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科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6688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22 大小:66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教科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1教科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1教科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1教科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1教科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1教科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2页
1教科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2页
1教科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2页
1教科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2页
1教科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2页
1教科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2页
1教科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2页
1教科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2页
1教科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2页
1教科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2页
1教科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2页
1教科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2页
1教科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2页
1教科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2页
1教科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教科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品.docx

《1教科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教科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品.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教科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品.docx

1教科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品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目录:

1.水到哪里去了

2.水沸腾了

3.水结冰了

4.冰融化了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6.加快溶解

7.混合与分离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空气

1.感受空气

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3.压缩空气

4.空气有质量吗

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6.我们来做“热气球”

7.风的成因

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认识气温计

3.测量气温

4.测量降水量

5.观测风

6.观察云

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学设计

1、水到哪里去了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三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3,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蒸气。

4、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这个过程叫凝结。

过程与方法

1.想象水蒸发的过程,对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现象做出解释。

2、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比较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4.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学生的求知欲。

2、意识到猜想必须用实验来验证的科学方法。

3、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理解蒸发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三杯常温水,橡皮筋一根,塑料薄膜一块

老师准备:

1.先倒一杯200毫升的水,再把黑板擦干净。

2.湿毛巾(不要有太多水分)、水变成水蒸气的漫画(有几个水分子是后贴上去的,可以摘下来)

【活动过程】

一、聚焦

1、小魔术:

烧不坏的手帕

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

大家看这是一块普通的手帕,我把它在魔水中泡一下,再拿出来,用火点燃。

大家猜一猜,手帕会被烧坏吗?

(火熄灭后,让学生检查手帕是否完好无损。

问:

手帕为什么烧不坏呢?

2、大家都猜手帕烧不坏与水有关。

那我们就来研究水。

水还有哪些形态?

(课件展示自然界中不同形态的水)

二、探索

1、用湿毛巾在黑板上板书“水”字,请大家观察这个水字有什么变化?

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

板书课题(学生猜想)

2、生活中像这样水干了的现象,你们能举几个吗?

(学生举例)出示课件水干了的现象。

3、黑板上的水、衣服上的水,地面上的水以及大家所说的这些地方的水都跑到哪里去了?

(空气中)变成了什么?

水慢慢飞到空气中变成了一种气体,叫做水蒸气。

4、下面我们来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1)、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2)、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另一个不盖。

(3)、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4)、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三、研讨

1、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

依据是什么?

(1)、虽然我们看不见,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水是怎样变成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呢?

闭上眼睛想象。

(2)、老师这里有一幅漫画形象地表示出这一过程。

(出示水变成水蒸气的漫画演示)水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在水中不断的运动。

靠近水面一些淘气的微粒就会跑到周围的空气中,就像这样一个一个跑出去的。

我们把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画箭头)叫做蒸发。

(3)、像刚才黑板上的水变干蒸发了,我们可以说黑板上的水蒸发了,那玻璃上的水会蒸发吗?

地面上的水会蒸发吗?

敞开的杯子或盆里的水会蒸发吗?

江河湖海里的水会蒸发吗?

还有哪些地方的水会蒸发?

(小结:

只要有水存在,蒸发现象无处不在。

2、你在透明塑料盒子中看到了什么?

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1)老师来做个演示实验。

这是三杯相同温度同样多的常温水,在三个蒸发皿里分别倒热水、常温水和碎冰块,同时把三个蒸发皿分别放到杯子上方,过一会儿,用手摸一摸三个蒸发皿的底部有什么?

(注意不要烫到手)

(2)指名到前面摸一摸,汇报观察结果:

你观察到了什么?

(3)这里的水珠是从哪儿来?

水蒸气是在什么情况下变成水的?

(4)小结:

当水蒸气的微粒遇到较冷的杯底,就像我们同学在很冷的时候抱在一起一样不断地抱成团,几千亿几万亿颗水蒸气微粒遇冷抱在一起就变成了“水”。

水蒸气冷却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凝结。

3、水蒸发后变成了什么?

那教室里有水蒸气吗?

(用手指一指,问:

这有吗?

哪儿有吗?

也就是说水蒸气就在我们教室每一处的空气当中。

)还有哪些地方有水蒸气?

{操场上有水蒸气吗?

家里有水蒸气吗?

概括的说水蒸气是无处不在的。

4、既然水蒸气就在我们身边的空气当中,大家仔细看一看,你看见水蒸气了吗?

你觉得水蒸气是什么样的?

(可以用多种感官)。

谁能完整的说一说水蒸气的特点?

5、出示维恩图,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水水蒸气

 

四、拓展

解释:

手帕为什么烧不坏?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水和水蒸气的有关知识,你能说一说水和水蒸气有什么关系吗?

六、课后延伸

1、蒸发给我们的生活带了很大的方便,但也给我们带来了不便。

家里经常有水果,放久了,水分会怎样?

变干了,这个时候还好吃吗?

马上就要播种了,这是如果土壤里的水分都蒸发了,种子还能发芽吗?

大家课后思考,我们要怎样利用蒸发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2、了解雨雪霜露等自然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板石设计;

1、水到哪里去了

看不见

(时刻)蒸发无色无味

板书:

 

水蒸气

(液体)(遇冷)凝结(气体)

无处不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1-2水沸腾了教案教学设计

2.水沸腾了

【教材简析】

本节课学生主要做好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能从探究实验中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与证据,与已有的认知形成冲撞、整合,获得深刻的身心体验。

聚焦板块:

通过观察图片现象,结合提示的问题,明确这节课需要在加热的前提下观察杯子里水会出现什么现象。

探索板块:

共分为2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预测,即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暴露学生已有的认知。

第二部分是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记录加热温度数据,教材中的提示要点给予了详细的参考。

由于该过程涉及到实验器材的组装和酒精灯的使用,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演示,并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谨防烫伤。

研讨板块:

组织整理实验记录,进行讨论分析,利用提示性问题,让学生对水沸腾过程的变化有全面的认识,并能够有序、有条理的汇报;明确水的沸点在正常压强下是100℃,在沸腾过程中一直保持100℃。

知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亲历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的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常见水沸腾现象,但不会太在意,只有较为模糊的感性印象,例如温度的上升,水沸腾时能够看见气泡以及听到声音等,缺乏对沸腾过程具体的认知。

酒精灯等试验器材第一次接触,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方法也是第一次具体涉及。

在探究活动中,要学会合理分工,小组合作完成观察实验,并且十分注意实验安全的意识已经初步具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

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

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

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

你烧过水吗?

提问: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

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

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

(1)说:

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

(2)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

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

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酒精灯使用参考视频(可用其他微课、网络视频):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

(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

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

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

(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

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

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中:

气泡产生

水加热水面:

气泡破裂

水面上:

热气产生

水沸腾:

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

不同水量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应当提前做好预实验,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时间的设置可以是0分钟,2分钟,4分钟,6分钟,8分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

在这里,观察的重点在于温度计的示数以及水的变化。

此时水的变化也是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水底、水面、水面上方,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2.水沸腾时的活动记录,表格已经详细的呈现出了需要观察的四个角度,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并及时地记录。

这里容易将水中和水面的现象混到一起,此时水中和水面都有气泡产生,要注意观察区别。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就是水沸腾时的温度,它是一直保持不变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如果触碰到温度计,改变了它的位置,有可能会引起一些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好合理的解释。

 

【作业设计】

1.正常压强下,水沸腾的温度是()

A.90℃B.100℃C.60℃

2.水沸腾时的温度()

A.不断上升B.保持不变C.逐渐下降

3.水变成水蒸气,它的体积()

A.不变B.变大C.变小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课题

水结冰了

单元

1

学科

科学

年级

3

学习

目标

科学知识

1、水在0℃结冰

2、温度使水的形态发生变化

3、水结冰的过程叫凝固

4、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科学探索

1、通过活动体验,探索水结冰过程发生的变化。

2、辨别水和冰的异同点

3、查阅资料,了解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科学态度

1、认识冰对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比较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重点

1、水在0℃结冰

2、温度使水的形态发生变化

3、水结冰的过程叫凝固

4、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难点

1、通过活动体验,探索水结冰过程发生的变化。

2、辨别水和冰的异同点

3、查阅资料,了解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水,在常温下会蒸发;如果温度升高,在蒸发的同时,达到一定温度还会沸腾。

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

教师小结:

水会结冰,例如冬天房檐下的冰、冬天水面的冰等。

(展示图片)

学生回答

单刀直入,激发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探索1:

你见过冰吗?

你见过冰吗?

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教师点拨:

①冰瀑

②冰川

③漂浮的冰块

④枝条上的冰

……

(展示图片)

二、探索2:

活动体验

1、导入

水是怎样结成冰的?

水结冰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2、模拟实验

(1)工具与材料:

橡皮筋、烧杯、试管、食盐、碎冰、温度计

(2)实验操作

①在一支试管中加人约四分之一的清水,温度计固定在橡皮塞上插入试管,测出水温,并在水面处用橡皮筋做好标记

②将装有清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的容器中,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

③往容器里加入食盐,温度计插入水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等待试管中的水结冰

④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高度

(3)注意事项

①正确使用温度计,注意轻拿轻放,不要碰到试管壁

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特别是观察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③维护课堂纪律,实验时轻声交流

(4)疑难解答

碎冰中为什么要加盐?

 

教师点拨:

一种物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成为溶液的过程称为溶解。

(5)实验观察,填写活动手册

温度

其他变化

在试管清水中

插入碎冰中

碎冰加入食盐后

试管水开始结冰

得出结论

教师点拨:

水在0℃时会结冰,是温度使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三、研讨

1、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2、冰还是水吗?

教师通过水的三态讲解来引导学生选择回答

水的三种形态表

形态

种类

形成

液态

云、雨、雾、露

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

固态

冰、雪、霜、冰雹

水或水蒸气在0℃以下形成的小冰晶

气态

水蒸气

水或水蒸气在0℃以下形成的小冰晶

3、观察并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师点拨:

相同点:

无色、无味、透明

不同点:

水:

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液体

冰:

固定形状、不流动、固体

4、拓展

什么是汽化和凝固?

教师点拨: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汽化。

水变成冰的过程叫凝固。

(展示示意图)

5、人们怎么利用冰满足生活的的需求?

教师点拨:

①保存海鲜

②降温

③冰雕

④冷饮

……

四、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水结冰后体积没变,质量变大。

()

2、冰、水蒸气都是水,只是形态不同,物质没变。

()

3、冰可以雕刻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品。

()

4、冰是水遇冷后形成的晶体。

()

5、温度使水的形态发生了改变。

()

6、水在常温下蒸发,在0℃结冰,在100℃沸腾。

()

五、拓展提高:

怎么样制造冰花

1、制作过程

①选择一个器皿,形状可以是多样的。

在器皿中放满水,注意水可以有颜色,但不宜深色

②在水里放一些自己的装饰,但要求是浸在水中

③选择一条绳子,绳子是当水结冰以后冻到水里,而且绳子一定要能承担冰的重量

④放到室外,冷冻,当结冰,冻实就做好了美丽的冰花

2、自制冰花欣赏(展示图片)

六、作业布置

回家做一块冰,再对它进行仔细观察,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学生回忆,交流

 

学生准备实验工具与材料

 

学生合作完成实验过程

 

学生回答:

盐可加速冰的溶解,降低水温

 

学生填写活动手册,并互相交流

 

学生研讨回答:

水结冰后形态发生变化:

有固定的形态、不流动、固体,而且体积变大。

 

学生认真听,听后选择回答

 

学生观察比较,填写活动手册,互相交流

 

学生认真听

 

学生回忆、查阅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课后可以制作

 

学生课后完成

让学生认识冰

 

通过活动体验,探索水结冰过程发生的变化。

 

辨别水和冰的异同点

 

了解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检测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对冰装点生活作用的理解

 

继续探索科学奥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水在0℃下会结冰,温度使水的形态发生改变,水结冰的过程叫凝固,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

通过模拟活动体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在比较中辨别水与冰的异同点,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我们认识到冰的重要性,培养了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总结课堂

板书

水结冰了

0℃

水冰

(液体)凝固(固体)

 

板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4.冰融化了教案教学设计

4、冰融化了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三年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冰融化了»

【学习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

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学习重点】

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学习难点】

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

【学习准备】

烧杯,温度计,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冰块。

【学习过程】

一、观察冰的融化

1、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

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

2、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

板书:

冰融化了

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

说一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分组观察体验:

取一小块冰,用吸管不断地向冰块的某一个部分吹热气,观察冰块的变化,说一说冰块融化的原因。

3、请大家一起看书P11,观察记录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1)、取一个结冰的试管,在冰面处做上标记,把试管浸在热水里,观察冰融化的过程。

(2)在冰完全融化后,在水面处做上标记,比较冰和水的体积。

3、学生介绍观察方法,师生共同补充。

4、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P50的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

5、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根据这些现象总结。

二、加快冰的融化

1、我们刚才观察了冰的融化过程,你有办法让冰融化的更快一点吗?

2、学生预测方法。

3、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个融化冰的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融化冰的水平最高,每个小组先讨论下你们打算用哪种方法。

4、方法都讨论好了吧,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大小一样的冰,放在同一种透明的塑料袋中,要求塑料袋的袋口一定要保持密封。

一般只能改变一个变量,记录下冰完全融化的时间。

在比赛的过程中各小组也可以相互观察和监督。

5、学生实验后汇报交流。

6、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说说是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

冰在融化过程中状态发生了变化?

三、拓展延伸

熔化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

冰(固态)水(液态)

2、比较水、水蒸气、冰的相同和不同,并用箭头表示它们的转化关系。

(学生在活动上册上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3、在不同的条件下,冰融化的快慢不同,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淇淋哪一个融化得更快一些?

板书设计:

4、冰融化了

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

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

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5.水能溶解教案教学设计

5.水能溶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严格按规范利用过滤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教学难点:

1、比较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2、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

教学准备:

(分好小组,指定好组长)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

过滤装置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每组6个烧杯,1根搅拌棒,食盐、沙子、面粉各一小包,过滤装置,滤纸,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家里的时候,我们都喝过汤吧?

为了让汤的味道更加的鲜美,我们常常在汤里加一些食盐、味精这样的东西,那我们喝汤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

(消失了,看不见,没有了)

像食盐、味精这样在水中看不见的过程,我们就说食盐、味精在水中溶解了。

  板书:

溶解(字稍大一点)

二、比较、观察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发现溶解特征。

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放进水中就看不见了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1、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我们熟悉的食盐,还有沙子,大家请看,能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吗?

(颗粒状)

2、接下来,我们就把食盐和沙子分别倒入两个装有清水的烧杯中,看看它们的颗粒有什么变化?

然后,我们再用玻璃棒搅拌一下,再看看。

(注意:

玻璃棒用过一次后一定要擦干后,才能再次使用。

)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教师巡视)                

3、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观察到了食盐的颗粒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食盐在水中看不见颗粒了,我们就用ⅹ号表示。

            

那沙呢?

(能看见。

)沙的颗粒在水中能看见,我们就用√表示。

                    

像沙粒在水中沉下去的过程,我们就称为沉淀,沙在水中出现了沉淀。

食盐在水中没有沉淀?

(没有)              

4、小结:

(指板书)食盐在水中看不见了,也没有沉淀出现,食盐在水中是溶解的,那沙呢?

(在水中能看见颗粒,有沉淀出现,是不溶解。

)啊,原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谁可以再补充完整?

(水还不能溶解一些物质)

判断物质在水中溶解还是不溶解,有几个标准了?

(2个)哪两个(能不能看见颗粒,有没有沉淀出现)还能不能有第三个标准呢?

三、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深入探究。

1、老师今天还带来了面粉,它能不能溶解在水里呢?

你们猜猜看。

2、面粉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