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活动记录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46518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画活动记录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国画活动记录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国画活动记录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国画活动记录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国画活动记录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国画活动记录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国画活动记录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国画活动记录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国画活动记录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国画活动记录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国画活动记录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国画活动记录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国画活动记录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国画活动记录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国画活动记录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国画活动记录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国画活动记录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国画活动记录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国画活动记录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国画活动记录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画活动记录1.docx

《国画活动记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画活动记录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画活动记录1.docx

国画活动记录1

国画兴趣小组活动记录

教学时间:

第周

教学地点:

博学楼三楼美术教室

课程内容:

国画的印象

教学目的:

1培养对民族绘画的感情。

2认识干湿浓淡墨色。

认识中国画的特点。

3认识中国画特点。

4“墨分五色”的认识。

教学准备:

毛笔、铅笔、墨汁、颜色、调色板、旧报纸、宣纸、抹布、水桶。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要学国画。

介绍中国画:

中国画是我过传统的一种绘画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格,称国画。

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二、介绍工具:

a)笔:

羊毫笔、狼毫笔、白云笔。

b)墨:

有松烟、油烟。

c)纸:

宣纸——生、熟。

d)砚:

砚墨用的是石头。

e)色:

可用水彩颜料代替。

各种工具的保管方法。

分类:

1,题材:

人物、山水、花鸟。

2,方法:

工笔、写意。

墨分五色:

 焦、浓、重、淡、清。

笔法:

中锋,侧锋。

分辨:

浓淡墨。

中侧锋。

干湿画法。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三、小结:

讲评。

 

教学时间:

第周

教学地点:

博学楼三楼美术教室

课程内容:

国画墨色

教学目的:

1、学习墨迹画的技巧、初步掌握墨迹画的方法。

2、对制作感兴趣、有良好的操作习惯。

3、感知墨迹画的美,发展想象力。

教学准备:

毛笔、铅笔、墨汁、颜色、调色板、旧报纸、宣纸、抹布、水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肥皂与墨的基本关系,并大胆想象墨在水面的美丽图案。

1、猜测:

如果把蘸有墨的棉签点在水面上,你觉得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蘸着墨汁的棉签轻轻碰一下水面,你有什么发现?

棉签碰到水面后,水里的墨像什么?

3、探索发现肥皂与墨像什么?

4、探索发现肥皂与墨的关系。

①请比较用没蘸肥皂和蘸有肥皂的小棒去碰水中墨汁时所发生的不同现象。

②小结:

有肥皂的魔术棒碰到水里的墨,墨就会逃到得快,因为墨和脏东西都怕肥皂,所以,洗手要用肥皂,妈妈洗衣服也要用肥皂。

③你觉得现在水盆里的墨像什么?

(讨论)在玩的过程中,由于蘸墨的多少、组合不同,因而引起画面造型丰富,变化万千,情不自禁地赞叹:

“哇,真漂亮!

”并不自由主地说这像什么,那像什么,这种形式有效地赞叹并激发了思维的灵活性,并获得了对美的感受。

二、了解墨迹画的基本方法,制作墨迹画。

1、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这美丽的图案留下来?

教师介绍墨迹画。

2、教师小结制作墨迹画的基本步骤,并出示相应的步骤图。

3、制作。

创造机会,让体验成功的乐趣。

让自己制作,要为获得成功铺设台阶,创造环境和机会,为不同水平的提供不同的帮助,如可以让有的独立完成,有的给予言语上的指导,有的帮一半等等,让每个都制作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展览儿作品

1、相互介绍自己作品。

2、你最喜欢哪一幅?

为什么?

四、课后思考请回家找找还有什么东西能改变墨在水中的图案?

 

教学时间:

第周

教学地点:

博学楼三楼美术教室

教学内容:

国画画枇杷

教学目的:

1.培养对民族绘画的感情。

2.认识写意画。

3.临摹一幅画枇杷。

4.学习枇杷的画法。

教学准备:

毛笔、铅笔、墨汁、颜色、调色板、旧报纸、宣纸、抹布、水桶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要画枇杷。

复习国画知识。

介绍书中枇杷。

介绍名家画的枇杷。

二、请学生观察书中枇杷。

分析枇杷:

分部:

枇杷、叶茎。

枇杷画法:

色彩、侧锋、湿画。

学生示范,集体评讲。

教师纠正。

学生再示范。

叶子:

淡墨面、浓脉、干、中锋。

茎:

浓墨、干、中锋。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三、小结:

展示作品。

集体讲评,择优表扬。

 

教学时间:

第周

教学地点:

博学楼三楼美术教室

教学内容:

国画画葡萄 

教学目的:

1.培养对民族绘画的感情。

2.认识写意画。

3.临摹一幅画葡萄。

    

4.学习葡萄的画法。

教学准备:

毛笔、铅笔、墨汁、颜色、调色板、旧报纸、宣纸、抹布、水桶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要画葡萄。

复习国画知识。

介绍书中葡萄。

介绍名家画的葡萄。

请学生观察书中葡萄。

比较与上堂课枇杷画法上的区别。

复习枇杷画法。

二、分析葡萄:

分部:

葡萄、叶茎。

葡萄画法:

色彩、侧锋、湿画。

画法:

画面上的一整串葡萄可以分为若干小组。

一般分为三、五组,每组六、七枚葡萄。

每一枚葡萄的画法,是将大白云笔在笔洗中蘸湿,笔中的水挤干,然后用笔尖蘸紫色在色盘中调至毛笔中部,此时毛笔上的紫色为笔尖深、笔根浅。

再用笔尖蘸汁绿色少许,在色盘中调至汁绿与紫有过渡。

此时毛笔上的颜色变化应为:

绿——绿紫——紫——淡紫。

最后将调好色的毛笔用笔尖蘸吸清水,在色盘中微调,使笔尖的水吸入毛笔,但是不可破坏毛笔上已调好颜色的顺序。

如果觉得笔尖清水不够,可以再次用笔尖蘸清水。

这一调色过程是画出葡萄立体感和丰富色彩的关键,比实际画葡萄的过程更为重要。

作画时用左右两笔画成一枚完整的葡萄。

左一笔细短,用笔锋画,右一笔宽长,用笔锋和笔腹画,画成半圆形。

由于笔尖有清水而且含有汁绿,画出的葡萄应该是左上部明亮泛绿色,右下部灰暗呈紫色,彼此形成了极强的明暗立体感和微妙的色彩变化。

葡萄的形状可以画圆形,也可以画成长圆形,每枚的大小要有些变化。

用此方法画的葡萄亮部已含有高光,所以不必留出或再点高光。

高光太强则像玻璃球,反而会破坏葡萄应有的质感

学生示范,集体评讲。

教师纠正。

学生再示范。

叶子:

淡墨面、浓脉、干、中锋。

茎:

浓墨、干、中锋。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三、小结:

展示作品。

集体讲评,择优表扬。

 

教学时间:

第周

教学地点:

博学楼三楼美术教室

教学内容:

国画画蔬菜

教学目的:

1.培养对民族绘画的感情。

2.认识写意画

3.临摹一幅画蔬菜。

4.学习蔬菜的画法。

画面构图处理。

教学准备:

1.毛笔、铅笔、墨汁、颜色、调色板、旧报纸、宣纸、抹布、水桶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要画蔬菜。

复习国画知识。

介绍书中蔬菜。

介绍名家画的蔬菜。

请学生观察书中蔬菜。

比较与上堂课葫芦画法上的区别。

复习葫芦画法。

二、分析蔬菜:

分部:

蔬菜、叶茎。

蔬菜画法:

色彩、侧锋、湿画。

学生示范,集体评讲。

教师纠正。

学生再示范。

叶子:

淡墨面、浓脉、干、中锋。

茎:

浓墨、干、中锋。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三、小结:

展示作品。

 集体讲评,择优表扬。

 

教学时间:

第周

教学地点:

博学楼三楼美术教室

教学内容:

小鸡

教学目的:

1.用中国画的形式,描绘小鸡。

(了解)

2.学习浓、淡、干、湿的墨法和轻、重、疾、徐的行笔法,提高中国画的笔墨表现技能。

(练习)

教学准备:

毛笔、铅笔、墨汁、颜色、调色板、旧报纸、宣纸、抹布、水桶

教学过程:

一、1、总结前课的学习情况,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提出共同的努力方向。

2、可插讲古代“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然后提出描绘小鸡的学习任务。

3、欣赏范画。

4、教师示范作画。

5、按上述作画步骤与学生共同作画。

6、画出不同姿态的小鸡,关键是处理好头与翅的方向。

7、小鸡是得毛茸茸的,形象可爱。

所以用墨时除了要有浓淡外,还应使墨色有些渗化效果,应用湿墨法表

8、小结:

展示作品。

集体讲评,择优表扬。

 

教学时间:

第周

教学内容:

国画青蛙

教学目的:

1.用中国画的形式,描绘青蛙。

(了解)

2.学习浓、淡、干、湿的墨法和轻、重、疾、徐的行笔法,提高中国画的笔墨表现技能。

(练习)

教学准备:

毛笔、铅笔、墨汁、颜色、调色板、旧报纸、宣纸、抹布、水桶。

教学过程:

1.总结前课的学习情况,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提出共同的努力方向。

2、可插讲故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然后提出描绘青蛙的学习任务。

3、欣赏范画。

4、教师示范作画。

5、按上述作画步骤与学生共同作画。

6、画出不同姿态的青蛙,关键是处理好头与身子的关系。

7、青蛙要画出他的动态。

所以用墨时除了要有浓淡外,还应使墨色有些渗化效果,应用湿墨法表现青蛙的皮肤。

8、展示作品。

集体讲评,择优表扬。

 

教学时间:

第周

教学地点:

博学楼三楼美术教室

教学内容:

国画金鱼

教学目的:

1.培养对民族绘画的感情。

2.认识写意画。

3.临摹一幅画金鱼。

4.学习金鱼的画法。

5.画面构图处理。

教学准备:

毛笔、铅笔、墨汁、颜色、调色板、旧报纸、宣纸、抹布、水桶。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要画金鱼。

新授:

复习国画知识。

介绍书中金鱼。

介绍名家画的金鱼。

请学生观察书中金鱼。

比较与上堂课画法上的区别。

复习麻雀画法。

二、分析金鱼:

分部:

金鱼

金鱼画法:

色彩、侧锋、湿画。

学生示范,集体评讲。

教师纠正。

学生再示范。

身子:

淡墨面、浓脉、干、中锋。

鱼鳍:

浓墨、干、中锋。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三、小结:

    展示作品。

    集体讲评,择优表扬。

 

教学时间:

第周

教学地点:

博学楼三楼美术教室

教学内容:

国画梅花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弘扬我国民族艺术,激起学生热爱中国画。

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画梅花的方法和步骤。

3、提高学生中国画的表现能力。

4、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5、用笔用墨的具体方法与要求。

教材准备:

范画示范用具多媒体、绘画课本、水彩笔、国画用具

教学过程:

一、听诗:

你们听过这首诗吗?

诗: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是我们著名领袖毛主席写的咏梅诗。

你还知道什么诗是描写梅的吗?

二、分析梅花的特点:

1.

(1)诗人们笔下描写的梅花是什么样的?

(2)结合学生自查资料,运用电脑展示、分析生活中的梅花特征。

(3)做游戏,围绕桌子团坐。

要求每个小组选择画桌上梅花的花、花蕾的卡片进行拼凑组合,贴在纸板上,并用水彩笔画枝干,组成一幅作品。

2.欣赏:

诗人让我们在优美的词句中联想到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

许多画家也以梅花为题材挥毫泼墨刻画出梅花迎风斗雪的坚毅形象。

现在让我们一同欣赏几幅以梅花为题材的作品。

3.设问小结:

在中国画中有很多以梅花作为表现的内容,你知道为什么?

小结:

因为梅花是中国传统花卉之一。

预示冬天即将过去。

春天万物复苏。

百花争艳的大好时光即将到来,梅花傲雪耐寒的品格,清雅的风韵,代表中华民族的性格。

4.出示课题:

这些作品运用墨色的交融,笔墨的干、湿、浓、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

我们在以前也练习了中国画的笔墨,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同学们得到无穷的乐趣。

今天这节课我们向这些画家一样也来尝试用国画的方法简单表现一支梅花。

(板书:

中国画梅花)

5.分析作业步骤:

(1)画干:

先从树干转弯处,向右下方侧锋运笔,使主干笔触出现飞白,再向右横出,向右上斜出主枝。

(同学们用侧锋随意表现树干的体态。

在画时可以留空,在空白处待会添加梅花。

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同调墨,用干涩的线条表现树干。

(2)画枝:

从主枝向前生出新枝。

(3)点花瓣:

用中锋变侧锋渐次点出可呈现浓淡变化。

(4)点蕊:

正面的花丝画全,侧面花宜过半,背面花交界下方及花蕾的下方点花萼。

(5)落款:

写作画时间、姓名、印章。

三、总结

根据墨色、动态、趣味三方面讲评作业

 

教学时间:

第周

教学地点:

博学楼三楼美术教室

教学内容:

国画荷花

教学目的:

    1.培养对民族绘画的感情。

    2.学习写意画。

3.临摹一幅画荷花。

教学准备:

毛笔、铅笔、墨汁、颜色、调色板、旧报纸、宣纸、抹布、水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要画荷花。

新授:

复习国画知识。

二、介绍书中荷花。

介绍名家画的荷花。

请学生观察图片中荷花。

分析荷花:

分部:

荷花

荷花画法:

色彩、侧锋、湿画。

花朵的概形和花瓣的排列

荷花花头,因品种不同而有单瓣、重瓣、和起楼之分,色彩也因品种而异,五彩缤纷,十分丰富。

初学时,不管是临摹还是写生,都不能只盯着一瓣一叶,而要学会把握整体轮廓,做到“整体着眼,局部入手”,

荷花单叶用墨或色彩均可以,视需要而定。

画色叶,用较大羊毫笔调汁绿,再以笔尖蘸适量花青,稍加整理,即可作画。

中间一笔较长,两侧稍短小。

用笔略侧,行笔宜轻松块捷。

叶筋分主脉和侧脉。

主脉发自叶柄,伸向叶尖。

要在叶片墨色未干时用浓墨(或花青加墨)勾出。

侧脉由主脉生发,伸向叶尖。

勾勒时线条要细于主脉,侧脉不宜太密,画两、三组就足够了

学生示范,集体评讲。

教师纠正。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三、小结:

  展示作品。

  集体讲评,择优表扬。

 

教学时间:

第周

教学地点:

博学楼三楼美术教室

教学内容:

绘画基础课(写意山水)

教学目的:

1.欣赏现代优秀画家的山水画,激发学生表现祖国大

  好河山的创作欲望。

  2.学习山水画的构图特点及远景近景的不同画法,初

  步学会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提高绘画能力

 教学准备:

毛笔、铅笔、墨汁、颜色、调色板、旧报纸、宣纸、抹布、水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由画树引入山水画的新课内容。

  2.板书课题:

学画中国画————山水

  三.讲授新课:

  1.山水画:

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绘画。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三大画种之一(山水、花鸟、人物)具有几千年历史。

  2.欣赏画家作品:

分析三种不同风格

  3.技法讲解:

  (1)勾:

  (2)皴:

边演示边讲解

  (3)擦:

  (4)点:

  (5)染:

  4.出示范画,学生欣赏:

  四.布置作业,提出要求:

  1.根据自己的理解,参照范画,画一幅山石。

学习技法。

  2.可以先在报纸上练习外型。

  五.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六.课堂小结:

  1.作业展示,讲评。

  2.收拾用具,注意卫生保洁。

 

教学时间:

第周

教学地点:

博学楼三楼美术教室

教学内容:

绘画基础课(树)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古代画家的两幅画的欣赏,启发学生初步了解

  和认识中国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2.学习山水画中树的基本画法;

  3.感受山水画中树的美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

教学准备:

毛笔、铅笔、墨汁、颜色、调色板、旧报纸、宣纸、抹布、水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用具。

  二、导入新课:

  1.由儿童画“树”与国画“树”进行对比,引出新课。

  2.板书课题:

学画中国画————树

  三、讲授新课:

  1.看录像:

中国画“师法造化”的道理

  2.看书p4讲老画家以大自然为师,作画的故事。

  3.讲解山水画中树的基本画法:

边演示边讲解。

  

(1)画树首先要观察、研究各种树木的形态和特征及生长规律和组织结构。

  

(2)画枝干:

“树分四歧”,要有立体感。

  (3)画叶:

  a.单叶:

用点的方法,中峰直点,侧峰横点。

  b.夹叶:

双勾法。

  4.出示范画、挂图,学生分析范画画法。

  四、布置作业,提出要求:

  1.先在其它纸上画出树的基本形态;

  2.直接画在宣纸上,注意回忆体会老师所讲的基本画法。

  五、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1.用笔墨的方法;

  2.技法的运用。

  六、作业小结:

  1.讲评,展示作业成果。

  2.收拾工具。

 

教学时间:

第周

教学地点:

博学楼三楼美术教室

教学内容:

竹子

教学准备:

毛笔、铅笔、墨汁、颜色、调色板、旧报纸、宣纸、抹布、水桶。

教学目的:

1、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2、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

3、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激发学生对学中国画的兴趣增强民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在讲课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有谁知道成语“胸有成竹”讲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师:

宋朝一个人特别善于画竹子,当时苏轼说他所以画得好,是因为他在动笔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画成了的竹子模样,因此得“胸有成竹”之说,后来以“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有了计划。

在这里也希望同学们今后不管做什么事都应先做到有一定的计划,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

正好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画竹子。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竹子的图画,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哪几部分?

(竹竿、竹枝、竹叶)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

   

1、竹竿

竹竿是一节一节的,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

(生:

越往上越长) 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

绘画时节与节之间留出小的空隙,竹节画完以后用浓墨勾画竹节之间的连接处,我们可以把连接处的形状看成一对单引号,这样画起来就容易了。

画多根竹竿时避免平行。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2、竹枝

小竹枝竹枝生于节与节之间的连接处,上下竹节的竹枝左右交错生长,发枝处可生一枝也可生多枝,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不要画的太乱,要交代清楚生长规律。

3、竹叶

  竹叶是竹子的画龙点睛之笔,竹竿能表现竹的质感,而竹叶则体现竹的质感。

我们可以把竹叶看成一组一组的。

这四组竹叶可以用“一、八、个、介”四字来概括,也就是把这四个字的每一笔都当成一片竹叶,并给予它一定的动态,将书写与绘画融为一体来表现竹叶的结构及动态。

表现茂密的竹叶时,开始要一组一组的话尽可能多画几组叶子片数多的而后在一片一片的加。

用墨时要注意浓——淡、密——稀的变化,这样能体现竹叶的层次感。

4、绘画步骤的演示

  师:

现在同学们一定想马上就动笔,要想画好除了了解竹竿、竹枝、竹叶的特征外,还需要我们对绘画过程的仔细观察。

不管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准确的表现某个事物。

接下来我们带着问题观看竹子的绘画全过程。

问题:

绘画竹子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

三、学生练习

通过以上的学习结合课本、大屏幕或生活中所见到的竹子描看边画。

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展评

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同时纠正错误。

五、小结

 

教学时间:

第周

教学地点:

博学楼三楼美术教室

教学内容:

丝瓜

教学准备:

毛笔、铅笔、墨汁、颜色、调色板、旧报纸、宣纸、抹布、水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画面的构图、设色,提高审美情趣。

  2、探索用中锋画丝瓜、侧锋画叶子的方法,尝试表现画面的疏密结构关系。

  3、创作结束后能主动清洗国画用具,自觉排队、不拥挤。

教学过程:

  1.丝瓜是什么样子的?

什么颜色?

(绿色的,细长条,上面有深色的、细细长长的筋脉)

2、欣赏齐白石的作品《丝瓜》。

画上有什么?

有几个丝瓜?

除了有丝瓜,还有什么?

叶子是什么样的?

像什么?

弯弯曲曲的线是什么?

像什么?

(丝瓜有的细一点,有的粗一点,叶子像手掌,藤是弯弯曲曲的,像电话线)

3、师幼共同讨论丝瓜的创作方法。

  

(1)教师:

我们可以先画什么?

后画什么?

叶子用什么笔来画?

可以几笔画成?

丝瓜用什么笔来画?

大概要几笔?

筋脉怎么画?

  

(2)教师小结:

用大白云中锋两笔画丝瓜;用提斗侧锋三五笔画出一片叶子;用大白云中锋画主藤和缠绕藤;用小勾线笔浓墨勾画叶子种丝瓜上的筋脉。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鼓励学生运用大小不同的毛笔来绘画,能注意画面的疏密关系。

  5、集体欣赏、交流学生作品。

  你喜欢哪幅作品?

为什么?

  ●侧重从叶子的浓淡变化、丝瓜的形态和构图来评价;知道水多色淡、水少色浓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