

7.2.处理医疗废物的人员应该戴手套、洗手并对每一次意外事故进行报告。

7.3.用过的被服应清洁面朝外在原地打包,不能在病区进行分类。污染严重的被服应该使用防渗漏包装袋,被服收集人员应该使用个人防护用具,如手套、口罩等。

7.4.患者的排泄物应进行消毒后排放。

8.器械管理

8.1.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严禁重复使用。

8.2.可循环使用的器械密闭保存,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回收

 

MRSA

VRSA

其他多重耐药菌

病人安置

单间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

单间隔离

床旁隔离

人员限制

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出入病室

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

减少不必要人员接触病人

手部卫生

接触污物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出入病室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和/或手消毒

接触病人后洗手

眼、口、鼻防护

接触病人戴口罩

进入病室戴口罩,近距离操作戴防护镜(吸痰、插管等)

接触病人戴口罩

隔离衣

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

必须穿一次性隔离衣

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

仪器设备

用后严格清洁、消毒/灭菌

仪器设备专用,用后严格清洁与灭菌

用后严格清洁、消毒/灭菌

物体表面

用消毒液浸湿抹布擦拭

用消毒液浸湿抹布擦拭,抹布专用

用消毒液浸湿抹布擦拭

终末消毒

床单位清洁消毒

终末消毒

床单位清洁消毒

标本运送

密闭容器

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外包装污染时加套袋

密闭容器

生活物品

无特殊处理

清洁、消毒后,方可带出污染环境

无特殊处理

医疗废物

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

双层污物袋,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

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

解除隔离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

常见耐药菌感染病人的隔离措施

注:

MRSA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多重耐药菌隔离标志

 

多重耐药菌追踪随访登记表

开始追踪时间:

年月日登记人:

基本情况

住院号:

姓名:

性别:

男女

年龄:

岁月

病区/床号:

入院日期:

月日

出院日期:

月日

临床诊断:

1.2.3.

手术情况:

有无

手术日期:

月日

手术部位:

感染日期月日

感染部位:

感染性质:

社区医院

标本种类:

痰血尿分泌物

送检日期月日

合并感染菌:

有无

病原体名称:

治疗

抗生素1:

开始:

月日

停药:

月日

抗生素2:

开始:

月日

停药:

月日

抗生素3:

开始:

月日

停药:

月日

标本阳性性质判断

污染

细菌定植

感染

依据:

依据:

医院感染

社区感染

依据:

依据:

处理:

隔离患者,必要时除定植

隔离、选择敏感抗菌药

隔离、选择敏感抗菌药

医师签名:

年月日感染管理科签名:

年月日

解除隔离指证:

1症状减轻或好转,连续三次培养阴性(每次间隔时间>24h)。2症状减轻或好转,停用抗菌药物一周以上。3.患者治愈出院。4患者死亡。

解除隔离时间:

年月日科室签名感染管理科签名:

随访情况

随访日期

随访情况

随访人

月日

病人隔离:

否是(单间床旁)

手卫生执行:

到位部分到位不到位:

个人防护:

到位不到位:

病人物品专用:

否是

医疗废物处置:

正确不正确:

终末消毒:

合格不合格:

病情转归:

治愈好转无变化或恶化死亡

解除隔离:

否是

月日

病人隔离:

否是(单间床旁)

手卫生执行:

到位部分到位不到位:

个人防护:

到位不到位:

病人物品专用:

否是

医疗废物处置:

正确不正确:

终末消毒:

合格不合格:

病情转归:

治愈好转无变化或恶化死亡

解除隔离:

否是

月日

病人隔离:

否是(单间床旁)

手卫生执行:

到位部分到位不到位:

个人防护:

到位不到位:

病人物品专用:

否是

医疗废物处置:

正确不正确:

终末消毒:

合格不合格:

病情转归:

治愈好转无变化或恶化死亡

解除隔离:

否是

月日

病人隔离:

否是(单间床旁)

手卫生执行:

到位部分到位不到位:

个人防护:

到位不到位:

病人物品专用:

否是

医疗废物处置:

正确不正确:

终末消毒:

合格不合格:

病情转归:

治愈好转无变化或恶化死亡

解除隔离:

否是

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制度

为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及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感染管理科应根据卫生部相关文件制定多重耐药菌监测方案,并组织实施。

2.临床科室应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尤其是对从其他医院转入者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有样必采),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

3.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标注,填写《多重耐药菌隔离通知单》上,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

4.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时到微生物实验室收取《多重耐药菌隔离通知单》,及时到科室指导隔离工作。

5.同一病区发现3例病例、或可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怀疑与医院感染有关,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6.检验科和感染管理科定期向全院发布细菌耐药资料。

7.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可疑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立即向院长报告。

8.医院感染科联系电话:

非正常工作日出现疑似医院感染爆发病例,应报告医务处值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