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39954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docx

《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docx

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

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发〔2006〕4号)、《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精神,加强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试点基础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也是中部地区重要工业城市。

2009年洛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75亿元,其中完成工业增加值1240亿元,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49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第43位、中部城市第4位。

洛阳市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等称号。

2008年被命名为“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并荣获“中国制造业名城”称号。

2010年获“装备制造(节能环保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硅材料及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一)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洛阳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处于东西贯通、南北过渡的居中地带,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是我国中部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在中部崛起中承担着中心城市的任务,是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首选城市之一。

(二)工业基础比较雄厚

洛阳是新中国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新型工业城市。

依托资源优势,洛阳市逐步形成了先进制造业、铝工业、能源电力工业、石化工业、硅产业、钨钼钛产业等六大优势产业。

目前,六大产业基地已具规模,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相当比重。

(三)创新资源相对丰富

全市拥有各类研发机构600余家,其中原省部属科研机构14家,本科高等院校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技术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37个。

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16万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48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万人,每万名职工拥有1488名专业技术人员,密度居全国前列。

拥有大型试验检测设备近2000台(套),其中属国家统管的23种大型精密仪器近1000台(套)。

(四)创新创业能力较强

全市拥有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93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9年全市有267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和应用,新增产值120亿元,新增利税4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0亿元,实现利税60亿元,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五)创新创业环境日趋优化

近年来,洛阳市的创新创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科技资源更加丰厚,科技创新基础更加坚实;创新创业园区功能更加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更加顺畅;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逐渐形成。

此外,洛阳是知名的旅游城市,具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健全,交通便利,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物质基础。

(六)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优化资金支撑体系,构建了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加强了产业升级战略规划的制度建设;加大了特色产业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科技资源整合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机制建设力度;强化了创业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加快了科技创新与转化服务支撑体制建设。

“十一五”期间,洛阳市以发展新型工业基地和文化旅游产业为支撑,在城市功能、科技教育、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社会和谐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科技资源、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并辐射周边地区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科技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洛阳市科研院所众多,科技人才比重大,积蓄了科技发展的巨大潜力,但由于科研院所在与社会资源合作中存在种种障碍,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资源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尚需调整。

目前,洛阳市经济发展过多地依赖于生产要素驱动,属外延式增长方式,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

近十年来,洛阳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升反降,与洛阳市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是新兴产业亟待进一步发展。

“十一五”期间,洛阳市在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光电产业、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虽然实施了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集中培植了一批以核心技术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知名品牌,但由于增长点不多,整体增长相对乏力,新兴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依然较小,亟待进一步发展。

四是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洛阳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较低的科技投入使洛阳市在各类科技项目的角逐上处于劣势,间接加剧了科技人才的流失,影响了科技竞争优势的发挥。

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融资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洛阳市实现科技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工作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条主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产业化为目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大力推进应用型、开放型的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处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系,实现“洛阳制造”向“洛阳创造”转变,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洛阳特色的和谐创新发展之路。

(一)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加大科技投入,通过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实现从资源依赖型、投资拉动型向人才支撑型、创新驱动型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变。

(二)以激活现有科技存量资源为依托,实现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

以应用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先进技术的自主应用为重点,着眼应用性、把握适用性、突出转化性,努力推进“二次创新”和技术跨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注重发挥优势,实行差别竞争,实施重点突破,大力推进优势产业自主创新。

(三)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保障,集聚创新创业资源

在立足本地优势产业基础上,通过优惠的税收政策和高质量服务等吸引与本地产业配套的国内外企业来洛阳投资,延伸原有优势产业链条;着力落实完善自主创新政策,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用3—4年把洛阳建设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具有一定辐射引领作用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三、建设目标

以实施创新主体培育、新兴产业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创新环境优化等五大创新工程为抓手,力争建立较为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聚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提升,科技竞争力在中西部保持前列,成为中部地区主要的区域创新中心。

到2014年,洛阳市创新投入大幅增长,全市财政科学技术经费投入占全市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

成果转化能力明显增强,年申请专利量达到4000件,发明专利申请量1200件;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达到72个,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达到160件,自主创新产品和国家级新产品数量达到100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

创新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50家以上。

创新环境明显改善,累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人,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到18万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达到3万人。

实现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45%,城市空气质量指数达到9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

四、重点任务

(一)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

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责任主体、研发主体、投入主体、应用主体,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

启动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幅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通过各级、各部门联动,到2014年,培育50家国家和省级创新型企业,新认定200家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达2000家,全市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涌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1.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

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

在我市重点骨干企业、重点非公有制企业、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创新型企业,企业的新产品研发能力、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能力、规模产业化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型企业倾斜,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科技资金项目和获取银行信贷,优先安排市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项目资金,优先保障供地并可实行土地低价租赁。

到2014年,培育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型企业5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20家;自主创新产品和国家级新产品数量达到100个。

2.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建立有利于提升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攻克制约重点产业发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实施技术合作、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建立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人员交流互动等手段,加快创新成果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促进重点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在“十二五”期间,在装备制造、硅光伏、新材料等优势重点产业组建5个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市政府将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金融政策扶持等方式对组建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优先予以支持。

3.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

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研发中心的研发能力和水平,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科技攻关和开发,创建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等科研开发机构。

围绕优势产业,在矿山重型装备、耐火材料、浮法玻璃、盾构及掘进技术、轴承、兽药、铝电解、农机装备等领域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基地和优势学科领域。

到2014年,力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家,省级达到80家,市级达到160家。

4.实施专利、品牌、标准三大战略

积极扶持企业申报专利、注册商标、登记版权和取得行业技术标准的制标权,鼓励企业申报名牌产品,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国省名牌,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保持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到2014年,全市年申请专利量达到4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200件。

全市主导产业和主要产品总体质量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市中国名牌产品12个、中国驰名商标10件、省名牌产品60个、河南省著名商标150件。

全市承担国际、国家标准化组织数量达到25个,年制(修)订国家标准30个以上。

(二)实施新兴产业推进工程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占据发展制高点,真正赢得未来、保持持久繁荣的根本动力。

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以培养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中心,加快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鼓励服务业、文化产业、软件外包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1.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围绕硅光伏、有色金属、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以多晶硅、单晶硅、硅抛光片、硅外延片、太阳能电池及其配套产品、电子信息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新能源材料、钨钼钛金属类产品后加工、铝产品精加工、高性能合金材料等系列产品为发展重点,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大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投入力度,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高新技术研发、引进、消化、吸收,加速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步伐,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

打造出一批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到2014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依托重大专项,推进新兴产业发展

紧紧围绕洛阳乃至河南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按照“需求导向、凝聚资源、自主创新、引领发展、高端辐射”的原则,以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市重大科技专项等重大科技计划为实施重点,在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一批制约其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带动和形成一批新兴产业。

加快出台新能源、物联网、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的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促使新兴产业成为洛阳高新技术产业最大增长点。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围绕火电、建材、有色、煤炭、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重点行业以及重点区域污染治理的科技需求,集中攻克一批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难题,示范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

构建环境污染预警、检测技术支撑体系,推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型绿色建筑的开发建设。

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装备、太阳能光热利用装备、风力发电装备、汽车动力模块、节能建材生产装备、地热利用技术装备等,形成国内一流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化基地。

到2014年,重点攻克50项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推广100项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培育30家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成效显著的科技示范企业。

实现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45%,城市空气质量指数达到9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

4.以科技为支撑发展现代农业

以家禽疫病防治、粮食丰产、特色花卉、粮油加工、畜禽制品加工、乳品加工、中药材加工、高档食用菌开发、特色农产品等为重点领域,通过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促进农业生物技术及农业信息技术为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技术升级。

(三)实施创新载体建设工程

加强创新基地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布局各类创新基地和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创新全过程的研发基地和创新服务载体,促进创新主体互动和要素流动。

以提升创新能力和完善服务功能为重点,推进高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充分发挥高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在产业发展中的集聚、辐射和引领作用。

1.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进一步扩大孵化规模,积极探索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把科技孵化器建设成为集聚创业服务、集聚技术成果、集聚科技人才、集聚社会投入、集聚研发条件、集聚优惠政策、集聚科技创业的基地。

到2014年,总孵化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800—1000家;毕业企业数占在孵企业的15%。

2.加强高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

洛阳高新区是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

洛阳高新区应着重从“完善体系、突出功能、强化服务”等三个方面加强内涵建设,把高新区打造成洛阳市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基地、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知识产权示范基地;依托国家特色产业基地,在机械制造、新材料、硅光伏、节能环保设备等行业形成优势集群,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到2014年,高新区创新环境不断优化,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商业银行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创新投入体系,完善以专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重点的创新服务体系,成为引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排头兵。

遵循“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新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重点围绕全市17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科技创新支撑平台,选择产业发展好、特色突出、示范作用强的产业集聚区予以重点扶持,培养新的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市财政每年从产业优化资金中安排7000万元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产业集聚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厂房建设、投融资平台建设、技术创新和质量检测平台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项目建设。

3.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按照“政府引导,社会联办”的原则,鼓励建立多层次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重点培育一批创业孵化服务、科技信息咨询、技术经济服务、科技成果交易服务、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科技中介机构在洛建立合作、合资或者独资的服务组织,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

制定完善有关中介机构发展的法律、规章,规范科技中介服务市场秩序,引导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健康发展。

(四)实施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工程

围绕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科技服务业等领域的实际需要,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工程,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培养、引进一批创新型创业人才,在人才机制上,从以待遇吸引人才转变为以项目培养人才。

引导创新创业人才落户我市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信息产业园、软件园、高校或科研院所等,创办科技型企业。

逐步形成以培养人才为核心的创新要素不断积聚、合理流动的动态积累机制。

1.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整合人才管理职能,创新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和服务保障等一系列机制,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实施“柔性引才”、“人才住房”等政策措施。

彻底打破人才身份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有序自由流动。

特别要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人才做好各项保障服务,为各类人才创造一个施展才能的良好空间。

到2014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到18万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达到3万人。

加强“科技专家库”建设。

继续加强科技专家委员会建设,确保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发展方向。

向中小科技企业提供“智囊咨询”服务,协助中小科技企业积极调整战略、战术,进行产业转型,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改革现行的项目评审制度,探索公开公正的评审方法,打破地域限制和部门壁垒,扩大备选的专家范围,建设统一的综合专家库。

对专家评审结果的公正性问责到决策源头,真正体现专家评审的严肃性和政府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2.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结合洛阳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引人与引智、引才与引团队、引才与引项目相统一,通过刚性调入和柔性流动形式,采取环境引才、项目引才、产业引才等多种方式,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引进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营造吸引全球创新人才的制度环境,通过建设人才公寓、推出“优租房项目”等,降低创新创业人才在洛阳生活的成本,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市政府设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基金,未来5年内力争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人。

3.突破传统制度障碍,鼓励专业人才创业

支持科研机构建立人才创新创业机制,成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开办“创新创业培训学院”和开放研究院实验室等,激励社会有识之士特别是大学生、研究生展开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真正实现“科技项目——创业企业——成功企业”的成长与跨越。

建立科研人才培训专项资金,为企业的研究人员提供培训所需的资金,帮助中小科技企业提升研发人才素质。

4.健全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改革分配制度,完善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薪酬制度,鼓励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实施期权、股权激励。

优化利益分配机制,积极探索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鼓励企业实行经营者按管理要素、科技人员按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新型分配制度。

制定收入分配向重点人才倾斜的政策。

完善创新人才奖励制度,重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五)实施创新环境优化工程

以培育创新文化为着力点,加强创新环境的优化,弘扬创新文化,培育创业环境。

倡导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崇尚竞争、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成为海纳百川、人才荟萃的创业热土。

积极推进建设创新型政府,逐步完善自主创新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力争把洛阳建设成中部地区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中心。

1.大力培植创新文化的土壤,营造创新型城市建设氛围

积极营造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大力弘扬敢于冒险、勇于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倡导和鼓励进取拚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洛阳成为滋养培育创新人才与创新精神的沃土。

加大公民科学素质教育和科学宣传普及的力度,在充实和完善现有文化、科普设施的同时,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健全、具有时代特色和创新精神的标志性文化、科普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创新形象,增强市民的科技自豪感。

近期要加快洛阳市科技馆的建设,让科技馆成为科技教育、科普展览和自主创新成果展示的中心,激发市民更强烈的科学热情。

大兴科教兴市、创新为民的科技价值观,形成人人懂科技、处处讲科学的社会环境,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2.建设创新型政府

政府创新是社会创新的表率,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然要求。

政府创新应遵循“法律原则、公域原则、公利原则、程序原则、善策原则、全面原则”,从政治、行政和公共服务改革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构建精简、统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进一步减少和下放市级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事项。

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精简审批环节,规范审批行为,完善审批管理监督机制和网上行政审批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和行政效率。

3.完善自主创新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强化财政科技投入对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

政府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经常性增长幅度。

制定符合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投资、信贷管理和服务政策,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建立自主创新贷款激励与风险补偿机制,完善与自主创新贷款相适应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增加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为企业创新提供宽松、便利的融资环境。

推动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优先进入国内、国际证券市场进行融资,或通过资产重组进入证券市场。

4.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的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符合条件的企业年度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实际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强化市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

市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领导、统筹协调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协调解决试点工作的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工作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的评价和督查等日常工作。

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

2.建立重大事项联席会议制度

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和市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跟踪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进程,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并将重大工作事项纳入督办、检查工作内容。

3.设立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专家咨询委员会

与中科院、社科院、知名高校等机构合作,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评议意见。

(二)强化协同推进

1.明确各县(市、区)和市级部门责任分工

建立完善全市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要依据全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任务,确定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工作目标、工作进度和配套措施,推进各项试点工作的组织开展。

2.加强督查考核

由市绩效办、市目标办和市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制定试点工作年度目标管理实施细则,将目标任务纳入市直机关工作责任制考核体系。

3.加强科技创新的舆论宣传

由市委宣传部牵头,通过组织各类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宣传报道形式,加强对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及先进典型的宣传,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三)加大创新投入

1.加大财政科技投入

保证各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经常性增长幅度,确保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顺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