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48231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8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人文地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人文地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人文地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人文地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人文地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人文地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人文地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人文地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人文地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人文地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人文地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人文地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人文地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人文地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人文地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人文地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人文地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人文地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人文地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docx

《人文地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文地理学.docx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一)现代地理学

1、地理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

2、三个不同的阶段:

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

近代地理学,从世界上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德国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现代地理学,二次世界大战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更加深化。

3、现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4、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者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的结构

(二)人文地理学的地位

1、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规律。

2、人文地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区域与空间研究:

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第七卷1049—1650页)记载的是“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多种人文特征的分布变化和空间结构的科学”。

即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

2、人地关系研究:

人文地理学是揭示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3、时间序列研究:

人文现象的时间尺度和差异。

探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形成过程,预测其发展变化的趋向。

思考:

下列哪些问题属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问题?

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

美国对外政策与美国对外贸易伙伴

山东经济结构调整的未来方向

城乡人口流动机理分析

苏州旅游线路设计

国际大都市定位

·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尽管有些问题带有区域的修饰语,但是它们讨论的是经济过程、人口过程等,因此它们不是人文地理问题。

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

三个维度

一横+一纵+时间变化

一横:

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

一纵:

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纵向关系

时间序列:

时代背景及随时间的发展变化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一)社会性:

与自然地理学的不同

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学的历史性。

(二)区域性:

与其他人文科学的不同

地理现象分布在一定的区域

区域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结构:

区域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区域人地关系具有一定的特点

(三)综合性:

横断学科

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地理现象之间相互联系

地理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

案例: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

现代钢铁工业起源于19世纪。

在早期的煤炭炼铁时代,钢铁工业以煤炭资源为主导区位因素,钢铁企业靠近大煤田,如德国的鲁尔区

20世纪初期开始,随着冶金技术的改进,特别是冶炼钢铁所用焦煤量大幅度下降,钢铁工业改以铁矿资源为主导区位,钢铁企业转向靠近大铁矿,如我国的包钢、武钢、鞍钢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巨型矿石运输船只出现,钢铁工业转向在沿海钢铁消费区布局,便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上海宝钢的区位选择就是一例。

钢铁工业的临海型布局拉动了相关的电力工业、机械工业、汽车工业等工业部门在沿海港口地区的聚集,形成大型沿海工业区。

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甚至不惜投资向海上扩大用地。

四、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结构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思考

1、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有什么新特点和新变化?

2、试比较中国与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

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1、·古希腊

·古代中国

·中世纪德国地理学大师:

洪堡、李特尔

2、古代人文地理学的特点:

(1)未形成独立学科

(2)知识的积累和记述

(3)人地关系思想萌芽

(4)已有实际应用

(5)发展过程曲折

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背景

地理大发现和地理探险

科学革命

其他学科的发展

(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特点

(1)形成对立学科

(2)知识大量积累和记载

(3)人地关系理论流派形成

(4)方法更加科学实用

(5)发展迅速

(三)各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及流派

1、区域地理学派regionalgeography

代表人物:

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源自19世纪德国的赫特纳。

观点:

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在区域中自然和人文复合在一起。

2、文化地理学派culturalgeography

代表人物:

美国地理学家卡尔·索尔

观点:

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人类的文化,人类文化的地理现象就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3、人文(人本)主义地理学派humanisticgeography

代表人物:

美国地理学家段义孚(Yi-fuTuan)

观点: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其研究目的也是为了人,每个人各有不同,我们在研究时要注意这种不同。

4、计量-空间地理学派quantitativeandspatialgeography

代表人物很多

观点:

利用数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研究人类空间活动,并建立人类活动的空间模型。

5、激进主义地理学radicalgeography

代表人物:

美国地理学家哈维(DavidHarvey)

观点:

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阶层的人们活动的空间特点和规律。

6、女性(女权)主义地理学feministgeography

观点:

研究社会中女性群体行为(活动)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

7、后现代地理学post-modernismgeography

代表人物:

索哈(E.Soja)

观点:

反对传统的、规范的、普适的地理规律研究。

(二)现代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1、新的的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

2、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3、新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

四、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人文地理学

中国古代对人文地理学的贡献

(1)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

包括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人定胜天思想、天人相关论及因地制宜思想等

(2)区域人文地理知识的积累;反映在史书,地方志及游记中

(二)中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引进与发展

落后于西方

知识积累有新进展

未形成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方法更加科学实用

为以后的发展作准备

(三)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949—1980年

1980-1990年:

从取消到复兴、创新

1990年以来

(1)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体系正在形成

(2)开展大量实证研究

(3)中国特色理论创新

(4)产学研紧密结合:

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区域发展、结构调整、体制改革、信息库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论

第一节人地关系的内涵与特点

思考:

什么是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有何特点?

一、人地关系的内涵

1、人:

一定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从事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人类群体。

2、地理环境:

广义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3、人地关系:

人类群体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为纽带,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人地关系的特点

动态性

多样性

相对性

第二节人地关系论

人地关系论:

人们对人地关系的各种观点、思想流派的总称。

思考:

1、如何正确理解人地关系决定论、可能论的主要观点?

2、试从人类意志决定论产生的背景出发,分析其主要观点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正确认识人类意志决定论有何重要意义?

3、什么是人地关系协调论?

举例说明区域人地关系协调的复杂性。

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一、人地关系决定论

(一)(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

1、背景

(1)经验背景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理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社会背景

早期自然崇拜

对中世纪黑暗神权的反叛

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危机论

(3)科学背景

社会达尔文主义 

生存空间说

2、主要观点

(1)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发展

(2)分类

气候决定论

地貌决定论

土地决定论

天文决定论

自然地理要素综合决定论

(3)历史渊源

古希腊时代亚利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政治学》;

18世纪法国的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1689—1755年),《论法的精神》;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年)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分析。

地理学界,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1844——1904年),《人类地理学》

(4)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和生物一样,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环境的严格限制,环境以“盲目的残酷性统治着人类的命运”。

3、评价

(1)积极意义

反对唯心主义神决定论

客观上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2)危害

束缚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

自然宿命论

助长种族主义

发达国家的侵略扩张

(3)启示

正确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影响程度

社会发展由内因决定,把握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度

(二)人类意志决定论(唯意志论、生产关系决定论)

1、背景

(1)经验背景

工业革命后开发利用自然取得重大成果

社会主义取得经济、政治重大胜利

(2)社会背景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支柱国战败

全世界对自然环境决定论的批判

(3)科学背景

曲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夸大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对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曲解人定胜天论

2、观点:

人类意志决定社会发展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发展

·意识形态决定经济发展

·人类可以征服自然

·文化决定社会发展

·环境感知决定社会发展

渊源

·中国古代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英国近代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

·英国近代洛克:

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

3、评价

(1)积极作用

批判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

客观上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2)危害

破坏自然环境

破坏生产力

否定自然地理学

(3)启示

正确认识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对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程度 

正确评估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后果

人地关系不是相互决定的因果关系

(三)文化决定论(culturaldeterminism)

相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景观:

传统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十里不同风”

不同的自然环境+相同的文化系统=相似的文化景观:

现代社会-文化的趋同,“千城一面”现象

二、人地关系相关论

1、背景

(1)经验背景

社会发展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

同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可能形成不同的社会现象

(2)社会背景:

批判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

(3)科学背景

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和人文现象的不定性和复杂性

人地关系的变动性,建立或然论的人地关系

(一)可能论:

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1、观点:

人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由人类能动地择

2、代表学者:

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年)20世纪初提出

一定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

人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

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生活方式则是决定某一特定的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被人类改造利用

法国地理学家白吕纳(1869——1930年)

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

在人地关系方面,“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

3、评价

(1)积极作用

批判人地关系上的必然论、决定论

有助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发展

(2)局限性

尚未找到人类社会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决定因素

尚未发现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合理途径

将人地关系仍视为因果关系,不利于认识人地关系的复杂性

(3)启示

在自然地理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具体分析不同时空的人地关系特性

(二)适应论

1、观点:

·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在利用中的适应

·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具有多种可能性

2、代表学者:

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罗克斯比(1880—1947年)

·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1)人的生理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种族地理现象

(2)人类生产活动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经济地理现象

(3)人类社会组织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社会地理现象

(4)人类政治活动适应地理环境形成政治地理现象

(三)人类生态学

1、观点:

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选择性反应

地理学统一的主题是人地关系--人类生态

2、代表学者:

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1877—1960年)

生物学借用“生态”术语关注生物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社会学将“生态”还原为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学为“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系。

地理学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三、人地关系协调论(和谐论)

(一)背景

1、经验背景

协调人地关系的历史悠久:

人地和谐的民居 水利工程 华人融入海外社会 生态农业

现代人地关系恶化的严重后果: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2、社会背景

各国关注人地关系:

1980年,国际地理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

“……如何去和谐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回潮

3、科学背景

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回潮

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长足进展

地理学的统一趋势和人本主义趋势

(二)观点

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复杂的人地巨系统

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对立统一

社会发展与地理环境应协调发展

人类必须约束自身行为来协调人地关系

代表学者与论著

庄子齐物论李特尔M.J.怀特 吴传均

(三)评价

1、积极作用

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完善地理学的主线和结构

2、局限性

对人地关系的复杂机理尚缺乏认识

协调人地关系的实证案例尚不多

3、启示

人地关系是可以协调的

协调人地关系带有强烈的个案性、创新性

案例:

世界遗产的保护问题

黄石国家公园:

美国最早的国家公园,总面积约8889km2。

善待“自然灾害”:

火来了让火去烧,不救火;水来了让水去流,不抗洪。

火:

大自然新陈代谢的工具

1、淘汰病树、枯木,让新树有生长的空间

2、某些物种借助火才能迸开发芽。

3、焚烧过的土地更加肥沃,更利于树木生长。

4、周期性的大火可以帮助树木治病除害。

水:

1、枯枝落叶的河水是各种水生物最好的生存环境:

不清除阻挡公园河流枯树或落叶。

2、洪水是自然生态循环的一个链条,不能随意割断。

不抗洪防洪,让洪水从河道中自然冲出,即使冲坏道路、房屋。

·许多简单的自然现象背后隐藏着自然的客观规律。

·人类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冠以“灾害”之名的自然现象,是良性循环的自然界的一部分。

思考:

如何看待“沙尘暴”?

世界文化遗产——圆明园遗址的保护

两种观点的冲突:

保护与修护(重建)

·修护:

2002年国家文物局《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

搬迁园内住户及单位,拆迁后的用地严格按原样恢复;

恢复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山形水系、植物景观等;

恢复完善三园的道路系统;

清除园内垃圾,拆迁所有地上物,恢复地形地貌……

·保护:

百年积淀的生物多样性自然之美+历史遗址的沧桑感。

1)历史价值

“遗址”是最重要的价值,复建就是摧毁圆明园,摧毁它作为不可再生“遗址”的真正价值。

2)生态价值

近百年的自然状态形成北京地区丰富的野生植物、野生群落,具有独特的生态保护价值。

要保护园内的天然植物景观,保留生态真实性,稳定整个园内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世界各国的历史遗产保护中不同的观点

意大利:

与遗产的消失抗争。

先进的文物修复技术,但文物修复部分与原有部分明显区分。

美国:

昔日重现。

对待各种保护方法态度开放。

藏之名山、新旧并存、仿古重建、住人、空置等等。

目的:

将历史的现象保存,让现在的美国人了解过去的美国是什么模样。

日本:

注重文物的保护性修复。

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结合,修旧如旧。

澳大利亚:

改造再利用。

许多传统建筑,保留原有立面、基本结构,对内部进行创造性的改造,而加以重新利用。

四、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

(一)环境感知(environmentalperception)

环境感知:

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由于受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在头脑中必然形成一种对环境的印象。

即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

环境感知随着环境的变化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既受环境影响,又影响人对环境的认识和利用

对自然灾害的感知

移民的环境感知

△案例:

中国人的环境偏好

中国原始人类的“满意生态环境”

元谋猿人(早期直立人阶段,距今约400-170万年):

元谋盆地东山麓山丘上

蓝田猿人(早期直立人阶段,距今约100万年):

灞河谷地,位于关中盆地的东南隅

山顶洞人(晚期智人,距今约1万年):

周口店,华北大平原西北侧山麓的龙骨山

1、边缘结构和边缘效应

(1)边缘结构:

山地与平原/盆地或河谷平原的边缘带上

(2)边缘效应:

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化

“了望-庇护”的便利性

围猎和防范的有效性:

存在山崖、河流等天然障碍

2、闭合与尺度及其隔离效应

(1)闭合与尺度:

边界明确、尺度适宜的生活空间——山间盆地、谷地或大平原之角隅在临近大山而又相对独立的小山丘上,高度和面积都有限

(2)隔离效应:

有限的范围可以排除潜在的危险。

生活空间的确定性和整体感,对种群的生存和延续十分重要。

3、豁口及走廊结构及其效应

(1)豁口及走廊结构:

闭合空间具有一些与外界联系的豁口;豁口沿谷地延伸,成为沟通各相邻闭合空间的走廊。

(2)效应:

动物迁徙的通道,原始人迁徙的通道

有效地阻止侵入

河谷走廊提供生存所必须的水源和丰富的采集资源

·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

日常行为中的理想环境:

影响日常行为模式

对“边缘”环境的优先选择:

草地-树丛边缘、水-陆边缘及广场边缘……

对便于了望和庇护环境的偏好

对走廊和便于"窥视"或"非法出入"的豁口的偏好

理想“风水”环境模式:

居住模式

“风水说”的环境模式: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理想状态:

“玄武垂头(穴在山脉止落之处),朱雀翔舞(穴前明堂水流屈曲),青龙蜿蜒(左侧护山回环),白虎驯俯(右侧护山抱怀)”

具体:

建筑选址在山脉止落之处,背依山峰,面临平原,水流屈曲,入收八方之“生气”;左右护山绕抢,前有秀峰相迎。

理想景观模式:

宗教、神话、艺术作品

昆仑山(仙境):

高峻山体,洪涛深渊所环,非羽仙不能到。

蓬莱(仙境):

海中之岛,海水洪涛所环、高峻、形如壶器,惟飞仙能到。

壶天(洞天福地,道教):

内腔大而口小,常人难以出入。

须弥山(佛教):

高峻山体,重山重水所围。

*结论

1)环境整体特征的偏好:

边缘结构、闭合结构、走廊结构

·依山面水或俯临平原的建筑选址;背靠树丛面向草地或水面的座椅选择

·环抱而“透气”的空间,围合的树林草地;屈曲水流,蜿蜒的道路及走廊

·环境的具体成分(树林、山体、道路、水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环境的空间结构

2)农业社会的环境偏好基本失去原有的生态学意义,以环境的审美反应或吉凶反应的形势表现出来

(二)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汤因比,英国历史学家。

《历史研究》

·文明起源的原则:

挑战和应战:

逆境美德:

中庸之道: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确定研究课题

·制定研究计划

·收集、整理资料

·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

·分析研究

·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1、研究的目的

(1)探索

--调查研究较难理解的问题

--分析/发现重要的变量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阐述

--解释产生某种现象的原因

--分析某种现象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征

(3)描述

--对感兴趣的现象归纳并进行特征化

(4)理解

--将现象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过程、相互作用进行理解和综合

(5)预测

--预测某种现象会产生什么结果

--预测某种现象中将产生什么样的事件和行为

·案例:

关于人口迁移问题的研究

探索:

人们为什么迁移--寻找原因

阐述:

解释这些原因

描述:

不同的原因--迁移类型

预测:

从现状迁移类型预测未来可能的迁移类型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思考:

以一个实际的人文地理问题为对象,设计一个实证主义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经验主义方法论

用客观事实,无需理论解释

整理、总结、归纳的过程

基于定性的因果分析

经验主义研究模式——归纳

1、求同法(契合法)

如果在A、B、C、D出现时,a出现;

如果在A、B、D、E出现时,a出现;

如果在A、C、E、F出现时,a出现……

那么A与a有因果关系

应用举例:

黄土高原、干旱、缺少森林——单面坡

冲击平原、干旱、缺少森林——单面坡

黄土高原、半干旱、缺少森林——单面坡……

那么,哪种自然环境与单面坡有因果关系?

2、求异法

如果在A、B、C、D出现时,

a、b、c、d出现;

如果在B、C、D出现时,

b、c、d出现;

那么A与a有因果关系

应用举例:

地点1:

粗放的、北亚热带、丘陵地区——茶叶质量不稳定、春茶有绒毛、茶树不烂根。

地点2:

北亚热带、丘陵地区——春茶有绒毛、茶树不烂根。

那么,结论是?

3、共变法

如果在A1、B、C、D出现时,a1出现;

如果在A2、B、C、D出现时,a2出现;

如果在A3、B、C、D出现时,a3出现……

那么A与a有因果关系

应用举例:

地点1:

粗放的亚热带红土丘陵地区,茶叶生长不良

地点2:

较集约的亚热带红土丘陵地区,茶叶生长良好。

地点3:

集约的亚热带红土丘陵地区,茶叶生长很好……

那么,结论是?

4、剩余法

如果在A、B、C、D的总和是a、b、c、d的原因,

且已知A是a的原因;

B是b的原因;

C是c的原因;

那么D与d之间有因果关系。

应用举例:

那么……?

·应用局限

1、样本地区或地点必须足够多

2、因果关系中的因必须尽量全

错误的情况:

(1)求同法

因为:

美国、气候多样、国土辽阔——机械化农业

加拿大、寒带面积广阔、国土辽阔——机械化农业

所以:

国土辽阔,是发展机械化农业的原因

(2)求异法

因为:

美国、温带、国土辽阔——机械化农业

温带、国土辽阔——机械化农业

所以:

美国,是发展机械化农业的原因

工业化水平是遗漏的原因。

(3)共变法:

热带、平原、工业化国家——人口密度大(新加坡)

温带、平原、工业化国家——人口密度较大(日本)

寒带、平原、工业化国家——人口密度较小(拉脱维亚)

那么,气候是影响人口密度的原因

(4)剩余法

二、实证主义方法论

利用客观观察和测量的数据,确立规律,预测和解释

实证主义分析演绎模式

实证主义思路

1、感知经验:

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影响农业生产经营

2、先验模型:

农业经营收益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而下降

3、假设:

所有农业生产经营者都追求利益最大化

4、定义分类度量

·定义:

杜能关于“孤立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