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记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1802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记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记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记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记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记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记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记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记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记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记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记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记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记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记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记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记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记录.docx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记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记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记录.docx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记录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思想史:

真正构成思想史对象或素材的不是人类的一切思想和情感,而是那些以理论形态以及叫系统化呈现的学说和思想。

社会思想:

就是人们对于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反映,是人们对社会结构模式和社会运行模式的认识或设想所形成的观念和理论。

社会思想史:

是以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作为研究和认识对象的思想理论发展史。

他从整体上、结构上、组织与制度上去考察社会,从历史和发展的方面去把握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并使这种考察从一般的经验层次提升到论与学说的抽象层次。

中国社会思想史:

应是在中国这个地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生存规则、政治模式、经济状态经过了整合,有一定存在能力和一定群众基础,并顺应人民和自然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进行进一步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便是中国社会思想史。

一、商人的社会政治意识

1“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意识:

王权专制意识,须听从王命,动用刑罚,对臣民拥有杀生大权,但是商王对国家也负有责任。

后世影响:

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基本理念之一。

2敬德与重民思想的萌芽:

“德”已经包含了政治与道德的内涵,重民思想的萌芽。

后世影响:

成为西周京德保民思想的渊源。

二、西周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1宗法社会:

“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规则,规范。

“宗法”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

2宗法文化:

“亲亲”“尊尊”,是一种孝道,是宗族共同体凝聚的需求,巩固宗法秩序的功能。

后世影响:

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安定,宗法意思浸入中华文化血脉之中,确立了中国社会基本性质。

三、周公的社会思想(儒家思想主要渊源)

1天命观:

“惟命不于常”,周公的天命观与传统天命观有区别,上天的意志、命令是可以改变的,不会永远无条件垂青于一朝一姓,承天受命于人间行为联系起来,不是上天转移天命,而是自己失德失去上天的眷顾。

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的道德相关,道德伦理内涵。

后世影响:

是孔孟天命观,宋明理学天理观之滥觞。

2敬德保民:

“德”在周公思想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

1)敬德:

“德”是个人的德行,政治上的德政。

“慎罚,保民”

2)慎罚:

敬德思想一大主题

●        合义合宜,避免滥用刑法

●        罪小不做反省,不可不杀,罪大而悔改,可予以饶恕

●        用刑之道在于使民心悦诚服

●        判决过程要真慎之又慎

3)保民:

与政权长治久安密切相关。

特色:

强调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与对老弱孤幼的保护。

后世影响:

如家仁学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基本道德观念之一

四、孔子的社会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之一,其思想对中国社会与中华文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1复礼与正名

1)复礼:

恢复西周时期礼的功能,社会各阶层依名分与地位而享权力尽义务。

恢复周礼中的仪文形势和应有的精神实质。

2)正名:

拨乱反正,使人的实际所为与名分、地位相符。

中心观念就是定名分,这是孔子社会政治学说的大旨。

2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仁”(根本的精神在于“爱人”与“推己及人”

1)仁与礼的关系:

把“仁”这一新精神贯注在“礼”的旧形式之中,纠偏周礼中文繁礼苛的弊病。

仁是礼的内在基础与灵魂,礼是仁的外在体现于依托,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2)仁的社会学内涵:

“仁即是做人的道理”“人之为人,人与禽兽相区别的道德属性”

“仁是在社会中的做人道理,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人”

孔子的“爱人”与墨子的“兼爱”基督教的“博爱”区别:

孔子的“爱人”是指爱必须是有差等的爱,先爱自己的亲人,由亲而疏,由近而远。

而墨子的“兼爱”与基督教的“博爱”是指无差别的爱。

“推己及人”是指把别人当作与我一样的人来看,以类相推,将心比心。

3“以政为德”的社会管理思想:

1)养民与教民:

养民惠民的途径:

慎用力役,取民有度

教化的手段:

以身作则,以道诲人

2)德与行:

德化比行政更具优先性,原因:

●        行政,法律起到教化不足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

●        德化而非刑杀是仁者的具体表现

“为政以德”思想:

以德为政之本,把整治给道德化了,政治之对象在社会,更广义的社会功能,目的不仅在于治人治事,而在于养人与化人,从而造就一个真正美好与和谐的社会。

五、孟子的社会思想

孟子,名轲,邹人,居孔子之下的“亚圣”,提出“性善”“仁政”学说,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开展做出突出贡献。

1性善论

1)人性善:

人性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人的基本道德情感与道德意识。

人的普遍善性包括“仁、义、礼、智”四个方面。

这是最基本的社会属性。

孟子社会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人的善性是人先天所具有的,使人性所必然的,有了这一本然的善性,人类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内在根据,人类社会就有可能臻于完善。

2)人何以有恶:

善根有赖于人们的持存与培养,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挂钩,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重视基本社会规范的社会化过程,重视教育手段改变社会环境。

2以“仁政”为中心的社会整合方案

1)仁政与王道:

解决社会危机,行仁政之王道原因:

●        施仁政、行王道是平治天下的根本所在。

行仁是得人之道,仁政是战胜之道。

●        仁义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秩序的保证。

●        人民久苦于虐政而期盼仁政。

2)推恩与保民

推恩之术:

孔子的推己及人侧重于个人为人处事,孟子的推恩是指社会政治生活,与民同乐,与民同好。

保民:

仁政的中心思想,仁政的主要内容。

保民之道在于顺民、安民、养民、教民。

顺民是以民情民意为本,安民是指百姓安居乐业,教民是仁政的重要环节。

3)制民之产:

指的是要使人民有一定的财产。

人民保持一定的私人财产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养民惠民的措施:

正经界——恢复理想中的井田制;裕民生——农副业生产,实现家庭经济的自给自足

薄赋税——主张取民有制、以劳役赋税代替实物税收形式,对往来商旅不额外征税。

3社会分工与社会变迁理论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分工思想。

从社会交往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论证社会分工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揭示更高级的社会分工关系。

2“一治一乱”社会变迁理论

为仁政思想找历史哲学根据,五百年为一周期,神秘主义倾向,孟子对社会思想史的一大贡献,对中国社会思想产生巨大影响。

六荀子的社会思想

荀子明况,字卿,进一步发挥了孔门的社会学,儒家社会思想的集大成者。

1人性恶与人的社会化

1)人性恶:

荀子的全部社会思想的基础

他断言的根本理由是:

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的治理互不相容。

“性”是指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

孟子人性善:

承认人性善与强调教化之间的矛盾。

荀子人性恶:

人性本恶,需要社会立法规范来裁抑人性中恶的因素实现社会的善。

2)化性起伪:

“伪”不是“伪饰”的“伪”,而是“人为”的“为”。

“伪”是通过人的思虑与学习而成的,也可以认为是社会所造就的,指作为社会规范和制度的“礼仪”,具有社会性的特征。

“化性起伪”即将人的生物属性改造成具有“礼仪”的社会属性,这也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具体方法:

礼仪的学习与道德的积累;环境的影响与习俗的熏陶/

因为人能化性起伪,依然肯定性恶纸人可以为善。

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共同点:

解决社会人伦道德的根据问题。

不同点:

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

性善论是强调积极成就善,是哲学的立场。

性恶论是消极防止恶,是社会学的立场。

2“明分使群”的社会组织理论

1)群与分:

“群”是指必须过一种集体的,社会的生活,离开群体人就不能独立自存。

荀子第一个揭示人能“群”社会属性的思想家,具有重大贡献。

“分”是对人群进行必要的角色定位于职业分工,使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其固定位置。

“分”是“群”的前提与基础。

2)明分使群:

“分”首先意味着职业的分工。

理由:

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个人的力量有限。

“分”意味着角色的区别:

●        社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区分:

(于孟子的“劳心”“劳力”一致

但是更体现由分工而定分的关系,即确立社会角色的区别,“别”。

“别”:

等级的差别。

荀子批评墨子的“兼爱”的学说是“慢等差”。

荀子主张不同等级的人,地位不同,享受政治待遇不同,只有承认的等级合理性,才能各守本分,保证社会秩序。

●        人伦关系之“定分”。

“辨”即区别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

实质:

视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为一种人伦关系。

被当作社会正统的意识形态,表明了中国社会独有的伦理特性,社会伦理关系是永恒存在的,任何一方都不可以偏废。

后世影响:

开启了此后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所谓纲常名教。

社会之所以为社会,“分”乃关键所在,只有“明分”才能“使群”。

但是,需要靠“义”,即社会规范来加以保证。

3“隆礼重法”的社会控制思想

1)隆礼:

礼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在国家等级制度上,提倡尊君,荀子的等级划分重在角色不在个人,荀子之尊君,因为君子有着重要的职务,比孟子“世禄”的主张更进步。

礼:

社会行为之规范、绳墨、规矩;仪文形式,指出其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文饰社会表现社会控制手段。

贡献:

剥除礼仪中的神灵崇拜观念,强调仪式的人文与社会功能。

2)重法:

●        礼与法:

法:

广义上的“法”指治理国家的整个制度,狭义上的“法”指法令条文,法生于礼,礼是法的纲领或指导原则。

以礼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在此基础上加之以刑,人民就会觉得这是莫大耻辱。

实行“赏”,就会觉得是莫大荣誉。

法必须在教化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礼是法的基础,法是礼的补充。

礼,表现为一种教化功能,化民成俗;法,是一种强制色彩。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治人与治法:

法必依于人,即“君子”。

以“治人”来行“治法”,把“法”“刑”纳入“礼治”范围内,“重法”是“礼治”的一个方面。

4“王道”理想:

1)王道与霸道

孟子的观点:

王道与霸道相互对立关系,主王道力斥霸道

荀子的观点:

王道与霸道之间可以相互沟通。

实现王道必须做到:

●        内政上隆礼重法、尊贤使能、这是王道的基本特征。

●        国与国关系上实行“不敌而威”,反对暴力服从的“强道”。

兵是“仁义之兵”

●        致力于富国裕民之道,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爱民与裕民

民心向背是实现王道的关键。

“富民”是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标志,王道的保证。

“裕民”的关键在于发展农业,限制工商业。

发展农业的主张:

增加农业生产者的人数;农时不可违;减轻赋税。

3)法后王

法三代圣王之法。

荀子认为“法先王”与“法后王”并非截然对立,精神实质是一致的,“法后王”为了更好的“法先王”。

他批评孟子没有将先王与后王联系起来,只是照搬先王之法而没有与时代精神相适应。

六、墨子与墨家学派的社会思想

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子极其关怀社会,最具有社会服务的思想家,批判现实社会,提出改革方案,走向儒家学术的对立面。

1“兼相爱,交相别”的社会观

1)兼以易别

“兼”是平等,无差别的意思。

“别”是区别和差别。

即以“兼相爱”来取代“交相别”。

“兼相爱”:

社会理想就是要求取消一切阶级、等级以及强弱、贫富等等的区别,建立视人若己,爱无差等的社会。

2)交相利

“利”并不是指个人一己私利,而是社会全体的利益;还有“用”的含义,是否有利即是否有用,是否有利被赋予道德标准。

“交相利”是使大家相互都能得到利益。

“兼相爱”与“交相利”的关系:

“兼相爱”是指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交相利”是具体实施的行动纲领。

两者相辅相成。

3)非攻

战争的危害性:

道德上不义;战争之不义表现为不利。

2“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社会改革方案

1)发展生产:

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第一要务。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奖励劳作,以吃苦自任,提出社会分工原则,“各从事其所能”。

2)节用:

崇尚节俭,提倡节用,这是实利主义的中心观念之一。

即用其所当用的,而去其所不当用的,任何物质产品的消费,都必须对国家人民有直接的用处。

3)节葬:

节用的一个方面,节约社会财物,反对铺张浪费。

4)非乐:

并不是一般的反对音乐,实质是反对上层社会的奢侈淫逸。

节用一说的延伸。

5)人口政策:

提倡非攻,间接增加人口,主张早婚。

3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

1)社会组织的产生:

规定“义”,即要一同天下之义。

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组织,“刑政”“政长”

2)尚同与尚贤:

“尚同”即“同于上”上同于天子,实现伤痛,从赏罚两个方面保证。

“尚贤”为政的根本,提出任人唯贤原则。

3)天志与明鬼:

“天志”是“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思想,顺从天的意志,要人们互爱互利。

“明鬼”是指鬼神是存在的,为恶不义的事,鬼神会“赏贤罚暴”

贡献:

平等兼爱是人类最高的理想。

非攻反战学说是全世界人民共同接受的,节用、节葬、非乐具有启发意义。

缺陷:

平等无差别的爱在当时无法实现,以实用实利为标准,看不到礼乐文化的社会价值。

七、官子与管仲学派的社会思想

管子,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齐国大政治家。

1法、礼并重的社会控制思想

1)尊君与任法

尊君:

君之所尊在其位与势,而不在其才与德。

法:

治理人们的标准,统一人们行为的规范。

法治思想:

立法制令不可违背自然;立法要顺乎“人情”。

法令确立,要求令行禁止:

赏罚必信;执法有赖法的稳定性;杜绝以私害法。

进步之处:

“以法治国”不仅对臣民有限制作用,而且理论上对君主也有限制作用。

不同于商、韩、法家思想。

2)守国之度,在饰四维

“四维”是指礼、义、廉、耻,或者广义上的“礼”。

礼与法不同:

不是政治与权力的关系,是依赖于宗法和血缘关系所确立的,上下尊卑的名分等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道德准则规范。

重视礼治的作用,重视以礼化民成俗,家族与社会的教育功能。

3)法、礼并重

不同于商鞅、韩非绝对专制主义,也不同于儒家的德礼之治。

是折中于法治、礼治之间。

建立法治,手段离不开礼教。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顺民、富民、济民

1)得人与顺民:

“得人”是争得人心的拥护。

管子的“顺民”与儒家的民本主义的区别:

儒家民本主义——孟子:

民贵君轻;荀子:

尊君仅为养民之手段而非政治目的。

管子的“顺民”乃“牧民”之术,即统治方术而已。

满足人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最大限度执行法令。

2)富民:

为政之本,首在富民

原因:

趋利避害乃民之常性;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民富则国强,民贫则国弱。

富民根本办法:

重农抑商,振兴农业;消极节用。

特色:

主张均富,反对贫富悬殊。

富民为了更好的治民。

3)济民:

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思想。

济贫振困,匡急扶弱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社会组织思想

1)四民分居定业:

“四民”是指士、农、工、商。

反对四阶层人互相混杂的状况,提出“四民分居定业”,提倡各阶层人聚族而居,从事本阶层活动。

2)乡治问题:

治理国家的基础与前提,居民乡里组织与军队编制相结合。

八、韩非的社会思想

1)韩非子的社会变迁思想:

上古、中古、近古、当今

经济、人口是决定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

重发展:

经济因素决定社会变迁;人口学说(人口与社会财物的关系)

2)“计算社会”论

荀子:

“人性恶”但“化性起伪”

韩非子:

人性恶不需要改造也不能改造,“计算之心相待”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是。

主张“以法治国”,以严刑警之,以信赏诱之。

缺点:

过于极端,失真。

3“法、术、势”相结合的社会控制思想

1) 法:

“以法为本”,行法比行仁对人民本身更有力。

极端之处:

完全取消道德教化作用,将道德划出政治领域。

法律面前平等,要赏罚并重。

2) 术:

“循名责实”根据官职来考课其政绩;阴谋与权术来与御臣与防奸。

目的:

实现对臣下的有效控制、维护君主之权势。

3) 势:

尊君——尊崇其权利与地位

“势”是治理国家的前提、重要手段。

君子必须拥有绝对的权力。

4) 法、术、势三者的关系:

法和术必须相结合;势与法、术也应结合起来。

韩非子主张:

君主在以势立威的同时,应以术防奸。

法、术、势三者有机结合,以君势为体,以法术为用,才能实现有效控制。

十、黄老无为思想

主要内容:

1)放任政策:

废除严峻的法律,主张少用刑。

2)与民休息:

恢复民力、达到安抚百姓之作用。

3)躬修节俭:

朝廷必需品节俭,达到无为而治。

作用:

巩固封建地位,促进经济发展。

十一、贾谊的社会思想

反秦道而为之,施仁术,行“先王之道”

民心向背为天下治安的关键,提倡大有位的社会政治思想。

1贾谊分析当时的社会现实

1)削藩与中央集权:

地方权力过大,强化中央集权统治,将各诸侯国化大为小,权力分散。

2)怀柔政策:

“和平政策”

3)移风易俗:

风俗——天下治安的关键。

风俗的败坏——无长幼尊卑之序;骄奢越制。

2贾谊社会思想主要内容

1)民无不为本:

为政者要尊重民意,要以百姓之意见选贤任能;要以礼仪来教化百姓,而不是用法律约束百姓。

2)刑不上大夫:

维护君王之地位,建立新的稳固的社会秩序,礼敬大臣的实质尊君。

选贤任能的实质是为百姓树立好形象。

这点与现代官僚政治的根本不同之处。

3)以德为教:

●        阐扬文教:

提倡以儒家仁义礼法治理百姓。

●        成就君德:

以礼乐文化教育太子,教育百姓.

●        举思维、移风俗、正人心:

阐扬礼乐文化,提出以德教民。

礼,是社会活动基本原则。

建立在等级尊卑之上的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十二、董仲舒的社会思想

1性情与王教:

“性”是善的。

“情”是人欲,恶的。

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

性:

与生俱来的气质。

善:

得之于后天的美德。

性之成为善是要通过教化的。

2《春秋》决狱:

把儒家传统社会伦理观念运用于司法审判中。

●        尊君:

通过法律维护王权

●        亲属相隐:

法制的破坏不是最重要的,主要的是世道人心的维系

●        原心定罪:

春秋决狱精神所在,根据犯罪动机定罪。

3天人感应与儒家对君权的限制

“天人感应”将自然现象与人事联系起来,人的某种行为往往会有某种自然现象与治响应。

●        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不合法革其命。

●        政权受命于天,而非受命于人。

●        以灾异来遣告人君,达到限制君权目的。

十三、贞观统治集团的社会思想

1民如水,君如舟

1)国依于民:

亲民、重民、休民、养民。

“君”的利益与百姓人民的利益一致。

2)载舟覆舟:

人民是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的决定力量。

3)从民所欲:

民众作乱是君主没有善养民众的结果,帝王人君应屈己之所欲而伸民之所欲。

2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1)选贤任能,不拘一格:

不拘一格,惟才是举,是人才选拔第一原则。

2)开科取士,广揽俊彦:

“制举”“自举”

3)重视对官吏的考核

十四、柳宗元的社会思想

1“假物为用”“争而不已”的社会变迁理论

人性为恶,强调人的因素,重视人在社会演化,历史变迁中的客观作用。

2封建与郡县:

郡县制优于封建制;政权与君权应收归中央政府,利于国家的统一;兵权,官员任免权收归中央。

3吏为民役,惟民之极:

关注重视民生。

“吏为民役”官吏应为民服务,而不是役使百姓,百姓人民与官僚统治者是主人与仆人,雇用与被雇佣的关系。

亮点:

从社会存在价值的角度,强调君主要“系于人”,对官民关系的分析,提出“吏为民役”民本问题上“礼”与“势”的差异和矛盾。

十五、李觏的社会思想

1对立的探讨:

“礼本论”礼是基于人的本性的一种需求。

辅之以刑政,利是治世的根本大法,一切伦理需求都归为礼。

2周礼致太平:

1)节约必须解决之问题:

裁减军备,强兵;裁减冗吏;富国、富民的办法也是节俭。

2)开源的措施:

务本抑末,“末”是商业,打击商人,劝导百姓务本;均田。

3)强兵:

“乡军”用军队的编制把农民组织起来,祭祀之礼与习武结合起来。

3平土均田:

实行周之井田制。

十六、王安石的社会思想

1变法与法先王:

法先王之意,不必拘泥于具体做法。

2熙宁新法:

1)青苗法2)保甲法3)免役法4)市易法

3兴学校与改科举

教之以道——要求生员必须在学校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养之以道——养身、养心、裁之以法。

取之以道——官僚来源为学校、地方之荐举。

任之以道——德才之高下任之以官

罢除以诗赋及明经诸科取士,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十七、顾炎武的社会思想

1天下与国家:

“国”:

一家一姓的王朝,“天下”为普天下的全体人民所共有。

“亡天下”意味着社会整个的解体,表现为维持社会存在的伦常纲纪的沦丧,表现为道德的堕落与人性的灭绝,乃至表现为整个民族文化的灭亡。

2封建与郡县: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问题。

寓封建与郡县,各取优点。

进步: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体现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精神,从现实社会的弊病中阐发。

3乡治与总法:

重视社会最基层的乡村组织,提倡宗法制度。

●        宗族自治是地方自治的起点。

●        强宗大族是社会安定的保障。

4风俗与人心:

社会问题,整顿风俗人心入手,由教化纲纪入手。

教化纲纪,是一个人基本道德法则。

“礼、义、廉、耻”

顾炎武主张,通过严守个人的道德来改变社会内习,另一方面主张以社会力量来推崇名节,鼓励清议。

如果一个社会连起码的公正舆论与批评都消失殆尽的话,也就到了天下危忙的时候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