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3788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法交换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加法交换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加法交换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加法交换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加法交换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加法交换律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加法交换律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加法交换律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加法交换律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加法交换律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法交换律教案.docx

《加法交换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法交换律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加法交换律教案.docx

加法交换律教案

骨干教师示

范课教案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吕杰

2011年3月9日

 

课题:

《加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

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看主体图:

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所获得的信息,然后全班汇报.)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从左往右展示线段图,出现问题

上午行多少千米?

下午行多少千米?

一共多少千米?

3.解决问题.

问:

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

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

得数怎样?

○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

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

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

(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

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

25+65=________(生:

等于65+25)

78+64=__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28页下面的“做一做”:

300+600=_______+________

________+65=________+35

三、练习巩固

1.指出下面哪几道题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4+5=5+4(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连一连.

83+31564+73

87+42315+83

73+6442+87

想一想:

最后一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五、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五第1题、第3题.

六、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学生说一说。

七、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37+45=45+3789+78=78+89

53+98=98+53873+127=127+873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a+b=b+a

 

《加法交换律》说课稿

吕杰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第一小节“加法运算定律”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其内容包括:

完成第28页的例1以及下面的“做一做”。

(二)教材地位:

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

从教材的纵向联系来看,在三年半前学生已学过加法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课时的教学,首先,可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为后面学习加法的简便方法打好基础,也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加法打下基础。

其次,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出加法交换律的文字表述形式和字母形式,一方面提高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另一方面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三)教学目标:

我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学会用符号或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来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观察——思考——讨论——概括——应用。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一)、情景教学法:

创设情景,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学生融入到数学情景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小组讨论交流法:

掌握加法交换律及其应用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以四组加法算式为观察点,引导学生个人探索,小组交流讨论,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实践活动,从这四组算式间的联系去发现并交流,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换律,这样的设计基本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练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练习可分为基本练习和巩固练习。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当前课改研究的热点。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法同时也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

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我组织学生采用了下面几种学习方法:

(一)、观察比较法:

通过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交流讨论法:

学生个人探索,同桌交流,小组讨论。

通过观察、计算、比较、讨论等活动,去发现并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换律,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三)、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深化理解,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练习采用基本练习、巩固练习,必要时可进行深化练习,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1、听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到两个加数的顺序,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

(二)教学主题图。

1、出示主题图。

教师提问:

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

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探索新知。

1、弄清了题意,我们再来思考一下,这道题该怎样列式?

有几种不同的列式?

(让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评论)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2、教师提问: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得数都等于96,都表示李叔叔一天的总行程。

)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起来呢?

(学生讨论回答。

3、你还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7+45=45+3789+78=78+89

53+98=98+53873+127=127+873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思维进行举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教师提问:

这四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汇报时,引导学生从和的大小与加数的顺序进行回答,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5、小结:

大家发现的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我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6、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呢?

试试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a+b=b+a□+△=△+□)

7、大家比较一下所有的表达方式,哪个表达方式最简单呢?

(使学生明确,用字母表达方式最简单。

8、字母式子告诉我们什么?

(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设计意图】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最后通过比较得出用数学语言表达最准确,这样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四)练习。

1、基本练习。

【设计意图】体现了知识的层次性。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2、深化练习。

25+()=75+()

56+144=()+()

36+()=64+()

a+()=12+()

【设计意图】体现了知识的灵活性。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这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巩固了对加法交换律的认识。

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懂得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以谈收获的谈话对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六)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37+45=45+3789+78=78+89

53+98=98+53873+127=127+873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a+b=b+a

【设计意图】这堂课有其他教学辅助教具,如主题图的挂图。

因此板书设计非常简单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观察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索,分组讨论交流为主要方式。

让数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原有经验。

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

并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吕杰

《加法交换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课的开始,我利用复习铺垫,先说出几个加法式子来让学生说出交换位置后的加法式子,唤起学生对加法的感性认识,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

“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

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接着,我启发道:

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

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

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等等。

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

(学生马上回答我:

不能。

)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

然后我小结:

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

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然后指着板书,有学生说叫“加法交换律”。

我追问道:

为什么?

(生答:

因为这是两个数相加,只交换位置)。

整个过程教师都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

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总之,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钻研探讨好的教学方法,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取得更好的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