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40398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美版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人美版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人美版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人美版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人美版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人美版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人美版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人美版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人美版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人美版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人美版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人美版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人美版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人美版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人美版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人美版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人美版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人美版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人美版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人美版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美版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教案.docx

《人美版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美版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教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美版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教案.docx

人美版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教案

教案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体现自我现有发展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使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与学习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一句话“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引出本节课课题——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二、学习新知

1、师生共同探究美术鉴赏的概念

从“美术鉴赏”的字面意思进行分析:

“美术”:

视觉艺术,可视形象,平面空间,以供欣赏;“鉴赏”:

“鉴”鉴别、鉴定,“赏”欣赏、观看。

“美术鉴赏”即鉴赏视觉艺术。

规范的概念:

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

(美术鉴赏教材中P4,第2、3段)

2、小组合作学习,鉴赏两幅作品,总结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时间为10分钟左右。

学习提示:

观看两幅作品《捣练图》和《拾穗》(哪种美术?

画的是?

他们在做?

构图?

色彩……);对比两幅作品,体会感受(通过对比,带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

总结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在美术鉴赏中,“鉴”是手段、是基础,“赏”才是目的,“鉴”是为“赏”服务的。

3、看图说话,归纳出美术作品的分类

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分别指出有哪些大的分类:

依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等六大类;按照形式语言分为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

选择教材中的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辨别其门类。

4、思考与讨论出美术鉴赏的意义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与讨论美术鉴赏的价值与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并提炼出其社会、教育和审美功能。

三、课堂小结

关于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你们懂了吗?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尝试鉴赏你喜欢的美术作品。

板书设计: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美术鉴赏的概念:

字面意思,教材中定义

二、美术鉴赏的分门别类:

依据艺术门类分为:

绘、雕、建、设、书、摄等。

形式语言:

具象、意象、抽象

三、美术鉴赏的意义:

社会、教育、审美功能

第2课 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教学目标: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这是美术鉴赏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艺术语言上的不同方式,美术作品也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

教学重点: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内容、形态分类。

教学难点:

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是包含在整体美术作品之中的,学生理解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并调动学生既往的美术知识来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探究导入课题

教师活动:

创设情景,导入探究课题

设置情景:

由苏轼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说明这些事物传递的信息是代表春天的语言符号,同时伴随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的引出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然后,提出问题:

A、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B、在美术作品中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学生活动:

A、感受名句及图片信息,领会本课的意图,轻松的接受课题。

B、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进入求知准备状态。

二、投放目标:

教师活动:

立足学生实际,投放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

了解学习目标,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新课的学习。

三、新知探究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1、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

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教师活动:

大屏幕展示美术语言的概念

学生活动:

一同朗读

2、美术语言的内容:

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

A、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

B、提出问题:

分析三件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运用了那些类型的艺术语言形式

学生活动:

A、欣赏绘画作品,并用一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

B、踊跃回答问题,总结出三件作品都运用了点、线、面、色。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内容。

3、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

具象艺术、意想艺术和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

A、再次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

B、提出问题:

从作品写实的程度的角度去对比分析三件绘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学生活动:

A、欣赏作品,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踊跃回答问题,《捣练图》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真实具体,《泼墨仙人图》看上去似一个人,但又不是十分的具体准确,只是大笔概括。

《1954》让人看不出什么具体的现实形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

目的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

教师活动:

A、展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并以一幅工笔花卉为例演示其绘画技法。

B、提出问题:

结合工笔画的绘画技法,总结《韩熙载夜宴图》图中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学生活动:

A、结合图示分析工笔画的绘画技法。

B、根据工笔画的技法,总结出《韩熙载夜宴图》运用了线条勾勒、随类赋彩的语言表现方式。

教师活动:

A、展示达维特的《赫拉斯兄弟宣誓》,指导学生从明暗、空间、透视、构图等几个方面了解具象艺术的其他表现方法。

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学生活动:

A、分析并总结《赫拉斯兄弟宣誓》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段。

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2、意象艺术:

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艺术家的感受、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等,为此,艺术家常常采用变形、夸张、重组等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

a、展示作品《记忆的永恒》杜尚的《走下楼梯的裸女》德国马尔克的《蓝马》齐白石的《虾》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b、提出问题:

观察分析以上作品中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语言表现手段?

c、提问

学生活动:

a、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对展示的作品给与鉴赏和分。

b、学生讨论并回答:

变形、夸张、重组、概括、提炼。

老师总结:

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

3、抽象艺术:

主要是在20世纪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冷抽象:

以几何块面构成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冷抽象”或“理性抽象”

热抽象:

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有变化的线条来创作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热抽象”

教师活动:

a、展示作品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红黑黄兰构成》捷克画家库普卡的《牛顿色盘》b、提出问题:

我们从这两幅作品中分别看到了什么形象?

两幅作品在运用美术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上有什么区别?

c、提问:

学生活动:

a、鉴赏作品b、讨论问题c、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抽象艺术完全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可辨性,也就是我们什么形象也辨别不出来。

完全诉诸美术语言和手段本身。

四、自我评价练习

教师活动:

展示具象、意象和抽象美术作品若干幅让学生来辨别

学生活动:

学生踊跃回答

五、课堂回顾总结:

教师活动:

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b、提问:

美术作品的基本语言元素是什么?

语言表现手段是什么?

美术语言的表现形态分为哪3类?

学生活动:

学生踊跃复述回答

教师活动:

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走进具象艺术”,进一步深入的学习研究具象艺术的有关内容,希望同学们做好预习。

六、板书设计: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特征:

具体性和形象性。

美术语言的内容:

基本语言元素:

(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

西方绘画:

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

中国画:

笔墨、章法、皴法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

(2)意象艺术;(3)抽象艺术;

第3课 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教学目标

通过对具象艺术的特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及社会功能的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具象艺术的语言、形象特征,并能初步掌握辨识具象艺术的能力。

1、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2、怎样鉴赏具象艺术3、主题性作品的塑造与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关系?

4、具象艺术的功能。

教学重点:

讲解具象艺术的特点及鉴赏方法,并让学生了解具象艺术的功能及意义。

教学难点:

主要在于分辨具象艺术的能动性,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而区别于摄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首先展示几幅具象艺术作品让学生品评,然后再以古希腊画家宙克斯和帕尔哈西奥斯之间的比赛为例,说明具象艺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人类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类型,并由此引出具象艺术的特点。

二、学习新知

(一)

以五代时期黄荃的一幅中国画《写生珍禽图》为例鉴赏引出具象艺术的第一个特点:

视觉的真实性或客观性。

重点以宋代张择端的中国画《清明上河图》分析,这幅画的内容结构大体分为三段,开首为郊野景象,中段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后段为市区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人流、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

作者根据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理解,从反映当时的社会动态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主题出发,选择那些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时代性特点的事物及情节加以表现。

整个画面有静场,有高潮,跌宕有序。

《清明上河图》在整个画面的构图方面显示了卓越的艺术才能。

中国绘画传统的“散点透视”得到天才的运用,画面组织讲究内在联系,严密紧凑,如同一气呵成,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此得出具象艺术是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且把对象表现的就象我们所看到的一样真实。

第二个特点:

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即具象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来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观念的。

那么请同学们鉴赏作品:

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分析其典型形象的塑造。

第三个特点:

情节性或叙事性,即具象艺术中往往蕴含者一个或多个故事情节,它可以用文字语言直接来讲述和描述。

如作品:

《货郎图》、《血衣》。

由于具象艺术的这些特点,因此除艺术所共同的审美功能外,它还具有记录的功能和社会干预的功能。

同学们可以通过一部分作品来加深了解具象艺术的三个特点及其功能。

(二)

“怎样鉴赏具象艺术”在这一环节中运用第一课所学的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又特别兼及了对具象艺术的鉴赏特征,在这节中,从肖像性作品和主题性作品两大类分别说明对具象艺术的鉴赏方法。

在这一环节当中重点讲解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在主题性作品中,主题的表达只有通过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才能做到,或者说,它所塑造的形象和环境越鲜明、越典型,对主题的表达就越深刻,也就越能激发观众的共鸣和联想从而产生广泛的影响。

具体以作品《血衣》、《田横五百士》、《拿破伦一世加冕》为例赏析、讨论加深理解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三)

如何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

(其意义与它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我们如何才能判定一件作品的意义呢?

具象艺术的记录功能和社会干预功能这两个主要功能就为我们认识和分析它的形象和主题(内容)奠定了基础。

具象艺术的意义首先表现在它的记录功能上,它是我们认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最重要的形象依据。

使我们可以认识当时的社会和艺术的思想与观念。

另一方面,具象艺术又以真实、生动而具有个性的艺术形象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并由这些形象构成的故事、情节或主题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从而产生认识和教育意义。

三、课堂小结:

把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作一总结,重点强调在具象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塑造问题。

四、板书设计: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具象艺术的特点,肖像性作品和主题性作品的分类(其中的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塑造),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三个分支环节,并穿插部分美术品图片介绍。

第四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象艺术。

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因为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进行美术鉴赏必须掌握的知识能够认识和辨析意象艺术基本上就达到了美术鉴赏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主要要从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如何解释清楚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美术作品并非完全是对客观现实的“如实”再现,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表达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这一点在具象艺术中也有表现,但在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并已成为艺术家关注的重点。

教师活动:

(1)展示作品《蒙娜丽莎》和《马蒂斯夫人像》

(2)提出问题:

找出这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

(1)讨论

(2)回答

师生总结:

这是两件肖像名作,但表现形式却迥然不同,《蒙娜丽莎》用笔细腻、描绘真实具体、形象逼真自然;而《马蒂斯夫人像》则是用笔粗放、用色大胆泼辣、表现对象特别、不符合一般常人的理解。

这说明,《马蒂斯夫人像》是画家马蒂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看法而故意采取的一种表现方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

(设计意图:

通过对名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直观的感受意象艺术)

(引出课题并板书: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二、什么意象艺术

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这句话从意象艺术的一个极端方面来解释意象艺术的,因为在一般人看来,意象艺术的作品往往是怪异的。

这样解释主要是为了打消一般人因为习惯于具象艺术的真实性而对意象艺术产生的不理解和排斥心理。

指出意象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

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

教师活动:

(1)板书:

什么意象艺术

(2)提出问题:

A、从下面即将展示的作品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分析,意象艺术的美术作品和我们习惯上对具象艺术作品的认识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哪些不同。

B、为什么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3)展示作品:

《圣维克多山》、《呐喊》《星月夜》《内战的预感》(4)提问(5)板书:

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学生活动:

(1)欣赏

(2)讨论(3)回答

师生总结:

意象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

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

三、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如何理解意象艺术”是本课的关键,也是学生鉴赏意象艺术的根本要求。

这一环节,我重点是要传达给学生这样两个理解的切入点,那就是:

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突出的就是“感觉”和“想”。

教师活动:

(1)板书:

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2)展示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和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3)提出问题:

A、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

(提示:

我们从《教皇英诺森十世》中感觉到的对象的性格特点,在培根《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情绪和气氛,即紧张和惶恐)(4)展示:

朱耷的《鹌鹑图》(5)提出问题:

画面中鹌鹑的眼睛有什么特点?

现实中会出现吗?

学生活动:

(1)欣赏

(2)讨论(3)回答

师生总结:

理解意象艺术从以下两个角度:

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意象艺术的特点:

A、意象艺术更倾向于心理的真实B、艺术形象更集中更典型。

C、超越了具象艺术在形象和时空上的限制。

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在意象艺术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感觉是不同的,所以意象艺术作品才给我们以怪异的感觉。

板书:

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四、总结回顾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深入的认识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我们知道,意象艺术就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理解意象艺术:

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抽象艺术,请同学们提前预习。

第5课 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

教学目标

对抽象艺术有更深入、具体的认识,通过欣赏抽象艺术作品了解和认识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冷抽象和热抽象),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上的美的表现。

教学重点:

抽象艺术的概念和冷热抽象艺术的特点的把握以及冷热抽象艺术作品的辨别。

教学难点:

1、如何结合原有的美术语言的知识来理解认识抽象艺术的概念。

2、艺术如何发展到抽象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首先同学们来看两组图片,第一幅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存在的,真实的再现现实,即具象艺术。

另两幅在你们的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物体吗?

学生回答:

“不存在”。

我们称这种没有现实形象的可辨性的作品为抽象艺术作品。

怎样去欣赏抽象艺术作品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抽象艺术,去体会其独特的艺术美。

教师总结:

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意象艺术不同的是,它不直接表现任何现实中的可视物,但不能因此说它与现实就没有任何关系。

展示:

《百老汇的爵士乐》、《即兴之31》两幅作品。

问题思考探讨:

同学们分两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这两幅作品的感受。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

分别请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然后找同组同学作补充。

教师活动:

老师总结后引出:

抽象艺术的含义

二、学习新知

(一)抽象艺术及其两种形态(冷抽象,热抽象)

1、抽象艺术的含义?

在20世纪初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2、冷抽象、热抽象艺术的代表艺术家及观点。

冷抽象含义:

代表人物:

蒙德里安。

热抽象含义:

代表人物:

康定斯基。

作品赏析《百老汇的爵士乐》

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先鉴赏纽约百老汇夜景的照片,然后一边听爵士乐(爵士乐:

《蓝色狂想曲》),一边欣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

教师活动:

老师介绍:

1、爵士音乐;2、蒙德里安生平简介;3、蒙德里安对百老汇城市面貌的感受及对爵士音乐的感受。

问题思考与探讨:

学生活动:

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这幅作品使用的语言有哪些?

不同的颜色块让你联想起什么?

横竖交错的线条让你想起什么?

教师活动:

老师补充总结

能力练习:

欣赏几幅作品,判断它们是属于冷抽象还是热抽象艺术作品。

创设情景请同学们思考:

具象艺术能够如实的再现客观世界,而抽象艺术却完全排除现实形象的可辨性呢?

那么艺术为何会走向抽象?

由上面的问题引出下一个环节。

(二)艺术走向抽象的原因

问题思考: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本25页,回答问题。

1.抽象艺术的形成?

2.抽象艺术形成的原因?

1、抽象艺术的形成:

19世纪中叶照相机的发明加速人们对美术的本质思考,20世纪初,抽象艺术的概念在西方已经基本确立

2、抽象艺术形成的原因:

照相机的发明,现代的社会化大分工,西方科学理性的影响。

抽象艺术形成之后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三)抽象艺术的特点

分析性,即把艺术的各种语汇分析、抽离、孤立出来并加以夸大,甚至绝对化,这就形成了抽象艺术特殊的艺术美。

抽象艺术独特的艺术美包括:

A形式与色彩;B构图与笔触;C材料与肌理;D空间与透视;E光影与运动。

学生能力练习:

让学生自己来欣赏作品,判断作品的艺术美的表现。

知识补充:

抽象艺术在我国的独特表现,抽象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拓展:

学生欣赏完这些作品后,跃跃欲试,都想创作抽象艺术作品,那么,这时候老师要适时满足学生的欲望动手实践,创作作品。

让学生听一首音乐,创作一幅抽象艺术作品。

(四)课堂回顾

重点讲述的是冷、热抽象艺术作品,抽象艺术的特点及其独特的艺术美的表现。

三、板书设计: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冷抽象、热抽象美术作品,分析其分类、代表艺术家、特点等环节,分析鉴赏部分作品。

第6课 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

教学目标:

1、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

2、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从而掌握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

教学难点:

应特别注意对概念的讲解,并在概念与作品之间建立联系,即注重通过作品来讲解概念,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认识有形象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多媒体展示雕塑图片《欧米艾尔》导入。

小结:

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艺术所特有的美。

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出的不同于现实生的第二自然。

它的美不同于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审美观念。

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美术的认识,也有碍于对美术作品的鉴赏。

二、新知探究

(一)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等同现实在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

艺术美又称第二自然。

是相对自然美来说的。

美术形象:

指一件美术作品中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也是指一件美术作品中由这种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所形成的综合的整体的艺术形象。

教师活动:

投放多媒体图片《艾普色姆的赛马》和《记录马奔跑过程的连续摄影》。

结合第三课“艺术形象”这一概念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

欣赏图片,小组讨论,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美。

(二)什么是形式美:

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的构成:

A、语言元素(点、线、面、色)及其构成的形态变化。

B、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

C、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

教师活动:

投放潘天寿的作品《雄视》,讲解什么是形式美,指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渗透又彼此具有独立性。

学生活动:

欣赏图片,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三、拓展:

提高实践能力

以一件作品为例深入分析作品的形式及其形式美。

通过具体作品了解艺术美和形式美在形态上的差异。

四、课堂小结:

要点回顾:

1、什么是艺术美?

它有哪些表现?

2、什么是形式美?

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第7课 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

[教学目标]

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的。

教学重点:

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导入。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

1、你心中的巴尔扎克形象是这样的吗?

2、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像的手砍去?

学生活动:

回答问题,可以互相之间讨论,得到较准确的答案,从而提高成就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