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与爱.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6918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9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与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与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与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与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与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与爱.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与爱.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与爱.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与爱.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与爱.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与爱.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与爱.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与爱.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与爱.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与爱.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与爱.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与爱.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与爱.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与爱.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与爱.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与爱.docx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与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与爱.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与爱.docx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与爱

 

课程名称:

青年心理探索

论文名称: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以弗洛伊德的性学学说为理论依据探索“性”教育的现实意义

专业:

建筑学

学号:

1250377

学生姓名:

马一茗

指导老师:

范靖宇

日期:

2016.12.14

摘要:

我们天生都具备某种性能力,就像所有通过性来繁殖的动物一样,因此,我们就与动物共享一些重要的进化特征。

但是也有一些东西是人类独有的,并且是可以学习的。

因此,性学的发展就必须界定在某种高度之上。

我们如何实践性行为,是我们私人生活和个人选择方面,以及社会性方面重要利害关系的根源。

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性生活往往也对他人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

因此,社会总是以极大的重视来规范这类行为。

所以本文所讨论的所有有关性的知识,都坚持客观的角度,同时也不辍以道德和社会后果的视角。

西方所研究的性学尤其是弗洛伊德的性学与爱情心理学将很大程度上为我们揭开我们对于性的理解误区与盲点,将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产生多少的思想转变与影响,让我们在之后与大家探讨。

关键词:

性学弗洛伊德大学生性对象性目标社会化性教育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人类性学研究:

4

二、弗洛伊德的“性学”:

5

1、性的定义5

2、理想化的“性”对象6

3、碎片化的“性”对象6

4、关于“性”的矛盾心境6

5、幼儿的性心理发展7

6、对幼儿期的忽视与全盘遗忘7

7、青春期的改变8

8、幼儿期和青春期父母的影响8

9、对性与爱的原欲理论8

10、性学三论带给我们的启示9

三、性的社会化:

9

1、家庭9

2、学校10

3、媒体10

四、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及其现实意义:

11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6

1、人类性学研究

一百多年前,奥地利学者克拉夫特-伊宾(R.VonKrafft-Ebing,1840-1902)所出版的《性心理学》著作,被认为是性学的起源和鼻祖,在当时被人们因涉足禁区而批评,也造就了一段来自性学领域十分出名的自我辩护。

不管是肉体的还是道德的痛苦,不管是怎样的创伤,都不能吓倒一个献身(关于人的)科学的人;并且,一个医生的神圣职责使他讲出他所看到的一切。

后来,经过各国性学学者的发扬光大,性学被扩及以下几个方面:

两性发育、性生理、性心理、性病理、性的社会意义等。

对于性学做出卓越贡献的著名学者之一便是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

弗洛伊德率先提出的“性学三论”学说轰动全球,将原先难登大雅之堂的“性学”传播开来,其精神分析学说也是以“性学”为基础。

虽然弗洛伊德的很多学说存在问题,引起了人们很大的争议,归根结底是因为其学说缺少坚实的理论依据,但是这不影响其性发育与行为学说成为最综合、最完备的理论系统。

本文之后会对其“性学”学说和“爱情心理学”学说进行分析。

20世纪中叶,美国的博士金赛(A.Kinsey,1894-1956)出版了著名的《人类男性的性行为》与《人类女性的性行为》的性学报告,其对男、女性行为的研究是关于人类性行为的最综合最系统的信息来源。

其报告除了描述了各种各样的性的行为模式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使这些行为模式发生了改变。

可以说,金赛博士的学说昭示了性学的复苏。

近代学者华生(J.B.Watson,1878-1958)将性学带入了实验科学的新领域,也曾因此备受世人的诟病。

马斯特斯(W.Masters,1915-2001)和约翰逊(V.Johnson,1925-)夫妇发表的《人类性反应》与《性医学教科书》是当代性学、性治疗学、性医学的权威著作。

2002年翻译的《海蒂性学报告》也是能和金赛的报告相提并论的。

现如今西方的性学研究也是如火如荼,西方人们从生物学、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主要从人文角度对于性学进行研究,并将之与哲学和宗教联系起来,试图寻找性学在当今社会的普适意义。

狭义的讲,当今社会上所被人们熟知的性学存在的领域由三部分组成:

研究、教育和治疗。

性研究大部分是在大学中进行。

虽然性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逐步上升,但是目前的性学研究还是具有一定的边缘性。

人们对于性的认识往往还是片面的,更多的源自前人的叙述和对自己不完全的认识,并没有扎实的研究和学术成果。

性教育在美国大学中的地位在逐步上升。

美国的教育学者一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大学里为学生提供有关性的指导。

提到性教育就有一位不得不说到的人物,便是玛丽-卡尔德隆夫人(MarySteichenCalderone,1904-1998)。

她组织建立了以促进推广性教育的最著名的组织SIECUS。

她的理论强调性应该是作为一个人的整体性。

性不仅仅反映着人的生殖特征,也反映着人的特征。

作为总体人格的一种功能,性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精神的、文化的变量都有关系;反过来,这些变量也会影响人格的发展和人际关系,从而影响到社会的结构。

性治疗的领域是在近20年才逐步确立的。

目前仍然对性治疗的前景判断不清,但在不久之后性治疗领域必将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专业。

在西方,虽然性学存在不少的缺点,但是确实取得了值得研究和教育的学科的合法地位。

在被忽视、被压抑了几个世纪之后的今天,这一于人类至关重要的学科,值得我们想对待人的而生活的其他各个方面一样,坦诚、严肃、正直地对待它。

东方的性学相对于西方来讲系统并不完善,因此在此省略不谈。

2、弗洛伊德的“性学”

《性学三论》主要研究人类性欲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这是弗洛伊德继《梦的解析》之后对人性探讨中最富创见和最永恒的贡献之一。

弗洛伊德透过精神分析的技巧,运用治疗病人的实际资料,对性的问题作了一番有系统的分析、研究,并阐明了他的性学学说。

他把性的问题分为性的对象、性的目的、性的表现方法等几个方向来探讨,大胆开辟了性研究的新领域,并且强调在学校加强儿童的性知识、性观念的教育,提出了许多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的精辟见解。

性学三论相对于梦的解析而言,其革命性更加可观,更加深入地阐述了弗洛伊德对于人性与人类行为动机的理解。

性学三论分为《性变态》、《幼儿性欲》、《青春期的改变》三篇,详细的介绍了性错乱以及心理症患者的性冲动,分析了幼年儿性的性欲来源、目的以及表达方式,并在最后总结出了弗氏著名的原欲理论。

而个人认为,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提出的性学,更多的是对于人类情感的理解实质再将人类的情感心理发育。

我们将通过分析以下几点,从幼儿期到青春期,寻找一些弗洛伊德想带给我们的对于“性”的认识。

1.性的定义

“对于人类或者动物的性需求现象,生物学中常以‘性本能’这一术语表达,性行动与饥饿时的觅食行动是一样的。

然而,在我们的现行语言中还找不到一个适当的字眼去表达这种相当于饥饿行动的性行动。

在学术研究中我暂以‘原欲’(即利比多或性力)一词来称呼它。

弗洛伊德向我们说明了性的简单定义,他把那些发出性的诱惑力的任务称为“性对象”,对性冲动竭力追求的东西,称为“性目标”。

并且,他将性的需求现象,定义解释成为一种变态现象,主要原因便是性对象与性目的产生时对人体和心理带来的变态反应。

当我们将这种变态的前因后果梳理清楚,或许能让我们更好的判断和处理“性”在我们现实世界中的种种联系。

2.理想化的“性”对象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人迷失了判断力,丧失了推理能力,固执地坚信他看中的性对象拥有无比完美的人格、无上高洁的情操,最后情愿被爱情蒙住双眼。

这点便是很好理解的一点,相信恋爱或或者有过性冲动的读者都有切身体会。

当我们严重的“性对象”的地位被确立的同时,这一概念将会在我们的心中扮演无可替代的完美形象,任何与之冲突的形象将会被人们视为丑,任何“性对象”的相关事物会被默认为合理和完美的。

3.碎片化的“性”对象

“其实,像丝袜、头发等这些一般与身体中性目标无关的部分都可以作为性对象的替代物,还有一些具有很大性意味的非生物东西,如衣服的碎片、红兜肚等,当然这些是和异性有明显关系的。

这些物品我们可以将之和原始氏族崇拜的圣物相提并论,因为在原始社会,神灵的形象就是由这些物品想象生发出来的。

发展心理学早已将这点证实。

换句话说,以上的症状可以综述为当今世界的“恋物癖”。

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是盲目的激情加上性目标放弃之后的性的替代转移。

在向恋物癖发展的途中,有些人的性目的虽然很不正常,但还不算错乱。

为了达到其性目的,他们的性对象必须拥有某种特征才行,换句话说,他们的原欲并不是来自于个体本身,而是一种碎片化的特征。

这种现象在现实世界中也是经常出现,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症状。

4.关于“性”的矛盾心境

“性行为需要不间断地和某些心理因素或一些阻抗力作斗争,最有代表性的是厌恶感和羞耻心。

伴随着性行为的心理斗争往往是最为激烈的,最为矛盾的。

弗洛伊德所谓的“歇斯底里症”便是其良好的体现之一。

这是一种激烈的性欲望与一个夸张了的性抗拒之间的矛盾斗争。

在这里,弗洛伊德认为,情感上的难以遏制的冲动和与之带来的厌恶与羞耻构成了神经症的核心冲突。

同样的,把这段话的“性”全部替换成“情感”这样的观点仍然是适用的。

既,神经症式的冲突占据了一个人的情感生活。

5.幼儿的性心理发展

“然而我们不要忘记,这种代表着一切性反常现象之根基的素质只能在儿童中找到,虽然在小孩中有所行动的表现都不大强烈。

假如我们相信,心理症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患者依然保持或回返到幼儿性欲状态,我们便会对幼儿性生活产生兴趣。

我们要在这里探索那些影响着幼儿性生活发展过程的力量,以便了解究竟为什么有人最终造成性反常现象或者心理症,有人却能享受正常的性生活”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对于性的研究应该始于幼儿。

虽然我们在幼儿时期似乎并没有相应的意识,但是影响着我们的是从古到今父母对于孩子的无性教育。

或许,在幼儿的内心深处,潜藏着畸形的性的认识,而幼儿时期的种种行为也暗含着这种性暗示,只是被人们理解成为幼儿的其他行为。

因此,我们想要在成年时期甚至之后对于性有着很好的把控,就要先对于幼儿时期的性有着充分的了解。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幼儿是没有什么性行动的。

性行动是人的生活史上某一段被称为青春期的日子里突然冒出来的,这种普遍性的误解主要源于我们目前对于性生活基本原则的无知,其后果是严重的。

但是,只要对于幼儿期的性征兆从不同角度作多方面的探讨,我们或许能对这花样繁多的性行动理出一个头绪,最终认识它的来源、构成和发展。

6.对幼儿期的忽视与全盘遗忘

“经过联想,患者内心早就存在的一段远离意识的往事,可能正好符合当前意识领域中的某一行为,由此,表面上看,好像他进入了遗忘的境界当中(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两个同时出现的历程才能明白潜在抑制作用的机制,这种情况就好像游客需要同时进行推拉运动,才能爬上金字塔一样)。

通过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相信,只有有了幼儿期的遗忘现象,才有了所谓的歇斯底里式的遗忘症。

忽视这一阶段的原因大约有以下两点:

一是学者们受传统思维方式的限制和影响,不敢越出雷池半步;二是因为这种精神现象的意义迄今还模糊不清,这是一种全盘遗忘所致。

对于多数人来说(并不是全部),对其童年期的最初几年(通常是6-8年)的记忆几乎消失殆尽。

这虽然是一个令人大惑不解的事情,但古往今来竟没有人对此表示怀疑。

谁都知道,除了那些少数不可理解的记忆显示空白的年代之外,幼儿均能获取印象,而且能像成人一样表达痛苦、快乐及其发自内心的情感。

毫无疑问,幼儿性行动的胚基是与生俱来的,它持续发展了一段时间,然后又遭受较长一段时间的压抑,直至性发展达到旺盛的程度或个人体质极为强壮突出时,性的压抑才被突破。

这种迂回曲折的发展过程的规律和周期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尚未得知。

但通常情况下,儿童长到三四岁时,其性生活便已经很容易观察到了。

让我们暂时离开这模糊不清的潜伏期以及幼年发展的过程,不再沉入这些模棱两可的假设,而回过头来讨论些实际的东西。

这就是:

幼儿期性欲的此种结局乃是在理想抚育之下获得的效果。

然而人与人有不同,有时候一部分性症状会从升华之中再度返回,明显的表现出来;有时性活动在这幼儿期内依然会若隐若现,直至青春期性行动急剧增加时才爆发出来。

教育家们在讨论到幼儿期性欲时,表面上似乎同意弗洛伊德的看法,实际上仍然相信道德的防御力量需以牺牲性欲为代价,相信性的活动会使一个儿童不可教诲。

只因为他们不可能有什么成就,教育家们才把儿童期的一切性的表现都说成是“坏”的。

我们应该去花费力气去澄清他们所恐惧的东西,因为从这里我们可以真正的发现性冲动的真相。

7.青春期的改变

青春期的到来引起了某些变化,这时,幼儿的性活动发生了明显改变,最终变为常见的形式。

我们知道,在此之前,性冲动都大多局限于“自体享乐”,到青春期为止,它开始寻找外部性对象了。

以前每一个局部冲动都单独作出努力,各个快感区也自行在其特定的性目的中寻找快乐,青春期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性目的,一个由各局部冲动组织起来去寻求的性目的,这就是生殖目的。

由于这一目的的出现,各个快感区信服于生殖区的权威统治。

由于这个新的性目的在两性身上有明显的差别,他们的性发展也只能分道扬镳。

男人的性发展前后较为一致,因而更易于了解;女人则不然,其性表现有时会以退化的形式出现。

既然正常的性生活必须由性对象和性目的两个方面汇聚而成,对它的认识也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进行。

8.幼儿期和青春期父母的影响

“由于母亲的形象在男孩成长过程中的深远影响,其在对象选择过程当中,总是寻找和母亲有某种形似的女性,可是,如若母亲仍然健在,就会对这个替代她的人充满了挑剔的眼神,甚至是敌视状态。

(感慨婆媳矛盾是国际惯例)可见,儿童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会对他今后对象的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干扰或者损害了这种关系,那么当他长大后,其性生活也会由此受到严重的影响。

包括情人的嫉妒心理,也可以从他幼年的情况找到原因,或者至少是因为受到幼年经验的强化。

由此我们可以解释有些人在性发展中发生错乱,甚至患上神经症,很可能是因为父母之间常常发生口角,或者他们的婚姻非常不愉快。

儿童对双亲的情爱乃至是幼儿心灵中的最重要的内容,它往往在青春期重新苏醒,对他的性对象的选择方向起指导作用。

但这并不是影响性选择的唯一力量,其他一些恒久的素质,同样也源于童年的经验,这使他的性发展不只指向一个方向,影响其性对象的选择的原因也是极为复杂的。

(人类情欲生活的表现复杂多样。

恋爱时那不克制自己的性质若不是追溯其童年影响的持续,是难以理解的。

妇女儿童保护法的诞生应该归功于弗洛伊德。

正因如此,禁止家庭暴力是如此的深入人心。

我们的爱情与父母和早期经历息息相关,这点也无需证明。

9.对性与爱的原欲理论

这种人为性兴奋有着化学基础的理论,同我们为了理解性生活的心理表现而提出的一种辅助性概念不谋而合,这种辅助性的概念就是“原欲”。

所谓原欲,乃是指一种来自潜意识的与生俱来的力量,可以以它来测定性兴奋领域内的不同过程及这些过程的变态表现。

在我看来,即使原欲,也依据它的源泉和它属于何种心理过程而有所区别。

不同原欲之间不仅有量的差,而且有质的区别。

我们之所以要从其他心理能量中把原欲能量分离出来,是为了表达这样一种假设:

机体性活动是由特殊的化学变化过程而获取其营养的,性兴奋不仅来自所谓的性部位,更多的来自全身各器官。

这样我们便建立一种原欲量子概念,在心理学表现上可以称之为“自我原欲”。

这种原欲的产生和增加,分配和转移,将对我们观察到的“心——性”现象做出有力的解释。

10.性学三论带给我们的启示

分析了以上种种性学三论的重要论点之后,引出了性学带给我们的思考,总结起来就是性道德文明带来的冲击与现代人的不安,从而引发性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

这也就为我们之后探讨性学的社会化与现实意义做好铺垫。

3、性的社会化

1.家庭

儿童经历两个过程成为成人:

生物发育和社会化。

在社会化中,儿童从所属社会中学习行为模式,建立起他们所专有的个性、价值观和信仰。

家庭和学校通常起着互补的作用。

家庭对于儿童的普遍社会化至关重要,而更正规的学术指导则要留给老师。

当说到进行性教育时,这种合作型的安排似乎并不能保证有效。

反而是在大量的主要问题上存在着争议:

应何时对儿童进行性教育?

应讲授什么?

由谁来讲授?

主要的问题是性教育应当在家庭还是学校进行。

大家都认为父母应当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对于外生殖器的名称、功能,以及解答诸如“孩子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父母很明显是最直接的信息来源。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母可能会遇到其他的问题,比如性关系、避孕、性观念和道德判断等。

这种以家庭为基础的性教育可以与儿童期和青春期的性发育进程保持一致,并一直进行到成年。

也有些人认为性教育只应当在家中进行,他们通常反对学校向未成年的学生讲授受孕、流产、婚前性行为和同性爱。

他们害怕儿童过早的接触到性主题会剥夺他们童年的童真,使他们过早的受到性刺激,并且倾向于在进入青春期时便发生性行为。

他们宣称父母会更谨慎,并且会将性知识和道德观结合在一起。

主要问题并不是父母是否应该在孩子的性教育上起积极作用——他们应该如此。

问题在于父母是否完成了自己的角色,以及他们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最好的性教育不应该再激起新的问题或者出现性行为,这种观点在我们的文化中占主导地位。

很少有父母会在性实质方面主动和开放的指导自己的孩子,不过所有的父母都无可避免的会与孩子交流性态度和性观念。

关于性实质,父母会给予三种类型的信息。

第一,明确定性法,父母指出某些行为是错误的,但不解释为什么。

可能会仅仅告诉孩子“这样不好”或者“好孩子都不这样做”。

第二,非定性法,父母通过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者转移话题来避免性话题。

当孩子问妈妈是怎样怀孕的,可能会被告知“爸爸和妈妈再相爱”,而没有给孩子留下明智的答案。

第三,错误定性法,即不去正确的解释性行为为什么受谴责,而是提供虚假的原因;可能会告诉男孩不要抚弄自己的阴茎,否则会“感染细菌”。

父母可能会避免定性性活动,或者含糊不清地描述生殖行为和性行为。

这些策略都将阻挠正确的理解,并混之以羞辱和焦虑。

2.学校

学校和家庭一样,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对孩子进行性的社会化。

不管学校是否开设正规的性教育课程都会影响性的社会化。

学校会设定着装要求,树立男女老师和管理人员作为行为榜样,限制男孩和女孩的课程,按性别划分或组合体育项目,允许或禁止阅读某些书。

另外,学校环境是同伴之间交流的重要场所。

一旦进入学校系统,他们与同伴之间的接触会大大拓宽。

由于和来自不同背景的孩子接触,他们会接触到不同的性观念,有时甚至是性体验。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的交流会集中到三个相关的领域:

性别特征、浪漫的爱恋以及性行为。

虽然这三个问题都是在高中才变得更加主导和重要,但是孩子们在学习如何做一个男孩或女孩,如何献殷勤和被恭维,参与怎样的性行为,什么时候、和谁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时,就已经在为将来打基础了。

孩子主要人格平面的形成中,如果没能得到大人直接而明白的指导,是非常不好的。

他们的性生活将浸没在由青少年亚文化中,在大人的耳目之外,将会充满弥漫着性主题的食物中。

在儿童的性社会化中,学校以外的其他机构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具有某些特殊的年轻人项目的宗教机构等也在影响着它们的性观念和性态度。

更重要的是,宗教机构能够塑造家长的道德观,而家长又会将它灌输给孩子。

不过,一个文化无法言传的价值观会比任何机构都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3.媒体

现在的孩子正在一个泛滥着性主题的文化氛围中成长。

以性为主题的广告,商店里摆放的色情杂志,无不充斥着清晰度不同的性画面,这些都可以在家中找到并且在朋友之间分享。

大众媒体中社会影响最广泛的当属电视。

儿童看电视的时间要比参加其他娱乐活动的时间长。

节目的内容、广告以及儿童所辨认的人物形象加在一起成为一组与性和性别相关的信息。

肥皂剧中充满了性关系和性的影射,但又没有描写其背后真实的后果和问题。

有线电视盒家里随便摆放的X级录像带都会给孩子留下更加震惊的性画面。

随着孩子长大,流行歌曲通过歌词以及歌手的公众性格和生活方式给孩子施以更多的影响。

 

4、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性及其现实意义

在中国,伴随着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与社会文化背景,人们的性观念也会随之改变。

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青年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伴随着国际上各种思潮的冲击和我国固有文化的束缚与禁锢,他们作为首先发生性观念转变的群体,对于中国社会的性观念的主流方向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相对于初高中生心智相对成熟,与封建年代相距较远,因此受到的封建礼制束缚较少,对于性问题与性话题较为开放。

因此,如果我们将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文化培养起来,对于学校的性学传播是十分有利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加速,探索大学生的性观念,并且了解他们对于性的即时动态,能为学校提供很好的教学方向与教学依据,同时又将性学带入校园。

国外研究者将18~24岁的阶段定性为“成人的演变期”,认为该阶段内青年人虽然生理成熟,但心理上仍面临各种迷惑和困扰,其中性心理适应问题尤其突出。

对于中国大学生而言,在摆脱了中学的学业压力,离开父母转而开始与同龄人的集体生活之后,与性有关的问题日益成为他们关注和沟通的话题;当前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以及性问题沟通方式和渠道的多元化也使得他们在该阶段可能面临更多性适应的问题。

当代中国青少年性适应主要表现在社会适应、性控制力和自身适应3个方面。

通过分析上述弗洛伊德的性学理念与前任对于性学社会化的研究,我们在大学生之间也做了些许研究。

通过这三个数据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性话题方面,男生的开放程度明显高于女生,可能是在中国社会中女性往往扮演着矜持和害羞的角色;农村大学生的开放程度远远低于城市的大学生,可能与其受到的教育程度与教育质量和媒体来源有关。

在现实中与朋友交流性话题的大学生社会性适应能力较强。

以上,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中国大学生对于性话题与性观念的几大特点:

1.性观念整体开放且宽容

当代大学生的家庭性教育普遍保守,父母几乎不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与孩子交流有关“性”的话题。

中国的青少年,面临一个尴尬。

因为社会、人类的进化,生理发育低龄化,性冲动的初次体验比过去几十年提早了几岁。

但是合法的结婚年龄却推后了,社会认同的适婚年龄则更晚。

婚前性行为在中国道德文化中又是不被认可的,而性生活的组织是青春期的主要任务之一。

青少年会有许多怀疑、许多犹豫、许多观点和欲望,这些好像是莫名其妙、不可接受的,但这些也将会给他们带来新的可能性和新的交流方式的源泉。

实际上,两端时间改变后拉长的空白时间却带给青少年更多的矛盾、挣扎、痛苦。

因此,他们在初次萌发性冲动之后,几乎都是在压抑的家庭环境和社会规范中,自己寻求了解性知识和疏导性冲动的途径,而这样的途径绝大多数来自于没有经过过滤的社会信息。

所以说,从一开始,他们所接触到的“性”就是多样和开放的,没有太多严格的尺度。

无论是对待性行为方式,还是一夜情、婚前性行为、性交易、同性恋等社会中各种性现象,都透露出他们相当的宽容度,这一切都是在他们开放的性观念基础上的。

2.有将性与爱分离的趋势

当代大学生大多都关注自我、肯定自我,甚至自恋。

今天,在性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考虑的都是自我实现和自己感到舒服,如追求性高潮,为的是让自己享受其带来的快感。

但往往忽视感情的投入,甚至是刻意忽视的,性与爱便毫无疑问地分离开来。

有冲动便满足,让潜意识消灭意识,而不以道德为衡量标准。

“爱情速食化”(感情建立的时间非常短,由爱到性非常快,甚至没有爱都可以发生性行为)、情感受创后的自我保护,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的人际关系的不安全感,是大学生将性与爱分离、吝啬付出感情以及出轨行为最强大的影响力。

但同时,不安全感和对自我的关注,还有对理想爱情存留的希望,让他们变得越来越苛求,总是要求自己周围充满感情和爱。

这种对爱的强烈要求根本不可能得到满足,于是人们感到沮丧,而大量的冲突也就因此产生了。

我们这个过于关注感情的社会就使人变得更加脆弱,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