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68639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泰州市2008-200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语文

(考试时间:

150分钟总分:

160分)

命题人:

杨荣寿(省泰州中学)赵长河(省兴化中学)

审题人:

周仕龙(泰州教研室)张正耀(兴化教育局)

注意事项:

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并认真核对。

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

一、现代文阅读必考题:

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眼睛

刘万里

胡厂长把车开进小区时,门口的保安递给他一个信封。

胡厂长接过信封一看,落款是“某某省检察院”,心里一咯噔。

自他搬进新家,除了亲朋好友外没人知道他的地址,可以说这是他搬进新家后收到的第一封信。

胡厂长揣着信上楼时心里像一面鼓咚咚响,省检察院他没有认识的人,检察院来信肯定不会有好事。

胡厂长掏出钥匙开门,开了半天才打开。

①老婆带着儿子去欧洲15国旅游去了,家里只有他一人,他感到非常冷清,躺在沙发上点燃一支烟,猛吸几口,鼻腔里袅袅升起的烟雾在他头上盘绕着……

胡厂长用颤抖的手撕开信封,由于用力过猛,信掉了出来。

他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幅画,画了一棵树,树上长满了眼睛。

眼睛代替了树叶,眼睛叠眼睛,密密麻麻的。

胡厂长笑了起来,这个人的智商怎么这么低,简直像个小学生在胡乱涂抹。

胡厂长抽完第3支烟时,他盯着这幅画开始坐立不安了,他感到这不是一般的画,里面肯定有内容。

眼睛象征着什么呢?

寄信的人为什么要送他一幅满是眼睛的画?

这些年来,他从一个小办事员混到今天的厂长,期间他收了多少礼送了多少礼他自己都搞不清了。

为了当厂长,击败几个候选人,晚上他偷偷溜到县长家里,给县长夫人塞了5万元钱。

结果不久,他便顺利地当上了厂长。

当了厂长后,他利用国企改革之机,为了把国有资产变为私有资产,他又趁拜年之机给当时的县长等主要领导每人送了两根沉甸甸的金条。

由此,大批工人下岗,企业面临破产,但几百万的资金却流入了他自己的口袋。

这一切他做得可以说是天衣无缝,没有人知道,但这幅画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难道有人抓住了他的把柄?

胡厂长在忐忑不安中度过了几天,生活像以前一样风平浪静。

不久,胡厂长又收到一封落款是省检察院的信。

他打开一看,还是一幅画,这次不但树上长满了眼睛,连白云、山川、河流都长满了眼睛……胡厂长一夜没睡,盯着这幅画抽了整夜的烟。

第二天,胡厂长开着车上班,在红灯前停了下来。

他突然想到电子眼睛正在监视着他的车,他又想到人们生活的空间处处充满了眼睛,比如银行、酒店、车站……都有一双双眼睛在监视着人们,眼睛无处不在。

胡厂长突然感觉到有人在盯着他,回头一望却没有人。

从那以后,胡厂长每天总觉得背后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他一回头,又啥都没有。

胡厂长感觉到了那一双双眼睛里充满了仇恨,一会儿是张三的眼睛,一会儿是李四的眼睛,目光都像一把把刀刺向他的身体……

胡厂长每天都在不安中度过,他感到那些眼睛像幽灵一样在缠绕着他,他开始茶饭不思,日渐消瘦。

那天晚上,他又陷入眼睛的包围中,地上、树上、天上……到处都是眼睛,眼睛像星星一样寒光闪闪。

有的还像飞碟一样朝他飞来,他跑,眼睛就在后边追,眼睛把他追到悬崖峭壁时他惊叫一声醒来,原来是梦。

②胡厂长每天晚上都要做这样一个相同的梦。

这天,胡厂长在抽完一支烟后,自言自语地说,“看来生活中真的充满眼睛,要叫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第二天,胡厂长揣着画,提着包到公安局自首去了。

不久,胡厂长的老婆和儿子到看守所来看他。

胡厂长掏出那两幅画对年仅13岁的儿子说,“这是深刻的教训,长大后你要好好做人,要叫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儿子接过画说,“这是我在夏令营认识的画友,当时我们互相留了地址,收信人我留的是你。

我们互相交流画作,我画的寄给他,他画的寄给我,他爸好像是检察院的。

“啊……”胡厂长听完儿子的话一下子晕倒了。

(《天池小小说》2007年第5期)

1.情节具有巧合性能增强小说的可读性,本文也是如此。

请列举这篇小说在情节上的巧合之处(至少两处)。

(6分)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胡厂长什么样的心理?

(4分)

3.小说中分别写到了两幅画上的“眼睛”、红绿灯旁边的“眼睛”,这三处对“眼睛”的描写,与刻画胡厂长的形象都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8分)

4.胡厂长被两幅有眼睛的画弄得惶恐不安,直至去公安局自首,试联系社会现实,并从民族心理的角度探究本文情节的合理性。

(5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尧君素,魏郡汤阴人也。

炀帝为晋王时,君素以左右从。

及嗣位,累迁鹰击郎将。

大业之末,盗贼蜂起,人多流亡,君素所部独全。

后从骁卫大将军屈突通拒义兵于河东。

俄而通引兵南遁,以君素有胆略,署领河东通守。

义师遣将吕绍宗、韦义节等攻之,不克。

及通军败,至城下呼之。

君素见通,歔欷流涕,悲不自胜,左右皆哽咽,通亦泣下沾衿,因谓君素曰:

“吾军已败,义旗所指,莫不响应。

事势如此,卿当早降,以取富贵。

”君素答曰:

“公当爪牙之寄,为国大臣,主上委公以关中,代王付公以社稷,国祚隆替,悬之于公。

奈何不思报效,以至于此。

纵不能远惭主上,公所乘马,即代王所赐也,公何面目乘之哉!

”通曰:

“吁!

君素,我力屈而来。

”君素曰:

“方今力犹未屈,何用多言。

”通惭而退。

时围甚急,行李断绝,君素乃为木鹅,置表于颈,具论事势,浮之黄河,沿流而下。

河阳守者得之,达于东都。

越王侗见而叹息,于是承制拜君素为金紫光禄大夫,密遣行人劳苦之。

监门直阁庞玉、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前后自东都归义,俱造城下,为陈利害。

大唐又赐金券,待以不死。

君素卒无降心。

其妻又至城下谓之曰:

“隋室已亡,天命有属,君何自苦,身取祸败。

”君素曰:

“天下事非妇人所知。

”引弓射之,应弦而倒。

君素亦知事必不济,然要在守死不易,每言及国家,未尝不歔欷。

尝谓将士曰:

“吾是藩邸旧臣,累蒙奖擢,至于大义,不得不死。

今谷支数年,食尽此谷,足知天下之事。

必若隋室倾败,天命有归,吾当断头以付诸君也。

”时百姓苦隋日久,及逢义举,人有息肩之望。

然君素善于统领,下不能叛。

岁余,颇得外生口,城中微知江都倾覆。

又粮食乏绝,人不聊生,男女相食,众心离骇。

白虹降于府门,兵器之端,夜皆光见。

月余,君素为左右所害。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当爪牙之寄爪牙:

武臣,重臣

B.时围甚急,行李断绝行李:

出行携带物

C.密遣行人劳苦之劳苦:

慰劳

D.岁余,颇得外生口生口:

俘虏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尧君素“节义”的一组是(3分)

①炀帝为晋王时,君素为左右②君素以名义责之③越王侗见而叹息

④君素卒无降心⑤引弓射之,应弦而倒⑥吾是藩邸旧臣,至于大义,不得不死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④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尧君素心念旧情,见到兵败而来的屈突通,哽咽流泪,悲伤得不能自控;但又能不为旧情所羁,严厉责问屈突通背叛主上的言行。

B.尧君素心知守城必败,但对隋仍心存侥幸,所以他常对将士说,城中的粮食吃光,天下之事就定局了,如果隋朝灭亡,那是天意。

C.面对旧幕僚的劝降,新朝廷的安抚,尧君素守节不移;妻子到城下劝降,他不但不为之所动,反而拉弓射死了她,足见其意志坚决。

D.尧君素在城池岌岌可危之时,制造了一只木鹅,机智地在鹅脖子上作了一个标志,然后让木鹅漂浮在黄河上,顺流而下,使得越王侗知道了自己目前的处境。

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语句:

(10分)

 ①俄而通引兵南遁,以君素有胆略,署君素领河东通守。

(3分)

 译文:

 ②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分)

 译文:

 ③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4分)

译文: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宋)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1)颔联写到“天寒有日云犹冻”,其中“冻”字的使用有何妙处?

(5分)

(2)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李密《陈情表》)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

(庄子《逍遥游》)

(3)▲,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司马迁《史记》)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苏轼《水调歌头》)

(5)▲,必先利其器。

(《论语》)

五、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1.下列加点词读音全对的是(3分)

A.龟裂jūn浸渍zì逶迤wēiyí沐猴而冠guān

B.螫针shì租赁 lìn倜傥tìtǎng茕茕孑立qióng

C.修葺qì喋血 dié桀骜jiéào周公吐哺pǔ

D.濒临 bīn裨将bì缧绁léixiè力能扛鼎gāng

1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等到艺术上的共鸣变成友谊,友谊又悄悄地酝酿着爱情的时候,我们却不得不劳燕分飞。

B.美国国会中期选举,希拉里表面上忙于竞选连任纽约州联邦参议员,但《时代》周刊从她的“幕后军师”那里了解到,她实际上“暗度陈仓”,是为了备战2008年那场“更重大”的选举。

C.此次,在中美经贸谈判短兵相接的形势下,我方要取得谈判的胜利,就要靠正确的斗争策略和灵活的谈判智慧。

D.说到本次毒奶粉事件的危害,我不能确定是否只有那些呱呱坠地而患上肾结石的儿童才是这事件的唯一受害群体。

13.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4分)

新华网英国格拉斯哥10月2日电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李明2日在此间举行的第59届国际宇航联合会大会上发表题为“中国神舟七号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计划”的报告,引发各国与会者的浓厚兴趣。

由于此次大会正值中国刚刚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并完成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李明的报告完毕后,台下掌声不断,提问更是一个接一个,大会主席不得不推迟接下来的议程。

李明在会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自己此次参加国际宇航联大会有很深的感触,就是外国人对中国太空事业的发展比以前关心多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专家学者对中国快速发展的太空事业很感兴趣,一些以前不愿意跟中国谈合作的著名研究机构这次也主动与他及其他中国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14.“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有名的故事,请简要写出该故事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及主要情节,不超过100个字。

(5分)

六、作文(70分)

15.请以“融合(也作‘融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七、现代文阅读选做题。

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15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16~18题。

“文姬归汉”佳话质疑

黄波

   东汉大名士蔡邕之女蔡文姬,在兵荒马乱中“为胡骑所获”,成了匈奴一个贵族的妻子,后来蔡邕的故交曹操在汉廷秉政,对老友没有子嗣感到很痛心,“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这就是一直被传为佳话的“文姬归汉”,很多文人都称其为“千古盛事”。

   称这件事为“佳话”当然有足够的理由:

蔡文姬不但出于名门,本人也是一个才女,史称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不希望才女沦落异域是一种大众心理;作为政坛新贵的曹操,日理万机之余,还能为一个小女子操心,不惜重金,更使“佳话”添色。

   “文姬归汉”的佳话感动了无数人,也包括少年时代的我,但最近我重读蔡文姬自述遭遇的《悲愤诗》和记载她零星事迹的《后汉书》,不禁有了点异样的感受,并突然想起了一个千百年来似乎被忽略的问题:

当我们盛赞某事为“佳话”、“韵事”时,是否应该更多考虑当事人的心理和情感?

   坦率地说,我以为,我们在艳称“文姬归汉”是“千古盛事”时,对当事人蔡文姬的心理和情感是关注得相当不够的。

蔡文姬在曹丞相派人赎她之前,已在“胡地”生活了十二年,并生下二子。

作为一个深受汉文明洗礼而今沦落异域的女子,她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肯定是真诚的,这在其《悲愤诗》中有清晰的表露,但我们能不能说,她对栖息达十二年之久的“胡地”,对朝夕相处的家人,尤其是她的两个儿子,就没有丝毫感情上的依恋呢?

从人性的角度,自不难得出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无论如何,蔡文姬首先是一个女性,是一个母亲。

而文姬归汉是只身而回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一旁鼓掌叫好时,承担女性、母亲双重角色的蔡文姬实际上面临着非常痛苦的抉择:

一边是故土,一边是自己年幼的儿子,蔡文姬却必须从中选择一个!

《悲愤诗》中描述蔡文姬和儿子离别的场面时说: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真是一字一泪!

在这样的人生大痛面前,我们称赞它是“佳话”似乎残忍了一点。

   蔡文姬返回故土后,嫁给了一个叫董祀的男子。

此人的品行大概是有问题的,在曹操手下做一名小官,“犯法当死”,还是蔡文姬于寒冬里赤着脚、蓬头垢面地去向曹操求情,感动了曹操和当时在座者,才得免死。

对蔡文姬来说,更要命的还不止于此,因为她曾托命于异族,还育有儿女,难免被世俗偏见所不容,而其丈夫很可能也曾给过她人格上的歧视,《悲愤诗》中记述文姬婚后生活有两句诗颇耐咀嚼,说“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颇能看出她在家庭生活中如履薄冰的心境。

可以认定,文姬归汉以后,生活是并不幸福更不美满的。

   “文姬归汉”,当事人有与儿子生离死别之痛,而且她并未因此换来幸福的生活,怎能称其为“佳话”?

如果说它是佳话,只于曹操是佳话,因为烘托了这位当朝宰相的爱惜人才、珍重友情的美德;只于旁观者是佳话,因为满足了一种大众心理。

 文人们喜欢制造、流传佳话和韵事,如爱妾换马、美婢易书之类,当时或后世的许多读书人提起来都神采飞扬,至于“佳话”“韵事”中当事人的痛苦和血泪,哪里在其考虑之列呢?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姬归汉”一直被传为佳话,被很多文人称为“千古盛事”。

然而,作者却从人们是否关注当事人的心理和情感的角度,对这一佳话产生疑问,体现了严肃、谨慎的科学求真态度。

B.文姬归汉时,面临着一边是与骨肉生离死别、一边是朝思暮想的故土的两难抉择,站在文姬的角度,文姬的归汉确实是浸透着血泪的。

C.本文质疑“文姬归汉”这一佳话时,根据文姬再嫁的丈夫董祀品行大概有问题和董祀可能曾给过她人格上的歧视这些事实,得出了文姬归汉后,生活并不幸福美满的结论。

D.文章共两处引用了《悲愤诗》,第一处引用《悲愤诗》,说明文姬对栖息达12年之久的“胡地”,尤其是她的两个儿子,在感情上有着深沉的依恋。

第二处引用《悲愤诗》,主要是为了论证文姬嫁董祀后生活并不如意,经常有一种担心和惶恐的感觉。

17.“文姬归汉”成为“佳话”的原因是什么?

(6分)

18.作者为何对流传千古的“文姬归汉”这一佳话产生疑问?

他的依据是什么?

(6分)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快乐经济学

人类所有行为与结果如衣食住行、GDP增长、环境保护等,归根结底都是相对于快乐而言才具有价值的。

或者说,人类所有的行为与结果均是手段,快乐才是终极目的。

由于经济学是分析人类行为的科学,而快乐是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因此快乐应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命题。

近年来,国际上快乐经济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发展迅速。

快乐经济学在整体主义价值观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支持下融合了行为学、社会学、实验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知识,逐渐成为“直面生活现象”的经济学典范。

从理论机理上讲,快乐实际是基于心身一体性的人脑中枢神经系统电、磁、场等的物理、化学反应现象,最终可通过如血压计一样的“快乐计”来测度。

人的主体客观性、类近似性及满足快乐的对象客观性三者大致可完成对快乐测量的理论机理与测量有效性的证明。

但在发明出快乐计之前,快乐测量仍是一个难题。

目前,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分别有各自不同的方法:

心理学关注对快乐本身测度与追忆的稳定性;社会学主要侧重于主观幸福感测度方法,主要运用一系列关于主体感受的满意度指标来进行主观幸福感测度;经济学中的快乐测度比较注重主客观影响因子的系统性结合,注意一些客观实在性指标的选取,并对心理学、社会学方法有糅合性,但其弱点是对主观快乐测度的稳定性把握不够。

如何把几种学科的方法结合起来,形成跨学科研究仍是国内外迄今未解决好的课题。

西方国家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即开展快乐指数调查,发现经济增长与国民快乐指数或主观幸福感在一定限度(如人均GDP5000美元)内与快乐增长具有正相关,超过一定限度以后,相关性便显著减弱乃至快乐无增长、负增长。

对于这一伊斯特林悖论现象,实际上可运用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所包含的“基于金钱的不同质需要的弱通约、不通约性”原理来解释。

即当人们的收入上升到基本需要满足以上层次时,金钱就很难通约其他层次的满足,收入就不再是强相关性的快乐影响因子,而公平与尊重、交往与友谊乃至自我实现就变得更加重要。

这些需要的实现并不要用同等比例的钱来获得,这就是金钱与快乐在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后发生弱相关性的基础原因。

当然,环境损害、公平缺失等是其他非金钱原因。

然而,尽管需要层次论能够对伊斯特林悖论给以一定的理论解释,但经济增长与快乐增长的相关性演化仍给经济增长提出一系列的重大课题。

如:

基于快乐核心价值的经济增长是否存在理性限度?

经济增长如何持续促进快乐增长?

经济社会发展究竟是以快乐、幸福为核心,还是以GDP为核心?

如果经济有发展而快乐无提高,则经济增长定然无意义。

那么,经济增长又如何能够无限化地正相关于人们的快乐?

(摘自2007年第4期《新华文摘》,题目为编者所加)

16.下列与文中说法不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

A.追求快乐是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作为分析人类行为学科的经济学,理应以快乐为其研究的核心命题。

B.快乐经济学的研究融合了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知识。

目前快乐经济学研究方兴未艾,发展迅速。

C.快乐实际上是属于脑物质的一种反应现象,它完全可以通过“快乐计”来测度,在仪器的实际运用中,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采用的方法会各有不同。

D.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增长与快乐增长悖论问题作出了解释,但未能说明解决途径。

17.第二段,为什么说“快乐测量仍是一个难题?

”(6分)

18.实施多年的“黄金周”假期制度,在拉动需求增长的同时似乎也日显其弊。

有人戏称“黄金周”是“遭罪周”,还有专家认为“黄金周”的正面效应已逐步减少,应予取消。

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理由。

(6分)

泰州市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末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①胡厂长曾经行贿受贿,而收到的两封信落款恰巧是“省检察院”;②胡厂长收到两封信时,恰巧老婆带儿子出国旅游去了,所以他一时没法弄清事情真相;③胡厂长收到两幅有眼睛的画后,上班时正好红灯亮了,使他想到电子眼的监控。

(至少两点,每点3分,共6分)

2.①处通过动作写心理,写胡厂长收到第一封信时,“开了半天才打开”门,生动地刻画出胡厂长紧张的心理。

②处用梦境写心理,写胡厂长梦见眼睛像飞碟一样将他追到悬崖边,说明他已惶恐之至,精神防线彻底崩溃。

(每处2分)

3.第一幅树上画满眼睛的画,使胡厂长仅仅感到不安;第二幅连白云、山川、河流都长满眼睛的画,使胡厂长的这种不安变得更加强烈;红绿灯旁的电子眼使他觉得生活中眼睛无处不在。

心情由不安变成恐惧,终于促使他到公安局自首。

这三处所写的眼睛生动地再现了胡厂长自首前心理矛盾斗争的过程,将一个由于贪腐而不安恐惧、精神崩溃的贪官形象逐层深入地描画了出来。

(前三处对眼睛的分析各2分,最后的总的分析2分,共8分)

4.胡厂长行贿受贿,侵吞国有资产,虽然做得天衣无缝,但毕竟做贼心虚,连续收到两封落款“省检察院”的信后,他不得不相信有人抓住了把柄,为了求得“宽大处理”,他前去自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分)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罪犯在司法机关的心理攻势下投案自首,这与胡厂长的心理和行为极为相似。

此外,中国人一直相信坏人终会严惩,坏事终会揭露。

如: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要叫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等。

因此,这一情节合情合理,是真实的,胡厂长的形象很有艺术价值。

(3分)

5.B(使者)

6.B(句①表明尧君素是炀帝的老臣。

句③是通过越王侗的反应来进行的间接描写)

7.D(本项对文中的“表”的理解错误,应为“奏章”)

8.

(1)不久,屈突通带领军队向南逃跑,因为君素有勇有谋,朝廷委任他兼任河东通守。

(关键词:

引、以、署、领)

(2)荆轲便取了地图,呈上去,秦王打开地图,地图打开到最后,匕首显露出来了。

(关键词:

奏、发、穷、见)

(3)希望陛下怜悯我愚拙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或许刘氏能侥幸地安度残

年。

(关键词:

矜愍、听、志、庶、卒)

9.⑴“冻”有“凝滞”之义(1分)。

天空“有日”,云不应冻,但“云犹冻”,可

见“天寒”,可见日色晦暝,云也仿佛凝滞(2分),增加了惨淡的气氛,表现(烘

托/渲染)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那黯淡、凄凉的心境(2分)。

⑵尾联用典,船工捕得鲤鱼本是很平常的事,作者借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典故(或者能够说出古人常以“鲤鱼”代指“家书”),抒发了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

(点出手法给1分,结合语句具体分析2分)表达了作者对家人、对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

(2分)

10.

(1)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2)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3)风萧萧兮易水寒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工欲善其事

11.B(A冠guànC哺bǔD裨pí)

12.D(A“劳燕分飞”比喻人别离。

B“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C“短兵相接”比喻面对面地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D“呱呱坠地”形容婴儿出生或事物问世,用在此语境不合。

13.国际宇航联合会高度关注中国神舟七号

14.最主要的人物:

周瑜、诸葛亮、曹操(任写两个)(2分)

情节:

赤壁之战前,周瑜让诸葛亮三天之内赶制10万枝箭。

第三天上午,大雾漫天,诸葛亮率兵乘着草船前往曹营。

到曹营前,军士擂鼓呐喊。

曹操令弓弩手朝草船射箭。

草船上很快就插满了箭。

10万支箭就这样“借”到了手。

(3分)

15.作文。

参考高考作文阅卷标准,建议切入分54分。

甲、论述类文本

16.C(从文意看,所列的两个因素,只是作者的推测,而不是“事实”。

17.有两个原因:

一是符合大众心理,人们不愿中原人被胡人掳掠,更不希望中原才女沦落胡尘;二是体现名臣情怀和效应,“文姬归汉”是丞相曹操力促而成的,曹操贵为丞相,却珍重友谊,爱惜人才,不惜重金赎回文姬,体现了曹操的爱才情怀和重情美德。

(每点3分)

18.作者认为把“文姬归汉”视为佳话,是对当事人蔡文姬的心理和情感关注得相当不够的结果。

依据有二:

一是《悲愤诗》中描述蔡文姬和儿子离别的场面说的话,真是一字一泪!

在这样的人生大痛面前,我们称赞它是“佳话”似乎残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