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69674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测控导航

考点

题号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2、3、4、5、1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6、7、8、9、10、11、13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山东济南月考)如图为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

A.①地表起伏大,②地表侵蚀,③植被覆盖差

B.①植被覆盖差,②地表起伏大,③地表侵蚀

C.①地表起伏大,②植被覆盖差,③地表侵蚀

D.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植被覆盖差

2.水土流失会加剧河流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原因是(  )

A.地表起伏增大,水流速度加快

B.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河床抬升

C.土壤质地变差,粮食产量减少

D.植被覆盖率降低,保护地面能力下降

解析:

1.D 2.B 第1题,水土流失造成地表侵蚀,故①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使植被条件变差,故③为植被覆盖差;地表侵蚀后导致地表起伏变大,故②为地表起伏大。

第2题,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抬高,河流中下游的排泄能力减弱,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

(2018·山西考前质检)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

下表是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回答3~5题:

植被

类型

积雪开始

时间/日

积雪结束

时间/日

积雪日

数/天

年最大积雪

深度/cm

稀疏

灌木

136

268

132

11.0

草地

135

264

129

29.6

农田

136

264

128

33.5

建设

用地

133

273

140

23.4

注:

积雪是指每年的7月1日开始至次年的6月30日结束。

积雪开始时间以连续5天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5cm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天日积雪深度小于5cm确定。

3.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  )

A.稀疏灌木B.草地

C.农田D.建设用地

4.造成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

A.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消融速度较快

B.草地植被萎缩,积雪紧实度小,消融速度较快

C.农田地表裸露,反射率大,消融速度慢

D.建设用地有高大建筑物,加快积雪的消融

5.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积雪的保温效应,改变了土壤温度

B.积雪反射率高,使大气温度增高

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解析:

3.C 4.B 5.A 第3题,积雪厚度越深,表明形成积雪的条件越好,故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农田。

第4题,表中数据显示,稀疏灌木积雪结束时间(268日)较晚,则消融速度不快,故A错误;积雪的紧实度越小,越有利于积雪消融,草地积雪结束时间(264日)较早,故B正确;农田积雪结束时间(264日)较早,说明消融速度快,则C错误;高大建筑物具有遮阳作用,减缓积雪的消融速度,则D错误。

第5题,积雪覆盖地表,具有保温作用,改变土壤温度,故A正确;积雪的反射率高,可以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大气温度,则B、C错误;地面积雪融化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形成地表径流,则D错误。

(2018·江西南昌调研)如图为六种主要植被类型对应的水热条件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自然带②—③—荒漠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能出现在(  )

A.亚洲B.欧洲

C.非洲D.南极洲

7.造成地表植被按①—②—⑤的顺序发生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差异B.海陆位置差异

C.海拔差异D.坡向差异

解析:

6.D 7.A 第6题,由图可知,自然带②—③—荒漠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水分条件的差异导致的,南极大陆终年被冰川覆盖,大陆上各地水分条件差别不大,不会出现这一陆地自然带分异规律。

第7题,由图可知,①—②—⑤自然带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年平均气温的差异,导致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差异。

(2018·河南郑州二模)读“我国部分相对高度在1000m以上的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图”,回答8~9题:

8.与图中28°N以南山地有无针叶林存在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光照B.热量C.水分D.海拔

9.下列山地中针叶林分布下限海拔最低的是(  )

A.莽山B.武夷山C.神农架D.宝天曼

解析:

8.C 9.D 第8题,图示28°N以南山地中,有针叶林分布的山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少有针叶林分布,而东西部的主要差异是降水量,故C正确。

第9题,依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异规律类似于当地水平自然带分异规律,可判断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降低。

图示宝天曼纬度最高,则针叶林分布下限海拔最低。

(2018·湖南岳阳二模)如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最可能是(  )

A.1800~1900mB.1900~2000m

C.2000~2100mD.2100~2200m

11.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  )

①喜光 ②抗风 ③喜湿 ④耐寒 ⑤喜阴 ⑥耐贫瘠

A.①⑥B.②③C.③⑤D.④⑥

解析:

10.A 11.C 第10题,图示四条折线都是在1800~1900m林带比重最大,故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最可能是1800~1900m。

第11题,图示林带比重,阴坡高于阳坡,迎风坡高于背风坡,故可推断该森林植被喜湿、喜阴。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8分)

材料一 克兰河发源于阿尔泰山南坡(图1),由北向南穿过阿勒泰市区,属额尔齐斯河的一条支流。

我们把阿勒泰市以上的河流流域作为克兰河的上游(即阿勒泰水文站以上流域)。

材料二 全球气候变暖对克兰河上游气候和水文的影响(图2和图3)。

(1)根据材料说出克兰河河水的主要补给水体,并指出克兰河上游水域降水的水汽来源。

(6分)

(2)根据图2归纳全球气候变暖对克兰河上游流域气候的影响。

(10分)

(3)根据图3回答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克兰河上游水文特征的变化。

并推测其变化对下游的阿勒泰市生产生活的影响。

(12分)

解析:

(1)题,结合材料和图文信息可知,该河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且在4~6月克兰河阿勒泰水文站流量较大,降水却较少,故判断可能是受气温影响,其补给可能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若为冰川融水补给,则7、8月补给量最大,水文站水量峰值应发生于7、8月。

克兰河上游在阿尔泰山南坡,根据坡向和所处的风带,可以推出其降水主要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

(2)题,从图中去分析降水和气温的变化。

读图可知,克兰河1958~2005年月升温速率(虚线)和月降水变化速率(实线)都是波动上升,从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冬季增温最大,降水增加主要是在冬季和初春(12月~次年的4月),增加了冬春的积雪量,夏季(6~8月)减少。

第(3)题,克兰河补给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全球气候变暖,河流径流最大月从6月提前到5月,汛期提前,水量增大。

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由于该地区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水源不足,到了春季农作物播种时需要水灌溉,水量增大,有利于缓解春旱;也有不利的影响,气候变暖,汛期提前,水量加大,洪灾加剧,同样会导致初夏缺水,影响农业生产活动。

答案:

(1)季节性积雪融水;大西洋和北冰洋。

(6分)

(2)全球气候变暖使克兰河流域降水和气温都表现出波动上升,冬季增温最大,降水增加主要是在冬季和初春(12月~次年的4月),增加了冬春的积雪量,夏季(6~8月)减少。

(10分)

(3)气温增加使得汛期提前(河流径流最大月从6月提前到5月),汛期水量变大。

(4分)

有利影响: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春旱。

(2分)

不利影响:

加剧初夏缺水程度;影响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渔业用水;春季融雪山洪灾害加剧。

(6分)

13.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8分)

材料一 在新疆,天山被称为垂直的牧场。

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

生活在新疆广大的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

材料二 天山自然带示意图(图甲)和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图乙)。

(1)指出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

(8分)

(2)天山天然草场资源地广、质优、种类多,试分析其原因。

(10分)

(3)简述天山牧民放牧转场的大致过程,并简单评价转场放牧的好处。

(10分)

解析:

(1)题,自然带差异可从自然带多少、具体类型及分布海拔角度比较。

(2)题,注意问题包括三方面:

地广、质优、种类多,可从气候及地形角度分析。

第(3)题,结合图乙即可回答,注意气温变化是其转场的根本原因。

答案:

(1)北坡自然带种类丰富,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失云杉林带;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北坡的雪线较南坡低。

(8分)

(2)天山地处中纬度的西北地区,光热充足,气候适宜牧草生长;山地面积广大,草场分布区域广;海拔高,终年积雪,冰雪融水丰富,为草场提供充足水源,牧草繁茂;从山麓到山顶,垂直高差大,气候差别大,牧草种类依其地区、季节不同而有差异,种类繁多。

(10分)

(3)春季转暖向高处(山地)草原转移;夏季在(林带及以上)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草场放牧;秋季转冷,向海拔较低的(荒漠)草原转移;冬季,牧民在(林带及以下)海拔较低的(山地荒漠)草原放牧,在山麓牧场(利用囤积的牧草)过冬。

(5分)

评价:

转场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海拔的草场资源;同时也保护了草场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草场可持续发展。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