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二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69000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二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毛概二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毛概二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毛概二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毛概二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毛概二复习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毛概二复习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毛概二复习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毛概二复习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毛概二复习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毛概二复习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毛概二复习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毛概二复习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毛概二复习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毛概二复习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毛概二复习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毛概二复习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毛概二复习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毛概二复习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毛概二复习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二复习重点.docx

《毛概二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二复习重点.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概二复习重点.docx

毛概二复习重点

大学期末毛概复习

第八章

1.计划经济体制

客观条件:

1)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2)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计划经济体制能够比较顺利的运行。

主观条件:

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计划经济的弊端:

第一,所有制形式单一,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企业缺乏活力。

第三,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四,平均主义严重,造成了“吃大锅饭”的局面,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注,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有:

灵敏的信息传递功能、良好的经营导向功能、高效的资源配置功能、强劲的利益刺激功能、公正的奖优罚劣功能)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的基本内容。

(1)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各类不同的企业都进入市场,国有经济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在宏观调控上,坚持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5.如何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公有资产在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的内容。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7.分配制度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第三,规范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8.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4)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5)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9.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容。

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科技含量高—要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2)经济效益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

3)资源消耗低—考虑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实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环境污染少—高度重视生态环境;

5)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

10.什么是三农问题。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11.我国的政党制度、扩大内需与三农问题

总体规划: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具体措施: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第九章

1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3.我国的国体、政体

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4.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5.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

16.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1)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3)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7.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8.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2)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

要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有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和不需要批评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

第十章

19.什么是文化

“狭义文化”认为,文化是指作为观念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的各种精神现象或产物,如思想理论、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知识学问等。

“广义文化”则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也就是说,凡是打上人的印记的存在均为文化。

2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1)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源泉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重在建设

a)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b)要坚持重在建设,把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

c)要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行业自律等手段,推进文化领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d)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e)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2)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3)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精髓、主题、基础。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十一章

25.什么是和谐社会。

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2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理论意义:

1)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

2)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实践意义:

1)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有利于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有利于应对外部挑战,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与社会稳定,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主权、发展利益。

2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2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30.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着重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a)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b)优化教育结构

c)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d)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a)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b)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c)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d)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a)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b)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c)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a)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b)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c)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d)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e)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f)要采用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险基金,搞好资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基金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

g)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a)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

b)要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口,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

c)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

d)坚持计划生育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a)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b)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监督

d)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第七章

一:

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当今的世界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4.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二: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理论。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的要求,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三:

三个有利于思想内容。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四: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五:

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内陆省区的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扩展到能源、交通的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共性:

1.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4.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4.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注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谓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7.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必然性: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3.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

8.按生产要素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9.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捷径,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

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

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强调共富并不是要否定先富。

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距的必然性:

1.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11.分配理论的的发展过程:

党十四大以来,提出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

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第九章

1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4.我国现阶段人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共性:

1.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2.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3.历史使命相同,都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度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15.人民民主专政的个性:

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过渡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还有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