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全套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471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2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全套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全套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全套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全套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全套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全套精品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全套精品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全套精品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全套精品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全套精品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全套精品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全套精品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全套精品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全套精品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全套精品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全套精品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全套精品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全套精品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全套精品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全套精品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全套精品教案.docx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全套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全套精品教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全套精品教案.docx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全套精品教案

第三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依次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次综合性学习和一个语文园地。

《古诗三首》选取了新年、清明、重阳三个节日的古诗供学生朗读背诵,让学生从古诗中感受传统节日的习俗等。

《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赞颂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

《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都是说明性文章。

课文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旨在使学生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方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综合性学习是在前几篇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发散的,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要求学生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里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板块。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古诗《清明》。

3.默读课文,想想每个段落的意思,完成图表。

4.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5.能够借助生活中的一些标牌识字。

6.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重点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古诗《清明》。

3.引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难点

1.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古诗三首》3课时

《纸的发明》2课时

《赵州桥》2课时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1课时

综合性学习:

中华传统节日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这三首诗分别描写了三个中国传统节日:

元日、清明节、重阳节。

《元日》这首诗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热闹景象,抒写了作者对元日到来的喜悦之情。

《清明》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复杂情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

本课除了学习这三首诗,还引导学生开展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借助活动了解节日里的习俗。

学生都有过节的经历,而且在二下课文中也接触过传统节日,因此学习起来并不困难。

课后的综合性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及组织能力,通过合作也能完成。

1.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式。

教学本课,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诗的意境,从理解到感悟,到情感的升华,再到背诵。

2.诗的右边提供了一些词的注释,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提醒学生在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3.这三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学习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从自身体会出发,想象一下过节的情景。

4.请学生按照活动提示,自主策划、组织、协调、实施,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知识与技能】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综合性活动,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深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字。

2.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2.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师:

课文插图,课件。

学生:

课前查阅有关这三首古诗的资料。

3课时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3.了解古诗分别描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重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

了解古诗分别描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歌谣《传统节日》,学生齐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贴窗花,点鞭炮,回家过年齐欢笑。

摇啊摇,看花灯,我们一起闹元宵。

清明节,雨纷纷,大地开始冒春苗。

赛龙舟,过端午,粽子艾香满堂飘。

盼啊盼,过七夕,牛郎织女会鹊桥。

中秋节,杏儿肥,十五月圆当空照。

重阳节,要敬老,转眼又是新春到。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福星高照。

2.指名说说这首歌谣中写了我国哪些传统节日。

3.导入课题《古诗三首》。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1)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屠 苏 魂 酒 牧 兄 倍

(2)出示生词,同桌互读。

爆竹 屠苏 曈曈 旧符 欲断魂 酒家

兄弟 异乡 异客 茱萸

(3)出示诗句,指名读。

2.全班齐读诗句。

3.掌握会写的字。

(1)学生说说哪些字需要老师进行范写。

(2)教师范写学生说的生字。

(3)学生在田字格中仿写。

三、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一)学习古诗《元日》。

1.教师一边播放歌曲《过大年》,一边展示过年时的图片。

2.师:

据记载,我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一首诗去瞧瞧古时候的人们是怎样过年的,都有哪些风俗。

3.板书课题《元日》,同学们知道“元日”是哪一天吗?

(农历正月初一,因为“元”字在这个词中的意思是“开始的”,那么“元日”自然是一年中的第一天,我国古时用的是农历,因此是指农历正月初一。

若学生答不出“元日”指哪一天,可提示学生“元”的意思。

4.请根据老师的提示自读古诗《元日》。

(出示自读要求:

一读准字音,二读通句子,三读出节奏。

5.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6.再读,指导读出节奏。

怎样才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呢?

请看老师划分的节奏。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7.师范读。

师:

“/”是表示在读时要停顿,老师来给大家读一读,同学们注意老师读时的节奏、语气、语速。

8.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

9.齐读。

10.请同学们按这样的节奏再读一读,边读边想:

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

(学生交流,师指名说)

11.你过春节的时候会干什么?

(学生交流,师指名说)

(二)学习古诗《清明》。

1.教师播放《清明》诗朗诵。

2.学生交流清明节自己去了哪里?

做了什么?

那天天气怎样?

3.出示古诗《清明》。

4.运用学《元日》的方法,为这首诗划出节奏。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5.请同学们按这样的节奏读一读,边读边想:

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清明节的几个画面?

6.学生交流,师指名说。

(三)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教师播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朗诵。

2.读题、释题。

(1)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2)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3)题目中是谁回忆谁?

3.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为古诗划出节奏。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5.请同学们按这样的节奏读一读,边读边想:

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重阳节的几个画面?

6.学生交流,师指名说。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结合三首诗描写的场景,自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教师适时点拨。

带着喜悦、高兴的情感读《元日》;

带着忧伤的情感读《清明》;

带着思念的情绪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三首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2.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重点

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难点

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本课生字。

2.指名背诵古诗。

二、细读古诗,理解感悟

(一)品读《元日》,想象悟情。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简介诗人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安石,他是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革命家。

《元日》这首诗正是他拜相行新政时写的。

他想借这首诗表达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在他的心目中,新政似春风旭日,势必能除旧布新,让国家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

3.学生自学第一、二句,说说你从中获得的信息。

4.汇报前两句诗的自学情况,并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5.诵读诗句并展开想象,你从前两句诗中体会到什么?

你此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读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你此刻的感受。

(引导学生从“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处想象:

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了希望,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7.指名朗读。

(配上欢快的古典乐曲,抽生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

8.指导背诵。

(1)分组接背诗句。

(2)指名学生背诵。

(3)小组比赛背,看看哪组背得好。

(4)同桌互相背。

(二)细读古诗《清明》,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二句。

(1)指名读。

(2)出示词语“雨纷纷”“欲断魂”,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

(3)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

学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质疑。

(预设生:

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

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5)师生交流。

(6)指名朗读。

(小组读、齐读)

2.学习第三、四句。

(1)指名读、齐读。

(2)学生带着下面两个问题自学后两句。

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

(3)汇报自学情况,集体交流。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   )朝的(   )所写的(    )。

全诗通过描写(  )的景色和情景,表达了诗人(  )的心情。

(三)品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他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

2.17岁的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

哪个字最能体现出王维孤独、苦闷的心情?

在书中圈出。

(1)学生汇报,板书:

独,“独”可以组成什么词?

(单独、独自……)没错,诗中的这个“独”字就是“独自”的意思。

(2)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它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透过它你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画面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出示句式,生想象说话:

远在异乡,当王维__________时,却只能________。

根据学生补充的内容体会情感,启发朗读这一诗句。

(3)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时,他的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

角色互换:

王维啊王维,当他人都与亲人团聚时,你这个异乡的异客只能独自一人。

带着你这份感受读。

王维啊王维,当别人三五好友,呼朋引伴时,你这个异乡的异客只能独自一人。

带着你这份感情读。

王维,此时的你在想着谁?

念着谁?

读出你的思念之情。

(4)师小结:

不管你是如何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不管你怎样孤独,你仍然是异客,带着此时的感受,齐读第一句。

3.即使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即使满腹才华被他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

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是深切,诗人把满腹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中了?

(生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

(1)整首诗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每个字都凝结着诗人的情感和心血,其中哪个字或词触动了你的心弦?

(板书:

倍)

(2)换词体会情感。

出示:

“每逢佳节更思亲” “每逢佳节又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

①读一读,你发现三句诗有什么区别?

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

为什么?

(学生交流,体会“倍”的妙处)

②师小结:

在这里“倍”是“加倍”的意思。

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现出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③用你的朗读表达出王维的这份思念。

(个别读、师评价,齐读)

4.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王维会想到谁?

(家乡的亲人。

5.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真令人心碎呀!

尽管心中倍思亲,可他却只能面向东方,含泪诵读: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想一想,仅仅是王维在思念家乡的亲人吗?

(学生交流)

(2)师小结:

是呀!

家乡的亲人团聚在一起,他们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呢?

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向西方,大家喊出(屏幕出示):

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6.同桌互背古诗。

三、总结回顾,发现三首古诗的共同之处

1.通过三首古诗的排列顺序,你发现了什么?

2.从三首古诗中诗人所描写的景物及表达的感情中,你发现了什么?

3.围绕上面两个问题,学生交流讨论。

古诗三首

爆竹 春风 屠苏 新桃 旧符

雨纷纷 欲断魂 酒家 杏花村

异乡 异客 倍思亲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清明》。

2.指导学生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及节日习俗。

重点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清明》。

难点

指导学生开展一次关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一、复习字词,默写古诗《清明》

1.听写字词,同桌互查。

2.指名学生背诵古诗。

3.默写古诗《清明》,教师随机抽查。

二、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1.导语。

同学们,通过学习三首古诗,我们了解了我国的三个传统节日:

元日、清明节、重阳节。

但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远远不止这几个,同学们喜欢的传统节日也各不相同。

下面我们来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去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2.观看视频,了解中华传统节日。

3.思考:

什么是中华传统节日?

板书:

中华传统节日

中华传统节日的定义: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沉淀和凝聚,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节日。

4.播放幻灯片,举例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5.确定活动主题。

看过短片之后,你想对传统节日的哪方面进行研究?

你对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哪方面比较感兴趣?

6.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7.教师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类、整理。

板书:

节日 过节时间 节日习俗

8.制定活动方案。

(1)各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和有号召力的口号。

(2)教师讲解制定活动方案的要求。

幻灯片讲解:

各小组商量一下,打算研究哪些传统节日,怎么了解,用什么方式记录。

(3)各组讨论如何开展研究,制定研究方案。

(4)教师巡视,倾听并给予建议。

9.集体交流:

交流、评价各组方案,相互学习、相互启发。

10.小组按照制定好的方案开展活动。

(教师相机指导)

11.教师小结:

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就开展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有了相当深的了解,请同学们把你们了解到的传统节日告诉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吧。

古诗三首

节日 过节时间 节日习俗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围绕“传统节日”编排的,古诗中描写了各不相同的节日情景,紧随课后,是一个关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活动。

结合这两方面内容,我将三首古诗的教学同时进行,第一课时安排读字和朗读,依照节奏和初步的感情体验去读,了解三首古诗写了哪些传统节日,描写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第二课时安排深入品味古诗,在品味过程中,再次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同时将背诵古诗融入到两课教学中,反复呈现、巩固诗句,让学生背熟。

而在第三课时,我致力于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性活动,将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指导他们有组织、有目的地准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参加、有效组织、合作协调的能力,真正落实课标及部编教材的意图,让学生走出课堂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让语文成为学生走进社会的桥梁。

这篇课文介绍了纸的发展过程,由龟甲、兽骨、青铜器到竹片、木片到帛到丝绵到麻纸,直到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制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这种造纸术传到了世界各地,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学生对于纸的发展过程知之甚少,因此课前要让他们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对纸的发展有初步的认识。

1.安排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纸的发展过程。

2.课堂中呈现大量纸在发展过程中的图片,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3.由小组交流“传统节日”的活动成果,导入本课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4.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综合性活动,让学生交流展示传统节日的活动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珍惜纸、节约用纸的习惯。

2.了解古代造纸工艺,产生对祖国璀璨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从纸的发明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重点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纸的发展过程。

难点

能说出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教师:

课件。

学生:

课前搜集各种各样的纸,搜集有关纸的知识和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资料。

2课时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词。

2.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小组交流传统节日活动的成果,商议展示活动成果的方式。

重点

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词。

难点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一、交流传统节日活动的成果

1.各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小组了解的传统节日及习俗,不重复只补充。

2.整理收集到的资料,讨论怎样展示活动的成果。

3.选取展示活动成果时方式最佳的小组,给予奖励。

二、质疑揭题

1.教师拿着收集的不同用途、不同种类的纸问学生:

你们知道纸是怎么发明的吗?

(学生交流)今天我们来学习纸的故事。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说一说,读完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课件:

课文朗读),想一想:

什么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谁改进了造纸术?

2.交流填空。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四、学习字词,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让学生读一读。

2.指导学生学习“累、切、鲜”这三个多音字。

3.去掉拼音读一读生字。

4.认读词语。

5.小组内互相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自主识字,将学文与识字相结合。

6.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录、册、洲”三个字的书写。

(2)其他生字学生独立书写。

在写生字之前,先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再下笔。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个别进行指导。

纸的发明

  切

1.默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填写图表。

2.了解纸的发展过程。

3.了解纸的家族,能说出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

重点

了解纸的发展过程。

难点

能说出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词语,指名读。

二、默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

第1自然段:

造纸术的贡献和意义。

第2自然段:

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怎样记录文字。

第3自然段:

西汉时代,人们用麻来造纸。

第4自然段:

东汉时代,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第5自然段:

我国的造纸术对全世界的影响。

4.根据交流成果,完成课后习题。

5.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

三、研读课文,找出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

1.轻声读第2自然段,交流: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记录文字?

都有什么特点?

(1)学生边读边画。

(2)全班交流。

材料         特点

龟甲、兽骨、青铜器   重

竹片和木片      笨重

帛          轻便、贵

麻          粗糙、不便书写

(3)师问:

“龟甲、兽骨、青铜器”记录文字,文中没有写有什么特点,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4)学生交流。

(5)教师小结。

2.朗读第3自然段,交流:

西汉时代人们用什么书写?

(1)自读课文,边读边做标识。

(2)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麻纸的特点。

3.听老师范读第4自然段,交流: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

(1)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以什么为原料?

(2)课件展示:

东汉时期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所以这种纸又称“蔡侯纸”,它以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为原料。

(3)这种纸有什么特点?

(原料易得、价格便宜、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

(4)回答: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

4.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交流:

造纸术对世界的影响。

(1)学生交流。

(2)学生谈感受。

四、拓展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1.再读课文第1自然段,理解“伟大贡献之一”。

2.学生交流。

“之一”就是说只是其中的一种,那么你知道中国还有哪些发明对世界作出了伟大贡献呢?

它们又分别是谁发明的呢?

3.学生说说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具体是哪四个,并讨论交流这些发明的重要影响,从而进一步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4.课件展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纸的发明》,知道了纸的演变过程、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方法、以及造纸术能传承下来的原因。

请同学们回家后把学到的这些知识都说给父母听一听。

纸的发明

材料         特点

龟甲、兽骨、青铜器   重

竹片和木片      笨重

帛          轻便、贵

麻          粗糙、不便书写

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易得、价格便

           宜、传承至今

本单元是综合性学习单元,因此上课伊始,我用近十五分钟的时间完成上节课所布置的综合性活动,通过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再引导他们继续讨论,怎样展示活动的成果,让综合性学习有布置,有落实,有展示。

随后进入本课的学习。

围绕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我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再填写表格,从而理清纸的发展过程。

在学习第4自然段时,着力解决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借助蔡伦造出的纸的特点,轻易突破。

在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相关内容后,我还对四大发明进行了拓展,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

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

课文不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