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机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69772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机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机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机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机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机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机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机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机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机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机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机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机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机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机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机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机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机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机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机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机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机试题.docx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机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机试题.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机试题.docx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机试题

一.判断题 注:

每题0.5分,在相应的选项后面打勾。

 (得分:

0.0)

1.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

()   标准答案:

2.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的劳动。

()   标准答案:

3.正确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   标准答案:

4.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

()   标准答案:

5.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们是否被全体人民所接受。

()   标准答案:

6.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客观事物。

()   标准答案:

7.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

这种观点意味着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须否定历史决定。

()   标准答案:

8.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的统一。

()   标准答案:

9.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   标准答案:

10.人类的意识能动性是指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   标准答案:

二.单选题 注:

每题0.5分。

 (得分:

0.0)

11.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直接根源存在于:

()   标准答案:

A

  A.生产力中

  B.生产方式中

  C.社会形态中

  D.经济基础中

12.《传习录》记载: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   标准答案:

C

  A.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承认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C.认为人的意识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D.认为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

13.实践高于理性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   标准答案:

C

  A.普遍性

  B.绝对性

  C.直接现实性

  D.客观实在性

14.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   标准答案:

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15.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标准答案:

C

  A.人民群众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技革命

16.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标准答案:

A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

  D.哲学思想

17.“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观点是:

()   标准答案:

C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宿命论的观点

  C.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18.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   标准答案:

C

  A.可知论学派

  B.不可知论学派

  C.唯理论学派

  D.经验论学派

19.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

()   标准答案:

D

  A.必然阶段

  B.表现形式

  C.革命性过程

  D.自我完善和发展

20.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   标准答案:

D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标准答案:

C

  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22.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   标准答案:

C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C.把握事物的度

  D.确定事物的量

23.《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时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标准答案:

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4.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说明:

()   标准答案:

C

  A.运动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运动,没有静止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运动与静止是绝对对立的

2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

()   标准答案:

B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事物发展的结构和层次

  D.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26.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   标准答案:

C

  A.吃喝穿住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D.社会关系的形成

27.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标准答案:

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8.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   标准答案:

A

  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

  B.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

  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

  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29.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标准答案:

D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30.生产关系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

()   标准答案:

C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31.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

()   标准答案:

A

  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B.它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C.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32.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   标准答案:

D

  A.道德

  B.哲学

  C.艺术

  D.语言学

33.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物质性标志是:

()   标准答案:

D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B.劳动者

  C.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

  D.生产工具

34.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由:

()   标准答案:

B

  A.价值构成的

  B.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构成的

  C.资本构成的

  D.货币构成的

3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

()   标准答案:

D

  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

  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

  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

  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互相制约,相互作用

36.“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的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一观点是:

()   标准答案:

B

  A.相对主义诡变论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庸俗唯物论观点

  D.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37.“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是:

()   标准答案:

B

  A.辩证法观点

  B.诡辩论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38.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   标准答案:

A

  A.经济标准

  B.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

  D.社会标准

3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   标准答案:

B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40.辩证法所说的“扬弃”是指:

()   标准答案:

C

  A.克服和抛弃

  B.纯粹的否定

  C.既克服又保留

  D.纯粹的肯定

4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标准答案:

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4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一观点是说()   标准答案:

B

  A.认识世界没有必要

  B.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C.实践无需认识指导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43.“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   标准答案:

A

  A.割裂了事物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割裂了事物质与量的关系

  C.割裂了事物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D.割裂了事物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4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在于:

()   标准答案:

D

  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B.它有相对独立性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45.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   标准答案:

B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46.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发展的实质是:

()   标准答案:

D

  A.事物的前进性

  B.质变

  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47.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标准答案:

D

  A.根本动力

  B.惟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直接动力

4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标准答案:

D

  A.存在性

  B.结构性

  C.运动

  D.客观实在性

49.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为:

()   标准答案:

B

  A.劳动对象

  B.科学技术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50.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指:

()   标准答案:

D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三.多选题 注:

每题0.5分。

 (得分:

0.0)

51.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   标准答案:

CD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52.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标准答案:

BC

  A.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心外无物

  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53.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   标准答案:

AB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第

54.“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   标准答案:

ABC

  A.对肯定的理解是片面的、孤立的

  B.对否定的理解是片面的、孤立的

  C.不承认肯定与否定是对立统一的

  D.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5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这是因为:

()   标准答案:

ABD

  A.它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

  B.它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C.它是决定和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

  D.它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5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标准答案:

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57.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   标准答案:

BC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58.垄断没有消除竞争是因为:

()   标准答案:

BCD

  A.竞争是一切社会生产所共有的

  B.竞争是商品经济一般规律,垄断并没有消灭商品经济

  C.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D.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

59.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社会规律之间关系的有:

()   标准答案:

ABD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

  B.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改变社会规律

  D.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人的活动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60.下列观点正确反映了真理和价值关系的有:

()   标准答案:

ABCD

  A.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两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基本活动

  B.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互为前提

  C.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

  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的共同的检验标准

一.判断题 注:

每题0.5分,在相应的选项后面打勾。

 (得分:

1.0)

1.能够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决本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

(错)   标准答案:

2.正确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对)   标准答案:

3.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对)   标准答案:

4.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客观事物。

(对)   标准答案:

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错)   标准答案:

6.“物的依赖性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错)   标准答案:

7.毛泽东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这段话强调的是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对)   标准答案:

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工人劳动的报酬。

(对)   标准答案:

9.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对)   标准答案:

10.人类的意识能动性是指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对)   标准答案:

二.单选题 注:

每题0.5分。

 (得分:

0.0)

11.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   标准答案:

B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12.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   标准答案:

B

  A.唯理论学派

  B.经验论学派

  C.唯物主义阵营

  D.唯心主义阵营

13.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   标准答案:

B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14.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   标准答案:

C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5.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   标准答案:

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6.“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这一论断是:

()   标准答案:

B

  A.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解释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D.把意识与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17.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

()   标准答案:

B

  A.形而上学不变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唯心论

  D.庸俗唯物主义

18.区分事物发展过程的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

()   标准答案:

C

  A.事物发展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发展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事物发展是否显著

19.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存在于:

()   标准答案:

D

  A.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一切社会形态

20.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标准答案:

D

  A.根本动力

  B.惟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直接动力

21.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

()   标准答案:

A

  A.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B.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世界物质存在具有条件性

  D.否认世界存在的无限丰富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22.《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时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标准答案:

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标准答案:

D

  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

24.概念、判断、推理是:

()   标准答案:

A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25.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   标准答案:

B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2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是:

()   标准答案:

C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2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   标准答案:

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28.“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的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一观点是:

()   标准答案:

B

  A.相对主义诡变论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庸俗唯物论观点

  D.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2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   标准答案:

D

  A.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B.各种实物的总和

  C.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3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于:

()   标准答案:

D

  A.人类的精神活动

  B.人类的社会生活

  C.人类的正确思想路线

  D.人类的社会实践

31.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

()   标准答案:

C

  A.诡辩论的观点

  B.经验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3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   标准答案:

B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结构性

  D.层次性

33.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标准答案:

A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3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

()   标准答案:

B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事物发展的结构和层次

  D.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35.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   标准答案:

D

  A.一切社会经济制度共有的

  B.简单商品经济的前提

  C.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的决定性条件

  D.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36.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

()   标准答案:

A

  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3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标准答案:

A

  A.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B.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C.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D.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所谓形式

3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   标准答案:

B

  A.真理不能继续发展

  B.真理的无条件性

  C.真理的运用不受条件限制

  D.真理不需要检验

39.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   标准答案:

D

  A.自然界

  B.人类社会

  C.精神

  D.实践

40.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主体的涵义的是:

()   标准答案:

D

  A.认识的主体是具有感性认识能力的人

  B.认识的主体是具有理性认识能力的人

  C.认识的主体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

  D.认识的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41.“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标准答案:

C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时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4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标准答案:

C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

43.划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

()   标准答案:

A

  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科学技术水平

  D.国家政权的性质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